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May 16, 2019

利養的二十二種過失


淨土法門:利養的二十二種過失

  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,這是細說利養有二十二種過失,你要是明了了,怎麼能不捨?請看經文。

  【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名為利養中過。若觀察時。能令菩薩樂於少慾不生熱惱。】

  彌勒菩薩很慈悲,對我們非常愛護,這是他老人家明知故問,不是他不知道,他是代我們啟請的。佛前面講了利養是過失,利養到底有哪些過失?如果我們能夠觀察這些過失,就能夠教這些初學的菩薩歡喜少欲,不生熱惱,熱惱就是煩惱。惱是熱性,你看人一生煩惱,血氣就往上升,滿面就通紅,這就是熱惱的現象。彌勒菩薩既然啟請了,佛當然要開導。請看經文。

  【佛言彌勒。】

  叫著彌勒菩薩。

  【初業菩薩當觀利養。生貪欲故。】

  這是第一種過失。『初業菩薩』一直貫到下面二十二句,所以只在第一句裡面有初業菩薩,後面都省略掉。第一種過失是『生貪欲』,貪欲是最大的煩惱。貪是三毒之首,欲是外面的境界,五欲六塵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這是利養之事,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如果不能夠捨離利養,增長貪瞋痴三毒,不但所有一切行門你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往生。為什麼不能往生?世間的貪愛斷不了,阿彌陀佛來接引,你這裡還捨不得離開,那怎麼行?你說這個過失多大!第二:

  【當觀利養。壞失正念生瞋恚故。】

  前面生貪心,第二個生瞋恚心。利養得到了,生貪心,得不到,生瞋恚心。我得不到,看到別人得到了,瞋恚就更大,嫉妒、障礙,甚至於陷害、殺害的心都生起來,那要造極重的罪業。所以破壞了正念,『生瞋恚故』。第三:

  【當觀利養。念起得失生愚癡故。】

  愚癡是患得患失,沒有得到,想盡方法、用盡心機希望得到;得到之後,又要費心機怎樣保持,讓它不失掉,你說多苦、多可憐!你能夠把它捨掉,你心多清淨,你多快樂,哪有這麼沉重的負擔,這是自找苦頭。你看看一開端是三毒煩惱,多可怕。第四:

  【當觀利養。能生高下嫉妒心故。】

  利養,當然他會跟別人比較,他所得的利養比別人多,驕傲就起來。如果自己得的沒有別人多,嫉妒就生起來,總是麻煩。第五:

  【當觀利養。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。】

  這一句是第五句,是說出家的菩薩,『親友』就是指的信徒,信徒當中特別有緣、特別擁護的,與親友無有兩樣,他很照顧你。於是你對於這些信徒也特別重視,為什麼?怕他跑掉,想盡方法要障礙,不可以親近別的法師,不可以跑其他的道場,唯恐信徒跑掉,生起『慳吝耽著』。這個里面免不了要欺騙信徒,要破壞別的法師,讓他不要去親近,造這些業障。什麼原因?都是為了利養。第六:

  【當觀利養。成就愛味生諂曲故。】

  『愛味』是貪圖享受利養的滋味,實在說,這裡面決定不清淨,決定是污染。『生諂曲故』,你的心不正直,你的心委曲婉轉,世間人所說的機心。第七句:

  【當觀利養。舍四聖種無慚愧故。】

  你的修道生活不如法。佛在經上告訴弟子,這是指出家的弟子,生活,我們不能離開衣食臥具,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,在家的弟子對於出家人的照顧、供養限於四事,四種供養。第一個是飲食,那時候是托缽制度,見到出家人托缽,一定要供養他一缽飯,他一天只吃一餐。他的衣服破了,沒有衣服穿,應當供養他一件衣服。他晚上睡覺,雖然是樹下一宿,他是打坐,打坐下面也要有個墊子,也要有個臥具。實在講那時候的臥具就是三衣,出家人的三件衣服,晚上睡覺當做被蓋用,有個具,具就是墊在地下的,生活非常簡單,要供養臥具。生病的時候供養醫藥,所以叫四事供養。

