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June 8, 2022

太上感應篇 - 第65集 - 淨空法師講述 - 1999年新加坡、澳洲淨宗學會

  

【矜孤恤寡。敬老懷幼。昆蟲草木。猶不可傷。】

  這四句講的是「行仁」。接著下面:

  【宜憫人之凶。樂人之善。】

  這是第二十四句。後面:

  【濟人之急。救人之危。】

  這都是行義,仁與義都是忠孝的落實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孝就是佛家講的自性、性體,忠是自性的大用。佛家講中道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他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,做種種示現、種種教化,都是行忠。忠是孝的落實,仁義是忠的落實,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,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自己就清楚、就明白。人如果不懂這些大道理,那就是古人所說的,與禽獸有什麼兩樣!禽獸是動物,人也是動物,人跟禽獸不同的地方、差別的地方,人能夠體會宇宙人生的大道,了解諸法實相,這才叫做人。這些大道理決定不是生而知之,古今中外的歷史上,生而知之的沒見過,都是學而知之的。

學,每個人稟賦不相同,佛家常講上中下三根,上根的人接受的能力強,所謂是聞一知十,一聞千悟,中根的人差一點,下根的人就更差一點。這個根性不相同怎麼形成的?世間人確實是個迷,有人說這遺傳,如果說遺傳,有父母很聰明,兒女很笨拙,這在遺傳上又講不通;有些父母並不聰明,很平庸,兒女非常聰明,可見得遺傳這個說法也很難成立。佛說得好,無量劫來每一個人的習性不相同,這個說法我們聽了能接受。人決定不是只有這一世,如果認為人只有這一世,來世就沒有了,這是斷見;有人說人死了來世還是人,佛說這是常見,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。

  古印度他們有很多宗教家,印度古代的宗教家沒有不修禪定的。我們曉得,禪定能夠突破時空的維次,換句話說,他能夠見到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,甚至於更高層次的空間。那個生活範圍就大了,大得太多了。所以他們見到欲界天、色界天,見到六道的真實狀況。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說的,在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現之前,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曾經見到,都把這個事情證實了。我在美國住了很多年,美國許多人也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,他們不是用禪定,他們用催眠的方法。催眠,實在講也是屬於禪定的一種,不過沒有禪定那麼深就是了,這意志集中。意志不集中,不能入催眠的狀況,你一個人胡思亂想,那個催眠師對他毫無辦法。怎樣才能夠入催眠狀況?聽他的指揮,聽他的話,他叫怎麼做,百分之百的服從,就很容易入催眠狀況。入催眠狀況,他就知道他過去生,過去一世、過去兩世,很深的能夠達到三、四世。但是最平常的是過去生中一世,這很普遍。能夠達到三世、四世比較少,那就是我們用禪定比喻的話來說,更深層次的定功。所以這個事情不是假的。

  人死了並不是一切都完了,人死了一切都完了,我們還要學什麼佛?這不需要。人死了後面事情多得很,無窮無盡,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。我們知道有前生,知道有後世,聰明人有前後眼,這古人所說的,什麼叫前後眼?看前世、看後世,那個眼光就看得遠了。能夠看到過去、未來,這個人就不造業了。為什麼?他知道造業有果報的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僅是十法界,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一真法界,《華嚴》講的華藏,淨土講的極樂世界,也離不開因果的原則。大家都知道,《華嚴》講的「五周因果」,《法華》講的「一乘因果」,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,這是真理。因果講到究竟處,古來的祖師大德們給我們做了個總結,「理不出心性,事不出因果」,這兩句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學說盡了。佛如是,中國儒家、道家又何嘗不如是!不但在理論上是完全相同,在世法上也是大同小異,都離不開忠這個字。

