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March 15, 2017

念了佛經,再學世間的詩詞就很快


念了佛經,再學世間的詩詞就很快


 發布:清淨乃空       

現代教育其實是很講究實用的教育,比如數理化,乃至你讀大學,也是學一門技術。受西方的影響,我們現在不缺技術工,大家做的都是有用的知識,乃至你讀完博士,還是考個公務員,這些有用知識很適合來謀生。但我們還需要無用的知識。

在莊子裡頭有個故事,講有個人得到一個大葫蘆,葫蘆跟小船一樣大,大家都認為沒有用處。但莊子說,有用的,你把葫蘆剖開,然後就變成小船,放到河裡,你在河裡泛舟,看兩岸的風景。這就是大用處。
現在的有用,實用,都是對是否能滿足物質、溫飽而言,叫有用沒用。但莊子說,生命應該有更高的需求。就是精神的愉悅,那也是一種享受。現在社會大家都學了太多有用的知識,物質是有了,但精神空虛了,因為沒用的知識少了。

以前人讀書,一輩子都在跟文字、詩詞打交道,最起碼能陶冶一種人格出來。雖然不能創造經濟,但是他創造的是另一種精神愉悅的東西。現在比較缺這種精神愉悅的東西。為什麼?現在物質發展了,人的六根越來越粗糙,心越來越粗了,不敏感了,人遲鈍了,幸福感就下降了。

人有幾種食,段食,嘴巴吃五谷,鼻子吸五氣,這都叫做食,佛教叫段食,分段吃。早上吃了中午吃,每天都要吃。還要一種食,叫做意食,就是精神愉悅。看看書,讀讀經,也能得到精神的愉悅。這也是一種食。但這種食,比較微細。身體很粗糙的,經常吃肉的,俗氣的,就得不到精神的愉悅了。古人講,食肉者鄙。肉會讓身體渾濁,腦袋昏沉,心不定,你就靜不下來,體會不到無用的知識帶來的精神愉悅。

中國人很神奇,幾千年來,一流的人,就做兩個事情。第一個是搞政治,就是達則兼濟天下,就是有理想抱負。要治國平天下。要立功名。第二個,就是沉浸在文學的海洋裡頭,寫寫詩,做做文章,也能過一輩子。像曹雪芹,蒲松齡這些人。一般都離不開這兩種套路。中國人是很有智慧的,幾千年都在方塊字裡打轉。漢字又是流傳智慧的方式。連修行人也都要會寫詩。像永嘉大師證道歌,文采好得不得了,不僅是文采好,連境界也特別高。
這三十年來,大家都在做實用的,有用的東西。我們對於物質,有些麻木。現在應該要回到無用東西,就是精神愉悅的東西。多讀讀唐詩宋詞,看看語文,學學書法,琴棋詩畫。要學習這些沒用的東西了。有用的東西能帶來物質的豐富,沒用的東西,卻能帶來精神的愉悅。

古人講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你要有精神和文學的積累,你去旅游才能看得出東西來。中國五千年來,歷史厚重,有很多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。但不讀這些無用的書,你也體會不出其中的滋味。在中國,士農工商,其實無論哪個朝代,帶領人類靈性進步的,恰恰都是士。他們在研究的都很多,都是超越了物質上的。達到靈性上的東西。
中國有個很好的習慣,每個人都勸孩子要好好讀書。所有的行業,都為了士。農業,工業,商業,都為了發展人類的智慧。溫飽之後就要懂得禮義廉恥。都屬於士的部分。我們這個民族,非常尊重士,我們的智慧遠遠超過了很多民族。

在中國有有用和無用的兩大體系。有用的知識,像《易經》、《黃帝內經》,指導人們和大自然如何相處。比如天地有二十四節氣,什麼時候播種插秧,收割。每個節日,都是宇宙運行過程,會產生相對的作用。比如過年時,人的磁場特別弱,老祖宗就發明了要大家一起團圓,放鞭炮等習俗。這都屬於有用的東西。那沒用的,溫飽之後產生的,就是琴棋詩畫。

人吃了一餐美食,能得到一種愉悅,能做出一首詩,寫一篇文章,也是很愉悅的事情。詩又不能溫飽,為什麼能愉悅,這就是人靈性精神上所需要的東西。一般靈性越足的人,他就跑向宗教領域去了。從宗教領域出來的,在社會上都是一流的人才。因為他靈性足。所以古人講,山中無道人,朝中無宰相。一流的管理大國的人,都是有智慧的,都是修道人來的。世間的才子佳人,也是修道人來。像蘇東坡,王陽明,前輩子都是和尚再來。智慧靈性比較高。

有些人要學詩,學詩歌前可以先背經。詩中都要帶著靈性的東西,靈性要麼來自佛教,要麼來自道家。所以一般你先背了佛經,再回來學這些詩詞,就很快了。開悟後來做詩,氣勢和境界就更不同的。悟性高,一看詩詞就懂了。可以看《永嘉大師證道歌》、《六祖壇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這些文字都非常優美。先從佛再入詩。希望能給大家啟發。

轉自:福安古觀音閣 新浪博客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