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May 5, 2017

淨土法門:菩薩的悲心忍


淨土法門:菩薩的悲心忍

發布:學樂

  九、雲何名菩薩悲心忍。菩薩有慈悲心,特別說悲,悲是憐憫眾生的心。“爾時菩薩若作王,若王等,有大功業,為苦眾生而作其主”。菩薩示現為國王,或者是大臣,這個王等就是大臣,他有很高的地位、有大功業,菩薩示現這個身分,是為苦眾生來做主,是來救苦的,不是為升官,不是為高名厚利,不為這個,是為苦眾生。

  “是苦眾生,若來罵辱觸惱之時,菩薩不以我是主故,而生瞋恚”。這就是遇到了眾生,眾生沒有修養,因為傷害他的利益,他不能忍受,他來辱罵、來批評。這樣的事情,在現在這個時代常常有,對於主管這地區的官吏,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、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,這些事情我們時時看到發生,看看這些官員也都能忍。

  但是菩薩除了能忍之外,菩薩不以我是主故。在古時候,作王,王公大臣。作王,王也能夠引申為主管官,各級政府的主管都可以稱之為王。為什麼?他做主,在國家是國王,在現在的制度,省長、縣長,甚至於村長,他都有權,他管轄這個地區,跟人民直接接觸。施政哪能盡如人意?這做不到的,總是叫大部分人得利益,特別是貧苦的人得利益,這就是個好官、是個好王。如果遇到人民批評,有不滿意的,要歡喜接受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

  唐太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,他遇到人民對他不好的批評,他旁邊的人說:這個人是造謠生事,是無中生有,應該要得到處分。唐太宗說不可以,隨他說,如果我要處分他了,以後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真話。後世稱他為明君。他是喜歡人在他面前說真話,喜歡老老實實把事實真相告訴他,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要說出來,要讓他知道,他會幫助改進。大唐盛世是這一點心成就的,上面有慈悲心、有憐憫心,下面也就都有了,所謂上行下效。

  “苦眾生,若來罵辱觸惱”,這個事情中外都不能避免,所以菩薩一定要有忍辱。而且對這些眾生,“我當拔濟,常為擁護,雲何而得生於瞋惱”。所以他不生煩惱,你罵了他,批評了他,他也不會生煩惱,他還是笑面迎人,向你請教,他想方法來改正。“是故我今悲心憐愍,不生忿恚,是名菩薩悲心忍”。

  文摘恭錄—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(第二八二集)2013/4/29 檔名:02-040-0282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