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ugust 28, 2018
如何運用佛法而從中解脫呢?這才是修行的要點
阿姜查禅師:如何運用佛法而從中解脫呢?這才是修行的要點
發布:君合
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質,他們認為行禅、坐禅與聞法即是修行。那也沒有錯,不過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。
真正的修行,發生在心遇到感官對象時,感官接觸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。當他人說到我們不喜歡的事時,嗔恨便生起;若說的是喜歡的事,我們便感到快樂。這就是修行的所在,我們應如何利用它們來修行呢?這才是重點。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樂、逃避痛苦,我們可能至死都見不到“法”。當歡樂與痛苦生起時,如何運用佛法而從中解脫呢?這才是修行的要點。
哪裡有迷妄哪裡便有平靜
當人們遇見不如意事時,通常會封閉自己。例如受到批評時,可能會回答:“別煩我!為什麼責備我?”這是封閉自我者的反應,而那正是修行之處。當他人批評時,我們應該聆聽,他們所說是真的嗎?
我們應該敞開心胸去思考他們所說的話,也許其中是有意義的,或我們自身確實有值得批評之處。他們可能是對的,但我們當時的反應卻是惱怒。當他人指出我們的過錯時,我們應心懷感激,並努力改進自己,這才是智者的作風。
哪裡有迷妄,哪裡便會有平靜生起;當以智慧洞察迷妄時,留存的就是平靜。有些人非常自大,無法接受批評,且還會反唇相譏,這尤其常見於大人應付小孩時。事實上,小孩有時可能會提出聰明的見解,但若你正好是他們的母親,將無法讓步。若你是老師,學生有時會說些你不懂的事,但你會因身為老師而聽不進去。這不是“正思惟”。
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
捨利弗尊者——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,他非常有智慧。有次佛陀正在說法時,突然轉而問他:“捨利弗,你相信這點嗎?”捨利弗回答:“不!我還未相信。”佛陀贊歎他的回答:
很好,捨利弗!你是具有智慧者,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。智者以開放之心聆聽,然後衡量其真實性,再決定是否相信。
在此佛陀樹立了教師的典范。捨利弗所說是真實的,他只是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。對某些人而言,若說不相信,就會被視為質疑教師的權威,因此不敢說而只會附和與同意。但佛陀並不以為忤,他說你無須為不是錯誤或邪惡的事感到羞恥,對不相信的事表示不相信,這並沒有錯。佛陀在此的作為,對身為人師者提供了很好的示范。有時你也可能從小孩的身上學到東西,不要盲目執著於權威的身分。
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
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你都可能從身邊的事物學習。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學習,采取開放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——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智者會思惟這一切。在真實的修行中,我們將做到不使內心再為任何掛念而苦惱。
當喜歡和厭惡的感覺生起時,若我們仍無法覺知,心裡就會有焦慮。若知道它們的實相而省察:“哦!喜歡的感覺是空的,它只是種生滅無常的感覺;厭惡的感覺也同樣生滅不已,為何要執著它們呢?”若認為歡樂與痛苦都屬於我們,就免不了煩惱。問題就如此輾轉相生而永無止盡,大多數人的世界就是如此。
但現在老師們在教導“法”時很少談到心,也不談實相,若我們說實相,他們甚至會生氣說:“他不知道適合的時間與地點,也不知如何婉轉地表達。”但人們應該聆聽實相,真正的老師不會只談記憶,而應該說實相。社會上的人通常都根據記憶在說話,也常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說話。真實的比丘不會如此,他說實相——事物的本來面目。
真了解如何修法出家與否並不重要
若你了解“法”,就應照著修行,不一定要出家,雖然那是修行的理想形式。真的想修行就必須出離迷妄的世間,放棄家庭與財產,進入森林,這是理想的修行方式。但若還有家庭與責任,我們應如何修行?
