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侵略者的遁詞
南懷瑾講述
現在講到正文:
季氏將伐顓臾。冉有、季路見於孔子曰:季氏將有事於顓臾。孔子曰:求,無乃爾是過與?夫顓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!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為?
另一段魯國的季家,已經說過多次,不再介紹了。當孔子時候,季家三兄弟將政權、軍權、經濟權都掌握在手裡。雖然還不敢推翻魯國的王朝,而魯國的國君等於是傀儡。這次季家準備去侵略顓臾這個小國家。孔子的學生冉有,在季家等於是文人而兼武職帶兵的,是季家的家臣。因此這一天和子路兩個人來看孔子,向孔子報告,季家將有事於顓臾。
這句話在古人的文章很簡單,其實事情並不簡單。冉有與季路為什麼來的?他們不是不知道季家有侵略這個小國的野心,想並吞顓臾。但是他們兩個人受了孔老夫子的影響,又是孔子的高材生,內心的看法,覺得季家這件事不對,而且做出來了,一定要挨老師一頓罵。
可是這兩個人到底不是孔子,季家這樣做,似乎也未嘗不可,並沒有堅決反對;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後吃不消。於是兩個人來試探孔子的意向,兩個人很妙,很滑頭的聯合起來看孔子。當然一開頭不敢報告這件事情,先說一些別的事,最後才順便提起,說季家將對顓臾有事情,有問題。到底什麼事情?什麼問題?沒有講,完全外交辭令。
孔子是明白人,一聽就懂了,馬上告訴冉有,叫他的名字,冉求!這件事情,恐怕你太過分了,要不得的,這是一種很大的罪惡。顓臾這個國家,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諸侯建立的國家。當時在中國東方的邊疆,還沒有開發的民族,由他管理,而且有四五百年的歷史,包括在中國的版圖以內,是社稷之臣。(那時所講「社稷」這個名詞,等於現在的國家;那時所講的「國」,等於現在的地方單位。)
這裡孔子是說顓臾這個國家,也是周天子所領導的天下的一分子。「何以伐為?」怎麼可以出兵去打他,侵略他,企圖吞並他的土地呢?這裡稱「伐」,是因為古代戰爭的名稱,因性質而不同。征與伐是有分別的,所謂伐是對方不對,或者下面叛變,出兵去打他,稱為討伐。所謂伐罪,他有罪才可討伐。顓臾根本是先王所封,有他的歷史背景和地位,是東蒙之主,而且沒有錯,不過現在衰落了,怎麼可以出兵去討伐他?沒有這個道理。
冉有曰: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,皆不欲也。
這是冉有在推卸責任。他本來是怕挨孔子的罵,先來備案的。他說,這沒有辦法,我們的老闆要這樣做,我跟子路兩人,實在沒有這個意思。我們吃人家的飯,不聽人家的怎麼辦?其實這是冉有推卸責任的話,這裡我們有兩點可以看出來:
第一,看到孔子的教育精神。當時並沒有黨派的組織,但是孔子的弟子們,事無大小,對於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;也有現在對於政黨組織政治性的尊重。每一件事不敢不向他報告。而孔子是一個平民,既無組織,又無權位,只是一種道德的感召,學生們不敢騙他。但是這件事情,非騙他不可,怕他不同意。
第二,孔子與季家之間的關係對季家無所謂;而冉有、季路不同,他們是孔子的學生,同時在季家是家臣。這個舉動,等於現在一個具有國際性的舉動,他們怕將來的後果會挨罵,將來歷史上會怎樣批評更不知道,事情很嚴重,所以來向孔子報告。
而孔子即刻根據歷史文化的道理、宗法社會的精神,告訴他們不可以這樣,他們兩人於是推託了,說是「夫子欲之」,自己並不想這樣做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