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December 2, 2017

嘎瑪仁波切:積極佛子積大福


嘎瑪仁波切:積極佛子積大福

發布:學佛網編輯阿明  

  佛教把人的負面情緒都叫“毒”,貪嗔癡慢疑,叫“五毒”。實際上,是五個負面情緒,它們的爆發力絕不容小觑,會引發惡的言行,激化惡意,造作惡果。人很貪婪的時候,爆發力極強大,為了貪,會想方設法去滿足自己無止境的欲望,不僅是名利,而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。但是,所欲求的大部分是得不到的,有些可能會得到,但若過分滋長貪心,不懂知足,不去反省淨化自心,靠貪念所得根本不會長久。

  如果擁有了,你會滿足多少天?有些人說,“我擁有一百萬就很好了”,“我能有個房子就滿足了”,一旦擁有,很快他會想掙更多錢,換大房子。人的欲望,會產生很多沖動的力量,讓人去拼,去奮斗。仔細去觀察你會發現,這也是人很可憐的地方,欲望雖有爆發力,但人們付出的代價,是自己最為珍貴的生命。

  大部分人,從小讀書也好,長大後找工作也好,成立家庭也好,總是希望自己有個更美好的明天。為了等待那個未知的美好明天努力奮斗著,不停地付出。最後發現,明日復明日,明日何其多,還有一個明天,叫死亡的那天,忌日。到了那天,你會發現,在這個世間忙忙碌碌一輩子所追求的一切都帶不走,而你所投入的全部生命,用再多名利也換不回來。如果生命過得有意義,能為自己囤積足夠的福報,那也不錯。但實際上,大部分時間人們都是在消耗以前的福報。

  今生有福可用是因為前世你播種了。沒有無緣無故的得到,為什麼幾十億人裡,你努力了,你貪婪了,你能得到?為什麼很多人一天到晚喊著奮斗!拼搏!卻一無所獲?因為他們未曾播種那些善因。

  享福,享的是自己種的福;沒有播種善根,就無福享用。最可怕的是,覺得自己是有福之人,一直在索取卻不播種,那無福消受的日子,很快就會到來。有很多這樣的人,年紀輕輕就如魚得水,要什麼有什麼,結果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,突然財富開始停頓,周邊的環境變化越來越大,心裡的恐慌也越來越多,有的變成了階下囚,有的年紀輕輕留下拼了命得來的錢,自己的生命卻宣告結束了。這就是沒有珍惜自己得來不易的福報,福到用時方恨少。

  播種,這個概念很重要。佛教講因果,播種是因,享福是果,沒有只享福卻不播種的人。很多人把佛教講的因果以及宣說生老病死等痛苦,看成是消極的處世態度。佛教徒一點都不消極,反而是最積極的。我們藏族有個諺語,“洪水沒來之前先建壩,大風沒來之前先壘擋風牆。”意思是讓人先知道最嚴重的後果,然後學會如何去預防。

  未雨綢缪,古人告訴我們的,現代很多人也喜歡這麼做。比如,熱衷養生,因為很多人都亞健康,擔心未來會引發疾病,才不停地吃各種保健藥,這個有機,那個純天然,因為害怕。這和佛教講因果論的目的有點相似,都有講:在嚴重的結果沒來之前,提早做好預防。

  偉大的釋迦牟尼佛,成佛後告訴大眾的第一個字,就是“苦”。講苦,並不是要我們驚慌,而是告訴我們,“苦”是一個很真實的東西,人的生命,以及其他在輪回中的生命,生老病死等皆為難免,都是苦啊,因此,在苦尚未到來之前,要有心理准備。

  佛陀還告訴我們,“苦”並非是解決不了的問題,它是可以解決的,但你要先了解它是怎麼來的。所以,佛陀講了很多佛法,就是一直在告訴我們,一切痛苦的根源在哪裡。一旦負面情緒產生,結果肯定都是苦的,因為負面情緒在波動,而你沒能控制它,沒能掌控自己的情緒。情緒,導致你無止境的貪婪,無限的嗔恨,陷入無明黑暗。貪嗔癡慢疑等“五毒”延伸出來,剛開始會是甜的,所有的“毒”瘾,都是因為有甜頭,但你只要吃了,就會受害無窮,甚至會要了命,結果都是很苦的。毒,就是這樣的。而99.9%的良藥,幾乎全是苦的,良藥苦口利於病,但苦盡甘來,吃了苦的藥,結果是好的、甜的。

  覺得修行苦?也是這樣。佛弟子要做大禮拜,又要念經、供佛、放生……好像有修不完的行。看起來好像也蠻辛苦的,可修行就是一再一再的重復,越重復修行,結果越甜蜜。隨著你每天修行,不善的業力在減少,福報在不斷增長,當你面對死亡的時候,不會恐懼。當你面對世俗上的一切困難、挫折之時,可能莫名其妙有個善緣產生出來,出現了某個師兄姐或善人來幫幫忙,或者生病了,突然遇到一個名醫,給治好了。我們有好多個弟子,都被病魔判了死刑,結果又都活過來了,這種就是通過修行累積了大福報。

  因此,學佛的人,平時聞思修佛法,念經持咒等修行精進一點,多花一點時間,是為自己累積大福報,這比你花時間和狐朋狗友侃大山強多了,比世俗上你們經常浪費時間追求享樂重要太多了。平常如果你有堅持修行,就表示你的福報銀行裡會經常存福報,當你有需要的時候,就能取出來用。這些福報,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這麼大的願力,都能幫助大家成功,對你在生命中遇到的一些劫難,工作上遇到的一些狀況而言,那太輕松了,沒有過不了的坎。所以,佛教徒怎麼會消極?深信因果真實不虛的佛子,都是最積極樂觀的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