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February 14, 2017

淨土法門:淨宗以念佛,伏淫欲煩惱

淨土法門:淨宗以念佛,伏淫欲煩惱

發布:南無阿彌陀佛  

  【阿難!雲何攝心,我名為戒?若諸世界六道眾生,其心不淫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三昧,本出塵勞,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……必使淫機,身心俱斷,斷性亦無,於佛菩提,斯可希冀。】

  ——《楞嚴經》

  交光大師這個科判就是註解,注得很清楚。這四重戒,他老人家首先為我們說明:“戒是定、慧的前方便。”也就是修定開慧的基礎,如果沒有“淨戒”,就沒有辦法得定發慧。這個淨的標準,要依佛在本經所說的。

  我們學佛的同修,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門的佔多數;念佛為什麼不能得“一心不亂”?甚至於我們把標準往下面再降一點——工夫成片。

  念這麼多年的佛,工夫成片也沒有得到;參禪不能得禪定,學教不能得圓解,這原因在什麼地方?

  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,古來那些大德,無論出家、在家,似乎修學得這些境界好像都不難,時間也不太長,利根的人三、五年就得到了,鈍根的,十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;為什麼我們今天得不到?細細的去追究其原因,就不難明白,是我們自己基礎的工作沒有做好。像蓋房子一樣,地基沒有打好,雖然拼命往上蓋,總是蓋不成功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尤其是現代人,學佛很時髦,不但在國內,就是在國外也挺時髦的,對於經論很喜歡,談到戒律就搖頭了;而且對於戒律,還有一種誤會。什麼誤會呢?認為戒律是生活的規範。

說到戒律就會想到;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,不適合現代人。因此,把戒律就捨掉了。縱然留一點形式,也沒有認真去體察,當然更沒有認真去修行,這是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工夫成片,參禪不能得禪定的根本原因。所以交光大師的註解,一開端就給我們說出:戒是定、慧的基礎;“前方便”就是基礎。

  通常說到戒律,總是說殺、盜、淫、妄,把“不殺生”擺在第一條;五戒它是第一,八戒它也是第一,菩薩戒它還是第一。但在“楞嚴”會上,佛為我們宣說四重戒,是把“淫戒”擺在第一,它的次第是:淫、殺、盜、妄。為什麼排列順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樣呢?交光大師在此地也為我們說明:諸佛菩薩接引一切眾生是以“慈悲”為本,“方便”為門。

慈悲為本,“不殺”是真實的慈悲,所以將不殺生擺在第一條。本經的情形不一樣,這部經它的因緣很特殊,教起因緣跟其他經不一樣,是阿難啟請的,與阿難的修學有著密切的關系,這在本經第一卷裡面,說得很詳細。

  這部《楞嚴經》怎麼來的?發起的因緣是什麼?

  阿難,我們知道他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,在佛諸大弟子當中,他是“多聞”第一,又是佛法的傳承之人。我們今天有緣讀到許許多多的佛經,這些經典都是阿難尊者集結流傳給後世,他對我們後世眾生的恩德,實在是非常非常之大。由於多聞,對於修行就疏忽掉了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是解門、行門並重,阿難著重在解門,著重在經教,把真正修學疏忽了。

  這個行門修的是什麼呢?

  這一點無論在家、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。佛法修學都是一個定字,無論是哪一個法門,哪一個宗派,統統修的是禪定。所以大家不要誤會禪宗才修禪定;那其他的不叫禪定了嗎?都是一樁事情?只是各宗各派,他用的名稱不一樣;禪宗叫定,淨土宗叫一心不亂,教下叫做止觀。

你看天台宗,有天台摩訶止觀、天台小止觀;賢首華嚴宗有法界觀,這是名稱不一樣,其實都是修定,換句話講,統統修的是一心,“一心”就是定。楞嚴會上我們看二十五圓通章,這二十五位菩薩,代表著不同的宗派,雖然宗派不同、方法不同,他們所修的都叫做首楞嚴大定。

這個是明白告訴我們,佛法修學的中心是定,戒是幫助我們得定,是重要的手段,捨離戒而得定,絕對不可能;如果有可能,佛不必對我們這樣的強調戒律,不必對我們如此嚴格的要求;可見得戒是修定惟一的真實基礎,我們不能不重視。

