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禮旭老師講述
第二十講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(八)
諸位長輩、諸位學長,大家下午好!
我們這幾堂課跟大家共同交流的主題是「做孩子一生的貴人」。這個「孩子」,從事教育工 作,指我們的學生;對於家長,是我們的小孩;對於一個領導者, 是我們的員工,這些員工跟我們在一個大家庭當中,當作自己的親 人一樣愛護。再放眼,我們能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」,以我們祖宗的存心,所有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都是一個大家庭。面對我們中華文化繼絕存亡之際,我們應該把這個民族的責 任扛在肩上,做整個中華民族後代子孫一生的貴人,有機會就要把 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介紹給他們,讓他們能夠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 上,看得更遠。
而我們老祖先在經典當中教誨我們,都是要天下為懷,所以我們學好了,讓全世界對我們中華文明產生信心,進而利益全世界的 下一代,這也不辜負一九七O年代湯恩比教授對我們中華兒女的期許。湯恩比教授說:「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,唯有孔孟學說 跟大乘佛法。」唯一能夠再帶領世界走向幸福、安樂的大道,要靠我們中華兒女了。
所以面對這個主題,我們心胸有多寬大,可能我們在吸收老祖宗的這些教誨,就會更深刻。所謂「責任的承擔是成 長的開始」,我們今天記得一句、體會一句,說不定這一句就改變 了別人的人生了。
當然要改變別人的人生,首先得要改變自己的人生。自己學了 傳統文化,沒有脾氣了,自私去掉了,都能處處為人想,我想身邊的人絕對會非常感動,進而很好奇,這個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? 原來他在學習《弟子規》,在學習《群書治要》,這叫為人演說。 你改變得很大,改變得很好,你就表演給他看,他就對中華文化有信心,他有信心他才會深入去學。
所以這個主題,做孩子、做你生命中有緣人一生的貴人,首先得做自己人生的貴人。人一生的命運怎麼改變?「改習為立命之基」,把壞習性改掉,命運就變了。一 個人脾氣很大,說不定他命中四十三歲遇到一個人起衝突,結果命 就沒了。但是他把壞脾氣改掉了,他的命不就改掉了?他本來很吝 嗇,他就沒有福報,他改成懂得布施,那福田就愈來愈厚,他的命 運當然就轉了。
改掉習氣,就要時時自我教育,看到這個心態不對了、言行不對了,要痛改。所以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」,是我們這個主題當中第七個大項。這第七個大項是最重要的,因為從事教育工作,身教最重要,一定要以身作則。
在這個主題當中,我們之前提到,第一 ,教育者首先受教育;第二,知道自己有過失了,知過、悔過,進 而要改過。我們常常:「我知道了,我知道了。」知道了五年、十 年,就是不改,那個叫明知故犯,「倘掩飾,增一辜」,這樣不只 沒有改命,還折福。
第二個重點「改過」非常重要。為什麼折福? 糟蹋老師給我們的教誨、糟蹋聖賢人留這麼好的寶藏,這樣哪有不 折福的道理?所以誰有福?聽父母話的人有福。誰折福?不聽父母 話還忤逆的人就折福。所以禍福都在一個心態、心念之間。
第三,我們要改過,要抓住綱領去改,當然改過以前要發「三心」。要發恥心,別人可以做聖賢,我怎麼可以一直墮落?「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」,這有志氣。比方文天祥到了孔廟,看到歷代的大儒,歐陽修、司馬光這些留名青史的聖哲人,他小小年紀就期許自己,決定要像他們一樣。
所以文天祥留下了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 留取丹心照汗青」的名言。所以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早發願的人。「 裝身於千古聖賢之列,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」,這個隨波逐流,力量很強,整個物欲橫流,所以我們得真正愛護自己、把持好自己, 進而要成就自己,人生不能空來一場。要真正有成就、有意義,這 一份發願、這一份志氣,就變成改過的動力了,源源不絕的動力, 發恥心。
