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May 7, 2018

我們今天疏忽了什麼?修學沒有奠定戒定慧的基礎


淨土法門:我們今天疏忽了什麼?修學沒有奠定戒定慧的基礎

發布:清淨乃空

  我們今天疏忽了什麼?無論在家、出家修學,沒有奠定戒定慧的基礎,諸位想想怎麼會開悟?不可能的事情。古人讀經背誦經典,他的目的是在成就戒定慧,所以他不是記誦之學,他目的不在記誦,目的是在求戒定慧。這我也跟大家講過很多,不必再重複。今人讀誦的目的在哪裡?在記憶。所以落在什麼?落在記問之學。落在記問之學裡面,戒定慧三者都得不到、都失掉。同樣都在那裡背誦經典,一個背誦經典成就了戒定慧,一個背誦經典只把經文字記得很熟,戒定慧一樣都沒得到。唯有得戒定慧的人才能開悟,不得戒定慧的人,你就是把《大藏經》整個背下來,你也開不了悟。為什麼?你死在字裡行間,你念的是死書。阿難尊者示現就是這個榜樣,阿難記憶力好,佛所講的經,他全都記得,都能夠背得出來。可是阿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他還是二果沒開悟,這就是阿難。他也是大菩薩示現給我們看,示現什麼?記問之學沒有用處,開不了悟的。諸位要曉得,二果,八十一品的思惑他只斷前面六品粗惑而已,八十一品只斷六品,其餘的全都在。這就是說明記問之學沒有用處,決定不能夠悟入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的真性。

  可是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,這種生活方式,我們在大經大論裡面去講求,哪有時間?這是佛法將來傳播上愈來愈困難。清朝中葉以後,在中國就出現一個現象,大家都偏在《楞嚴》跟《法華》上。有一生專攻《法華》,有一生專攻《楞嚴》,為什麼?這些經不太大,這是在清朝中葉以後,到民國初年。可是在今天的社會裡面,我們看《楞嚴經》,還是看得太大,經文太長,不容易攝受、不容易受持。在我們過去所講的這些經裡面,我們覺得在目前最契機的,大家都希望什麼?能夠短一點、能夠少一點,很少的時間我們就把佛法的理論方法都能夠明了、都能夠得到,這是大家極歡迎的。像這樣的經典不是沒有,我們道場過去講過,像《永嘉禪宗集》、《證道歌》,這個短。我們印的本子裡面帶著註解,去掉註解的話,《永嘉禪宗集》跟《證道歌》也不過就一萬多字。《圓覺經》短,《六祖壇經》短,《金剛經》短,像這些東西都是現代在人非常歡喜受持。可是這些經短是短,義理豐富,與那些大經大論毫無遜色,它只是文字簡單就是了。

  因此在過去有不少的這些大德們,以一生的精力用在這些經上。《金剛經》只有五千字,江味農居士在上面用了四十年的工夫。《圓覺經》也不到兩萬字,宗密大師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,畢生的精力專攻它,專攻才有成就。他專攻怎麼個攻法?行解相應,你能夠解幾分就得幾分的受用。這個受用是什麼?是把你所解的理,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。就像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講的,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才有用。你經雖然念了,念得很多,你自己日常生活要是不相關的話,這就沒用處,這就不能開悟。把那些理論能夠運用在生活上,以自己的生活來驗證佛經的理論,這樣才能開悟。而悟怎麼樣?悟天天有悟處、時時有悟處,就跟《起信論》裡講的始覺一樣,天天都開始覺悟,都有新的覺悟,這才是真正的日新又新。漸漸的去證實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、本來無一物的真心。心是淨,到一個相當程度之後,豁然之間大悟,那就叫頓悟。由漸才能夠到頓,這是修學的方法。佛這樣告訴我們,我們中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做給我們看,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、要能夠相信。

  有人稱過去傳統佛學是老的辦法,現在要創新,新佛學。你們想想,佛學裡頭有沒有新舊?連因緣、自然都沒有,哪還有什麼新舊?有新舊,那我們套六祖的話說,二法。二法就不是佛法,佛法所講的是一,不講二。我們能夠記著這個綱領,才能夠辨別真妄,才不會被人欺騙。佛法裡頭沒有新舊、沒有古今、也沒有三世,真正是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雖然如是,又不廢棄,天天在修行,每天讀經、拜佛、念佛,做種種自利利他的事業,並不廢棄;雖然天天在做,心地又清淨,這才叫真正學佛,這才叫通達義理。佛在本經裡面給我們揭示出,因緣、自然這兩種都是妄心計度分別,所以說『皆是識心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』,只是虛妄分別,說說而已,是不是事實?不是事實。不但是你在法性裡面找不到因緣、自然這個意思,就在一切事相當中也找不到因緣、自然這些事相。

  摘自 楞嚴經(第一O六集) 1981

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:07-001-0106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