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李斯的老鼠哲學
南懷瑾講述
講到吳起,順便講一段儒家末流支派的插曲。
我們都知道孔子傳道給曾子,曾子寫了篇心得報告《大學》。曾子傳道給孔子的孫子子思,子思又寫了篇心得報告《中庸》。子思則傳道給孟子,孟子不錯,寫了不少論文。至於荀子,也有一部著作傳世,但到底有點摻水了。而且他的學生出了幾個半吊子,像李斯、吳起這些人便是例子。
就李斯來說吧!我們如果講政治哲學史,李斯的哲學是什麼呢?我們可以叫他是老鼠哲學。什麼是老鼠哲學呢?先要了解人類思想與歷史演變有絕對關係,我們只要翻開《史記》一看《李斯傳》,就可知道李斯的老鼠哲學了。
李斯少年時跟荀子唸書,他當時很窮,時代到了孟子以後的戰國末期,人都現實了。世界越亂,人心越現實;國家社會安定了,仁義之心、道德之行才比較常見。李斯的思想,後來影響秦始皇,就是被現實所困而來。他有一天上廁所,不是現在的抽水馬桶,是古時農村社會的大糞坑。又深又大,坑上放一塊木板,人就蹲在板上大便,謂之蹬坑。這種糞坑,更重迭遠望如高樓。坑深的,大便落坑,時間長,聲音大,每把偷糞吃的老鼠驚嚇逃散。
一天,李斯這個窮小子蹬坑,看到糞坑老鼠,又小又瘦,見人驚逃的倉皇樣子,十分可憐。後來又看到米倉中偷米吃的老鼠,又肥又大,看見人來,不但不走避,反而瞪瞪眼很神氣的樣子。李斯覺得很奇怪,仔細一想,結果給他悟出一個現實的道理來了。
原來又瘦又小見人就逃的老鼠,是無所憑藉;而又肥又大見人不避的米倉老鼠,是有所憑藉的。分別在此而已。憑藉,就是有本事,有靠山,或有本錢之類。李斯悟出道理以後,於是向老師荀子報告,不要讀書了。荀子問他不讀書要去幹什麼?他說要去遊說諸侯,求功名富貴。荀子說,你還不行,學問還沒有成就。李斯說,人窮到飯都沒得吃,還去講什麼學問道德?這像什麼話!老師一聽這種話就說,你這個學生這種思想真糟,你去吧!就這樣把李斯開除了。
結果李斯碰到秦始皇這樣一個混蛋,兩個搞在一起,於是把一個國家搞得民不聊生。「鼠目寸光」,只搞老鼠哲學注重現實,不知仁義道德為何物的結果,自秦始皇身死沙丘之後,李斯也自家難保。所以在他父子臨刑的時候,他對兒子說:「此時要想和你牽黃犬出東門也不可能了。」
李斯搞老鼠哲學,為什麼會被他弄成功呢?這就要看當時的環境。春秋戰國三四百年動亂下來,民窮財盡,不止經濟上貧困,人才也都完了。真正人才的培養,總要百多年來的安定社會才行。不談別的,就說溥儒的畫吧!人家說真好,別無第二人。我說你認為溥儒的藝術好,但可知他成本多大?滿清以孤兒寡婦率領了兩三百萬人入關,三百年來稱帝,在宮廷裡就培養了這樣一個藝術家。你說成本多大?
譬如李後主的詞好。當然好!「車如流水馬如龍,花月正春風。」真好!但成本多大?一個萬乘之尊,玩掉了一個國家,才寫出這樣的詞。別人的確寫不出,在氣魄上,沒當皇帝的人,硬寫不出那種境界。如果是個窮小子站在西門町的大街上,可能便寫「車如流水馬如龍,口袋太空空。」所以說一個國家的人才,要幾百年社會安定的文化才能培養得出來。但戰爭一來,又都光了。
因此到了戰國時代,只有蘇秦、張儀這兩個半吊子的同學,玩弄了天下。他們是當時的驕子,如果把春秋時代的子貢、子路這班人才,來與蘇秦、張儀相比,子貢、子路一定連正眼都不看他們。可是到了戰國末期,像蘇秦、張儀等的人才,也過去了,如李斯這些人居然也出來旋乾轉坤,大擺烏龍了。
由此可見當時人才之荒的嚴重。歷史是要這樣看、這樣讀的。不能光讀故事,要把環境、地理,一切搞清楚才能了解。到了漢高祖、項羽出來的時候,人家說漢高祖是流氓出身。那時候,沒有什麼流氓不流氓,四百多年戰爭打下來,再給秦始皇、李斯兩個傢伙一搞以後,根本天下人各個都是如此,又豈只是漢高祖?
文化的重行建立,是在漢文帝、漢武帝的時候 其中有近百年空檔,幾乎可以說沒有文化,所以漢文、漢武對於文化整建的功勳,的確是可圈可點的。吳起也是荀子的學生,同樣是沒有畢業的,都是書不要讀了,追求現實名利的角色;這就看出當時文化演變的衰退情形。吳起後來當大將,有個士兵生瘡,吳起用口替他吸出膿血。這一來,士兵的母親哭了,他說孩子的父親當年生瘡,吳大帥也是這樣待他,所以為吳大帥賣了命;如今又對我兒子這樣,這條命又要賣給吳大帥了。
我們為什麼說到這些,是因為這節書引起的。我們現在再回到原文:找不出伯牛的病在什麼地方,而孔子在伯牛臨死之前,還來握握手,看他一下。看他一下這件平常的事,卻慎重地把它記載下來,編在《論語》裡。可見平凡中有值得研究的地方。
伯牛的病,是個很大的疑案。我們暫時把它保留在這裡,等到以後再來討論。至少有一個字,我們可以在這裡討論:「亡之,命矣夫!」的「亡」,在古人的解釋,認為孔子當時握著他的手,很悲傷地感嘆,他得了絕症,這真是命!但是我的看法,古文中「亡」字往往與「無」字相通。拿白話文來解釋,是孔子很傷感的說,命真不可信嗎?真沒有命運嗎?意思也是說像這樣好的人,怎麼會這樣短命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