有人說在家人不可能修習佛法。但是請想想,出家人或在家人哪一個團體比較大?當然是在家人的要大得多。現在,若只有出家人修行而在家人不修,那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迷妄。這種理解是錯誤的,是否成為比丘或比丘尼並非重點!若不修行,成為比丘並無任何意義。若真了解如何修法,那麼無論處於什麼地位或從事何種行業,不論是老師、醫師、公務員或其他身分,都能善用每一分鐘去修行。
認為在家人無法修行,這是完全迷失正道的。為何人們能找到做其他事的動機?若覺得有所欠缺,他們就會努力去得到它。只要有充分的欲望,就可以做任何事。有人說:“我沒有時間修行。”我說:“那你怎麼有時間呼吸?”
修行,不是你必須大費周章或疲於奔命的事,只要留意心中生起的感受。當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時,它們都來到這同一個心——“覺知者”,現在,當心認知這些事物時,發生什麼事?若我們喜歡就會愉悅,若不喜歡就會不悅,一切的反應就是如此。
因此在這世上,你應該向何處尋找快樂?你期望這輩子人人都只對你說愉悅的事嗎?那可能嗎?若不可能,你能到哪裡去?這個世界就是如此,我們必須要能“世間解”——了知這世間的實相,我們應該清楚了解世間。
佛陀生在這世上,經歷過家庭生活,但因看見它的限制而從中出離。現在,身為在家人的你應該怎麼做?若想要修行,就必須努力遵循解脫之道。若堅持修行,你就會了解這世間的限制而能放下。
不了解戒律修行無結果
喝酒的人有時會說:“我就是戒不掉。”為何戒不掉呢?因為他們還不了解喝酒的弊害。若你不了解其弊害,就意味也不知戒酒的利益,修行將毫無結果,只是以游戲的態度在修行。但若你清楚地看見它的利弊,就無須等待別人告訴你它的一切。
想想發現筌中有魚的漁夫的故事,他曉得裡面有東西,能聽到它拍動的聲音。他以為那是一尾魚,便把手伸進筌裡,卻發現那是另一種動物。他看不到它,心中便揣測它可能是鳗魚或是蛇。若丟掉可能會後悔,因它可能是鳗魚;若是蛇的話,去捉就可能被咬。
他陷入疑惑中,但欲望如此強烈,因此便伸手去捉,期望它是鳗魚。然而,當他取出的那一刻,看見皮上的花較,立刻就拋開它。他不必等人呼叫:“那是蛇,快放手!”看見蛇的那一幕比別人的警告更加管用。為什麼?因為他看見危險——蛇會咬人!還需要別人告訴他要放手嗎?同樣地,若能修行直到看清楚事物的實相,我們就不會再與有害的事物糾纏不清。
只談不老和不死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
人們通常不如此修行,不反省老、病與死,而只談不老與不死,因此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。他們前去聞法,但並未真的聆聽。有時我應邀在重要集會開示,但那經常對我造成干擾,當我看聚集的人群時,我了解他們並未在聞法。
有人滿身酒味,有的在抽煙或聊天,看起來絲毫不像是信仰佛法的人。在這種地方講話,成效可說微乎其微。那些放逸者心想:“他到底要講到什麼時候?這不能做,那不能做……”他們完全心不在焉。
有時他們甚至為了客套而邀請我講話:“法師,請給我們一段簡短的開示。”他們不希望我談太多——那可能會惹惱他們!我一聽到這麼說,就知道他們並不想聽聞佛法,那會惹惱他們。若我只說幾句話,他們是不會了解的;若你只吃很少的食物,那會飽嗎?
