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ugust 23, 2022

太上感應篇 - 第136集 - 淨空法師講述 - 1999年新加坡、澳洲淨宗學會

  

 諸位同學,大家好!請看《感應篇》第六十九節:

  【逞志作威。辱人求勝。】

  下面一節是:

  【敗人苗稼,破人婚姻。】

  我們先看前面這兩句。《彙編》註解裡面說的是「君子正直律己,和惠待人,人自畏而愛之」,到這裡是一小段。這是古聖先賢教我們做人的原則,也是做人的本分。儒家將讀書人、有德行的人也分為三個等級,聖人、賢人、君子。君子之稱,就是你的學問已經有了成就,像現在學校讀書你已經拿到學位了,君子是最初的一個學位,像我們現在講的學士,大學畢業了,古時候稱為君子。他做人的標準是正直,端正,心直、行直,這兩個字就是佛法裡常講的如理如法,合乎理論,合乎道理,合乎法度,合乎人情,情理法都能做得很圓融,這是對待自己,律己。對待別人是和惠,和是和平,惠就是恩惠,與人相處一定和睦,一定平等,一定肯幫助別人,這個惠就是幫助別人,能成就別人,這是君子的德行。儒如是要求,佛也如是要求。佛法裡面講得更詳細,講的是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,佛家這些科目都離不開這四個字,正直和惠。

  我們學佛的同修尤其要注意,如果人都做不好,怎麼能夠成佛?太上這兩句話,實際上的意思是勸我們處世待人要謙虛、要恭敬。縱然有了紛爭,我們有理,以理說服人都唯恐引起別人的怨恨,何況我們的理要是不充足,那就造罪業了。所謂是仗勢欺人,這個「勢」範圍很廣,現在一般多半都是自以為是,所以『逞志作威』,作威作福。『辱人求勝』,這更不可以了,刻意的侮辱別人,他為什麼要這麼做?把自己的身分抬高。我們曾經聽說過,有一些人遇到與自己身分地位相當的,或者有比自己身分地位要高過的,他在大眾之下批評侮辱。他的目的何在?叫別人看到自己比他們都高。這個作法,實際上只能夠自欺欺人。真正有德行、有學問、有修養的人,看見了,聽到了,就明白了,你將來的前途,人家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而實在講,這是自己侮辱自己,別人有沒有受到損害?沒有。

註解裡面說,「若動逞威稜」,以行動逞威作福,凌駕於人,「即有懾服,而人不懷德,何以居人上乎」。這種行為,縱然別人表面上對你這個威德好像服了,其實那個心不服。這樣你怎麼能夠領導別人?你怎麼能夠去領眾?一個成功的領袖人物,一定是非常謙虛,懂得忍讓,以禮待人。這個地方講得好,以正直對自己,以和惠對別人,這種人無論在世法、在佛法裡面,決定成就。

  儒家講的「正心、誠意」,遵守聖賢的教誨,聖賢人對一切眾生基本的教導,幾乎是相通的。儒家教人守禮,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,儒家講五個字,這是做人的基礎,做人的根本,能夠遵守,就是正直對待自己。佛家講五戒,天主教、基督教《新舊約》裡面講的十誡。十誡裡面,前面的三條是侍奉上帝,我讀過,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,它就是這個意思。不過他們對的是對上帝,對上帝不懷疑,敬仰上帝的心不夾雜、不間斷。第四條是孝順父母,後面就是佛家講的五戒。五戒我們佛家講「不殺生」,他講的不殺人,這個不一樣,我們的範圍大,他的範圍窄小,只是講不殺人。其餘的「不邪淫、不偷盜、不飲酒」都有。他們酒是允許可以飲的,但是決定禁止酗酒,決定禁止醉酒;你可以飲酒,不能喝醉。所以我們看到世出世間這些聖賢教化眾生,總原則、總綱領都相同的,違背這是大惡。

  和惠待人,佛給我們制定對待一切眾生「六和」、「六度」,佛家講得非常具體。尤其是以「六和」做基礎,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?做不到的原因,就是「見和同解」這一條做不到;這一條做不到,往後統統都做不到。為什麼諸佛菩薩做得那麼完善?他第一條做到了。第一條很難,就是你的見解、你的想法看法是相同的,跟誰相同?跟諸佛菩薩相同。諸佛菩薩對宇宙眾生的想法看法是一體的,現代人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,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的清淨法身。我們沒有這個觀念,各人有各人的想法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,總不能夠等同。真正覺悟了的人,見才能夠同解。可是佛法教初學,那這要受過很好的教育,教初學在什麼時候?兒童的時候;成年之後,沒有法子教了。古人明白這個道理,教人一定在孩童的時候,在這扎根。他天真爛漫,他能聽話,你可以逼迫他,塑造他的模型,容易!人長大了,他有他自己的想法,有他自己的看法,他不會接受別人的意見,那就沒有法子教了。

