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December 2, 2021

《孟子旁通》第96講 孟子的策略——規之以正

《孟子旁通》第96講 孟子的策略——規之以正

南懷瑾講述

 

齊人伐燕,勝之。宣王問曰:「或謂寡人勿取,或謂寡人取之。以萬乘之國,代萬乘之國,五句而舉之,人力不至於此。不取,必有天殃。取之何如?」

孟子對曰:「取之而燕民悅,則取之;古之人有行之者,武王是也。取之而燕民不悅,則勿取;古之人有行之者,文王是也。以萬乘之國,伐萬乘之國。簞食壺漿以迎王師,豈有他哉?避水火也。如水益深,如火益熱,亦運而已矣。」

從這段記載看來,戰國時代雖然已經很亂了,但是比起現在世界各國,用武力征服了人家,接著就併吞佔為己有的情形要好些。所以齊宣王也還是蠻可愛的,竟然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問。

這件事發生在周顯王三十六年,齊宣王十年之間,也正是蘇秦身佩六國相印的後期。燕國的國君文公死了,他的兒子易王繼位,齊宣王是乘人國喪而去趁火打劫的。

齊國派兵去打燕國,在短期間內,齊國很快就把燕國打敗了,齊國穫得全勝,佔領了燕國十個城池。齊宣王徵求孟子的意見,問孟子說,有人建議我到此為止,不要把燕國併吞;也有人建議我,現在就把燕國併吞下來算了。以我這萬乘之國的「齊」,而去攻打萬乘之國的「燕」。在相等的國力之下,竟然不到兩個月的時間,就把燕國打敗了。這種勝利,似乎非人力所能為,看樣子是天命。假如不把燕國拿下來,就是違背了天意,上天會降下災難的。我看還是把燕國拿下的好。你孟老先生以為怎樣?聽聽你的高見如何。

孟子告訴他說,假如你把燕國佔領了,燕國的老百姓很高興、很願意的話,就不妨佔領下來。古代曾經有這樣的例子,那就是周武王。假如你佔領了燕國,而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,不願意的話,那就不要佔領,古代也有這樣的歷史經驗,像周文王就始終沒有起兵伐紂。

後世的說話,標榜文王是「不忍心也」。假如暫且推開王道精神不談,只從謀略的觀點來看,實際上是文王看得很準,在他那個時候,時機還沒有成熟,在他自己手裡來不及了。況且呂尚(太公)七十多歲才遇文王,而文王那時已經九十多歲,步入遲暮了。等到他兒子手裡,紂王還不能反省轉變的話,那麼,一切的機緣成熟,才能一舉成功。所以他把這個事業,留給兒子去完成。

這個歷史故事被曹操「翻了版」,有人向曹操勸進,取漢獻帝而代之,曹操說:「若天命在吾,吾其為周文王矣!」下面意思就是說,讓我兒子去幹吧!

孟子接著又針對這次齊國伐燕國的戰役,對齊宣王說,如果以萬乘之國代萬乘之國,在相等的國力下,只有五十天的時間,就打敗了對方。而對方的老百姓們,拿了吃的、喝的,來歡迎你的部隊。沒有別的原因,只因為他們的內政大亂了,老百姓們一心想要避開水深火熱般的暴政,所以歡迎你去解救他們。假如你去了,老百姓生活得更痛苦,那怎麼行呢?原來的統治是暴虐的,而你又更暴虐。這樣,只不過是換一個暴虐的「手」而已——這個「運而已矣」的「運」字用得很妙,可以作「換一手」解釋,也可以解釋為「也會輪到你遭遇同樣的失敗下場」。這「運」是運轉,有如佛家說的輪迴果報。

這一件事,在另外有些史書上的記載,孟子當時卻是另外一種說法。因此,這件事成為歷史上的一個大疑案了。

據《戰國策》的〈燕策〉記載,孟子對齊宣王所說取不取燕國的話是:「今伐燕,此文武之時,不可失也。」

但是《史記·燕世家》卻說,孟子這些話,是對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說的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