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別裁》功成身退
南懷瑾講述
這一篇上面都是講學生的故事;下面是對當代一些人物的評論,說明待人處世的學問之道。
子曰: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,將入門,策其馬曰: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!
孟子反,是魯國的大夫。在魯哀公十一年這個階段,當時魯國有難,作戰的時候,孟之反為統帥之一。孔子學生冉有也參加戰役為統帥。孟子反怎樣的不伐呢?有功而不驕矜,不宣揚叫不伐。古代「伐」與「矜」這兩個字常常會連在一起用。「矜」是自以為高明;「伐」則為有功、有才,而自我誇燿。「奔而殿」,是說他在這次戰役中打了敗仗,撤退時他走在最後,拒敵掩護撤退。
我們知道歷史上記載,魯國那一次是打了敗仗。學軍事的人就知道,打勝仗容易,打敗仗難。軍事中的作戰計劃是有兩套的;這兩套計劃分門訂立。假如當統帥的作打勝仗的計劃,參謀長便應當另作打敗仗的計劃,然後兩套計劃配合起來運用。或者參謀長作打勝仗的計劃,但統帥就不能再作打勝仗的計劃,否則萬一敗了會很慘。
戰爭不是勝就是敗,但一個人又計劃勝仗怎麼打,又計劃敗仗怎麼打,心理上也成問題。當然,有特殊的將才不在此限。中國歷史上打敗仗最有名的軍事家應該算是諸葛亮,他六出祁山,每次撤退,一兵一卒都不會少,是古今以來,安全撤退成功的戰略家。
在戰場上打了敗仗,哪一個敢走在最後面?就是平常走夜路,膽小的也先跑了,怕後面有鬼。打敗仗比這還可怕。孟之反則不同。「奔而殿」,叫前方敗下來的人先撤退,他自己一個人擋在後面。「殿」便是最後的意思。「將入門」這句,是說孟之反由前方撤退,快要進到自己的城門時,「策其馬曰」,他才趕緊用鞭子,抽在馬屁股上,超到隊伍的前面去。然後告訴大家說:「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」他說,不是我膽子大,敢在你們背後擋住敵人,實在這匹馬跑不動,真是要命啊!
孔子認為像孟之反修養到這種程度,真是了不起。這一節,我們有兩點要了解。第一點,歷史上每一戰爭下來,爭功爭得很厲害,同事往往因此變成仇人、冤家。尤其在清朝時候,有些人奪取了功勞,還把過錯推給別人。因此引起內部的不平。太平天國的失敗,就是由諸將爭功所致。第二點,由此可知魯國當時國內的人事問題太複雜,但孟之反的修養非常高,怕引起同事之間的摩擦,不但不自己表功,而且還自謙以免除同事之間彼此的嫉妒。
《論語》所以要把這一段編入,乃是藉孟之反的不居功,反映出春秋時代人事紛爭之亂的可怕。實際上,人事紛爭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。很坦白地說,在一個地方做事,成績表現好一點,就會引起各方面的嫉妒、排擠;成績不好呢?又太窩囊。人實在不大好作。
當時魯國人事上也是這樣情形,孟之反善於立身自處,所以孔子標榜他不矜不伐。同時以另一個觀點來看,孟之反更了不起,不但自己不居功,而且免除了同事間無謂的妒忌,以免損及國家。
古人說:「能受天磨真鐵漢,不遭人忌是庸才。」像李陵與蘇武的故事便是如此。當時李陵孤軍作戰,友軍各懷忌心不來相救,因此被逼到投降了。司馬遷為這件事向漢武帝力爭,他說李陵之投降是被逼的。友軍嫉妒他,不支援他,他一人帶了五千士兵,孤軍深入絕域,最後拚得剩下十餘個人,還在奮勇拒敵,這怎麼能責怪他呢?結果漢武帝發了脾氣,司馬遷受了宮刑。
後來蘇武回來,就寫信勸李陵回來,李陵回信說,叫我怎麼回去呢?回去以後,那些專門根據人事法規辦案的人,東挑剔,西挑剔,挑剔得沒完沒了。我將無法辯白,實在受不了。前方作戰受苦,回來碰到那些自以為懂法的專家,雞蛋裡挑骨頭,一個字錯了就會有罪,這叫人怎麼受得了?所謂:「刀筆之吏,弄其文墨。」便是此意。
講到這裡,同時想起漢高祖大將周勃的故事。他功勞很大,到文帝時,出將入相,萬人之上,一人之下。後來因事坐牢,而那個監獄的管理員,叫他坐就得坐,叫他站就得站。周勃不免感嘆當年統兵數十萬,一呼百諾,那種威風之神氣。無奈進入監牢,受盡了窩囊,也只好嘆息說:「今日方知獄吏之尊!」
講孟之反為什麼要說到這些?這便是讀書不要讀死書,要把書讀活了。讀《論語》是要懂得如何作人做事,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