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不學謂之貧
南懷瑾講述
現在開始討論的,可以說是中國舊文化中所講的「知人論世」的道理。從這裡可以看到歷史上的人物,也可以了解自己、認識自己。站在人文哲學的立場來說,一個人要認識別人困難,認識自己更難,尤其年齡大了,經驗多了,接觸的人廣了,就感覺到認識自己太難了。下面就是孔子「知人論世」的一番話:
子曰:貧而無怨,難;富而無驕,易。
「富而無驕」,有地位、有財富,成功了不驕傲。本來這個修養很難,並不是很容易,但是比較起來還是容易。古今中外有些人因為地位高了,風度蠻好;風度好是外形的,外形過得去,看不出驕傲來,已經了不起,但是內心到底還有一點覺得自己了不起。
剛才與幾個國外回來的學生閒談,他們說到,過去有一部分人,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,相差太遠,做父母的,尊嚴得不得了,非要擺成那副樣子不可。也有的說,自己的父母並不如此,與子女相處像朋友一樣。有的以地域來說,指本省有些家庭,父母對子女還是擺一副尊嚴的模樣,我就問他們在國外有沒有注意,華僑社會裡,多數父母對子女的態度,也是保持著尊嚴。這是廣東、福建的風氣,他們還保持了老一輩子的父母的威嚴。
而父母子女相處比較開明一點,多半是在上海生長的人。父母保持他們的尊嚴,只是過分或不過分,並沒有錯。有的又說,父母保持那股威嚴,就是一種傲慢心理,覺得我有兒女,兒女就要聽我的。我說這可不能列入驕傲的範圍,更不要錯用了驕傲這個形容詞。
由我個人的觀察和體會,有許多人想不驕傲,很難做到。富貴了,地位高了會驕傲;有錢會驕傲;年齡大了也會驕傲,認為自己多吃了幾十年飯,年輕小伙子就不行,其實多吃了幾十年飯,不一定吃得對;學問高了也會驕傲。所以要修養到「無驕」,實在不容易。不過在比較上,富而無驕和貧而無怨,兩者之間,還是無驕容易一點。
「貧而無怨」的貧並不一定是經濟環境的窮;不得志也是貧;沒有知識的人看到有知識的人,就覺得有知識的人富有;「才」也是財產,有很多人是知識的貧窮。莊子就曾經提到,眼睛看不見的瞎子,耳朵聽不見的聾子,只是外在生理的;知識上的瞎子,知識上的聾子,就不可救藥。所以貧並不一定指沒有錢,各種貧乏都包括在內。人貧了就會有怨,所謂怨天尤人,就牢騷多,人窮氣大,所以教人作到「安貧樂道」。這是中國文化中,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大原則。但是真正的貧而能安,太不容易。
現在有人,拿「安貧樂道,知足常樂」這兩句話,批評中國文化,說中國的不進步,就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。這種批評不一定對,「安貧樂道」與「知足常樂」,是個人的修養,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養到。我們當然更不能說中國這個民族,因為這兩項修養,就不圖進取。事實上沒這個意思,中國文化還有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等鼓舞的名言,我們不可只抓到一點,就犯以偏概全的錯誤。這兩句話,是對自己作人做事的一個尺碼,一個考驗。
子曰: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。不可以為滕薛大夫。
先解釋原文文字:孟公綽是魯國的大夫,後世朱熹的註解,說他很清廉,安貧樂道、知足常樂的人。趙、魏是大國,對下面滕、薛兩個國家而言,趙、魏比較大,滕、薛比較小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