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益眾生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唯一的一個事業。無論我們是什麼身分,無論是在哪一個工作崗位,總而言之,都是為眾生服務,為社會服務,幫助一切眾生改過遷善,幫助這個社會安定繁榮。否則的話,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
但是幫助眾生、幫助社會,方法、手段不一樣,千變萬化,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三參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我們在經上看到的有善人、善行,似乎也看到好像是惡人、惡行,那都是菩薩、都是佛,無非是利益社會。
這個社會上眾生根性不相等,有些人用善言勸他,他回頭了;有些人善言勸他,根本瞧不起你,用惡劣的方法對待他,他服了。所以佛菩薩遇到善人,他比你還善,善人服了;遇到惡人,他比你還惡,惡人也服了。所以他現的面貌,無論是善、是惡,純一善心。
你們看十一面觀音,觀音頭上還有頭,面貌都不一樣,有的很慈祥,有的很凶惡。菩薩哪有那麼多頭?那是表法的,就是告訴你,面孔千變萬化,對什麼人是一個什麼面孔。面孔千變萬化,手段千變萬化,心不變,心地真誠、清淨、慈悲、平等,那是永遠不變的,我們要在這裡學習。
世間人講學會做人,我們佛法講學會作菩薩,才能成就自己。佛菩薩高明之處,無分別當中起分別,分別就是無分別;無執著之中生執著,執著就是不執著。不執著、不分別是他真心流露,分別執著是他幫助眾生的手段,所以是一不是二。
(擷自淨老太上感應篇講經1999,第84集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