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October 1, 2018

嗔恨心會立即毀壞千劫中積累的善根福德


達真堪布:嗔恨心會立即毀壞千劫中積累的善根福德

  在一切對境中不捨棄菩提心,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如此。逆境五花八門,當遇到敵人侮辱、诋毀、傷害我們時,最容易生起嗔恨心,容易捨棄菩提心。嗔恨心對我們的相續破壞非常大,比如:水面很平靜,但如果拿棍棒擊打一下,就會水花四濺、波瀾起伏。同樣,一旦生起嗔恨心,立即會毀壞相續。

  在《入行論》裡講,一生起嗔恨心,會立即毀壞千劫中積累的善根福德,嗔恨心對心相續的破壞特別嚴重。千劫是漫長的時間,千辛萬苦積累的善根福德輕易就被損壞了,是十分可惜的。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,還認為僅僅是剎那的嗔恨心,無有大礙。我沒有開口罵人,也沒有出手打人,就是生起了一下的嗔恨心,不可能有那麼大的過患,也不可能有那麼嚴重的後果吧。但事實上確實很嚴重。

  嗔恨心的過患非常大,因為嗔恨心是突發性的,一旦有對境,立即就產生,而且很難對治。嗔恨和貪心不一樣,貪心是慢性的,貪心一生起來,就會逐漸陷入貪戀中難以自拔,不可能一下子產生強烈的貪戀心,無論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在感情上,也有一見鐘情的,但是很少。基本上都是日久生情,一旦貪心生起來,難以自拔。

  有些人為了某件事或某個人,甚至會走入絕路,連性命也不要了。性命都沒了,喜歡有什麼用啊!為了所謂的愛情寧願捨棄生命,還有些世間人把這種人當成偉人。命都沒有了,愛情有什麼用啊!但是世間人都是虛偽的,一旦陷進去了很難自拔。所以我說,最好不要聯系,不要接觸。

  我經常跟大家講,異性之間,貪心不是一下產生的,那種一見鐘情可能是宿世的緣份,若真有這種因緣躲開也難,大多都是日久生情,慢慢生起貪心,但是嗔恨心不一樣。

  有些學佛人,自我感覺很清淨很好,心情也很愉悅,但若有人來罵來打,就接受不了了;自己獨自修法時,覺得內心清淨,狀態很好,若這時身邊有人走動了一下,大聲說了幾句話,心就亂了。如果有人再罵幾句,甚至出手打幾下,更是火冒三丈,剛才那種清淨、美好的狀態一下子就沒有了。

  在日常生活、修行、工作中也是,本來心情很好,遇到了不順眼或是比較討厭的人,即使他沒做什麼,就在眼前走了過去,或斜眼看了你一下,心情就不好了。

  如果有人說一些自己不愛聽的話,心情更是不好,可能一天都很難調整。所以嗔恨心對相續的破壞非常大。嗔恨心是突發性的,一遇到對境,立即就生起來了,很難對治。

  嗔恨心對相續的破壞非常大。我們最容易對诋毀、傷害自己的人捨棄利他心。還有,我們盡心盡力幫助的人,若他不知道報恩,還恩將仇報,我們也容易產生這種心:“我再也不理他,再也不幫助他……”有這種想法,都叫捨棄眾生。一個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,寧可捨棄生命,也不可以捨棄眾生。

  在前面也講過,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。世俗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。行菩提心的基礎是願菩提心,願菩提心的根本戒是不捨棄眾生。如果捨棄眾生了,願菩提心就會受到徹底的破壞。在你的相續中可能就沒有願菩提心的戒體了。沒有願菩提心,也不可能有行菩提心,也不可能存在勝義谛菩提心。

  這在很多經典、論典中也有明確的說明。比如,願菩提心是牆壁,行菩提心就是牆上的圖案,如果沒有牆壁,不可能有牆上的圖案。同理,沒有願菩提心不可能有行菩提心。

  在《修心七要》裡講的主要是願菩提心。如果心裡捨棄了眾生,就相當於捨棄了菩提心,所以對於一個大乘修行人來說,是非常嚴重的罪過。我們經常會遇到容易生嗔恨的對境,因為畢竟我們生存在世間,身邊大部分人都是凡夫,無法逃避。

  其實我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,已經進入了大乘妙道。如果我們是真正合格的大乘修行人,真正進入了大乘妙道,相續中真有了菩提心,一般情況下,不會產生那種粗大的嗔恨心。如果我們相續中要產生菩提心,首先要修四無量心。當相續中真正有了四無量心的功德時,就不可能捨棄眾生,也不可能對眾生生起強烈的嗔恨之心。

 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發了菩提心進入了大乘妙道,但是還有很多修行不到位的地方,在對境中還有很多把握不好的時候,所以可能還會生起嗔恨心。此時我們要做的是:第一,盡量轉為道用。其實這些都是在利益我們,不是在傷害我們。

  比如說有人罵我們,背後說我們壞話,破壞我們的利益,我們覺得這些人在傷害我們,其實這是我們愚癡顛倒。如果真的明白道理,真的有智慧,傷害我們是幫我們消業,誹謗我們也是讓我們認清自己。在這樣的對境中,如果我們能修煉得如如不動、堅韌不拔,那麼都是在幫助我們、利益我們。

  其實這個時候,可憐的不是我們而是對方。因為對方內心並不愉快,他是被煩惱控制著、被業力束縛著的,所以是不自在的。在這樣的對境中,如果我們能提起正念轉為道用,就不會受到傷害,對我們來說只有利益,這就是煩惱為菩提。這是逆境中的修行。逆境有很多,對我們來說,剛才講的是挑戰性很大的對境。

http://big5.xuefo.net/nr/article56/561762.html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