  而出家人除了醫藥之外,衣、食、臥具要隨緣,這叫聖種。『四聖種』裡頭,這三個隨所得,就是隨緣不強求,不向人家去募化,隨緣。隨所得衣、隨所得食、隨所得臥具,隨緣而不攀緣,對治貪心,這是無貪。另外一個聖種,就是喜歡修行,喜歡斷惡,這是對治放逸。這稱之為四聖種。如果你要是貪圖利養,這四條都沒有了,所以「舍四聖種」,違背佛的教誨。『無慚愧故』,慚愧是善心所,慚愧兩個都沒有了,這就是變成煩惱,無慚、無愧在《百法》裡面,煩惱裡面的中隨煩惱。下面一句:

  【當觀利養。一切諸佛所不許可。數習憍逸生高慢故。】

  利養多了確實是這個現象,這我們親眼見到的就很多,這樁事情是佛決定不許可的。你看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,這麼多過失,怎麼可以貪圖利養?下面第九句:

  【當觀利養。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。】

  這個損失就更大,貪圖利養的人把最殊勝的福田錯過了,對於最勝的福田他看輕了,他慢待了,他不是佛弟子,變成魔王的黨羽。最勝的福田在哪裡?實在講就在我們的身邊,為了貪圖利養,不肯在最殊勝的福田裡面去種福。機緣非常難得,佛在《彌陀經》上跟我們講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我們也套這句話來說,「不可以少善根因緣,得種勝福」。最勝的福報、福田,你要沒有善根、沒有福德、沒有因緣,你培不到福。真正的福田是護持正法、弘揚正法,利益眾生。正法裡面,尤其是淨宗法門,因為這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,不退成佛,你說這個福田是多大!世出世間哪個福田能夠跟這個福田相比?新加坡這些年來念佛的人多了,所以這個福田就在面前。這一年來更難得,李木源居士發的心,這個人他的三個條件具足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他具足。他今天所種的福,如果要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來生不是大國王,大國王的福報太小了,他來生是轉輪聖王;換句話說,如果在這個世界上他是個大國王,他是盟主,所有國家的國王都會聽他的、都佩服他,他種的是這個福報。護持正法,辦培訓班,續佛慧命,這個福報多大!沒有人能相比,所以是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具足。

  今天新加坡淨宗學會想建一個永久會所,這就是因緣。它有永久會所,在這個地方修學淨宗的同修,來推動淨土法門的這些菩薩們,身心安穩。培訓班可以年年不斷的辦下去,這裡面將來能出五個到十個法師,就能夠把全世界的佛法帶動。你們想想看這個福報誰能相比?道理在此地,我跟大家是實話實說,我不替他化緣,我不替他募捐。真實之事,真實之理,最殊勝的福田當面錯過,你說多可惜,為什麼?利養,自己那點利養不肯放下。

  所以舍就得,得了還要捨,決定不能保持。你舍,舍是因,得是果,大捨大得,得到之後趕緊要捨,決定不要據為己有。愈舍愈多,到最後像諸佛菩薩一樣,為盡虛空遍法界的大施主。你們念《無量壽經》,阿彌陀佛是大施主,他財物從哪裡來的?從布施來的,愈布施愈多,這個非常現實,你肯幹,馬上就有回報。但是如果你存了個僥倖的心,這個比做什么生意都好,利息這麼厚,這麼可靠。你要存這個心,你有沒有得報?也得,得的很小。把得報的念頭都捨掉,那個報自然的大。大,再大捨,再修更大的福報,一定要修到成佛。佛是福慧二足尊,福報圓滿就成佛了。福圓滿,你的智也圓滿,為什麼?你肯布施是智慧。為什麼貪圖利養?迷惑,沒有智慧,才貪圖利養。有智慧的人怎麼會貪圖利養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說最殊勝的福田他輕視,他怠慢了,這是魔黨,魔是折磨。底下一句:

