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December 3, 2021

《孟子旁通》第98講 燕齊之戰

《孟子旁通》第98講 燕齊之戰

南懷瑾講述

 

為了研究孟子的學術思想,這裡僅就流傳較廣的《史記》、《戰國策》等資料,先約略瞭解孟子答覆齊宣王取燕與否的時代大勢。然後,便須瞭解孟子後來對齊湣王的一段話。

在《史記·燕世家》裡,說是燕王噲讀書,中了「書毒」,很想自己當堯舜,學堯舜的禪位,把國家讓給別人。當時燕國有一位叫子之的奸臣,是一個大壞蛋,知道他這位寶貝老闆,有如此的想法,就佈置了一個局面,由燕王噲把政權讓給他。這個時候,燕國國內已經亂得不得了。

正在這個時候,蘇秦在齊國被刺了,受了重傷。當時齊宣王聽到蘇秦被刺,非常生氣,他因為愛才,特地親自去慰問蘇秦,並且追問兇手是誰。蘇秦這個人真是高明,他很清楚,受傷太重,已經沒有希望了,但臨死時,還想出死後報仇的方法。他告訴齊宣王,查兇手的方法很簡單,只要在他死了以後,對外宣稱,蘇秦本來就是為燕國到齊國來作間諜的,現在把他刺死了,對國家的貢獻非常大。兇手有這樣的大功,應該給予獎賞。齊宣王在蘇秦死後,照他的話做,果然那名刺殺蘇秦的兇手,出面來領賞,齊宣王把這名兇手殺掉,替蘇秦報了仇。

蘇秦過後,他的弟弟蘇代起來了。蘇秦讀了幾年書,連弟弟都能教得出來遊說諸侯。現代的基辛吉,只能一個人玩,還玩得並不十分高明。而蘇秦兄弟兩人,都能夠把各國放在自己手掌上擺來擺去地玩弄。最初,蘇代到齊國、燕國,都不大受歡迎。可是不知道蘇秦寫了或讀了一本什麼祕笈,這祕笈後來可以被燒掉了,或失傳了。而當時竟然教會了他弟弟,所以蘇代儘管最初不受歡迎,但經他三言兩語一說,那些君主們又聽他的,相信他而任用他了。

這時蘇代奉了燕王之命,也到了齊國。而《史記·燕世家》及《戰國策》記載,燕王噲三年,燕國大亂,百姓恫恐,構難數月,老百姓死者數萬。在當時的人口,幾個月死了數萬人,用現代人口數字類比,就好像一個國家在幾個月以內死了幾百萬人,這數字是不得了的。

齊國就在這個時候,開始攻擊燕國。這就是為齊、燕之間的仇恨,種下的一個因。後來燕國的昭王即位以後,為了要復國中興,就廣求天下良才,交接賢能才智之士,集中人才,共謀大事。這時有一個名叫郭隗的策士,抓到了機會,去對燕昭王說,你如果要招納天下賢士,就先把我這個並不見得有特殊本領的人高抬起來,那麼天下的賢能之才,自然就都到你燕國來效力了。燕昭王問他,這是什麼道理?他說,從前有位喜歡千里馬的國君,出千金的高價去找。後來派去買的人,花五百金買了一具千里馬的骨骼回來。這位國君起初很生氣,但派去買馬的人解釋說,連死馬都花高價買了來,更何況活馬呢!這個風聲一傳出去,千里馬很快就會來了。果然,他愛馬的名聲傳出去了,不到一年,就有了三匹千里馬。現在你燕昭王把我供在這裡,自然天下賢能之士,都投奔到你燕國來了。

燕昭王聽了他的建議,用了他,後來果然許多知名之士都到了燕國。最後昭王用了樂毅,很快就把齊國打敗,連下七十餘城,只剩下即墨、莒兩城未下。後來齊國又用田單,以火牛陣反攻,打敗了燕國而復國。

這些戰役,都是齊湣王在燕王噲讓國而內政大亂時,乘人之危,攻打燕國所種下的禍因。

根據《戰國策》和《孟子》的記載,好像齊國在攻伐燕國之前,齊宣王(《史記》則說是齊宣王的兒子齊湣王)曾經問孟子,可不可以佔領。而《戰國策》與《史記》上記載,孟子說,「今伐燕,此文武之時,不可失也。」意思是說,你現在去打燕國,和古代武王代紂,完成文王的事業一樣,正是時候,你可以去打。假如孟子真的是這樣說法,那麼孟子和蘇秦、張儀也差不多了。如果孟子沒有說,那麼司馬遷和《戰國策》的作者,就犯了誹謗罪,就要像最近報紙上為了韓愈的一篇文章,要打官司了。

總之,這已經為孟子上了一點顏色,有了一個小小污點。因為這句話等於鼓勵齊國去侵略,這是很嚴重的。《孟子》本書上記載,當時便有人問孟子是不是曾經鼓勵齊宣王去打燕國。孟子說,這是沈同問起,像燕國目前這樣,燕王噲糊里糊塗的讓國給子之,而子之把內政弄得亂七八蹧,死了好幾萬人,燕國的老百姓這樣痛苦,可不可以去攻伐。我告訴他,可以。但是我說的可以,是指順天應人,弔民伐罪的出兵,而不是說侵略性的攻伐。正如有人問起,某人殺了人,犯了罪,可不可以處以死刑。我說可以,但並不就是說,任何人都可以去殺這個犯人。而是要執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,去判處他的死刑。

但這些話,對齊宣王說的也罷,對齊湣王說的也罷,對別人解釋也好,到底孟子說了沒有?是怎麼說的?在《孟子·公孫丑》下章,便有對沈同一段話,可作說明。

接下來第二部分疑案,是年代問題。本來孟子的年代,以及那時候許多事情的年代,是很難確定的。據《史記》記載,孟子這段話是對齊湣王說的,是孟子去過魏國,見了梁襄王,不投機,就回魯國去住了一段時間,然後再次回到齊國來,見了齊湣王,湣王正好出兵攻打燕國。反正《孟子》這本書,不論是孟子自己作的筆記,或者門人根據資料寫的,在文字上總會有多少修飾。但在語氣之間,還是贊成有此「弔民伐罪」的一戰,只是不像《戰國策》式說得那麼激烈而已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