  我們過去跟李老師學習的時代,老師常講真正教學是在童子,二十歲以前,這是正規的教育;從二十歲到四十歲這個階段,補習教育;四十歲以後就不能教了,那個人已經定型,什麼都隨順了,縱然他有惡意惡行,也只好隨順,不能跟他結怨仇。四十之前還可以勸導勸導,四十以後不可以了,只會給人結怨仇。能夠接受別人勸告的,那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,沒有深厚善根,四十以上他還會聽你勸告嗎?不能接受,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得。你作惡,你做錯事,不敢講你,隨你去!在這個地方修我們自己的忍辱波羅蜜。古人都是經驗之談。所以我們對人、愛護別人,特別是童年,要好好的教導他,這是真正的愛護,真正的慈悲。可是今天這個社會非常非常困難,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不善的,所以教一個人學好,真的比登天還難。你的家庭教育再好,小孩一出家門接觸社會,社會是個大染缸,你說他不被污染,那個人是佛菩薩再來,決定不是凡夫。凡夫不受社會污染,不可能!社會教育崩潰了,何況今天家庭教育也沒有了。

  所以自古以來東方西方講的預言,我們這個時代要遭劫難,我相信,我完全肯定。我不是相信他們那些預言,我看到現在社會教學的狀況。你看看現在年輕人,他想的是什麼?他說的是什麼?他表現的是什麼?我們就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是非常不吉祥的預兆。現在人看不出來,沒有讀古書。為什麼說讀古書的人就會看出來?讀古書是吸收古人的經驗,他們一生的經驗。換句話說,增長我們的見識,你看東西就能看得遠、看得深、看得廣。我們中國人講史實,讀歷史就是吸收古人的那種經驗常識。經是長學問,是智慧、定慧,讀歷史是長見識。這個見識的依據是什麼?依據是因果。所以中國一部《二十五史》,就是講的因果報應,你看看幾千年記載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你這個真正通達明白了,你看看現代人造的是什麼業?他想的是什麼?意業。說的是什麼?口業。一舉一動是身業。「身語意」三業都不善,說是會有好果報,在佛經常講「無有是處」,這個一點迷信都沒有。

  中外這些預言提供我們做參考,提起我們高度的警覺,我們再冷眼細觀這個社會現象,就知道了,這個大災難不能避免。怎樣避免?除非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,都能夠回頭,斷惡修善,這個災難就化解了。但這個事情不可能,做不到!所以佛菩薩教我們自度,我們幫不了別人的忙,要幫自己的忙。一個人回頭,一個人得度;十個人回頭,十個人得度,佛度有緣人,誰肯聽佛陀的教誨,誰肯依教奉行,這個人得度了。所以我們不能看到社會亂,這個社會要遭大劫難,我們自己很不幸,遇到了這共業。但是你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我們生在現前這個世間,未嘗不是好事,對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,逼著我們非用功不可,非成就不可,這是好的增上緣,是逆增上緣。不處在這個環境裡頭,我們的警覺性沒這麼高;生在這個環境才知道,非成就不可,非快速成就不可,慢了,慢了一定捲入這個漩渦。趕緊跳出,趕緊脫離,這是智慧的選擇,這是真實的利益,我們才體會到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恩德。

  不是佛菩薩教誨,我們實在講沒有能力脫離這個苦難。我們得到佛菩薩的教誨,佛菩薩的教誨是平等的,有人樂意接受,他就得到;有人還不願意接受,還在那裡徘徊,猶疑不決,那他得不到。所以佛心清淨,佛心平等,在乎我們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。因緣我們今天具足了,遇到了,就看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。自己有善根,能信、能解;自己有福德,肯幹!肯依教奉行,這是有福,知道自己怎麼修學,怎麼樣幫助別人。所以無論跟什麼人相處,跟一切眾生相處,決定不能夠違背六和、六度,六和、六度就是這個地方講的「和惠待人」。這個「和」要用佛家來看,就是六和;惠就是六度。處處要學謙虛,要學忍讓,不能跟人相爭。現在的社會提倡一切「競爭」,這兩個字太可怕了,我們聽到這個音聲,看到這兩個字,感到恐懼!彼此互相競爭,互相不忍讓,這個世界走向毀滅。所以這種名詞,在中國古籍裡頭找不到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