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此事古難全
南懷瑾講述
下面等於為本篇作結論了。
子貢曰:如有博施於民,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子曰:何事於仁,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
子貢問的問題,都是中肯扼要,而且碰到孔子中心思想的要點之處。他說假使一個人廣泛地博施濟眾,要為整個人類謀福利事業,照現代話來說,團體、社會、政府做的公益事業就叫社會福利。
中國古代有沒有社會福利思想?假使有研究社會問題的,這個問題要注意,在中國歷史文化里,好像找不出社會福利問題的記載,事實上有沒有呢?有!社會思想早有了,社會福利思想也早有了,過去都偏重在個人做,以個人立場,做社會福利事情,這是中國人的道德修養,告訴人,有錢做做好事,修橋鋪路,再不然夏天在路上擺一些茶缸。
我很小的時候就看到過。每到夏季,家裡忙得很,天天都要燒茶,大鍋大鍋的燒,多少里一桶,放在那裡,不要錢的涼茶,大家儘管喝。很多人家都這樣做的,這些都是社會福利。中國過去的社會當然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,由個人做社會工作,做社會福利,認為這是一種道德,所謂陰功積德。
現代的思想,社會的福利工作,已經由政府、由社團做。時代不同,工業時代與農業時代,是兩個時代,思想也不一樣。子貢講的博施,就是講社會福利。廣博,無條件的把東西送給人家,救濟大家,讓大家都得到幫助。
在孔子學生中,只有子貢敢講這句話,因為這位老哥子很有豪氣,有時不大肯作書呆子,孔子也沒有罵他,認為他很對,可是也沒有鼓勵他。他一邊是講仁義,一邊不同意裝窮,不像顏回一樣,三天吃一個便當,還是餿的,喝一口水下飽。他要做生意,他的錢很多,所以他敢吹這個牛,假如我博施、濟眾,老師,怎麼樣?可以算得是你所標傍的仁慈吧?
孔子對子貢這個問題的答復很妙,他說,你說的這件事,太偉大了,豈止是對仁來說,實在是永遠做不到,做不盡的大事業,我也做不到,就是古代聖帝明王如堯舜一樣當權的人,也做不到。問題是在於一個人想做好事,絕對大公,很難很難,是做不到的。
所以中國的字,「公」是化「私」,這是儒家的思想。由道家演變而來的楊朱思想,「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」,絕對講個人主義,我不拔你的毛,你也不要拔我的毛,一毛都不拔。墨子則講「摩頂放踵以利天下」,盡量的為公。
儒家認為都不對。儒家是講保留適度的自私,慢慢擴充到為公。我們大家要注意,三民主義的思想,就是從儒家這個思想來的。儒家的推己及人,我有飯吃,才想到你需要飯吃,分點給你,我們兩個有飯吃才分給他,我們三個有飯吃,再分點給大家吃。一步一步擴充。如全體都要一下子做到,不但我們做不到,堯舜也做不到。所以孔子說子貢的理想太高了,像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樣,陳義太高了。孔子告訴他,真正仁的人,是要自己站起來,但是要顧慮到別人的利益,使別人也站起來。
學問道德也是如此,我要作一個人,不要忘記了他也要作一個人,我想將來通達有前途,不要忘記了他也要有前途,尤其是將來諸位如果出去做一個領導人,要多愛部下,像待自己的子女兄弟一樣替他們著想。我要利益,他們也要利益,我太累了,同樣地他們也累了。從最淺近、最平凡的當中去了解他。做到了這種地步,就可以說找到了仁的方向,為仁找到一條可走的路了。
本篇講到這裡,結束了《雍也》一篇的連貫性,也等於對第一篇《學而》這些道理,作一個陪襯。拿事實來證明、討論。孔門學問中仁的應用,是推己及人,想自己利益的時候,也替別人的利益著想;擴而充之,想到天下人的利益。仁的路就是這樣開始走的。
現在第六篇《雍也》講完了。這六篇連起來,等於是全部《論語》中孔子師生之間學問問答的綱要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