Friday, October 13, 2017

聽說你總是焦慮?都是因為你想太多!


聽說你總是焦慮?都是因為你想太多!

  01

  不得不承認,有些“病”真的是思考出來的,比如焦慮。一個人思慮過多,會迷茫,會焦慮,甚至還會變成行動的矮子,白白浪費了許多光陰。

  幾天前,有一個讀者微信聯系我,說:“最近覺得很焦慮,年近三十,面臨房貸車貸養家的壓力,想轉行,換一個高薪的職業,卻不知何去何從?”

  這位讀者一畢業就在國企工作,一干七年,穩定安逸,唯一的缺點就是薪水不高。

  我問他:“你為轉行做過一些什麼准備嗎?”

  他想想,回復我:“沒有。畢業至今,七年的時間不但沒有為大腦添過養分,好像連大學所學也丟失了不少。”

  我又問:“你是今天才開始焦慮,覺得工資少?”

  “當然不是!”他的反駁來得很快,“其實一進單位,就知道這是個養老的地方,工資上不能指望太多,想過換工作,卻一直不知道干什麼。去私企吧,覺得辛苦,自己英文也不怎麼樣,況且不穩定;想過學會計,一聽注會要考那麼多門,也嚇到了,就沒准備;前幾年,還想過跟朋友一起創業,但聽說創業也不容易,也作罷了……”

  聽著他的心路史,我在想,七年的時間,在不忙的工作之余,足夠一個人學好一門外語,考一個注會(註冊會計師),甚至可以回學校把碩士、博士讀出來了。如果真的創業,即使沒有成功,也早已積攢了一大把經驗、一大把人脈,不至於焦慮至此啊。

  可是,他把時間花在了對前程的“思考”上,卻遲遲沒有做出決定,如今,只剩了焦慮。

 02

  最近接診的一個來訪者,大四學生——言。她來訪的原因是大學即將畢業,不知道是考研還是就業。於是,數次的咨詢中,我們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了討論。

  言一會兒說要去讀研,一方面喜歡學校的環境,想多待一段時間,一方面想跨專業考自己喜歡的哲學專業;一會兒又猶豫著還是先工作算了,畢竟,家裡經濟也不太寬裕。

  幾個月的時間,她在思考與左右搖擺中度過。自己糾結過,也多方尋求過朋友、學長學姐的建議,甚至還因為與父母意見不和,爭吵、冷戰過,鬧得很不愉快。

  只是某一次咨詢,當我很認真地詢問她“考研也好,工作也罷,你這段時間做了哪些准備”的時候,她才恍然大悟,說:“一直以為,思考清楚了才能行動,可是突然發現,在還沒有想清楚、弄明白的時候,考研的日子越來越近,校園招聘的機會也越來越少,而自己什麼都沒有做。”

  你看,有時候,我們越思考,便越焦慮。

  03

  我們翹著二郎腿,刷著微信,追著網劇,一遍遍逛著網店,等待著“雙11”的折扣,焦慮著什麼時候工資才能漲、房價才能降,卻唯獨沒有多讀一本書,多研究研究工作,為自己的職場加碼,為錢包增肥。

  我們一面吃著火鍋,一面焦慮地跟閨蜜討論著長胖了怎麼辦,皮膚變差了怎麼辦,是不是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、拍美美的照片,會不會被老公嫌棄,連長大的孩子都會覺得別人家的媽媽更好看,卻唯獨不肯起身去健身房,享受揮汗如雨的快感。

  我們焦慮著老了怎麼辦,誰來為我們養老,退休金夠不夠,兒子能不能靠得住,卻唯獨沒有從年輕時就加強鍛煉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或者好好約一位保險經紀人聊一聊,為自己的後半生添一些保障。

  你說,那還用問,想當然要比做容易喽!

  可是,想著如何節衣縮食,過後半個月的你;想著商場裡那件漂亮卻昂貴的衣服,夜不能寐的你;想著天有不測風雲,捂著存款省著錢的你,日子,就真的過得容易嗎?

  是不是,想著想著,又焦慮了?

  其實有時候,能治愈焦慮的,唯有起身行動。就像我的來訪者言,在意識到自己想得太多、做得太少後,就踏踏實實地上自習,准備起了考研,並間歇投著簡歷、跑幾場招聘會的時候,告訴我:“日子真的過得充實開心了很多。”

  有時候,所謂選擇,不是思考的結果,而恰恰是行動的犒賞。

  04

  當然,這裡所說的焦慮,並不是心理學上講的“焦慮症”,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。焦慮是普通人都會有的情緒,而焦慮症是神經症的一種,需要尋求專業治療,並不能“簡單粗暴”地靠行動來治。

  所以,答應我,如果焦慮成疾,不可自控,務必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。如果不是,就立馬起身行動,好不好?

  相信我,做得多了,焦慮自然就少了。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