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照臨萬類的仁道
南懷瑾講述
所謂「仁者安仁」相當於仁的體,「知者利仁」相當於仁的用。我們研究孔子學說,他的主要精神是「仁」。對於仁的道理,我們最好不要拿自己的意見來作註解,要把有體有用的道理把握住。前面提到唐代韓愈拿自己的意見作了註解,說「博愛之謂仁」。我們現在不用自己的意見作註解,拿接近孔子的,或拿孔子本身的意見作註解。孔子對於仁的註解全部都在《里仁》這一篇中,本篇裡都是談「仁」;談它的用,比談它的體來得多,正如孔子在《易·繫傳》中所說的:「顯諸仁,藏諸用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,盛德大業至矣哉!」
再其次,我們可以從《孟子》的資料中找到一些有關仁的界說,現在我們看《孟子》最後一篇《盡心》章的上章裡所提到:「君子所性,雖大行不加焉;雖窮居不損焉,分定故也。君子所性,仁、義、禮、智根於心。其生色也,睟然見於面,盎於背,施於四體,四體不言而喻。」
這幾句話,上面講到「根於心」是講體,以下是講用,這是很明顯的。所以我們作學問的辦法,最好以經註經,以他本身的學說,或者本人的思想來註解經典,是比較可靠的事。然後,把古人的學說消化以後,再吐出來,就是你自己的學問。有些人作學問,對古人的東西沒有吃進去,即使吃進去,也消化不了,然後東拉西扯,拼湊一番,這方法是不能採用的。我們要真的吃下去,經過一番消化,再吐出來,才是真學問。正如雪峰禪師所謂:「語語從胸襟中流出,蓋天蓋地。」
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子曰:唯仁者,能好人,能惡人。
這是仁的體用並講。孔子說真正有「仁」的修養的人,真能喜愛別人,也真能夠討厭別人。「好」就是愛好的「好」。「惡」字讀去聲,照現在的國語讀法是讀作第四聲,就是厭惡的意思。我們讀歷史,有「善善惡惡」的話,上面的「惡」是厭惡,可惡的惡;下面是惡的本字,很壞的意思。過去的古文以及許多奏議中,有「善善而不能用,惡惡而不能去」的話,等於說喜歡這個有才幹的部下,但又不能提拔他、獎勵他;討厭那個壞的部下,而又不能去掉他。
這裡孔子說有「仁」的修養的人,是真能夠愛人,也真能夠討厭人。但孔子的話,假如說到這裡停住了,像宋儒一樣把它圈斷了,那麼我們研究起來,對孔子思想的「仁」還是無法有清晰的認識。現在我們把下面一句:
子曰: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。
與上面的話連接起來就懂了。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一個人真有了仁的修養,就不會特別討厭別人了,好比一個大宗教的教主,對好人固然要去愛他,對壞人也要設法改變他、感化他,最好也使他進天堂,這樣才算對。所以說一個真正有忠於仁的人,看天下沒有一個人是可惡的,對好的愛護他,對壞的也要憐憫他、慈悲他、感化他。
下面講仁的重要:
子曰: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。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
這是儒家仁的修養,一個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。剛才我們提到《孟子·盡心》篇,就是講研究孔子「仁」的學問,我們應該讀讀《孟子·盡心》上下兩篇,對於仁的涵義會有更深切的領會的。
孔子說,富與貴,每個人都喜歡,都希望有富貴功名,有前途,做事得意,有好的職位,但如果不是正規得來則不要。相反的,貧與賤,是人人討厭的,即使一個有仁道修養的人,對貧賤仍舊不喜歡的。可是要以正規的方法上進,慢慢脫離貧賤,而不應該走歪路。
接著他講:「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」他說一個人去了「仁」字,就沒有中心思想。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。如文學高的,不過是一個才子風流而已,知識淵博的不過是一個才人而已。所以君子沒有「仁」這個境界,就沒有中心思想,既沒有中心思想,靠什麼成名呢?所以做學問的人,「無終食之間違仁」,就是說沒有在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違背了仁的境界。「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造就是創造、作為,次就是這個情況。
這句話是說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靠仁;倒楣的時候不頹喪,不感覺到環境的壓迫,也靠這「仁」的修養而安然處之。換句話說,得意的時候,要依仗仁而成功,失敗了,也要依靠「仁」而安穩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