發畏心,敬畏。為什麼?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人懂得趕緊改過,彌天的大惡還可以悔改,就好像千年暗室,拿一個燈去照,千年暗室就去除,大放光明。但是假如不肯改,到生命結束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改了。自己沉淪之外,很可能殃及子孫,所謂「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」。
這個我們在歷史當中看到不少,董卓亂政,他自己被處死了,連他九十幾歲的老母親都被拉到刑場,最後滿門抄斬 ,所以要有敬畏。人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,不能肆無忌憚,要懂得敬畏真理、敬畏天地鬼神。有了這樣的警覺性,連惡的念頭都不能 起。所謂「有一行而釀子孫之災」,這個行為會造成子孫的災禍, 不可以做;「有一言而傷天地的和氣」,這個就沒有口德了,我們 以前老一輩的說「要積口德」,口下要饒人;包含一個念頭不對都 是一個種子,變一個惡的種子會感召未來不好的果報。
舉一個例子,有一個讀書人,他的學問很好,怎麼考都考不上 功名,後來遇到一個高人提醒他,「你雖然學問很好,但是你的福報折得很厲害。」所以人考得上功名,除了學問好,他還要命中有這個福報才行。財布施得財富,他得有修那個福報才行。結果這個高人提醒他,「因為你年少的時候不高興,狠狠的瞪了你父親一眼 ,這對你人生折了大福。」大家想,這起了個瞋恨的念頭,他的功名就被折掉了,所以這個念頭,它那個能量是很厲害的。
你起一個善念,就像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衛仲達先生,「君之一念,已在萬民」,為全國人民著想,所以那一念的力量超過他四十歲造的惡。現在我們中國習主席講的「正能量」,力量這麼大。 起個念頭要害全國人民,那不得了,這個負能量的損害就非常非常大,這可能就要殃及子孫。
所以明這些道理了,敬畏的心就可以起來,就不敢有惡念,叫「克念作圣」,克制自己的惡念,念念都是 正念,就契入聖賢的境界。所以要發恥心、發敬畏之心,還要發勇 猛之心。發現過失痛改,大的就像被毒蛇咬到,馬上把手就砍掉了 ,不然命就沒了;小的就像被芒刺刺到,趕快把它去掉。這是談自 我教育重要性第二點,改過。
第三點,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,抓住了這個改過的重點。 自己怎麼改?嚴以律己。與人相處怎麼去調整?寬以待人。抓住這個綱領,具體下手處就是我們上節課跟大家談的第四點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」,就在盡本分,敦睦倫常當中盡自己的責任,同時提升自己的境界。
閑邪存誠,心就不斷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,就可以克念做聖人。敦睦倫常,這個「敦」就是和睦、和諧。我們看到古人,一千個人住在一起和睦相處,我們現在三個人在一起,每天都不知道要吵幾次,看這個不順眼,看那個不順眼,這個就很難敦倫,更不可能盡到本分。
這種家庭情況,父母都提心吊膽,連肝都 吊起來。還讓父母操心,孝道就差遠了,「身有傷,貽親憂;德有傷,貽親羞」。我們讀到這一句「德有傷」,現在還有哪些行為、 還有哪些性格讓父母掛心的,趕快把它改掉,不然父母的擔心是不可能能改善、能放得下來。
你比方貪心不去掉,會不會觸犯法網?比方說傲慢,會不會跟人衝突?比方脾氣大,會不會出事?這些都讓父母操心。比方愛喝 酒,光是一個愛喝酒,父母就沒有寧日。喝了酒會亂性,喝了酒安全有問題。更恐怖的是賭博,一賭可能全家都在苦海當中,這些都要馬上改掉。
所以要盡本分不容易,得真正能夠時時善觀己心,我 的心態有沒有偏掉?心態一偏,天壤之別。舉個例子,就像在家庭團體當中,「各自責,反省自己,天清地寧,各相責,互相指責, 天翻地覆」。這只是一念之間差異,天壤之別,所以必須閑邪存誠 ,存真誠心、存反省的心。
所以一開始我們從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 誠」下手處,要時時提醒自己「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」,因為我們要盡每一個本分、角色,一定要做到這個「君親師」的精神。 我們傳統文化、傳統的家庭當中都強調祭祖,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 厚」,不忘本的人他才沒有失去人格,忘本就糟蹋人格了,行為可 能畜生都不如了。因為烏鴉都知道反哺,羔羊都知道跪乳,怎麼「 天、地、人」三才的人可以不知恩?