  阿難對於理論非常有興趣,天天在研教,疏忽了修定,於是乎這一次遇到了摩登伽女就遭了難,其實這是他自己工夫不夠,如果自己有定、有慧,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,就拘束不了阿難。

世尊知道這個事情,在王宮裡面應供之後,來不及說法,趕緊回去幫助阿難,解除他的困難——佛頂放光,光中化佛,化佛說出五會楞嚴神咒,佛派文殊師利菩薩,將這個楞嚴神咒帶到阿難處,把阿難救回來。於是阿難尊者這才真正覺悟:有解無行,沒用!這才要求世尊教導他真正修行。一個真正修行的人,在戒律當中,淫戒是第一。

  所謂“一切眾生”,這是講六道裡面的眾生:“皆以淫欲而正性命”。

  你為什麼會在六道裡面投胎、捨身、受身呢?

  就是這個淫的念頭沒有斷。換句話說,這個念頭不斷,就出不了三界。諸位要記住,淫的事沒有,仍然不行,你有淫的念頭就不行;粗的念頭沒有,有細的念頭還不行。

  佛在經論上常說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地獄五條根。淫欲是色。五欲裡面的“色”,跟五蘊裡面的“色”不一樣;五蘊的色是代表整個物質界,五欲裡面的色,是指男、女色。一切六道眾生,不能超越三界輪回,佛跟我們說:決定是三惡道的時間長,三善道的時間短。

這個經上有個譬喻說:“頭出頭沒。”把三界比喻做苦海,頭出——從海底頭升出來,呼吸一口新鮮空氣,這個時間短;栽一個筋斗又到下面去了,這個時間長。下面是三惡道,上面是人、天二道。這個比喻就是告訴我們,六道眾生在人、天二道的時間很短,機會很少,在三惡道時間很長,機會很多。原因在哪裡?貪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貪著五欲、六塵。

  五欲裡面最嚴重的是色,所以佛在此地,第一個就把生死的第一個、最主要的因素,為我們提出來了。教導我們:如果你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,要超越六道輪回,那你就必須要遵守不淫戒。

念佛求生淨土,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;這個淫的念頭不斷,你念佛的工夫再好也不能往生。什麼原因呢?因為有一條繩索綁在娑婆世界,這個繩索沒有解開,阿彌陀佛在招手接你,你去不了啊!這個地方有人拉著你,就是這個念頭妄念在拉住你,使你不能往生;所以說必須要把它斷得乾幹淨淨。因此,佛在此地,一開端就把生死根本說出來。

  “若諸世界六道眾生。”這一句我們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的看過。“諸世界”,不只是我們娑婆世界,換句話說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界,只要有六道眾生都是這個情形,都離不開這一個原則。

佛講“其心不淫”,心裡頭真的把淫欲的念頭斷幹淨了,那他就“不隨其生死相續”。“生死相續”就是六道輪回;他“不隨”,就超越六道輪回了。由此可知,只要這個念頭不斷,他就決定出不了三界,決定還要受“生死相續”。這是佛把這個真相為我們一語道破。這個事實真相,曉得的人太少太少了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世尊開門見山的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。

  “汝修三昧,本出塵勞,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”
  “汝”,是叫著阿難,同時也是叫著我們。我們今天念佛,希望得到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叫做念佛三昧;實在講工夫淺的——工夫成片,都叫做念佛三昧。“念佛三昧”是總名稱,以工夫淺深來分,通常分為三等,最淺的是工夫成片,其次是事一心不亂,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亂。

  我們也在修念佛三昧,修念佛三昧的目的何在呢?

  是要超越三界。

  “塵勞”是三界六道的代名詞。“塵”是污染,三界六道都污染我們的真心本性,所以用一個塵來做代表;“勞”是煩惱,我們曉得三界之內,充滿了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不斷,就出不了三界。

我們曉得小乘阿羅漢超越三界了,《楞嚴經》上講,他們的定功很深——九次第定;世間禪定(四禪八定),那個定功雖然是很深,出不了三界,一定要到第九定把見思煩惱斷掉了,這才超越三界。也就是本經裡面講殺、盜、淫、妄,他連念頭都沒有了,真的這個妄想斷掉了,這樣才能夠超越三界。如果“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”。換句話說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

  或許有同修要問,這個事太難啦!

