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力行以外,接下來我們要了解,學習也要重視它的順序,它的次序。《三字經》上有一句話,「為學者,必有初」,讀書它是有次第的,「小學終,至四書」,就是把《小學》這本書學好,接著學四書五經。《小學》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編的童蒙養正的書籍,這本書教導孩子怎麼孝養父母,怎麼尊重長輩,還有整個生活當中灑掃應對之禮。這本書有看過的朋友舉手?還不少。這本書距離現在已經快一千年,歷史比較悠久,它很多當時候的生活情境跟現在已經有差別了。
而為什麼學《小學》這麼重要?因為孩子從小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,這個根基扎好了,他讀其他的經書,他就不是只有讀而已,他懂得要落實在與人相處當中,他懂得要落實在生活當中,所以這個根基一定要扎。因為這本書離我們比較遠,我曾經看過,也只能看個六、七成,很多術語都不懂。後來我翻了《小學》之後又翻《弟子規》,對《弟子規》這本書非常的感動,也非常讚歎。因為《弟子規》是清朝時候編的書,離我們才幾百年時間,很近。
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,他就是根據《小學》裡面最重要的內容,把它抓出它的綱領,編成這本《弟子規》;離我們的生活是完全相應,沒有一句做不到,而且也把《小學》的重點都包含進來。李毓秀夫子他編這本書,還是依據孔老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一句很重要的教誨,這句教誨提到「弟子規,聖人訓」,就是提到「首孝弟,次謹信,汎愛眾,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」,就是根據孔老夫子提的這句話,把它舉出了七個綱目,編成這本《弟子規》。
所以,我們把《弟子規》學好,就是把《小學》的根基扎好。假如《小學》的根基沒扎好,直接讀四書五經,孩子讀愈多會跟生活脫節。有些孩子經讀的很多,但是他會拿著《論語》裡面的經句跟爸爸媽媽辯論。有個孩子六歲左右,有一次他媽媽在批評他,他就跟他媽媽說:媽,你有孔老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嗎?你假如做不到,你也沒有資格說我。他媽媽心裡一震,現在都已經用經典的言語在跟我反駁,那再讀下去會怎麼樣?
我有個長輩,她帶著她的孫女,那個孫女要叫我舅舅,帶到我們家,我爸爸媽媽都在。一坐下來就開始對她的孫女講:來,我們背英文給這些長輩聽。這個小女孩也非常的純熟,我相信絕對不是只有表演給我們看過,一定是上演不少齣了,所以她也很自在。然後她的奶奶就開始問:蘋果怎麼講?小女孩說:Apple。雨傘怎麼講?小女孩說:Umbrella。問了好幾個都對答如流,突然這個小女孩反問她奶奶一句話,她說:奶奶,書本怎麼講?她奶奶說:我怎麼會知道!小女孩說:奶奶,你怎麼這麼白痴!
孩子假如沒有學會做人做事,學的知識、看的書愈多愈傲慢。「傲慢」是求學問一個很大的殺手,傲慢心只要生起來,學問很難有成就。所以《禮記‧曲禮》提到「傲不可長」,這些都是以前的聖賢人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。
林則徐先生在他體悟的人生當中歸納了十件事,這十件事就是,假如人犯了這十個錯誤,那人生是很沒有益處的,他說叫「十無益」。第一個叫「父母不孝,奉神無益」。對父母都不孝順,每天拜神求神明保佑,有沒有用?沒有益處。「兄弟不和,交友無益」,在家裡面跟兄弟相處都不懂得包容,都常常有衝突,這樣的人出去外面交朋友,能交到知心的朋友嗎?不可能。
在這「十無益」當中,其中兩點是針對求學問很重要的提醒,「心高氣傲,博學無益」,「行止不端,讀書無益」。所以,他只要有了傲氣,學歷愈高愈瞧不起人,愈容易傷害別人。「行止不端」,假如他的言語、行為跟聖賢的教誨都背道而馳,那讀的書跟他不相應,不得利益。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幾千年的聖哲人所留下來的話,我們要很珍惜,要好好拿來警惕;自己不能犯,當然孩子也要盡量不犯這些過失,這是學習的次序。
(擷選自蔡禮旭老師,細講《弟子規》第4集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