傳統的大家庭,正廳都是祠堂,祭祖先的。祭祖先一年春秋二祭,還有一些重要節日,平常就拿來教育子孫,就是私塾的教室。 效果很好,在祖宗的靈前上課,不敢打瞌睡、不敢不專心、不敢不尊重老師。
我第一次到馬來西亞來,上課的地點也是祠堂,剛好在吉隆坡的陳氏宗祠,害我好像瘦了半公斤,戰戰兢兢。陳氏祠堂, 因為我們清楚,是舜王的後代,陳姓、胡姓這些都是。一想到是舜王的後代,不敢造次,要盡心盡力結這一份善緣。感覺在祠堂裡上 課確實不一樣,因為我們的祖先時時都念著我們這些後代。我們的祖宗有高度智慧,而且是真正慈悲到了極處,為我們五千年後的子孫著想,五千年後還可以學到他們的教誨,其他民族就沒有這個福報。
而祠堂的正中,有一個神位,上面寫著「天地君親師」。我們之前去雲南還看得到這個牌位,天地化育萬物,沒有天地我們就沒有生命了,要感天地之恩。接著我們人生,對我們恩德最大的:君、親、師。君王治理國家安定,各行各業才能發展、興旺,不然你看現在這麼多國家在打仗,生靈塗炭,可能都是顛沛流離,妻離子 散都有。
其實我們馬來西亞可能在上一輩都經歷過戰爭,都遇到日本佔領,那時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。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長者他們 的經歷,我們好好體會,就感國恩,進而好好在每一個行業盡本分 ,讓社會發展得好、安定,回報這個國恩。
所以這君恩、國恩不可 忘,君。親,親是父母,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生命,養育、教育 之恩。還有師,老師教育我們,我們才懂得禮義、懂得做人。因為 沒有禮教,人的行為可能就離了這些倫常,做出來的行為可能就會 傷了父母、傷了親人的心。所以親恩不能忘,師恩不能忘,這是「 天地君親師」。
「君親師」可以說是我們人生處事待人的三寶。「君」,我們 上一節課講到以身作則、使命感、大公無私、知人善任、納諫,這些部分都是君的精神。「親」,養育、對我們高度信任,然後不求 回報、不棄不捨,這是親的精神。「師」,啟發人的智慧、道統的 傳承,還有培育民族的棟梁,這是師。我們掌握這個精神,扮演任 何一個角色都能扮演得非常成功。
這三個精神,時時要求自己,不是要求他人,因為現在人都有 煩惱,煩惱在哪?比方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,老師覺得學生不好教 ,領導覺得下屬不好帶。大家有沒有這個煩惱?想不想放下煩惱? 傳統文化教給我們,「轉煩惱為菩提」,可能我們現在最痛苦的事情,會轉念,那個最痛苦的事會變成最快樂的事情,轉念很重要。 真的,可能同樣的事情兩個人遇到,一個人覺得像下地獄,一個人 覺得像上天堂。
明明同樣一件事,為什麼他們的感受不一樣?所謂 「境緣無好醜」,人生的際遇沒有好壞;「好醜起於心」,心的分 別執著、心的好惡造成的。我們中心的執行長,吳執行長,他剛好 十五號對我們大馬的大眾講了一堂課:「《群書治要》在企業中的實踐」。有來的學長請舉手?大部分都有來,請放下。我想大家應該印象很深刻,我們執行長講,他遇到愈困難的事情愈興奮,又是 他人生一個很好突破的機會;而且愈困難,突破了,幫助的大眾愈 多。