  是難。

  淨土宗講的帶業往生;我這個念頭沒有斷,能不能往生呢?

  我在此地老實告訴諸位:斷有二種,一種叫滅斷,一種叫伏斷。伏是把它伏住,雖有這個念頭,它不起作用。滅斷難,伏斷容易,這部經上講的是滅斷。為什麼呢?這部經不是專門對淨土宗講的。換句話說,修其他的法門要滅斷,才能出三界;修念佛法門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滅斷也行,只要伏斷。

  伏斷是什麼呢?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控制住了,有人比喻叫石頭壓草;其他法門斬草除根,那當然是很徹底;淨宗不必斬草除根,用石頭把草壓住就行了,看不見了,它不起作用了,這樣就能往生。

所以淨宗的成就,比其他法門真的來的容易。我們說老實話,這個淨戒,我們一生當中不容易成就,五欲、六塵這個妄念要斷是真難;但是這一句佛號,念得工夫得力把妄念伏住,我想每一個人都做得到,這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之處,古德講這個法門叫“萬修萬人去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

當然,我們明白事實的真相,努力在斷除這些煩惱,你斷得愈幹淨,當然愈殊勝。我們把煩惱伏住,帶業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,如果我們能將煩惱斷掉,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到實報莊嚴土。

這不一樣,修學其他法門,將妄念斷掉了,像經上講的真正清淨了,滅性亦無了,他的境界才是方便有餘土的境界,我們淨宗要有了這個境界就到實報莊嚴土的境界,這個不能相互為比的,這就顯示出淨宗修學是真的是叫“易行道”,比起一切法門來說——容易、穩當、快速,一生圓滿成就。

  “必使淫機,身心俱斷,斷性亦無,於佛菩提,斯可希冀。”

  這五句話,諸位同修一定要多念幾遍,牢牢地記住,這是佛對於這一生當中,想圓成佛道的人,提出他的要求。不但是“淫機”,“機”就是動機、念頭。不但身要斷,心也沒有,身心俱斷;如果真的達到這個境界,我們念佛“事一心”決定可以證得;如果達到下一句的境界——斷性亦無——那就證得“理一心不亂”了。

理一心不亂,往生西方是實報莊嚴土,上上品往生。我們縱然不能做到“斷性亦無”,一定要做到“身心俱斷”。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困難。原因在哪裡呢?原因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。

淫欲,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不好,很想把它斷除,它偏偏斷不了,偏偏有這種意念現前,這就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在作祟,不是自己的能力能控制得住的;但是它危害有這樣的深,怎麼辦呢?

淨宗,佛教我們念佛,佛號不夾雜、不間斷,佛號有力量能夠把這個煩惱伏住。何況大經裡頭常說:“我念彌陀,彌陀念我,我想彌陀,彌陀想我。”自自然然能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使我們無始劫的煩惱自然不生。這都是真心專念,必然得到的感應。感應的大小,感應的明顯與否,是在自己信願的堅定懇切。如果一心要離開娑婆世界,一心求願往生淨土,那這個感應的力量就大了,就顯著了。

能符合這個標準,那於佛菩提我們就有希望了。“斯可希冀”就是有希望、有指望;用在淨宗裡頭,就是“決定得生”。至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呢?那是你自己修持工夫的淺深。所謂“工夫的淺深”,實在說就是你清淨心的純度,心愈清淨,工夫就愈深,品位就愈高,這個事實是如此。
  交光大師向阿彌陀佛請假,註解《楞嚴》,

  倡導“捨識用根”

  老法師開示

  1、《楞嚴經》傳到中國,一直到明朝,一般人依照古大德的註解。古大德的註解以長水為代表,宗天台的止觀,也就是依照天台止觀來修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奢摩他、三摩地、禪那」,修這個東西,這是《楞嚴經》的修行宗旨。

