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旁通》第41講 也是相法
南懷瑾講述
大人物的情形如此,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氣質。有這樣一則笑話:清朝末年,國庫空虛,於是鬻(ㄩˋ,賣)官賣爵,設立捐班,定下價格,捐多少錢,便可做多大的官,以資斂取。當時有一個發了橫財的船伕,捐了一大筆錢,得了一個七品頂戴,也在禮部學了禮,大概用苦功學了一段時間,在場面上也能擺出一副官架子來了。可是有一次,和一些同一階層的官員們在一起吃飯,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,在拿起筷子來夾菜之間,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飯時的習慣,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,把兩根筷子,弄得齊平。他的這個小動作,被同席的人看見了,一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出身,而且以前可能以是作船伕的。這還是小事。
飯後大家坐下來喝茶聊天,其中有一位進士出身的清廉縣知事,穿的一雙靴子破了,但他仍毫無愧色地伸在前面擺開了八字腳。這位捐班的船伕看見了,於是說,某大人!你的靴子破了。這位縣知事聽了不但沒有難為情,反而舉起腳來說:「我這靴子的面子雖然破了,可是底子好得很。」這是一句雙關語,意思是說:我這縣官的底子,是憑學問考來的,不像你老哥這個官兒是用鈔票買來的,所以羞紅了臉垂下頭去的,反而是這位笑別人破靴子的船伕。這就是氣質的不同了。
可是看人的氣度,有時也是不簡單的。像這位船伕大人在手心裡齊筷子,是很明顯的所謂職業的習慣性動作,但也有時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表,那可就要別具慧眼來辨別了。像《呂氏春秋》說的:
「相玉者,患石似玉。相劍者,患劍似吳干將。賢主患辨者似通人,亡國之君似智,亡國之臣似忠。」
識人如辨物,那一種似是而非的贋品,最會把人難倒,玉和石,是很容易分辨得出來的。但是遇到一塊很像玉的石頭,那麼珠寶店的專家,也感到頭痛了。至於評斷寶劍也是一樣,普通的生鐵所鑄,鋒刃不利的,一望而知。但是,如果樣子很像什麼干將、莫邪的古代名劍,也會令古董商人頭痛。物固如此,對人的認識就更難。因為人是活著的,是動的,會自我巧飾,所以一個很賢能的君主,也怕遇到那種耍嘴皮子能說善道的辯士,弄得不好就誤認他是有真才實學的通人,予以重用而終於誤國。歷史上更有許多亡國之君,看來非常聰明;一些亡國之臣,看來非常忠心的。例如大家最崇拜的諸葛亮,也把馬謖看走了眼,而自嘆不如劉備的知人。
鑑識人,見其器度困難,即使是從言默舉止有了認識,也是不夠的,還必須要更深入地瞭解他的個性。在仲長統的《昌言》中,有一段討論到氣度的反面個性說:
「人之性,有山峙淵渟者,患在不通。」一個穩如山嶽,太持重的人,做起事來,往往不能通達權宜。「嚴剛貶絕者,患在傷士。」處世太嚴謹剛烈,除惡務盡的人,往往會因小的漏失而毀了人才。「廣大闊蕩者,患在無檢」,過分寬大的人,遇事又往往不知檢點,流於怠惰簡慢,馬馬虎虎。「和順恭慎者,患在少斷。」對人客客氣氣,內心又特別小心謹慎的人,在緊急狀況下,重要關鍵處,則沒有當機立斷的魄力。「端慤(ㄑㄩㄝˋ,【正字通】俗愨字。恭謹、敬謹之意)清潔者,患在拘狹。」做人方方正正,絲毫不苟取的人,又有拘拘縮縮,施展不開的缺點。「辯通有辭者,患在多言。」那種有口才的人,則常犯話多的毛病,言多必失,多言是要不得的。「安舒沉重者,患在後世。」安於現實的人,一定不會亂來,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時代的落伍者。「好古守經者,患在不變。」尊重傳統,守禮守常的,又往往會食古而不化,死守著古老的教條,於是就難有進步。「勇毅果敢者,患在險害。」現代語所謂有衝勁,有幹勁的人,在相反的一面,又容易造成危險的禍害。
所以認識了一個人的氣度,同時還要知道他這一種氣度,在反面有什麼缺陷,那麼「事上」也好,「用下」也好,才能達到知人善任的目的。
孟子一見到梁襄王,就說他「望之不似人君」。這是孟子的善於識人。歷史上的確有許多不像皇帝的職業皇帝,尤其是生下來就是太子的人,常有不像樣的。野史的資料,記載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,有一次拿起元朝後代皇帝的畫像來看,他說:「左看右看,只像是個牛醫,哪裡像個君臨天下的帝王相。」牛醫就是獸醫的意思。清代最後一個皇帝宣統,有許多人是見過的,他的照片,大家差不多都看過,雖然清秀,但卻帶著點「我見猶憐」的味道,的確也是「望之不似人君」的一種典型。
從「望之似人君,就之而不見所畏焉。」這兩句話,就知道孟子的心目中,已經認為這位魏國新王,是扶植不起來的,這時也已經注定了孟子將要離開魏國的命運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