當時蘇州政府有一個很棘手的問題,很久不能解決。後來政府來找他,他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,把這個問題給解決,皆大歡喜。 為什麼能解決?「內行人看門道,外行人看熱鬧」,我們一聽解決 了,拍手!也不知道是什麼心態能解決、什麼方法能解決。其實在執行長他分享當中,「心生則種種法生」。
方法從哪裡來?從他的心出來的,都是無我利他的心,對方感覺到了,「你怎麼處處都替我想,你也沒有得什麼好處。」人就覺得很感動,他就肯跟你溝通 。誰願意對立衝突幾年都不能解決,誰願意?你們有沒有遇過有人 去打官司,打了五年,花了很多錢,常常上法院,他說「好快樂, 我上法院上了五年」,他是精神有問題了,都想解決問題。所以這個無我利他的心境可以感動對方,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。首先 哪裡開了?他的心結就解開了。再用方法,再互相之間的設身處地 ,互相的一種調節、一種包容,那就能化開了。
我們看這個談到的「君親師」,就讓我當下感受最強烈的,也是我們的執行長,他落實「君親師」落實得非常具體、非常讓我們感佩。首先「君」,以身作則,他開始工作,早上可能五、六點就開始工作了,工作到晚上十二點。其中有一天忘了上廁所,十幾個小時沒有上廁所。
我聽了很心疼,還是要去上廁所,這個還是會傷身。兩位領導,我們的執行長跟我們的康顧問,兩個人從來的第一 天到現在都是這樣在工作。我對執行長講,我曾經聽過您的課,您有兩句話我印象很深。他說,「做人的最高品質是無我」,把自己忘了,念念為他人、念念為國家社會;「做事的最高品質是忘我」 ,把自己給忘了。看到他們幹了一整天了,十幾個小時沒有疲態, 害我打哈欠都要到旁邊去打,有點不好意思。這個是以身作則,「 君」,還充分聽取我們很多的意見,這個就是納諫。
「親」,這幾天中餐、晚餐都跟我們所有的同仁一起吃,很關心我們的身體健康、學習、工作,這個就是愛護。昨天晚上我們一個同仁,剛好血壓高,昨天已經恢復正常,執行長就帶著我們一起 去,到他住的寢室看望他,這個就是表演「親」給我們看。還有「 師」,這個師就是循循善誘,給我們上課的時候,包含跟我們一起用中餐、晚餐,吃完飯有時候一聊兩個小時,每個同仁的問題,他都一一給他們解答,這個是機會教育。
尤其有一段話印象很深,因為我們執行長他在整個傳統文化的落實,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落 實「家文化」。兩千多員工不用打卡,他說哪有回到家還要打卡的 ?兩千多員工很團結。像他們員工只要懷孕,都是特別照顧,可以晚一個小時上班,或者早一個小時下班,吃飯的時候都是坐特別桌 ,給她們特別加菜。因為每一個同事懷孕,孩子就是這個大家庭的下一代。
整個「家文化」確實是中華文化的核心。二次世界大戰前夕, 西方的科學家他們研究了一個主題:為什麼全世界的文明只剩中華民族的文明,中國的文明還歷久不衰,達到五千年之久,是什麼因素才能成就這樣的文明?他們去做研究,研究出來的結論:可能是中國人重視家庭教育。
這就告訴我們,整個文明的道統靠什麼承傳 ?「家」承傳。這個家不是三口之家,也不是四口之家,少則二、 三百,多則五、六百。所以為什麼齊家可以治國?跟幾百人相處都能很融洽,這個處事就懂得進退,有處事的智慧、胸懷都在其中。
我們的民族面臨一個很大的轉變,大家族沒有了,這個文化怎麼承傳?都市化以後,我們下一代的素質快速下降,為什麼?兩代怎麼教孝道,怎麼教處事待人接物、應對進退?甚至只有他一個獨生子女,那不都寵壞了?所以道統沒有辦法靠小家庭傳承,很困難 。那不傳承,我們的下一代會快速墮落!
