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October 31, 2018

《現代因果實錄三》自序

《現代因果實錄三》自序

果卿及果宏著

 孩提時代,幼稚的我經常對著鏡子想一個問題:「這鏡子中的人是誰,是我自己嗎?是,也好像不是,因為她由生到死變化無常,那真正的我在哪裡呢?」這個問題曾讓我苦苦思索了多年,直到我接觸佛法後才真正地明白:鏡中的我只是一個軀殼,好比是一棟房子,房子中的主人才是真正的我——本來具足的佛性。從那時起, 在我的內心深處,渴望著從佛法中尋找到宇宙人生亙古不變的真理。
  我18歲的那年,全國掀起一股習練氣功的熱潮,抱著強身健體的想法,我也開始學練氣功,其中的靜功恰巧就是誦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名號。也許是宿世的因緣, 一聽聞這個名號,我當下身心愉悅、神清氣爽。每天早晚誦持佛號,練習打坐。
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力不可思議,千處祈求千處應,幾次幫我渡過生活上的難關,這更讓我堅定了誦持佛號的信心。從此,我無論出門走路、還是騎車,隨時隨地念佛(或出聲念,或默念)。同時也暗暗下定決心,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的精 神,精進修行,利益眾生。
  引領我從習練氣功踏上真正學佛之路的恩師是果卿居士。
  我第一次讀誦佛經《金剛經》,念到經中的「……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時,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,百感交集嚎啕大哭。痛哭自己多年來在六道輪迴中迷失了自己,像個迷路無助的孩子,無論怎麼努力也找不到回家的路。如今有緣接觸佛法使我茅塞頓開,讓我真正地找到了人生為之努力的方 向,我告誡自己應該抓住時機,好好修行,早日覺悟,早日踏上回家的路。
  在果卿老師的指點下,我開始讀誦《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》、讀《楞嚴咒》,並跪拜一代高僧宣化上人。宣化上人雖已示現圓寂,但上人曾經說過:凡未見其面,而渴望成為其弟子者,若誠心頂禮其照片一萬拜,即可成為他的弟子。我虔誠地禮拜,滿願後,成為宣化上人的弟子。
  宣化上人一直是我非常崇敬的高僧,師父本著捨己為人、以身作則的精神,嚴持戒律,其修行的六大宗旨:不爭、不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語,成為我修行的準則,也是監督我起心動念的標準。
  《華嚴經》、《佛說般舟三昧經》等大乘經典一直告訴我們應當把自己的師長當成佛來看待。在頂禮上人一萬拜的過程中,我多次在夢中感得觀世音菩薩放光加持,就如同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所描述的那樣,令我內心感覺到非常清淨,所以我一直把宣化上人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
  宣化上人的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淺釋》讓我真正明白了修行的根本:斷淫、斷殺、斷偷、斷妄。欲修出三界,必須從起心動念上做起,嚴持戒律。
  戒律的重要性,在佛經中多有記載。2500多年前,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涅槃前,弟子阿難問:「佛陀住世的時候,我們大家依佛陀為師,佛陀涅槃以後,我們依誰為師呢?」佛陀慈祥地回答道:「我涅槃以後,應依『波羅提木叉』為師。」「波羅提木叉」翻譯成中文即是「戒律」之意,佛陀在涅槃前囑咐佛弟子依戒為師,可見戒律的重要性。
  所以我們若能按《楞嚴經》四種決定清淨明誨如法修行,嚴格要求自己,就能具足正知正見,破除種種迷障,最終恢復清淨的本來面目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。
  釋門曰: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如今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,人們為了自己的私利和口腹之慾,造下殺生、 邪淫、偷盜、妄語種種惡業,所產生的惡果已經開始現世現報。
非典的肆虐,百年不遇的海嘯和雪災,更有毀滅性的地震讓人們觸目驚心,不寒而慄,人類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是如此不堪一擊。痛定思痛,我們應該反思,是誰破壞了自然的平衡,為什麼在科技日益發達的年代,我們對於自然的懲罰無能為力?我們該清醒了,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警示,如果人類再這樣任意妄為,我們最終將埋葬自己。
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園,讓我們人類快樂地生活,如何避免天災人禍,使我們人類能安居樂 業,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佛法中找到答案。佛法提醒了我們:要斷惡修善(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),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和習氣,斷除自私自利的念頭,做到利國、利民的同時才是利己,這樣我們才能幸福和安樂,人與人之間自然就會和睦相處,整個社會就會健康和諧地發展。
  由於近幾年在學佛的過程中得到了佛法的真實利益,自身和周圍的學佛居士深感佛法的不可思議,因果報應絲毫不差。是故將所見所聞在書中進行簡單的總結歸納匯集,以此希望更多的人深信因果,棄惡從善。寫此書的目的是期望各位佛友讀後能堅定學佛道心,反觀內省,深入經藏,依教奉行,用自己的真修實證去改造命運、 離苦得樂、成就佛道,而不是再心外求法,執著於四處找有神通的人觀察因果
我們應該牢牢記住佛在《金剛經》中的教誨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明瞭佛教種 種法門都是針對眾生種種煩惱而設置的,從究竟意義上說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因涉及個人隱私,文中人名、地名也多為化名。
另外,因個人能力有限,本書在語言和文字上有諸多不足之處,懇切希望各位善知識和同修們給予批評和指正。
  後學:果宏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