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10, 2019

《論語別裁》真人和假人

《論語別裁》真人和假人
南懷瑾講述

講到作人,我們就想到莊子也提到過這件事,《莊子》這本書把有道的人叫「真人」。唐宋以後,對神仙、得了道的人叫「真人」。譬如現在指南宫供奉的呂純陽叫「呂真人」。如今的人聽到「真人」這個名稱,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,相當於西方的上帝,中國的仙、佛一樣。實際上過去道家所謂的「真人」,是指學問道德到了家的人。與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,假人還是人,不過沒有達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標準。發揮了「人」的最高成就,在道家就稱之為「真人」,孔子認為這就是學,就是學而之人。於是一個「學」字,這麼多觀念都被他包括了。

那麼學問從哪裡來呢?學問不是文字,也不是知識,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,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。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,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,都是我們的教育。所以孔子在下面說「觀過而知仁」,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,自己便反省,我不要犯這個錯誤,這就是「學問」,「學問」就是這個道理,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,隨時隨地要有思想,隨時隨地要見習,隨時隨地要有體驗,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,就是學問。

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,但慢慢有了進步,自有會心的興趣,就會「不亦說乎」而高興了。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驗,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,我們勸他:「不可以做呀!老兄!一定出毛病。」他不聽,你心裡當然很難過,最後證明下來,果然你說得對,你固然替他惋惜,對於自己認識的道理,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——「說」,不是哈哈大笑。悦者,會心的微笑,有得於心。

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問的宗旨,隨時注重「時」和「習」,要隨時隨地學習,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問,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問,這不是它的本意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