香港有一個華人很感嘆, 說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,為什麼短短幾十年變最短視的民族 ?這個我們聽起來很有感受,因為打開報紙,年輕人為了幾百塊、 幾千塊,傷害自己父母、爺爺奶奶的例子已經不是新聞了。看到這個情況,我想我們的祖先在天之靈在淌血,這麼好的教誨給我們, 我們不學,學自私自利,學跟人家爭奪,就變成這個樣子。擺在我 們面前是這個現象,而且這個現象愈來愈嚴重,青少年犯罪率愈來 愈厲害。既然在我們眼前出現,我們就有責任、就有道義要改善, 見義要勇為。
師長有高度的智慧,看到現在都是小家庭,那文化怎麼承傳? 提出企業「家」,企業團體是個大家庭,以前的大家庭是用血緣的關係來維繫;企業家團體的大家庭,用道義、用仁義來團結。這一點其實日本做得很好,但現在也愈來愈衰弱,因為還要透過不斷的教育才行,不然好的傳統也很難保持。
因為日本是亞洲最早接受功利主義,它現在孝道這些倫理道德也下降得很厲害。他們有承傳的 企業,員工都待一輩子,從來沒換工作,他生活、居住、下一代都 照顧得好好的,所以人心很安,盡心盡力為自己的團體。這用仁義 、用道義,不是血緣。
我們執行長他們聽了以後,就在自己的企業落實「家文化」, 結果帶動幾千家企業到他們的企業去觀摩,去學習他們的經驗。大家不要小看一個團體、企業對整個國家、社會的影響,那個力量非常大。幾千家企業接觸了,都照著「家文化」去落實,不得了,影響無遠弗屆。現在連日本、韓國都在效法,他也受邀到日本、韓國 ,包含這一次稻盛和夫(日本經營之聖)開會議,我們執行長也是 親自去授課,也解決了很多他們提出來不能解決的問題。
為什麼他能夠回答這些問題?因為他自己做了這麼久的時間, 他的企業二十多年了,他真正去落實君親師,哪有問題提出來他不能夠解決的?他真做了一定能說,說不一定做得到。說有時候是理論,你得解行、知行合一,才能真正契入。
執行長他真正自己去做 了,由他來給我們講「家文化」,感覺有醍醐灌頂的感受,特別點到最重要的核心點,他點出來就是君親師的這個「師」,他不只抓 住機會,他點都點到最核心。哪些是最核心?「有『我』就不是家 文化。」這句話很經典。
請問大家,一聽到「家文化」,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給我溫暖 。每個人都要溫暖,誰去燒柴火?每一個人都首先想我、我、我, 那叫自私自利,怎麼是家文化?我們就想起師長的教誨,中國的教育達到的兩個目的,第一個就是讓一個人「父子有親」的天性終身保持,就是孝。
他的孝道終身保持,不就心中只有父母,他怎麼會自私自利?由這個孝道的核心、愛的原點,再延伸達到第二個目的 ,從孝延伸,從愛父母延伸到愛兄弟、愛家族、愛鄰里鄉黨、愛社 會、愛民族,最後愛世界一切不同種族、宗教的人。
那一天,我們 一個學長他就講到他的母親,跟所有宗教的人相處得非常融洽,那 是因為他的母親本來就有孝道的基礎;再來連乞丐都愛護,都不輕慢,所以這一延伸開來,對所有宗教都愛護。他小的時候跟著母親 ,清真寺進去拜,天主教這些都去禮拜,都去恭敬。
老祖宗的教育達到的這兩個目的,愛父母終身保持,延伸開來 ,愛一切的人,甚至愛一切的生命、愛護一切的物品。不糟蹋物品 ,勤儉、惜福,都是從這個愛的教育延伸出去。既然是在這樣的家道,從愛父母到愛家族,就沒想自己,這樣才能帶動家文化。
哪有每一個人都想自己?這不就爭了、不就奪了?這一點我相信諸位學長只要冷靜,尤其馬來西亞的學長,為什麼我這麼講?因為你們的父母決定都是艱苦過來的,像我們在台灣,上一輩還不一定,因為台灣的生活環境,三十年前還是比大馬好很多。
大家想一想,你們三十年前有沒有電視可以看?有沒有餐館可以吃?三十年前我十歲 ,看電視看到戴眼鏡,常常吃餐館,福報享得太厲害了。很多大馬的學長,三十年前都挑大糞,都幫父母,能為父母分憂的人,保證晚年有後福!大家仔細去觀察,真理就在自己的身邊,哪有念念體恤父母的人沒有福報的道理?