交光大師他老人家提出一個新的看法,楞嚴會上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捨識用根,那我們用天台止觀是錯誤的,因為天台止觀還是用的識,還是用的八識,沒有轉過來。這個見解正確嗎?我們在交光大師《楞嚴經》註解,他的註解名稱叫《楞嚴正脈》,前面的序文我們看到了。

這序文是他自己寫的,他為什麼要做這個註解,他把這個緣起在序文裡寫出來。他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壽命到了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他也非常歡喜。他跟阿彌陀佛說,他還有一樁事情沒有做完成,什麼事情?《楞嚴經》傳到中國來,一般註解上都有了誤會,不是佛真的意思,佛教我們捨識用根,也就是佛教我們用見聞覺知,不要我們用受想行識。

所以他想給《楞嚴經》作個註解,向阿彌陀佛請假,註解注完之後再到極樂世界去。阿彌陀佛就同意,就走了。我相信他這些話不是騙人的。所以《楞嚴經》到明朝以後,解釋《楞嚴經》的有兩派,新派的就是宗正脈,主張捨識用根,舊派就是宗長水,用天台止觀來解釋《楞嚴經》,就有這兩派

—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一三集) 2010/12/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:02-039-0213

  2、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裡面講,菩薩捨識用根,菩薩不用六識,為什麼?六識是迷,轉六識為六根的根性。我們凡夫見色,馬上就分別執著,那是什麼?分別第六意識,執著末那識,末那識裡有貪瞋癡慢疑,就跟著起來。菩薩不用六識,用什麼?用六根的根性,根性是什麼樣子?根性是清淨平等覺。菩薩用見性見色,那不是色塵,是見色性,明心見性;用耳根聞,聞性聞,用耳根是聞性聞,聞聲性。

這六根這樣一交替,​​六根全是見性了,見性成佛。所以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裡大聲疾呼,學《楞嚴經》的要懂得捨識用根,他話講得沒錯,楞嚴會上佛是這麼說的。可是自古以來,這些注《楞嚴經》的大德們都沒有說這個話,而是用天台智者大師的止觀來解釋《楞嚴》。

天台的止觀沒有離識心,就是說他還是用阿賴耶。交光大師指出來是正確的,不可以用止觀來解釋奢摩他、三摩、禪那,應當依據經教,捨識用根,那就見性,見性成佛。—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八一集) 2011/2/14 澳洲淨宗學院檔名:02-039-0281

  3、念法之實性,念一切法真實的自性,離一切法的分別執著的那些相、現象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,那個即一切法就是一切法的實性,這叫正念。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裡面,教給我們「捨識用根」。識是什麼?識就是此地講的邪分別。用根是什麼?用根中之實性。

我們用眼,用眼根裡面的見性見一切法,用耳根裡的聞性聞一切音聲,如果你會用這個你就成佛了。聖凡之分就在會不會用,用真的就成佛了,用假的那你是凡夫。假的是什麼?六識,我們今天用眼識見色塵,眼見色。

諸佛菩薩一樣也用眼,他用眼裡面的根性,就是用見性見外面色,就不叫色塵,叫色性,這見性了。用耳不是用耳識去聞聲塵,他是用耳根裡面的根性,聞性聞外面的聲性。觀世音菩薩就用這個方法成就的,你看大乘經上講的,觀音菩薩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

娑婆世界眾生六根的根性,是耳根最利,所以跟觀音菩薩特別有緣。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給我們選擇修學的法門,在二十五種不同的法門當中,文殊菩薩揀選的觀世音菩薩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選的是耳根。

所以我們是這個世界上的眾生,看,有的時候不容易看清楚,他能聽清楚,就是說耳的作用比眼更厲害。心到清淨的時候,極其微細的音聲,他都能夠覺察出來。念法的實性,就是念六根的根性,這正念。—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二六0集) 2011/2/2 澳洲淨宗學院檔名:02-039-0260

