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May 28, 2020
法清法師:貪是萬惡之源
法清法師:貪是萬惡之源
經文:慈仁品者。是謂大人。聖人所覆。德普無量。為仁不殺。常能攝身。是處不死。所適無患。不殺為仁。慎言守心。是處不死。所適無患。彼亂己整。守以慈仁。見怒能忍。是為梵行。 ——摘自《法句經》慈仁品
“慈”和“仁”有區別
中國的儒家跟道家都談到過這個“仁”。中國文化當中,儒家的教義後來被總結出來,就是“三綱五常”。“五常”當中,第一個就是“仁”。儒家教我們,作為一個好人、一個君子,必須要仁,要以惻隱之心關懷別人,時時都要想到別人,關照別人。這種憐憫、惻隱之心,不僅對人有,對其他物類,也一樣要有。
但佛告訴我們要“慈”。佛教裡所說的慈,是要給眾生快樂,讓一切人都快樂,而不光是要覺得他可憐。所以,翻譯佛經的時候,就沒有用這個“仁”來代替“慈”,因為中國文化中的這個“仁”,還沒有辦法完全代替佛教的這個“慈”。到了後期,國人把這兩個字合起來,變成“仁慈”。本經中之所以寫成“慈仁”,是因為古代的文體都是倒裝句。兩個字合起來用,“慈”代表的還是佛菩薩的胸懷,而仁更多的是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。
《道德經》中有言: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”芻狗,是草編的一種狗。它是乾什麼用的呢?在中國古代的時候,它是拿來祭祀的。用狗來祭祀什麼呢?用來祈雨。天一旱,帝王們就組織專門搞祈禱的這批人編織草狗,編的時候很神聖;編好後,要很神聖地啟請,然後將它供到神壇、祭壇,整個過程一直是很神聖的。可是,儀式結束後,這個東西就被當作垃圾扔掉了,小孩子們拿它玩兒,或者被人踐踏,都無所謂了。
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”是一個比喻,是說大自然如果不仁慈的話、沒有仁心的話,對待萬物就會像人們對待這種草狗一樣,當萬物生長起來後,就棄之不理了。
“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”這裡的聖人,更多的是指帝王。帝王如果沒有仁義之心,就會經常發動戰爭,到處打仗;或者因為一個思維,讓一大批人遭難、死亡,簡言之,就是草菅人命。而一個普通人如果沒有仁慈之心,就不會照顧周圍的人。一個單位的老闆如果沒有仁慈之心,就不會體諒部下、員工。所以,每個人都要有“慈”跟“仁”。
戒殺才能得安寧
“慈仁品者。是謂大人。聖人所覆。德普無量。”過去,“大人”這兩個字,是指優秀的人、偉大的人。這段話是說,要想成為偉大的人、有用的人,就要擁有慈與仁的胸懷。
那麼,怎麼仁和慈呢?首先要“為仁不殺”,就是對一切動物都要愛護,簡單地說,就是不殺生,包括蚊子蒼蠅,我們都不要殺牠。蚊子過來咬你的時候,你如果扒一下打過去,置之死地而後快的一剎那。一念殺心起來,你就增長無量罪。但你如果只是想將它撥開,卻不小心把它撥死了,那就沒事,那隻怪它跑得不夠快,不怪你,因為你沒想殺牠。許多人一看見蚊子蒼蠅,就追著打,這不好。因為我們每天最容易犯殺的也就是這些蚊子、蒼蠅。對多數人來說,殺雞殺鴨也沒機會,因為農貿市場都給你殺好了。平常如果不注意,每天就會犯很多殺業。所以,我們奉行不殺生這條戒律時,就要遵守這些。蚊子、蒼蠅、昆蟲,這一類的生命經常在我們身邊,你吐個口水,就可能把它們淹死。這些細小的生命我們都愛護了,那麼,那些大的生命,我們肯定都會愛護。所以,你們要記住,不要隨便打蚊子。
我注意到,凡是愛打蚊子的人,走到哪兒,蚊子都愛咬他。這是真實的。我觀察過很多人,都是這個情況。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?蚊子它也是生命,它也有它的家族、種族,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,你打它,就成為所有蚊子的仇人,那也是民族恨。它們會記住你的味道,聞到你,就會記起你是殺死爺爺的兇手,不咬你咬誰。有時候,你雖然沒打蚊子,可它們還來咬你,那是因為你前輩子打過,有一些債還沒了。那就讓它咬咬嗎,這麼大個人,讓蚊子吃一口也死不了。所以,我們遵守“為仁不殺”,要從不殺蚊子、蒼蠅、昆蟲之類開始。