大家冷靜去看,比方說有七、八個兄弟姐妹,頭幾個人很刻苦 ,後面那最後的,生活比較好了。結果三十年之後風水輪流轉,前面大哥大姐還是懂事,很有後福;最後那幾個小時候就享受,享受 了,都要戴領帶、都要穿得漂漂亮亮,結果他的下一代也比較愛花錢,最後他晚年不好。
所以老祖先說「三十年風水輪流轉」是有道理的。有沒有人轉了三代人還富有的?有,那一定是有智慧的家道承傳,叫勤儉持家,才辦得到。只要喜歡花錢,青出於藍會勝於藍 ,保證你富不過三代,沒有一家僥倖的。不要跟真理過不去。所以誰有福報?聽真理、聽祖先的話、聽父母的話,不會敗。一家如此 ,一個朝代亦如是。清朝為什麼盛?前面那幾個絕對不敢打折扣, 完全遵照老祖宗,後面比較沒有遵守,他的氣數就會比較弱下來。
所以我們執行長講的第一個點,家文化首先要「無我」,為父母、為家人著想,這就是我們幾千年來大家庭最核心的精神。我父 親是長子,又是長孫,我父親的一生事業也比較平順,這個確實都是托祖先的福報。由於受傳統文化的教育,所以一生就是「道義人生」,從來沒想過自己,我沒有看過我父親的思惟裡面有先考慮自己的,沒有。父母、兄弟、朋友都非常盡力去愛護。
而我們馬來西 亞的華人很有福報在哪裡?對於祖國大陸的親人盡心盡力愛護,這個太可貴了。就是自己可以沒得吃,不能讓家鄉的親人沒得吃,這是道義的人生態度。所以馬來西亞的天災特別少,好像也沒遇過地震,這個都是福報的感召,包含現在漢學院在馬來西亞辦。我沒有吃醋,我隨喜,我們盡心盡力支持。學傳統文化就要當個明理的人 。為什麼在大馬?因為大馬華人非常珍惜老祖宗的教誨,有感就有應。
「家文化」第一點,無我,不能自私自利,才能建設家文化。 第二點,治家沒有祕密。家裡人沒什麼話不能講,坦誠溝通。這個我們執行長跟我們相處幾天,我們都感覺到。反應一些情況,充分了解,然後趕緊去協助、去處理。第三,平等愛護,沒有大小眼、 沒有偏心,這個很重要;第四點,強調勤勞、勤儉持家,這個都是 家文化裡面很重要的,沒有勤儉,這個家道就要敗了。
我們執行長抓住任何一個機會點,他在表演君親師的這個「師 」,機會教育。看到我們同仁在教室裡面穿得很厚,還要圍披肩, 執行長說,「首先不恭敬這個同仁,讓他那麼冷。」所以我們執行長強調,「時時要保持恭敬心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連地球的每一 分資源都不能浪費。」他在他們的企業省電,做出來的效果非常非 常好,給他整個企業的營運成本降低非常多。包含他們一個禮拜三天低碳餐、吃素食。這麼多年省下來,那不知道可以少砍多少樹木 ,這都是恭敬心的落實。