  【當觀利養。眾惡根本諸善壞故。】

  利養是一切惡法的根源,絕對不是一個好東西,有大智慧的人、有大福報的人,都會把它舍的干乾淨淨。像印光大師、虛雲老和尚,都是大福報的人、大智慧的人。再看下面第十一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多所貪著猶霜雹故。】

  利養,不捨利養的人,所謂是貪而無厭。『霜雹』是比喻,比喻它的寒冷,一點溫暖都沒有。這裡比喻什麼?一絲毫愛心都沒有,他的心像冰霜一樣,雹是冰雹,心是冷的,不是熱的,他怎麼能利益眾生?所以自私自利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。】

  貪著利養的人,為了利養總是要看別人的顏色,常常侍候『親友家』。親友家也就是出家人對於在家的信徒,特別是豪門富貴人家,總是不敢怠慢,總是要小心翼翼討他的歡喜,他才會供養你,不敢得罪。這自然就『生憂惱』,怎麼樣去討好人家,你看看哪有道心,哪有清淨心?下面一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愛物損壞憂心亂故。】

  不捨利養的人,大概他所用的東西都很考究,如果有人損壞了,他就非常煩惱,就生懊惱。『憂心亂故』,他的心時時刻刻牽掛著他所愛的人、他所愛的物、他所喜歡的事,總是放不下,常常為這些事情擔憂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。】

  『四念處』大家都很熟悉,四念處是智慧,是佛教給我們初學的人一個正確的觀念。教我們「觀身不淨」,對於這個身就不會過分的貪愛,不要貪戀這個身。世間人哪個人不貪戀這個身?想盡方法去保養這個身,吃一些補藥,吃補品,打補針,結果搞了一身毛病,病都從這來的,都是補出來的。你看窮人不生病,窮人沒有這些東西,所以他不生病。富人就生病,為什么生病?天天進補,天天進病,那不是進補,天天進毒。再有化妝,怎麼化妝,流出來的汗還是臭汗,它不能變香,你說有什麼用處?所以佛教給我們正確的觀念,觀身不淨。「觀受是苦」,不要以為貪圖利養,你看看佛所講的一點都不錯,利養帶給我們是苦,哪有樂?這受真的是苦。「觀心無常」,心是念頭,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,妄心無常。「觀法無我」,一切法沒有實體,因緣所生,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四念處是觀慧,改正我們錯誤的觀念。貪著利養的人,把佛這些寶貴的教誨都忘掉了,『多所忘失』。『白法羸故』,白法是善法,善法衰了,衰微了。下面一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於四正勤多有退失。】

  『正勤』,勤是勤奮,應當努力去做的,正當的勤奮,這裡面分兩類,一個是善,一個是惡,善的要修,惡的要斷。已經有的惡,你要把它斷掉;沒有生的惡,你要警覺,讓它不生,這是對於惡的兩種正勤。善的,已生善,你要讓它增長,不要失掉;沒有生的善,要幫助它生起來。這叫「四正勤」,四種正當的勤奮,應當要做的。你因為貪著利養,你是惡的增長,善法就不生,四正勤退失了。

  【能令一切他論勝故。】

  這些邪門外道的他的那些理論,那些動聽的話,常常勝過你,你被他們折服了。這個現象非常普遍,你看現在報紙、電視裡面許多這些廣告,你看了都會動心,到第二天就去買他的產品,你是『能令一切他論勝故』,他勝過你了。你不知道那些東西並不是好東西,都是騙錢的,把你辛苦賺來的錢都給他騙跑了。下面一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。】