  4、交光大師講《楞嚴經》,他有個註解叫《正脈》,寫得很好。因為在這之前,交光大師是明朝人,跟蓮池大師同時代,在這之前解釋《楞嚴經》多半都用天台家的三止三觀,來解釋《楞嚴經》裡面的奢摩他、三摩、禪那。交光大師提出他的新的看法,他說《楞嚴經》裡面的捨識用根跟天台不一樣,為什麼?天台沒有離心意識,《楞嚴經》上是講捨識用根,所以跟天台家的講法思想上不相同,所以他重新做個註解叫《正脈》。

  你們在序文上看得到。他有一段因緣,他的壽命到了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他跟阿彌陀佛請假,他說《楞嚴經》註解得不圓滿,他要給它做個新註,向阿彌陀佛告假,等我把註解注完之後再到極樂世界去。阿彌陀佛同意了,就走了。他不會說假話的,序文裡有這麼一段故事。

  所以《楞嚴》是捨識用根,教我們修行怎麼樣?你看不要用眼識看,用見性看;聽不要用耳識去聽,用聞性去聞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說得是不錯,可是不容易!捨識用根可不容易。

  捨識用根的意思是什麼?就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那你所用的全是見聞覺知,六根的根性,不是六識了。這些道理我們都明白,叫解悟,我們沒做到,沒做到是沒放下;放下了,那就是真的,那叫證悟。明白,而沒有做到,解悟。這個解悟也是經教薰習的遍數多了,長時薰習,慢慢就明白,明白叫看破,知道事實真相是這樣的。

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佛在楞嚴會上就是教我們,你盡量去用六根的根性,不要用六識。我再說一遍,識是什麼?識是執著,末那是執著,意識是分別,第六意識是分別,阿賴耶是落印象。前面的五識,那是受阿賴耶三細相的影響,它跟它們走了,所以眼耳鼻舌身就造業,前五識造業了。

如果跟著自性走,跟著見聞覺知走,前五識叫成所作智,成就如來度化一切眾生,變成度眾生的工具,無量功德。捨識,實在講,捨第六意識,就是不要分別;捨第七識,不執著;捨阿賴耶識,不落痕跡,那是什麼境界?《無量壽經》上的清淨平等覺。不執著,心就清淨;不分別,心就平等;不迷惑,就開悟了。

  交光大師注得好,所以《楞嚴經》,交光之前都叫舊注;交光之後,很多人學他的,它叫新註。

  舊注也很難得,為什麼?一般人學習比較容易。新註是注得好,可是初學的人不容易達到。這就提醒我們,生滅這個色身裡頭,真的有不生不滅的在,不生不滅的這個性,除見聞覺知之外,沒有辦法顯示出來。講見聞覺知也得大乘法有點基礎,沒有基礎,很難講得清楚,很不容易體會。……

  《楞嚴經》裡面交光大師講捨識用根,就是用六根的根性,根性是見聞覺知,不是受想行識。也就是受想行識是妄心,見聞覺知是真性。迷了的時候,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;覺悟的時候,能把受想行識放下,讓見聞覺知現前,那叫轉識成智。換句話說,見色聞聲不要執著,你就不用末那;不要分別,不用意識;不要起心動念,不用阿賴耶識。

  禪宗裡面參禪,什麼叫參?離心意識叫參。心意識,知道了吧!阿賴耶是起心動念,末那是執著,意識是分別。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是離心意識,離心意識叫參。所以研究教,不用心意識叫參究,用心意識叫研究,研究跟參究不一樣,參究會見性,研究不能見性。用研究,佛法就變成哲學,變成佛學;離心意識,那就是學佛,真能成佛。用心意識不能成佛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用心意識,實在講不能超越六道輪回,因為六道輪回是心意識變現出來的。

  —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十八集) 檔名:02-039-0018

  5、所以交光大師注《楞嚴經》,有很多同修對《楞嚴》很有興趣,這部經的分量太大,講一遍也相當不容易。交光大師批註的書叫做《楞嚴經正脈》,他老人家的觀點跟古來祖師的看法不相同,他完全根據經義,教我們「捨識用根」,這很了不起。

"捨識"是什麼?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不要用八​​識,要用真性。我們凡夫眼睛見是用眼識見,耳朵聽是用耳識聽,用六識,他教我們不要用這個,那用什麼見?用見性見,用聞性聞,這樣一轉過來,馬上就成佛了。捨識用根,用根中之性,根中之性是真的不是虛妄的。這個提倡得非常好,確實是世尊講《楞嚴經》的本意,他沒有曲解,因此這個批註對於後人的貢獻非常大。

