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師生關係當中,在同學關係當中,我們也要抓住「善相勸,德皆建」。面對老師的態度,怎麼樣跟老師學習?「父母呼,應勿緩;父母命,行勿懶」,老師教我們念的書可不可以打折扣?不行,所以只要是老師的話,趕快去做,不可以拖延。這麼一拖延,現在這個時代,老師難為,很怕跟學生結冤仇,看你意願不高,他會對你非常尊敬,以免怎麼樣?以免到時候得罪你,但是你假如依教奉行,那師長一定會盡心盡力教導。所以只要我們把「入則孝」這個「孝」的態度來對待師長,那我們自性的善良就顯發出來,我們的理智也可以快速建立。當我們對老師是至誠的孝心、恭敬心,我們自性的善良、智慧很快就能開顯出來。
中國最重要的兩股精神就是孝道跟師道,而師道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之上,所謂「夫孝,德之本也」,道德的根本在孝,會孝順父母的人,他一定希望成就自己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所以他對師長一定也會非常恭敬。我們之前也提過親師的合作,父母跟老師密切配合,就能夠把孩子教得很好。現在親師配合的現況好不好?一來家長認知家庭教育重要性不足,然後又會覺得教孩子是誰的事?老師的事,又由於比較溺愛小孩,所以在學校一發生什麼事情,比方說老師多罵了這個孩子,孩子回來也不知道怎麼轉述的,家長一聽火冒三丈,去找誰?找老師還好,還可以把實際狀況搞清楚,直接找校長,就把事情搞得很複雜。因為校長也不在現場,而且老師可能當初也是要訓斥你的孩子,也是希望導正他,可能他的初心也是為你的孩子好,你這個動作一做,可能校長還要跟他面談,讓他這個熱忱都被澆熄了,影響了老師的一種心境,更麻煩的是影響了孩子對於老師的態度。
而在學業當中是「一分誠敬,得一分利益」,當小孩看到父母動不動就可以去告老師,那他對老師會不會尊敬?那不可能。當老師不敢教,那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德,怎麼會有孝?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。當然,我們為人師的也要反省反省,絕對不能去求小孩、家長都要非常尊重我們。現在不能求了,因為師道也比較式微了,怎麼說?就像我考上師範院校去教書,遇到很多朋友,第一句話問我什麼?你一個月賺多少錢?有沒有師道?怎麼都沒有一個人遇到我說:你考上老師了,韓愈說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」,那我聽了一定法喜充滿,他又沒有告訴我,要解別人的惑要先解自己的惑。所以為人師要繼續學習,學為人師要開智慧才行,那我對於教書生涯一定怎麼樣?充滿動力,而且不敢鬆懈。所以師道也要靠我們老師真正把它贏回來,不能去求。
在海口很多老師他都盡心盡力去教導《弟子規》,落實《弟子規》,有一個母親在跟家長的聯繫簿當中用了「非常感謝,非常感謝,非常感謝」,用了三句「非常感謝」的話感謝老師。有一位家長因為他是住在內地,過年前夕正準備搭飛機回他的故鄉,在機場(海口的機場)打了一通電話給他孩子的老師,他說:劉老師,我們現在全家要回內地過年,特地向您辭行。代表這個家長對老師怎麼樣?非常尊敬,請問這個非常尊敬是結果,原因在哪?在老師真心的付出,家長可以感受得到。師道的尊嚴必須靠家長教孩子,也必須靠老師自己演好的榜樣,讓人家尊敬。
而古代確實為人師者,都是安貧樂道,很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,而家長也確確實實能抓住機會教孩子對老師恭敬,所以古代都有拜師之禮,父親帶著小孩,可能小孩才五、六歲,七、八歲,到老師上課的教室,父親在前面,孩子在後面,先對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,因為所有聖賢的教誨,五經統統是折中於孔老夫子,把它整理得非常的完善,所以我們中國人尊孔老夫子為「至聖先師」。先跟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禮,拜完之後老師上座,然後父親依然帶著孩子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。小孩子五、六歲最尊敬的人是誰?父母,尤其父親,父嚴母慈,對父親都是非常敬畏,結果父親對老師卻這麼樣的恭敬,在他小小的心靈當中,對老師一定是不敢怠慢,不敢造次,非常恭敬。
雖然只是一個禮儀,三跪九叩,卻已經把孩子學業的根基怎麼樣?紮下去,恭敬,現在這個禮還有沒有?沒有了。我當初第一年當老師,剛好帶一個班,帶六年級,有一個奶奶,應該六、七十歲,她的孫子沒有帶作業本,老人家幫孫子拿來,連爬幾樓?四層樓,爬得都有一點喘,當然老奶奶這麼做對不對?不對,孫子都這麼大了,要為自己做錯的事負責任,不然他很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到責任感。結果當我看到這位長者,她頭抬起來也看到我,馬上跟我鞠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,她說:蔡老師,您好。那個躬鞠下去,我的心境都不一樣了,這個「老師」兩個字好不好扛?諸位知道為什麼我有點駝背了嗎?長者這麼一鞠躬「老師好」,責任重大,我們沒有用心教人家的孩子,怎麼對得起這麼真誠的鞠躬。
所以我突然體會到,古代在行拜師禮的時候,當孩子的父親給老師行三跪九叩禮,請問這個老師的心裡是什麼樣的感受?責任。人家這樣對待我,假如沒把人家的孩子教好,怎麼對得起,所以就好像心上扛了塊石頭,等這些孩子真的有成就了,老師心裡才有點安慰,所以這些老師坐在上面,不是覺得很舒服,而是什麼?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老師不只是念著要為人家的孩子、家庭負責,還要為了承傳中國文化的道統而不能斷送在他的手上,所以這都是他念念的本分。
節自蔡禮旭老師-細講弟子規第38集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