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變了形的文化樣品
南懷瑾講述
下面兩節,孔子感慨起當時的文化問題了。看起來是兩節閒文,毫不相干的話。研究起來,必須要配合春秋戰國的歷史時代。
子曰:齊一變,至於魯;魯一變,至於道。子曰:觚不觚,觚哉!觚哉!
講到春秋戰國時代文化的演變,齊魯兩國,無論在東西周時期,都具有核心性的影響作用。後來的楚國、秦國,雖憑一股新興文化的氣勢,左右戰國時期,但始終是以國富兵強而具有影響時局的力量而已。
若論文化的淵源,仍然不能離開齊魯。魯國乃周公之後,周朝武王統一天下,對老功臣,分封建國。周公的後代被封在魯,保存了周代文化的精神。姜太公幫助了武王統一天下,他的後代封於齊,發展出後世道家學術的精神。換言之,姜太公一系遺留在中國的文化,可以說代表了傳統道家的文化;魯國的文化則代表了周公這個系統,也就是形成後世儒家的文化;楚的文化則為老、莊一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成分較多;墨子則代表宋國的文化,宋為殷商的後代,所以在墨子的學術思想中,保留有濃厚的夏商文化的色彩。講中國文化史或哲學史,對這個觀念應該清楚。
春秋時期,當時的文字語言並沒有完全統一,交通也不便利,各國諸侯的政治措施也有了各自為政的趨向,只是大體上還保持大同小異而已。到了孟子的先後時期,魯國保留的周代文化,也只剩一線命脈。那時候較為興盛的,還是道家傳統所流衍的燕齊文化。
而且齊國比較強,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,現在山東靠海這一帶地方,本來資源缺乏,因為姜太公封到了齊國,他便發展資源經濟,開始製鹽,不但使齊國成了產鹽區,並且漁鹽之利大增,後來又經管仲的一番開展,齊國的經濟更發達,到了戰國時期,他的國際地位,等於我們當年在大陸時的上海、現在美國的紐約。所以當時孟子、荀子這些學者,都曾到齊國轉一趟,好像現在的人們都要去美國混一下一樣的。這是孔子以後的事。
在孔子當時,魯國文化,還大有可觀之處。孔子的思想中,認為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保留起來,乃至於振興起來,就要以齊國的文化為基礎,再加上好的轉變,就可以到達當年魯國的情況;再把魯國的文化,提高一點水準,就可以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「道」。這是他的一個看法,一個感嘆。
下面孔子又對觚發出一個感嘆。觚依考據是一種四方有棱角的酒杯,到故宮博物院,應找得出這件東西。依古人的解釋「觚不觚!觚哉!觚哉!」這句話,是孔子在感嘆說,這個時代什麼都變了。你看嘛,這只酒杯本來是有棱角的,現在酒杯的棱角也磨平了!這裡記載孔子有這個感嘆。但是酒杯沒有棱角有什麼稀奇?
孔子如果看到我們現在用的茶杯還是玻璃做的,圓圓的,孔子一定要感嘆,玻璃杯啊;玻璃杯啊!我們如果連接上文看,就知道這句話的意義了。孔子說我們的文化已經衰落了,要保持自己的傳統文化,是件非常吃力的工作。除非像齊國那樣,有雄厚的經濟基礎,能為後代文化努力,再加重整一番,可至於魯。
魯國的文化有這樣相當基礎,能夠把他再發揚光大一點,可以保持傳統文化之「道」。可是他講到這裡,正在拿著杯子喝酒,於是就近舉例說,試看看,酒杯的樣子都變了!什麼都在變,時代已經變了;酒杯啊!酒杯啊!他是感嘆連這樣一個用具、都跟著時代在演變了,人更是永遠在演變,歷史是拉不回來的。這是他假借酒杯對文化演變的感嘆。
我曾和朋友們談起,不要感嘆,感嘆是沒有用的。歷史無法拉回。我們死了,下一代照樣活下去,照樣又生下一代來。我們現在要盡到自己的任務,把我們所知道的,盡量交給後一代。他們去整理,他們去發揚,那是他們的事,不要擔心。一定說「人心不古」、「今不如昔」、「世道衰微」也不見得。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歷史,每代歷史有每代歷史的精神。所以孔子說「觚不觚!觚哉!觚哉!」意思不單指這個酒杯。而是說變了,一切在變,就是這樣一個感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