  什麼叫做忠?我們最近也講了不少次,因為講到《感應篇》裡面,說到「忠孝」,這個字就是菩提心裡面講的深心,孝這個字是菩提心的直心,也是世尊在《觀經》裡面講的「至誠心」,誠到了極處,這是忠孝。有一絲毫的偏差就不忠,不忠不孝!誰能夠把忠孝做得最圓滿?如來果地,那是講到究竟圓滿。忠孝圓滿,仁義當然就圓滿,也就是說落實在他生活上、在他工作上、在他處事待人接物,都會做得非常圓滿。等覺菩薩偏一度,我們如果說三百六十度,等覺菩薩偏一度,非常接近了,法雲地菩薩偏兩度。如果我們用這個話來說,初信位的菩薩偏了多少度?偏了五十二度,五十二度算不錯了,我們凡夫偏離一百八十度。由此可知,我們學佛學什麼東西?忠孝仁義而已矣!

  今天我們讀這文,第二十四句,『宜憫人之凶,樂人之善』這兩句話,後面是『濟人之急,救人之危』,「凶、善、急、危」,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字樣感觸很深!現在的凶災、危急太多,太嚴重了,幾乎是遍及全球。這是什麼因素造成的?要依照中國古人所講的,失教,古時候這句話非常嚴重,失教是他沒有受過教育。古人任何人聽到這句話都感到非常羞恥,沒有受過教育,你不懂得做人之道。但是現在說出這兩句話人家不懂,聽不懂,不知道什麼意思。這個教,今天表面上大家看,好像教育挺發達的,可是佛家講的教育跟我們現在社會教育迥然不同,現在社會是什麼教育?科技的教育。科技的教育,我們現在想想,違背了自然法則的教育,大家天天幹違背自然法則。所以外國一些預言家,我看他們的書,地球要對人類來個總報復,你傷害它,它要來報復你。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是開玩笑的話,實際上現在這些天災人禍,豈不是地球對人類提出反抗、提出抗議?人還是懵懵懂懂,認為這是自然災害,與我們的行為不相關,這就是他沒有受過教育。

  古聖先賢的教育,不僅是佛家,中國傳統的教育,儒家、道家,先秦的諸子百家,無不是講做人之道。教育的宗旨,第一個教人了解人與人的關係,人倫的教育,中國人講倫理的教育。所以中國這個民族,幾千年維繫到今天還沒有被淘汰,還沒有被滅亡,什麼因素?倫理教育。教育第二個宗旨,是教人明瞭人與大自然的關係,知道愛物。倫理的教育教你愛人,這是教你能夠愛物,愛護我們居住的環境、生活的環境、物質環境,這是事實。諸位如果稍稍留意一點,你們譬如說養花,很多人喜歡花草,你對於這個花草有愛心,它長得特別好,它回報你。你對它沒有愛心,那花也開不好、也長不好,同樣是一棵樹,同樣是一盆花。

我看得很明顯,從前館長喜歡花,她照顧,那個花開得特別好,她要到國外去旅遊,交給別人去,回來的時候幾乎枯得快要死了,她要花一、二個星期才能把它恢復,草木通人情。世間人又說,花有花神,草有草神,對面仙人掌開的花每一朵都有花神,你們肉眼看不見。你對他好,他報答你;你對他不好,他就走了,枯死了。你仔細觀察,你就了解。教育更深一層的,是讓你了解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,這就是超越時空維次,這樣一來大家相處才能和睦,才能融合。

所以教育的目的在哪裡?無非是教人與人、與物、與天地鬼神能夠和睦融洽相處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合作,這樣才能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幸福美滿的生活就是極樂世界,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佛教人生活是充滿了真實智慧,決定沒有迷信。人要沒有智慧,生活就非常辛苦、非常可憐。