  這個問題嚴重,這是犯了大妄語,將來的墮落很苦。為了名聞利養,自己對人說他有神通,讓別人尊敬他、供養他、禮拜他,用這些手段。說他開悟了,這個『智慧』就是他外頭宣揚他開悟了,他證果了,與佛的教誡完全違背。實在講,現在還不止這些,你有神通、開悟了不稀奇,現在我在美國聽到是什麼菩薩再來的,他是文殊菩薩再來的,那個人是普賢菩薩再來的,都不得了,都是菩薩,大菩薩。菩薩還不行,還有他是什麼佛來的,成佛了,佛再來的。所以有些同修來問我,法師,那是什麼菩薩,那是什麼佛,是真的是假的?來問我。我說我不敢斷定,我是凡夫,我不知道他是真的、是假的。但是我曾經在佛經裡面念到,佛曾經說過,一切諸佛菩薩、羅漢,就包括連小乘須陀洹果,如果身分一暴露出來,馬上就要走的,不可能再留在這個世間。所以這些人身分都暴露了,他沒有走很奇怪,那是真是假我就不曉得了。

  在中國,永明延壽大師,這阿彌陀佛化身來的,他身分一露就走了。國清寺的,你們這裡有很多同修很熟悉,寒山、拾得、豐幹,那真的是阿彌陀佛、文殊、普賢的化身。可是身份暴露了也都不在了,再也找不到他。身分暴露還在的,這個很奇怪,過去沒有這個例子。所以都是為了名聞利養。可是很多人願意上當,那就沒有法子。所以是這些眾生大概是深重的習氣、毛病,聽騙不聽勸,佛菩薩苦口婆心勸導,他不聽;騙他,很容易上當。到以後發現被騙,後悔莫及,損失就慘重了。第十七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先後得失怨憎生故。】

  這是很多我們常常見到的現象。利養保不住,所以諸佛菩薩教導我們,一定要修福,你有福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怎麼樣困難,你還是有福報,你還是過得很自在。利養財富保不住的,佛在經上常講財為五家共有,如果你沒有福報,很容易失掉。這裡頭『得失怨憎』,憎是瞋恨,可見得這個東西帶來的是煩惱,帶來的是災難,不是一樁好事情。下面第十八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。】

  貪圖利養之人,不捨利養之人,彼此嫉妒,彼此瞋恚,『說其過惡』就是彼此毀謗。『多覺觀故』,覺觀就是雜念、妄想,多雜念、多妄想,於清淨心有大妨礙。我們修淨土,修淨土的原理原則是心淨則佛土淨。一切往生的人,憑藉什么生到西方極樂世界?是不是憑著念佛就能往生?念佛不能往生。如果說念佛能往生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的人很多,為什麼古德說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?如果他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他多覺觀故,不能往生。口裡念佛,心裡面胡思亂想,那怎麼行?不相應,心口相應這樣才能往生。所以覺觀是大害,大障礙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。】

  上次講到這個地方。『覺觀』就是雜念、妄想,這是佛學的名詞,我們一般講名相。妄想跟雜念都是修行人的障礙,修行的樞紐是定,在淨宗就是清淨心,因此覺觀就是妨礙清淨心、妨礙禪定。一個人心裡面常常念著名聞利養果報,諸位想想,他的雜念怎麼能夠捨掉?功夫又如何能夠得力?所以佛跟我們講的這些過失、弊病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然後才明了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。我們在一生當中如果想道業成就,再說得淺顯一點,就是定慧成就、福德成就,一定要依教奉行,才能得到殊勝、真實的功德利益。接著看底下這一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為於活命營諸世業。計度思惟安樂減故。】

  這一句也許不太好懂,而實際上經文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佛教我們觀察利養,貪圖利養的,讓我們仔細去觀察,『為於活命』,也就是為了生活,為了生活上的享受,「活命」是這個意思,因為要貪圖享受,就不得不去經營世間的事業。諸位要記住,這些話都是對出家人說的,出家人如果還要做經營謀利的事業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出家人許不許可做世間的事業?給諸位說,佛是不許可的。大小乘經論裡面,諸位仔細去看,佛不許可。也就有人說了,佛法是消極的,佛法對社會沒有積極的貢獻,一個個都念佛求了生死,求出三界。其實不然,出家人畢竟是極少數,出家人對世間最大的貢獻是什麼?是教化,正如同世間法裡面學校的老師。學校老師天天上課教學生,他不去做一切營生謀利的事業。為什麼一般人不去責怪那些當教員的,偏偏責怪出家人?這很沒有道理。