  交光大師在《正脈》的序文裡面說出一段故事,這段故事非常值得我們警惕,值得我們學習。交光大師生了一場大病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,他念佛的功夫不錯,佛來接引他往生。

他忽然想到《楞嚴經》自古以來的批註都沒有把佛真正的意思說出來,所以他就向阿彌陀佛告假,"阿彌陀佛,我現在可不可以不去?我留在這個世間把《楞嚴經》重新做一個批註,等批註做好了我再去,行不行?"

阿彌陀佛點點頭就准他的假,他的病也好了,回頭來注經。這也是生死自在,來去自由,他可以向阿彌陀佛告假,阿彌陀佛也就批准答應。當然這個事情交光大師決定不是騙我們的,決定是真實的事情。

  所以稱贊的音聲能不能周遍法界,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。古大德告訴我們學佛的兩大原則。第一個,聽經,他不是叫聽經,他叫聽教,我們講聽教也許大家就搞胡塗了,還是講聽經容易懂,聽經不會想錯。聽經要怎麼聽?要知道"消歸自性",這是會聽的。什麼叫"消歸自性"?聽了之後要能與自性相應,決不是一面聽一面胡思亂想,那就錯了。所以聽經真的開悟了,真正有悟處,這是消歸自性。

修行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你念佛也好,持咒也好,參禪也好,無論你用什麼方法,八萬四千法門隨便用哪個方法,要在"轉識成智",最重要的是要你會轉識成智,也就是不用八識,不用三心二意,用真性,用六根的根性,就跟交光大師所講的一樣,那個人會修行,真正會修行,真正會聽經。古德教給我們這兩個原則要牢牢的記住。

  6、《楞嚴經》裡面交光大師講的'捨識用根',就這個意思,那就是參,不要用六識,要用六根,根中之性。用見,用什麼見?見性見。聽呢?聽用聞性聽,用聞性去聽。不要用耳識,不要用眼識,眼識有分別,耳識有分別。見性沒有分別,聞性沒有分別,聽得清清楚楚,看得清清楚楚,沒有分別,那是六根的根性。用這個方法就跟諸佛菩薩沒兩樣,諸佛菩薩他們用根中之性,六根的根性,他不用六識。

  捨識用根,到底用什麼方法來修?沒有別的,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、工作應酬,做不到捨識用根,你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代替捨識用根,就成功了。吃飯的時候,不要去挑剔這個好吃、那個好吃,你有這個念頭起來,你不就用識了嗎?又在造業了。

把一切都看成平等法,沒有好醜、沒有喜愛、沒有厭惡,法法平等,看的、聽的、接觸的都歡歡喜喜,不分別、不執著,統統歸阿彌陀佛,皈依,一切都回歸到阿彌陀佛。這個辦法跟《楞嚴經》上捨識用根沒有兩樣,這是我們能做得到。

  7、淨空法師答疑:如何對待藕益大師與交光大師,關於“捨識用根”的爭辯?

  問:第十八題,最近聽人提到,交光法師在《楞嚴經正脈》中的「捨識用根」,這個說法曾受到蕅益大師、幽溪大師和憨山大師的異議。而淨空老法師在其諸多講經當中,都引用過交光法師這個觀點。末學因不明究理,現在不知所從,請師父開示。

  答:你不知所從,你就不要從,你認為哪種註解好你跟那個學,你就會有成就。《楞嚴經》的註解古今大概將近有一百多種,學東西最重要的是跟一個人學,為什麼?你才能得定。

學了很多東西,每個人說法不一樣,你就起懷疑,懷疑就把你的功力全都破壞了。所以這叫師承,跟一個老師,跟一個老師走一條路。兩個老師兩條路,三個老師三岔路口,你就無從走起了,這是最大的忌諱,你不明白這個道理。交光法師這個註解有他的道理,這個不必細說,講起來是費很多的時間。我們現在是專學念佛求生淨土,這些東西統統都放下。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