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April 12, 2020

傳播謠言,是造大口業,是造惡業


淨空法師:傳播謠言,是造大口業,是造惡業

『有所恚怒,後世轉劇,至成大怨』,這個事情常有,這是佛在此地特別提出警告我們,人為什麼要受教育,為什麼要接受聖賢教育,為什麼要接受大聖佛陀的教育?就是如何能把冤家化成親家,教育的功能就在此地。把生生世世的怨恨能把它化解,彼此能夠和睦相處,所以這些事情佛特別教誡弟子要曉得。

或時,或是偶爾,有的時候心裡不痛快,心裡有點怨恨心,但是你要曉得,這個不要把它看小了,久而久之就積成大怨,就麻煩了,「後世轉劇」,就變成大怨。這是我們防範在哪裡防?心頭小小過不去的地方,就要加以防範。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,不與任何一個人結冤仇,你這個人是真正聰明人、真正有智慧的人。對於冤家債主極力的忍讓,我忍讓一輩子就還清了,下一次沒有了。所以要學著能忍、能讓,不要怕吃虧,不要怕上當,吃虧上當是福,不是禍害,往往是消災滅罪。

『世間之事,更相患害』,世間人沒有開智慧,不明事理是非,所以這世間之人都是冤冤相報的。這個冤冤相報就麻煩,每次的報復不會報復得恰好,總是超過一點,說次次都超過一點這還得了嗎?所以這個後果不堪設想。佛在此地講,『雖不臨時』,雖然造作這個怨恨不是眼前就受報,『應急想破』,你要把它看破,不跟人結冤仇。古人常說「口為禍福之門」,佛在經上也有比喻說,把舌頭比喻成斧頭在我們口中,禍福之門。造業說實在的話,意業還顯不出來,身業造得少,沒有口業造得多。說話小心謹慎,切莫傷人,無根的謠言,決定不傳。所以中國古人常講「謠言止於智者」,一個有智慧的人聽到謠言就止了,他絕對不會傳給第二個人。傳播謠言,是造大口業,是造惡業。

一切眾生身語意三業中,口業最容易犯。這個口業,我們每天遇到人都有講話,有意無意造口的惡業,無量功德也常常從口中,口業漏失掉。所以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,口業說得最多,說了四條,這是給我們說得詳細。第一個是妄語,妄語是存心欺騙別人,亂說話,講話都不是真實,目的就在騙人,得到自己的利益。其次是有意無意的傳播妄語,傷害別人,有時候有意的,有時候無意,自己傳播出去那個話也不是真的,害別人也害自己,這包括一個家庭,一個社會,一個國家。

在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當中,佛講有兩位比丘講經說法,弘法利生,法緣很殊勝。另外有兩個出家人嫉妒,以妄語、兩舌說這個法師的壞話,使聽眾對法師喪失信心,破壞弘法道場。讓這個聽眾對說法的法師沒有信心,斷了這些聽眾的法身慧命。這兩個出家人後來果報,墮入地獄一千八百萬年。

所以這個口業造得很容易,講幾句話幾分鐘造了這個業,果報如此的慘重。我們一定要小心這個言行,古人也講“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”,這個言語往往會給我們招來一些災禍。這是講不妄語的功德,就是講話不欺騙人,講話有信用。不妄語,佛在此地說得到‘八種天所贊法’,天是天人、天神都會讚歎。我們來看這個果報,第一個果報是‘口常清淨,舌根優缽花香’,優缽花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意思是青色的蓮花。就是口中常出香氣,對修行人來講,如果口中出的氣味很難聞,這是一種警惕。為什麼?可以藉此警策自己,我的口業不清淨,應當努力修善。

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,一年洗一次澡,衣服都不要換,領子都是油垢,但是聞起來很香。我們凡夫三天不洗,就有怪味道了。虛老和尚他的衣服出青蓮花香,由此可知,老和尚三業清淨,感得是如此的果報。我們無法跟他相比,這是值得我們來學習。

如《智度論》云:“如佛說,妄語有十罪。何等為十:

一、口氣臭。 ”口臭很多人都有,說明什麼?說明他妄語,也就是說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這是很容易犯的。

一般人總以為口臭是腸胃有病,才會引起口臭,沒有想到真正的業因不怪腸胃,是自己造的口業,口業的果報頭一條。頭一條是什麼?最普遍的,最普通的。我們自己有沒有?有,但是自己習慣了,不知道,跟別人在一起,我們喘氣、談話,別人都聞到。聞到也不好意思說,但是可以看得出來,他距離你遠遠的,除了真正有必要,他不跟你親近。

我在年輕的時候,十幾歲的時候沒有,二十幾歲有,我學佛講經是三十三歲開始,那個時候有。有個老居士,我講經每天都來聽,好像講到第三年,我差不多應該是三十五六歲的樣子,他很難得地告訴我,他說:“法師,您現在講經有功德了。”我說:“何以見得?”他說:“您最初講經的時候口臭,很難聞,現在三年過去,您的口臭沒有了,從這個地方證明您講經有了一點功德。”我自己不知道,不是這個老人告訴我,我根本就沒有發現過,就自己成了習慣,跟在我周邊的人也沒有人說。還是這位老居士,老居士大概有七十多歲,當然決定沒有妄語,告訴我。所以真正契入經藏,改過自新,不再有這些妄語,言語要謹慎,不可以欺騙人。

菩薩的言語,一定叫眾生得善利;世尊不開口則已,開口就是講經,字字句句記錄下來就是經典。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檢點的,口臭就說明你口業很重。這是第一種罪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