  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充滿了凶災?充滿了危機?聖賢的教育失掉了,沒有人去提倡,也沒有人肯學了。今天我們在一起,這少數的這些同修們,我們很幸運,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能夠聽到聖賢的教誨,還能讀聖賢書。這正如彭際清居士所講的,「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日」,我們遇到了。遇到,緣具足了,你能不能成就?看你的善根福德。什麼叫善根?你接觸到之後生歡喜心,你能夠信、能夠解,這是你的善根。福德是你能夠落實,你將你信解落實到生活上,落實在工作上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,你能夠像諸佛菩薩、像古聖先賢仁民愛物,這是你有福德。善根福德因緣三個都具足,你這一生會有很大的成就,很大的成就是什麼?永脫輪迴去作佛、作菩薩去了。作佛、作菩薩,佛菩薩不是神仙,不要搞錯了,佛菩薩是什麼意思?印度人講佛,中國人講聖人;印度人講菩薩,中國人講賢人,佛菩薩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的人。人要做個明白人,不要做個糊塗人,明白人叫聖人,糊塗人叫凡夫,這個我們要搞清楚。凡與聖的差別我們也講得很多,我們要如何來學習?這些教材是非常好的資料,不要說全書,學個一句、兩句一生都受用不盡。

  現在世間災難多,諸位都曉得,也有很多人勸勉要找個安全地方去移民,這話說得對不對?話沒錯,但是你要顧到忠孝仁義。如果是不義,不義偷生,叫苟且偷生,那個人活在世間還有什麼意思?中國舊社會常說的「士為知己者死」,士是什麼?讀書人,明理的人。仁義之所在赴湯蹈火在所不辭,他活得有意義,活得有價值。怎麼可以貪生怕死?哪有這種道理?何況佛在經教裡頭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境隨心轉」,我們要轉變這個境界,答案都是肯定的,從哪裡轉起?從心地轉起。轉凡心成佛心,就是轉凡成聖,心轉了身就轉,確實佛法裡教人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這話都是真的,絕不是假的,誰能做得到?佛與法身大士做到。我們如果提升到法身大士的境界,也能做到。

  人為什麼會有病、會老、會死?你有念頭,你有妄想。只要你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就決定會老、會病、會死,這個我們在大乘經上念得太多了。你如果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就不老、不病、不死。所以病從哪裡來的?佛不是常講三毒貪瞋痴,你心裡頭有貪瞋痴,你那個心比什麼都毒,那是病毒。心裡頭有嚴重病毒,外面有五欲六塵誘惑感染,你怎麼會不生病?佛家才把疾病的根源找到。我們中國聖人也了不起,中國的醫書,第一個是《黃帝內經.靈樞》,它裡面講的主要內容,不是治病,講長生。根據中國古人的說法,人的壽命至少要活兩百歲,人是一個機器,這個機器你能夠保養得好,你能夠照顧得好,它的壽命應該是兩百年;兩百年不到你就死了,你沒照顧得好。就像你們現在用的機器一樣,你沒照顧得好,你把它糟蹋掉。中國古人照顧這個身心,也是講求清心寡欲,跟佛法講的理論很接近,清心寡欲,佛法是把這欲完全斷掉,所以清淨到極處,寡欲沒有斷盡。有很多人看到我的身體還不錯,這麼大年紀還可以蹦蹦跳跳的,什麼原因?我比大家欲望少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老化減緩了,疾病確實是減少,我一天吃一餐很正常,精神很好。許多人對我很照顧,怕我營養不良,給這個、給那個,我嫌麻煩。如何照顧自己?清心寡欲。最好把那個欲天天減少,年年減少,減少到完全沒有了,那才是個正常人。

  老師教我看破放下,諸佛如來徹底放下,放下自己名聞利養,放下自己所有的欲望,甚至於連這個身都放下,念頭都放下了。起心動念,實在講這不是起心,如果起心動念,你還沒放下。我們這幾天在經上講得好,佛菩薩是應,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應化,絕不是佛菩薩起心動念。佛菩薩起心動念是攀緣,不是隨緣,應化是隨緣。所以我們要隨緣你才自在,攀緣就不自在,攀緣是心裡想怎樣做法,錯了。所以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。通常一般人學佛兩個字掛在嘴裡,實際上不懂得學佛的真正意義,也不懂得如何學佛。我們想想,佛給我們的教訓確實是真理,確實是至善,儒家講「止於至善」。今天跟諸位講了這麼一點原則,如何「憫人之凶,樂人之善,救人之危」,落實在事相上我們還要細心的來探討,如何把這幾句話落實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