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December 29, 2017
嘎瑪仁波切:將自己不喜歡的事加在別人身上,讓別人有災難等等,這就是作惡
嘎瑪仁波切:將自己不喜歡的事加在別人身上,讓別人有災難等等,這就是作惡
自己不喜歡的事,就不應該對別人做;喜歡的事,應該也要施予別人。當我們對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,別人因此而得到快樂、平安和福報,這就是行善;如果我們將自己不喜歡的事加在別人身上,別人就會有痛苦、煩惱、病痛、災難等等,這就是作惡。善與惡的分別,不在於外在形象的好壞,也不是因為外在供養或布施物的體積大小,而是決定於內心的動機。
已成定局的事,其實就像一場夢,煩惱也於事無補,沮喪也無濟於事,最好的方法是將它放下,如果不能馬上放下,就在當下不要再追隨著它而不斷煩惱,不停陷入沮喪的漩渦。如果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,依然耿耿於懷,經常因為那個人或事而產生煩惱和沮喪的情緒,那是非常愚昧的。喜歡用回憶來傷害自己,是人類最大的缺點之一,也是沮喪和煩惱的重要來源之一。
內心的不安從何而來呢?是因為我們的念頭傾向於負面。簡單講,人的思想有兩種,一種會帶給你快樂,一種帶來傷痕累累的“善”和“惡”的念頭。人都期望別人對自己很好,對自己忠誠,不要欺騙自己,卻常常通過強壓和奪取的方法來降伏不喜歡的一切,如工作中的爭斗、生活中的不如意等。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,打壓的越厲害,傷己的反作用力越強大。
人類被自己過度傲慢、自負的情緒欺騙了,傲慢到以為能征服地球,甚至征服宇宙,老是想用征服者的心態去面對大自然。比如登山:“我征服了珠穆朗瑪峰!”你確信這山你能征服嗎?你只不過是曾從那兒跨過而已,怎麼敢說征服?很多人喜歡用征服者或掠奪者的心態對待人事物,不懂得用感恩的心面對世界,這樣吃苦的只能是自己。
標籤:
嘎瑪仁波切
[相關文章] - 心量大小,是長期德行的培養,人人都喜歡被包容的感覺 - 2020-01-02
- 心中有慈心的人,看誰都高興,這並不是因為別人做得好,而是他自己修得好 - 2019-12-30
- 所謂的冤親債主,大都是我們曾經比較親的人 - 2019-12-24
- 不用好奇你的前世是什麼,沒有意義! - 2019-12-03
- 無論是善緣還是孽緣,都可以扭轉為積極的助緣 - 2019-11-29
- 談到修行,首先要從「做個懂得感恩的好人」開始 - 2019-11-29
- 看不見自身的「我慢」,最可怕 - 2019-11-08
- 願意助人為樂,一定是有福報、有能力的人 - 2020-01-13
- 把快樂寄託在物質的增長上,就像猴子水中撈月一樣不切實際 - 2020-01-09
- 為何很多健康、高智商的人卻生下殘疾或智障的孩子? - 2020-01-0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