  出家人不但有言教,而且有身教。身教教什麼?教人把名聞利養、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出家人表演的就是這一招,這一招在教學裡面是最重要的一招。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,無論是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如果能夠放下自私自利的念頭,都能為社會造福,為眾生造福,這才是真正的積極。他怎麼曉得這麼做?原來是這些出家師父教導的,這個功德有多大!世間人沒認清楚,沒有能夠體會到,反而說出家是消極。這樁事情實在說起來,我們也不能怪他們,為什麼?我們出家人沒有盡到將佛法殊勝之處盡心盡力的去宣揚,讓他們明白這些事理。他對佛教育才能生起尊敬之心,才能夠擁護、護持,使佛教育普遍發揚光大。所以,我們本身要把這個事情做好。

  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示,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,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,要學佛,佛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、模範。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?學的在這個社會上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給廣大群眾做最好的榜樣,這叫做學佛。利養過失太大了,我們第一個要把利養看破,知道它的弊病,看破之後,徹底放下。生活,佛教給我們,隨緣就好,絕不攀緣。當然更不可以做『營諸世業』,世間謀利的這種事業,因為你做這種事業,你每天心裡面妄念就增多了。『計度思惟』,你要去計劃,你心裡面要去度量,怎樣才能賺到最大的利益?不要說經營這些事業,即使信徒供養,供養多了,你把錢存在銀行里面,你天天還在那裡算利息,你說糟糕不糟糕?哪種利息多一點,哪種幣值不會貶值,你頭腦裡頭一天到晚裝著這些東西,『安樂減故』,清淨安樂你沒有,你天天在打妄想,這個毛病多大!再看底下這一句。

  【當觀利養。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。心如婬女能退失故。】

  這是講你的道業不能成就,你牽掛著名聞利養,你的禪定得不到,參禪為什麼得不到禪定。你修行不能解脫,解脫就是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。『三摩缽底』是梵語,它的意思就是定,也翻做等持,要用我們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的話,就是清淨、平等,清淨平等就是「三摩缽底」的解釋。心裡頭存著利養,這決定得不到。我們念佛要求的是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它正好是這個的障礙。佛在底下舉個比喻,『心如婬女』,比喻心不定的意思。『能退失故』,你修禪、修定都會退轉,很容易退轉。第二十一句:

  【當觀利養。捨離智斷。墮於地獄。餓鬼畜生。閻摩羅界,諸惡道故。】

  愈往後面果報愈嚴重,前面所講的,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說的五惡、五燒、五痛,你不能捨棄利養這是惡業,所受的這些報都是痛,都是現前的果報,後面這兩條是說將來的果報,那就是五燒。『捨離智斷』,智是智慧,斷是決斷,也就是斷煩惱。你智慧沒有,你斷煩惱的功夫也失掉,也捨離掉,由於惡業的形成,將來的果報在三途,『地獄餓鬼畜生』,這是三惡道。『閻摩羅界,諸惡道故』,閻摩羅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閻羅王,餓鬼道裡面的十殿閰王這是第五,五殿閻羅王,他專管地獄。這墮惡道。末後一句:

  【當觀利養。於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。墮惡道故。】

  佛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舉一個例子。『提婆達多』大家都很熟悉,我們這是老講經的一個道場,這也是世尊的一個學生,他跟世尊關係非常的親近,他是世尊的堂兄弟。由於嫉妒釋迦牟尼佛,所以不擇手段的破壞僧團,造五逆十惡之業,生生墮陷地獄。在《提婆達多經》裡面,諸位可以看到。『烏陀洛迦』是餓鬼的名字,這個名字的意思沒有翻譯,世尊把他列在此地,大概這個餓鬼就跟提婆達多的性質差不多,無惡不作。你跟他們是同類,『同於法住』,這個法是惡法,不是善法,果報一定是墮在惡道。

  經文說到這個地方,世尊講利養二十二種過失都給我們說出來了。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