再來,時時是歡喜心,時時是感恩心。這感恩心、歡喜心、恭 敬心在哪?大家複習一下,Anytime anywhere(隨時隨地),一定在每一個細節。為什麼?一言一行都是心的反射,我們講得再高再大,真正有沒有做到都看細節。這個冷氣太強不只對聽課的人,包含我們中心是社會大眾的支持,我們這麼耗損電,也是對大眾的不恭敬,也是對聖教的不恭敬,聖教教我們要節儉。
今天的冷氣還可以?我們主事的同仁要隨時注意一下,假如太冷、太熱也要注意調整一下。待會我們會談到正確的思想觀念,你君親師裡面都要有正 確的思想觀念,思想決定了一切的言行。正確思想觀念裡面有對人 、對事、對物,所以在處理事情就不能過與不及,不能太涼,也不要太熱,待會有人聽課暈倒了,那也不行。「容容虛空,適得其中 」,做什麼事情要適中。待會我們再來討論怎麼適中,持這個「中道」。
這個是提到恭敬心的落實在每個細節。包含執行長講,「你就從二樓到三樓,還要坐電梯嗎?」電梯你一啟動,那耗的電就很多 ,你都盡量走樓梯,那省下來的電就不得了。而且你看,省了地球的資源,同時自己多運動,身體好,所以利他絕對自利的。
這是跟大家分享「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」,也從我們中心執行長,領導給我們的表演,我們體會相當深刻。感謝師長的威德、感謝盧叔 叔的智慧,他慧眼識英雄,推薦我們中心要禮請執行長來帶領我們 ;當然也感謝祖宗在天之靈的庇蔭;也感謝諸位學長,托你們的福報,因為你們都祝福我們中心,這些力量就感來我們執行長跟康顧 問對我們中心的護念。
第二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」。第二個大項是我們在工作崗位,包含我們教書,一個當老師的人,整班都聽他的,我們當時說是一個班的國王、統帥。但換另外一個角度看,校長是我們老師的領導,人有很多角色在轉換。請問一個人當董事長,回到家在他媽媽面前是什麼?是兒子。他假如頻道轉錯了,在媽媽面前還是董事長,鐵定給母親弄得夠嗆,一看到他還要發抖。他傲慢,甚至於拿 的錢多,造成母親的壓力,這個就不對。
所以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心,應無所住而生起真心、孝心、 善心,那個「住」就是有執著點。比方學歷產生執著點,「我碩士畢業,我博士畢業。」他一執著,他的氣勢就愈來愈強,他就傲慢。
比方說賺了不少錢,以前跟人講話客客氣氣的,現在走路要晃、 頭要抬得高高的,那不就住在我很有錢?比方一個人頭髮烏黑亮麗 ,會不會執著?一看到別人很多白頭髮,他就在那裡:「我的頭髮很漂亮。」他也很執著他的頭髮,那就炫耀、就壓到別人了。人要 自愛,什麼是自愛?不要讓自己有執著,不要讓自己有染污,清清 白白來到這個世界,要清清白白走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 ?