像弘一大師,每次要坐凳子的時候,不是像我們一下子就坐下去,而是要先把凳子搖一搖。他是專門修戒律的。開始,許多人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,以為只是他一個什麼特別的習慣,後來有人問,他才告訴大家,這樣做,是給凳子腿下面的螞蟻打招呼,好讓他們趕緊離開,免得被壓死。弘一大師在世時,生態很和諧,尤其是農村,因此,凳子腿下面經常會有螞蟻聚集。所以,他每次落座前,就來回搖一搖凳子。當然,你們沒必要學這個,因為你們住的是樓房,凳子腿底下不可能有螞蟻。
如果我們持好不殺生這條戒,不造殺業,那我們走到哪兒都會非常安寧。不要說蚊子不叮你,所有的毒蛇猛獸,都不會傷害你。這些動物為什麼會傷害人呢?就是因為它曾經被人傷害過。它現在傷害你,是報仇。如果你從不傷害任何動物,那麼這些動物也絕不會傷害你,這是一個很客觀的因果規律。
慈悲的“悲”不是悲哀
佛教裡,還有慈悲這個詞。慈是“與樂”,這個,大家都很很願意接受;但許多人一看到這個悲字,就認為是“悲哀”,覺得是不好的,就不願意接受。其實,佛教裡的這個悲是“拔苦”之意。拔苦就是除苦,把苦除掉,剩下來的就是樂了。菩薩慈悲為懷,慈是讓一切眾生都快樂;悲是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海,二者合起來就成為慈悲。
代表慈悲的是觀世音。像南普陀寺的觀音閣,不叫觀音閣,直接叫大悲殿。許多人不了解,一看這個名稱,就說,嘿,這大悲哀的殿,是大痛苦的地方,就不敢去了。這就理解錯了。
“不殺為仁。慎言守心。是處不死。所適無患。”這段話是說,我們所有的禍患,都是因為語言不當,才召來災難。
對於殺生來說,雖然自己沒有去殺,但如果在語言上縱容、指使別人去殺,這個殺業也會記在你身上。比如說,你看見遠處有一隻蒼蠅,叫在它附近的人打,像這樣,這個殺業就記在你頭上,因為是你嘴巴說出來,讓別人去殺。還有,我們的心、意念如果產生了殺的意思,即便沒有實施,也是犯了殺業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都要特別注意,要“慎言守心”,不能亂說話。亂說話,就會造罪業。不過,在生活中,說什麼不說什麼好控制,但這個心,就很難把握,一不注意,不好的心念一產生,就等於乾了壞事。
憤怒生愚蠢
“彼亂己整。守以慈仁。見怒能忍。是為梵行。”這裡這個“整”字,讀為“正”,也當正字講。“梵行”就是清淨心,修道人、都要堅持梵行,就是要修清淨之行。看到別人有過失,自己卻一定不能有過失,要時時刻刻糾正自己的品行。
“守以慈仁。見怒能忍。”嗔怒這個病,是很難對治的。嗔怒如果沒有對治好,“一個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”所有的壞事情,都是從怒產生的。在生活中、家庭中,最後覺得後悔的那些事情,都是因為當時沒有管住“怒”而導致的。大家都體驗過生氣,之所以會生氣,就是因為沒有修這個“慈仁”,所以,我們要“見怒能忍”,要忍住。
可是,要忍不容易啊,心上一把刀還不夠,還要加一點,那就變成了刃啊。那是刀刃啊,隨便摸一下,鮮血就噴出來了。所以,忍,不僅僅是一把刀的問題。
人發脾氣的時候,那個怒一起來,要把它鎖住,是要很大功夫的。沒有功夫的話,就會一發不可收拾。許多的不愉快,都是因為忍不住,那一口氣一爆發,許多惡果就產生了。
嗔怒的心一起來,人就愚癡了。一犯愚癡,愚蠢的行為自然就出現了。我聽說有些人一生氣,就拿衣服來剪,把好好的衣服剪成碎布條。人生氣後的表現有很多種,有些人一生氣就很勤勞,拖地洗廁所,像這種生氣,還是可以鼓勵的。而有的人一生氣就逛街買衣服,狂購一番,然後,回家把東西往那兒一扔,氣是消了,可那些東西,就堆在倉庫無人問津了,因為生氣時買東西是亂買嗎,不喜歡,不適用。像這種一生氣就亂花錢,當然是不對的。還有的人一生氣,就砸冰箱、電視,像這種是狂躁,更不好了。還有些更可惡的,比如有些人一怒,一個國家就滅亡了……
前幾次也跟大家講過,佛教講的這個忍,不是硬憋著。硬憋著,是會生病的,還不如發洩出來得好。佛告訴我們的忍,是把這個氣化解掉,讓它不存在,這才是真正的忍。而我們中國文化中的忍,就是憋住,不要發火。這個不好。
