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February 9, 2018
嘎瑪仁波切:感念父母的恩情、贍養父母,這是人格的最低標准了
嘎瑪仁波切:感念父母的恩情、贍養父母,這是人格的最低標准了
孝與順
孝順是互相感恩的良性循環。
65
西方式孝順
佛教裡講的“孝”,大部分含義指的是報恩。孝順,一般來講,是晚輩報答長輩的一種方式。如果講到報恩,范圍就會更廣大一點。
要想報恩,首先要懂得去感恩。佛陀講人要知母、感恩、報恩,就是說人先要知道對方是你父母。這句話講起來非常輕松,但是想起來很深。誰不知道對方是自己父母?偏偏有很多人連牲畜都不如,把自己的父母不當父母看。
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,我們傳統的道德觀念全沒了。所謂的學西方式文化,看到西方社會中,父母養小孩養到十八歲,就讓子女自由發展了。父母老了,兒女也不用養。這只是表面現象,這些是有文化背景的。
有些人以為這樣太輕松了,父母把我養到十八歲以後,我就是我了,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,養不養他們要看我高不高興,跟他們毫不相干。其實在西方,做父母的在孩子十八歲之前盡到了撫養的義務,對一個沒有成年的小孩付出該有的照顧。當兒女成人,找到自己的工作,就是另一種狀況了,每個人工作都要繳稅,繳稅會帶來兩個保障:一個是教會的互助,因為西方社會是有宗教信仰的,所以父母不會孤單,還有一大堆教會的兄弟姐妹在。而兒女也不是只有父母照顧,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父母兩個人在贊助,而是整個教會在贊助。二是養老體系,人老的時候有社會福利保障,就是大家共同繳給國家的錢,回饋來贍養老人。
在西方社會,雖然父子關系、母女關系看起來不像我們中國那麼親密,但他們的親情還是很濃的。當兒女遇到什麼困難、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,父母肯定會幫助他們,只要他們有求於父母;父母有困難有求於兒女的時候,兒女也絕對給以幫助。原因是什麼?因為有信仰,宗教道德告訴他們,當有需要幫助的人向你請求幫助時,你應該是無私奉獻的,這種精神存在他們大腦裡了。所以,西方社會父母與兒女之間雖然不像我們中國人那麼黏糊,但是當他們該盡責任義務的時候,總會去履行。
我們有些人沒有看到這點,就武斷地認為他們長大以後可以不管父母了,所以現在一些年輕人缺失了傳統道德觀念——對自己的長輩,給他們一點錢財就當成是孝順,甚至很多人連這點都做不到。
無論是哪個國家、哪個民族,如果沒有父母的養育,根本就談不上個人成長、世間多樣化的格局等等發展進步。所以作為一個人,無論我們出生在哪裡、成長在哪裡、生活方式和習俗如何,感念父母的恩情、贍養父母,這是人格的最低標准了。
標籤:
嘎瑪仁波切
[相關文章] - 所謂的冤親債主,大都是我們曾經比較親的人 - 2019-12-24
- 不用好奇你的前世是什麼,沒有意義! - 2019-12-03
- 無論是善緣還是孽緣,都可以扭轉為積極的助緣 - 2019-11-29
- 談到修行,首先要從「做個懂得感恩的好人」開始 - 2019-11-29
- 看不見自身的「我慢」,最可怕 - 2019-11-08
- 願意助人為樂,一定是有福報、有能力的人 - 2020-01-13
- 把快樂寄託在物質的增長上,就像猴子水中撈月一樣不切實際 - 2020-01-09
- 為何很多健康、高智商的人卻生下殘疾或智障的孩子? - 2020-01-07
- 心量大小,是長期德行的培養,人人都喜歡被包容的感覺 - 2020-01-02
- 心中有慈心的人,看誰都高興,這並不是因為別人做得好,而是他自己修得好 - 2019-12-30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