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孝與戒淫—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》(二)如何行孝:3.孝養父母之志
鐘茂森博士敬述
一、孝─立身之本:
(二)如何行孝
3.孝養父母之志
我們聽說過孟子母親教子的故事—孟母三遷。孟母不辭辛苦,三次搬家,從墳場附近,遷到市場附近,再搬遷到學校(私塾學堂)附近,使孟子從小受讀書人的影響,熱愛學習。
有一次,孟子逃學回家,孟母「斷機杼教子」,把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,孟子看了嚇一跳。孟母以此告誡兒子,你中斷學習,就如我剪斷這未織完的布匹一樣,是一事無成的。從此,孟子發憤讀書,繼承孔子的儒學,而成為亞聖(孔子是至聖)。
孟母有志培養兒子成為出色的人,而孟子不負母親的栽培,果然光宗耀祖,大孝顯親,這是養父母之志。現代的父母,也都是望子成龍,希望我們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種發憤精神,成為對社會、對人類有貢獻的人,以養父母之志。
再舉一個例子。中國記載歷史的名著,有《史記》和《漢書》等。《史記》是由司馬遷寫的,由黃帝時代開始,一直寫到漢朝。《漢書》記載了自漢高祖開始至王莽篡位的這一段兩百二十九年的歷史。
《漢書》的作者是班固。但實際上《漢書》是班固父子,以及班固的妹妹,兩代三個人完成的。班固的父親叫班彪,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,他讀了《史記》很讚嘆太史公司馬遷寫出這樣優秀的作品,使中國的歷史得以流傳。可惜《史記》只記到漢武帝時期,於是班彪下決心要把歷史繼續寫下去。他開始收集有關資料,經過相當的努力,終於開始寫作了。
可惜他的壽命不長,只活到五十二歲,還沒有寫完就去世了。班彪的兒子班固,從小受父親熏陶,學識也很淵博,父親去世後,他整理父親的遺物,發心要繼承父親遺志,把《漢書》寫完,完成父親的事業。
班固雖經歷種種挫折,仍不放棄這個志願,他不幸遭到朝廷小人的誣陷,而被判坐牢。在監獄裏,他還堅持整理寫書,以後被皇帝釋放回家,繼續寫作。後來班固去世了,《漢書》還有少部分未寫完,班固的妹妹班昭,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女子,又繼續哥哥的事業,最後完成《漢書》。這不是孔子所說的「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」嗎!
實際上,孝養父母之身,孝養父母之心,孝養父母之志,三者是融合一體的。為印光大師所推薦的書《感應篇彙編》中有一個例子。
古時候有一個孝子叫崔沔(音免),他母親雙目失明,他到處為母親求醫治療,不惜傾家蕩產。他事奉母親三十年,總是那麼恭敬真誠。晚上,不脫帽子和外衣,以便聽到母親召喚就馬上提供服務。每當過年過節,或遇良辰美景,大家相聚時,崔沔一定扶著母親赴宴,讓母親開心,和大家有說有笑,讓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。
母親過世了,崔沔非常傷心,祭祀母親,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。他做官,收入很豐厚,慷慨地幫助他的哥哥、姐姐、侄子、外甥。崔沔說:「母親已經過世了,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了,想到她老人家在生的時候,懸掛的就是哥哥、姐姐、侄子、外甥這幾個人。所以我都要好好的厚待他們,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啊!」後來,崔沔官做到中書侍郎,他的兒子佑甫,成為賢明的宰相。
崔沔,真是孝子啊!他的孝心裏已兼有孝養父母之身,孝養父母之心,孝養父母之志。
孝子要圓滿地實行孝道,必須自己不斷地學習聖賢教誨,不僅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,還要幫助父母提高心志和智慧,才能使父母獲得圓滿的幸福。比如,孔子說老年之人戒之在得(貪),因為年老了,容易對財產家業兒女貪戀執著,而導致內心不能開朗歡喜,這時孝子應該用古聖先賢的教誨開解父母:「家財萬貫,還不是一日三餐;宅舍無數,還不是夜眠六尺,應該把自己的積蓄財物分出來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,比如賑災、濟貧、助印善書、捐助醫藥及道德教育事業等等。」
使父母從做慈善事業中滋養樂善好德之心。父母退休以後一般都比較清閒,甚至感到寂寞或空虛,做兒女的應該積極引導父母學習聖賢教誨,或接受仁慈博愛的宗教教育,使精神有所寄託,獲得聖賢智慧的法樂。更進一步,讓父母明了生死輪迴的真相,從而消除對死亡的恐懼,生起對來生歸宿的希望憧憬。
在佛教裏,佛教導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其他宗教也有對來生歸宿的具體說明。在父母去世的時候,孝子做好臨終關懷,守候在父母身邊,給父母安慰,用念佛、誦經,幫助他們往生極樂世界,則孝子的行為便圓滿了。
杭州東天目山上有一個「彌陀村」養老院,住著幾十個老人,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歡喜的法樂之中,每天凌晨便起床念佛聽經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心中充滿著對未來憧憬的老人,身上便有年輕人的活力。
有一次我到東天目山去,山上有一位九十二歲的孟老太太,精神矍鑠(ㄐㄩㄝˊㄕㄨㄛˋ,老而強健),頭腦靈敏,口齒清晰,我們上山參訪和她聊天,她出口成章,吟出「覺海虛空起,娑婆業浪流,若人登彼岸,極樂有歸舟......」。她還幫助「彌陀村」的負責人策劃工作,是一個好參謀。她對生死沒有恐懼,喜歡做善事,每天歡歡喜喜地生活,是一個很有理想情操的老人。我們孝養父母,除了完成父母的志向以外,更應在提高父母的心志上孝養。
孝,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,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,是做人的根本,是家庭幸福的源泉。「忠臣出孝子之門」,國家的棟梁,來自於孝子。弘揚孝道,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。
去年,我有幸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二○○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—十二月三日)在澳洲阿德萊德大學召開的國際會議。這個會議是研討匯集多元文化信仰的共同價值觀,以教育來化解世界衝突。在這個大會上,淨宗學院院長淨空教授在大會上做了一個精彩的演講,講題是「如何消弭衝突與落實仁愛和平的教育」。
在演講中,淨空教授介紹了中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,他指出「中國聖人總結出道德的十二種德目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、仁、愛、和、平。倫理道德的教育要以這十二種德目為宗旨,如果人人都認真學習做到,自然是天下和平安定了。」
淨空教授還提出落實這些教育的具體建議,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。二○○五年元月份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道德教育亞太地區駐澳洲主席德麗歐女士,專門飛來澳洲圖文巴市淨宗學院,會見淨空教授,面談落實這些建議的具體辦法。好啊!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行動起來了!
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二○○三年十二月訪問美國哈佛大學時,發表過題為「把目光投向中國」的著名演講。他在演講中說: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。早在二○○○多年前,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......,中華民族其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。」溫總理指出,「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」,要「回溯源頭,傳承命脈......。」
各位朋友們,孝,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傳一代的命脈嗎?孝,不正是一切道德的源頭嗎?孝,這個字,是會意字,是古人智慧的結晶,這個字上面是老字頭,下面是子,說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體的,就是孝。
溫家寶總理說:「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: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」
各位朋友們,通過學習儒、釋、道三家對孝道的闡述,我們才知道,唯有孝,才能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!
各位朋友們,希望我們每一個人,都能成為孝子!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