一旦生氣,要學會轉移,比如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,找一棵樹、一塊石頭揍一頓,這樣也可以化解。美國和日本好像有地方提供這種服務,你對誰有仇,這種地方就給你一個模型,讓你對他罵、對他打。等到怒氣發洩完了,你就可以回家了。當然這要交錢的,費用很高。為一個生氣,付出這麼高的代價,很劃不來。所以,最好是不要生氣,就都省下來了。中國有這種地方沒有?目前好像還沒有。不過,估計將來也會有這種服務。
貪是萬惡之源
怒,也即嗔,是三毒(即貪、嗔、痴)之一,這三毒是人最大、最深的病。昨天我給一些醫生講了一堂課,人的身體生病,病狀一出來,用儀器可以測出來。而貪嗔癡潛伏在內心裡面,且潛伏得很深,平時還看不出來,但隨時隨地都可以爆發出來。所以,三毒是人最大的病。
嗔怒的這個病,是從哪來的?是從第一個病,貪而來。貪人家對你好,沒得到,生氣了;貪東西,沒得到,生氣了。所以,這三種病歸根結底,就是一個貪。由貪而嗔,由嗔而痴,就是愚蠢。人如果沒有所圖,就不會生氣。
但貪要去掉,不是那麼容易的。我們貪什麼呢?佛給我們概括了,人所有的慾望有五大類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我們所有的慾望,無非這五種,我們所貪的,也就是這五種。所以,自己如果不生氣,就要從貪字下手,降低這五種要求。降低要求了,你這脾氣也就發不出來了,這是必然的。因為病從這兒來,根在這兒。不要說都沒有,只要降低一點兒,就發不起怒了。怒髮不起來,蠢事就不會出現了,就不會拿剪刀剪好不容易買來的衣服了。
但許多人到關鍵時候,想不了那麼多,所以,我經常說,當你這個怒的筋要拉起來的一剎那,要記住給自己一秒鐘時間,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:跟他生氣劃得來劃不來?生氣直接受害的是你自己啊!你自己首先受到損害不說,生氣事情能解決不?要算個帳。一算如果劃不來,就算了嗎,不生氣了;如果一算覺得劃得來,再生也來得及!因為一秒鐘之內,對方還在。所以,一定要給自己一秒鐘權衡。其實,這麼迂迴一下,你也就想通了。人生氣,也就在關鍵的那麼一個頂點,那一個頂點過了,也就生不起來了。所以,佛教我們降伏這顆心,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心。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從一念心開始,成佛成魔也是從一念心開始。
讀經要讀原文
人天生就有自私的,只有通過修煉,才懂得關愛別人;沒有修練,就都是自私的。所以,我們要經常性地訓練這顆心,讓我們這顆心像菩薩一樣。尋聲救苦,處處觀察,哪裡有痛苦的聲音,哪裡需要幫助,就去幫助,心時時刻刻在關照著眾生。
不過,在中國文化中,慈跟仁這種心經過慢慢演變,後來就有了所謂的“婦人之仁”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,很多祖先的神聖智慧,都被後人用歪了。後人們用歪了以後,反過來又用這些歪的東西來批判聖人,這很可惜。我們的民族本來是優秀的,我們的文化也是燦爛的、優秀的,但在繼承發揚和運用的時候出了問題,像婦人之仁,把美好的仁,理解成了懦弱、無能,完全偏離了聖人的原教、原意,像這種,就是出了問題。所以,今天,我們要重新認定許多東西,尤其是古代聖人的經典,要讓它復原,要正本清源,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去理解。
所以,我經常告訴大家,讀經一定要讀原著,不要讀註解。因為註解是後期的,經常會偏離原意。對於聖人的教化,我們要讀最早的,要回到原始狀態去認識它、理解它,這樣才不會出差錯。而後人的註解,多數都理解錯了。將它們搬來用,效果不好,反過來又說我們的文化不行。最嚴重是五四運動,以至於後來出現了打倒孔家店。這都是後人對祖先的教化沒認清,用歪了,反過來怪罪到聖人頭上,這很糟糕。
——據法清法師2007年8月25日開示整理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