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April 29, 2020

《論語別裁》光風霽月

《論語別裁》光風霽月
南懷瑾講述

接下來是:
子曰:君子坦蕩,小人長戚戚。
《學而》篇中說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一個人一生沒有人了解,雖有學問而沒有發展的機會,還是不怨天、不尤人,這種修養是很難。所以君子要做到「坦蕩蕩」,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(原指雨過天晴後的明淨景象。後比喻政治清明,時世太平的局面。霽,ㄐㄧˋ,晴朗的。);像春風吹拂,清爽舒適;像秋月揮灑,皎潔光華。內心要保持這樣的境界,無論得意的時候或艱困的時候,都是很樂觀的。但不是盲目的樂觀,而是自然的胸襟開朗,對人也沒有仇怨。像包公、趙清獻都做到這樣的境界,這是「君子坦蕩蕩」。
至於小人呢?「小人長戚戚」,小人心裡是永遠有事情的,慢慢就變成狹心症了——這是笑話,借用生理的病名,來形容心理上的病態,小人永遠是蹩住的,不是覺得某人對自己不起,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,再不然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。我們都犯了這個毛病,有時候:「唉!這個社會沒得搞的。」言外之意,我自己是了不起,而這個社會是混蛋。這也是「長戚戚」的一種心理病。心裡憂愁、煩悶、痛苦。所以這兩句,可以作座右銘,貼在桌旁,隨時注意自勵,養成坦蕩蕩的胸襟。
跟著就說孔子個人的君子風範:
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
這是弟子們記載孔子的學問修養,表達在外面的神態。第一是溫和的。對任何人都親切溫和,但也很嚴肅,在溫和中又使人不敢隨便。第二是威而不猛。說到威,一般人的印象是擺起那種凶狠的架子,這樣並不是威。真正的威是內心道德的修養,坦蕩蕩的修養到達了,就自然有威。
儘管是煦和如春風,而在別人眼中,仍然是不可隨便侵犯的。不猛是不兇暴。如舞台上的山大王,在鑼鼓聲中一下竄出來,一副兇暴的樣子,那就是猛。第三是恭而安。孔子對任何事,任何人非常恭敬,也很安詳;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潑不呆板。
第三點也等於第一篇《學而》的註解。學問好的人,內心的修養表達在外面的,就是這樣的情形,而以孔子來作為榜樣,用白話翻譯過來就是有莊嚴的溫和,有自然的威儀而並不凶狠,永遠是那樣安詳而恭敬的神態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