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山居士:父母不允許參加共修怎麼辦?
有一個人,他在妻子睡著的時候悄悄離開,她的妻子剛生育不久,非常賢惠,熱衷慈善事業,他的兒子還在襁褓中,他不顧年邁父親的反對,拋下所有的世間責任,一個人走進黑夜。他幾乎沒有再回過家。
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很不負責任?
如果你是一個很傳統的人,你一定會認為他太不負責任了。中國人受到儒家幾千年的教育,雖然最近幾十年這種傳統被中斷,但儒家的很多東西仍在大多數人身上殘存。我說的這個人你認識,我也認識,他就是你每天向他磕頭祈禱的那個人。現在我們叫他釋迦牟尼佛。
在知道這個人叫釋迦牟尼之前,大部分人都會感到義憤填膺。最近經常有人問我如何處理父母的關係,這是因為我們有一個道友,他的修行受到來自父母的反對(這和他處理不善有關),他的父母不允許他參加共修,他們認為他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這上面是錯誤的。他選擇了聽從父母的安排。所以很多人在談論這件事。
假如我是孔子的信徒,我可能認為他所做的無可厚非。以儒家傳統的觀點來看,不聽父母的話是極大的不孝。但很遺憾我是釋迦牟尼的弟子,所以我在此事件上有另外的看法。我不認為遵從父母並不明智的要求是在盡孝,你知道他在做對自己而言很糟糕的事而不阻止很難說是孝。相反的我認為你在幫他完成一個惡業——阻止任何人走向解脫都毫無疑問屬於惡業。
一般你要完成一個業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因素:動機,行為以及滿足感。你是否在幫助他具足這三個因緣?
如果你是孔子的信徒,那麼這麼做是可以的。但在佛教裡,這不被認為是一種善行。佛教認為所有的六道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,而我們對他們最大的報答就是給他們佛法並讓他們最終解脫。佛教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報恩。因此釋迦牟尼佛在深夜離家出走被認為是最大的孝道。
試想一下假如他留在皇宮能做什麼,這個世界最多也就多了一個賢明的國王而已。他會陪著兒子長大,治理國家,然後死去,繼續輪迴,他的兒子也將死去,繼續輪迴,他一點也不能真正幫助他們。無論是羅侯羅還是耶輸陀羅,或是淨飯王。他留在家裡對他們一點實質性的幫助也沒有。他無法幫助他們阻止衰老,也無法阻止他們死去,更無法熄滅他們的煩惱。所以他選擇了另一條常人無法理解的路。
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裡,有無數的人追隨佛陀的腳步,離開家人,尋求最終的解脫。假如你是佛教徒,那麼你需要了解一點大乘佛教的孝道,佛教不認為你每個月給父母錢,經常帶他們去旅遊就叫孝順。那最多只是一點世間快樂而已,有一天他們會死去,在那個時候你什麼忙也幫不上,他會輪迴成一條魚,被人捕撈上來做成水煮魚給你吃,你甚至根本就認不出那是你去世的父親。更別提為他提供幫助了。
在佛教裡,永遠究竟安樂要比暫時安樂重要,假如你不能兩者都做的話,你應該選擇前者。在父母做錯的時候不予阻止並不是佛教徒應該有的行為,尤其是大乘,如果釋迦牟尼佛當初聽從淨飯王的話,那麼今天我們就不會有離苦得樂的機會了。沒有比菩提心更大的孝了,你發願讓一切曾經做過你父母的生命獲得解脫。存在比菩提心更大的孝嗎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