有時當我正在講話,才剛准備進入主題,就會聽到一些醉漢在大喊:“好了!讓路!給法師讓路,他現在要走了!”試圖將我趕走!遇見這種人,提供我很多省思的食糧,讓我更加洞悉人性。就如瓶子已裝滿水,人卻還要求更多,瓶子已無空間再容納,倒再多水也只會無效地溢出來。
這種人不值得浪費時間與精力去教導,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滿了。當人提不起精神來接受時,我也提不起精神去給予;若他們的瓶子還有空間裝更多的水,則施者與受者都會獲得利益。
現在的開示慢慢變成這樣,情況仍一直在惡化中。人們並不追求實相,他們研讀只是為了尋找能謀生、養家活口與照顧自己的知識,是為了生計而研讀,並非為了 “法”。現在的學生比過去擁有更多知識,生活條件也比以往更好,每件事都更方便,但同時也擁有更多的迷妄與苦惱。為何會如此?因為他們只追求那種謀生的知識。
甚至比丘們也是如此。有時我聽到他們說:“我不是為了修法而出家,我是為了研究而成為比丘!”這些話是徹底自斷修行之道,那是條死路。這些比丘只是根據記憶在教導,他們可以教一件事,心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,這種教導是不真實的。
世間的情況就是如此。若你想單純地生活,想修法與平靜地生活,他們會說你怪異、反社會或阻礙社會進步,甚至會脅迫你。最後,你可能會開始相信他們,而重新回到世俗的方式,一步步陷入世間,直到求出無門。有些人說:“我現在出不去,我已陷得太深!”這就是社會的趨勢,它不認同“法”的價值。
了悟“法”即了悟自心
“法”的價值無法從書本中找到,那些都只是“法”的外表,它們並非個人對於“法”的體悟。“若你了悟“法”,就了悟自己的心”,你在那裡看見實相,當實相清楚地顯露時,愚癡之流即被斬斷。
佛陀的教導是種不變的實相,他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揭露了這實相,它一直都未改變。這教導不該被增刪,佛陀說:“凡是如來所制定者,不應該被捨棄;不是如來所制定者,也不應該被增加。”他將教法封鎖起來。為何佛陀要將它們封鎖起來呢?
因為這些教法是漏盡者所說,無論這世界如何改變,教法都不會受影響而隨之改變。若某件事是錯誤的,談論它就能減少其錯誤嗎?若某件事是正確的,它會因別人說它錯而改變嗎?世代會交替,但這些教導不會改變,因為它是實相。
現在我們要問,是誰創造實相?實相本身創造實相!佛陀創造了它嗎?不,他沒有。佛陀只是發現實相——事物的本來面目,然後率先說出,無論佛陀出世與否,實相始終是真實的。在這層意義下,佛陀只是“擁有”法,並非真的創造出它,法一直都在這裡,不過以前無人尋找並發現。佛陀是尋找並發現不死,然後再以 “法”為名教導它的人,他並未創造它。
實相從未離開“法”也沒消失
在歷史上,實相曾顯耀,“法”的修行也曾盛行。時光荏苒,世代更迭,修行逐漸沒落,直到教法完全消失。一段時間後,教法再次被發現與盛行,其追隨者與日俱增,進入輝煌時期。然後,再次屈服於世間的黑暗之下而衰退,幾至蕩然無存,迷妄再次獲勝,接著又是重建實相的時間。事實上,實相從未離開,諸佛去世後, “法”並未隨之消失。
世間如此周而復始。它有點像芒果樹,會經歷成熟、開花與結果的階段。它們腐爛後,種子掉落地上,長成一棵新的芒果樹,循環又重新開始。世間就是如此,不會偏離軌則,它只是周而復始,舊調重彈。
我們現在的生命也是如此,今天只是在重復過去做過的事。人們想太多了,他們有那麼多感與趣的事,卻一事無成。其中有數學、物理、心理等科學,你可以隨意鑽研,但唯有在覺悟實相後,事情才會結束。
想像牛拖著牛車,當牛前進時,車輪便會留下車轍。車輪也許並不太大,但沿路會留下長長的車轍。當牛車靜止時觀時觀察它,你看不到什麼,一旦牛開始移動,就會看到身後留下的車轍。只要牛往前拉,輪子就會持續轉動,但有天牛累了,掙脫牛轭走開,獨剩牛車,車輪不再轉動。最後,牛車腐朽了,零件重新回到地、水、火、風四界。
當在世間尋求安穩時,你的車輪不停轉動,車轍也會在身後無限延伸。只要遵從世間,你就無法停下來休息。若就此打住,車子就會停止,車輪也不再轉動。造作惡業就是如此,只要重蹈覆轍,就不可能停止;但若你停止,它就會停止。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式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