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志丹居士:慈悲喜捨,妙用無窮
節選自盧志丹居士《結佛緣,好人緣》
有一個雲遊四方的老和尚人,途中,撿到一顆珍奇的寶石,隨手扔進他的背包中。
一天,老和尚遇到一個又飢又渴的旅行者,便打開背包,把食品分給那個飢餓的旅人。
旅人無意中看到那顆光芒四射的寶石,有些驚訝。老和尚毫不猶豫地就將它送給了這個旅人。
旅人興奮不已,這可是天上掉下的奇珍異寶,他口中直呼“好運”。
然而,過了數日,那個旅人追了上來,找到老和尚,並且恭恭敬敬地把寶石送還給他,對老和尚說:“我不要這顆寶石了,我需要比這更寶貴的東西——是什麼思想和心願,讓你願意把這麼貴重的東西送給了我?請給我開示!”
老和尚告訴他:比這寶石更珍貴的東西,就是佛陀的“四無量心”——慈悲喜捨。
佛教有四種廣大的利他心,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,而起的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種心,即“四無量心”。所謂慈無量心,即友愛之心,能與眾生安樂之心;悲無量心,即同情他人的痛苦,救拔眾生脫離苦境;喜無量心,即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歡喜之心;舍無量心,即如上三心亦不執著,又捨棄一切冤親之差別相,而平等對待之,故又名等心、均心、平心。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,引無量之福,故名無量心。
在生活中,四無量心能發揮妙用。
一,慈無量心能降伏一切惡霸:《出曜經》說:“不可怨以怨,終已得休息。”當我們遇到一些蠻橫不講理的惡霸時,如果同樣以怒目相向、以拳頭棍棒回擊的話,只會造成兩敗俱傷,而且結怨結仇。反之,柔能克剛,面對惡勢力時,如果能生起寬恕他、同情他的慈心,就有降伏他的力量。如印度波羅奈國有位忍辱仙人,因迦葉王懷疑他不清淨,截去他的手足與耳鼻,仙人當下發起慈悲心,願成佛後首先度化迦葉王,終於感得迦葉王生起懺悔之心,並且發心供養他。所以,以慈心就能降伏一切惡霸。
二,悲無量心能遠離一切邪惡:如果遇到了邪惡的人、邪惡的事,我們要有悲愍的心,才能遠離邪惡,甚至化邪惡為善美。為什麼呢?佛門中的怒目金剛,就是以悲憫之心,現怒目之相來衛護佛教,讓邪魔不敢猖狂。印度的阿育王,威勇善戰,所戰皆捷,但生性殘忍好殺。後來他信奉佛教後,一改往昔的暴戾,興慈悲,施仁政,因而德風遠播。再如佛陀的弟子舍利弗、富樓那,都是以悲心投身蠻地,化導愚迷,折服外道,所以有了悲心就能讓邪惡遠離。
三,喜無量心能善願所求如意:有些人喜歡幸災樂禍,看到自己討厭的人受難,心中就暗自歡喜;反之,看到別人有所成就,便心生嫉妒。但具有喜心的人,只要看到他人努力有成,不管冤親,都會生起歡喜之心。這樣的人,只要有人找他幫忙,他一定滿心歡喜的全力以赴;當別人有所成就時,他也會同感榮耀。即使自己沒有名利地位,他也不失歡喜之心;縱使自己貧無立錐,還是甘之如飴。因為他能常保歡喜之心,即使遇到困難,也能歡喜克服,所以能善願所求如意。
四,舍無量心能獲得自在解脫:舍是捨掉自己的分別與執著,捨掉自己的貪愛與束縛;舍就是將歡喜給人、將希望給人,甚至自己最喜歡的東西,都能捨得給人。如此就能克制貪欲,就能得到自在解脫了。就如金碧峰禪師,捨去了對玉缽的貪愛,才能免遭無常鬼的追捕。所以,能捨的人,才能獲得自在解脫。
人是依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。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,應該多多廣結善緣,因緣愈多,成就愈大。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。結緣,使我人生更寬闊,前途更平坦。積德結緣,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。修習四無量心能夠改善人際關係,建立好人緣。
《華嚴經》云:“常行柔和忍辱法,安住慈悲喜捨中。”一個安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中,就會只有朋友,沒有敵人,在社會上如魚得水,左右逢源,處處受到歡迎和擁戴。
與佛結緣,修習佛法,好人緣不求自至;
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,積集修行之資糧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