實實在在講,人一貪著,人一自以為自己高,活得可夠累的了 ,哪有什麼好?因為你覺得自己有什麼,就常常要別人給你肯定、 給你讚歎、尊重你。別人不給你肯定、讚歎,你回去不就很難過、 很生氣?是,那不都是自己找麻煩、自己找苦吃?所以老祖先提醒我們,「自討苦吃」、「自作自受」、「自掘墳墓」,接下來你們自己想。
老祖先這些成語在開我們的智慧,所有的障礙煩惱是自己 的心造成,不要怪別人。就像剛剛給大家舉,我們執行長愈難愈興 奮,怎麼會有障礙?大家這個課都聽過了,這兩天有沒有遇到困難 ,有沒有愈來愈興奮?「我又要成長了,我又要突破了」,還是像 消了氣的皮球,「嘶」。所以讀經、聽課,最重要是什麼?這個教 誨要入心,變成我的靈魂、變成我的態度,就得大利益了。
所以人不能因為你人生的經歷而產生貪瞋痴慢這些不好的習氣 、態度,應該在每個因緣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。我教孩子,愈教,我的使命、我的心量愈來愈大,對了。教書愈教,脾氣愈大, 錯了。你當董事長愈來愈有人生的使命,把很多不懂事的員工都教得孝順了,你的德行智慧往上升。
很多人當董事長欲望愈來愈重, 他不就下墮了?當老師是一班的老師,但他換一個角色,又是校長帶領的下屬,所以我們也是人臣。以前的皇帝很懂,他是九五之尊 ,全國他最大。可是一個人假如時時都是君,會不會心態會偏掉? 會,他會愈來愈狂妄,誰都要聽他的。「天子」,他是上天的兒子 ,他歸誰管?歸老天爺管。
所以對老天爺來講,他是臣,老天爺是 君。只要有天災出現了,他說:「我做錯了。」他得到天壇去向老 天爺懺悔,他也是人臣。人時時調整還是為人臣,他就會謙卑、收 斂。人一直往高處爬,還要常常自己歸零,不然會恃才傲物。為什 麼說「少年得志大不幸」?他一下子覺得自己很高,就下不來了。
人臣的本分,我們上一次跟大家交流到四種主動。一個當老師 的人,一個當校長的人,校長是不是人臣?他面對教育官員他就是 人臣了。所以為人君者同時也是為人臣。假如當老師的人,為人臣做得非常好,保證他教出來的孩子以後出社會都是忠臣。一個老師動不動就批評校長、批評領導,他的學生以後出來可能就給人家添亂,因為會頂撞、會不服從領導。
所以很可悲,有一些名校,名校 是花國家最多的錢,因為給它的款項最多,結果很讓人要反思的是 ,這些名校學生很多都出國不回來,甚至罵自己國家最嚴重。因為 那些名校裡面,老師很可能都在批評領導、批評自己的國家,當然 結果會這樣。這個是非常錯誤,得到國家最多的支持,應該最愛國 ,怎麼顛倒?這不對的。
那以身作則重要。其實學生都單純,包含大學生都單純。這個除了自己的人生感受,我感覺我初中的時候非常單純,你們看得出來嗎?當時蔣經國先生去世,我哭,哭得死去活來,他這麼愛護我 們這些人民,晚上睡不著覺。後來讀了「三民主義」,孫中山先生 的這些教誨,我自己跑去看「孫中山先生傳」。
初中的時候看了哭得死去活來,一個國家要建設起來,多少革命烈士拋頭顱、灑熱血 ,一個國家社會的安定不容易!所以當時初中感覺單純,包含我自己去北京很多所大學演講,學生聽課真的是聚精會神。你說他假如不單純,怎麼會這樣聽課?所以大學生都單純,更何況是幼兒園、 小學的孩子,他老師的身教、言教決定會改變他的一生。
四種主動要從老師做出來。「主動請教」,當老師的人你會不會遇到不會的問題?你當老師,常常在那裡翻字典、常常向你學習的善知識請教,再來給你的學生回覆,你的學生就看到你的好學, 主動請教、主動發問。學問、學問,要學著怎麼問。
「主動參與」 ,學校裡面很多活動,你都帶頭,主動參與。一個團體的風氣也要 靠每個人帶動,不然領導會很辛苦。「主動匯報」,這些帶班的情 況要匯報。「主動請示」,做什麼決定會影響團體,不自專,要請 示之後再做。這些不只是為人臣、為人子女是這樣,為人弟子亦如是,都是相通的。
其實我們冷靜想一想,我們也作君、也作親、也作師,但是最基本的弟子的態度沒有。因為我們沒有弟子態度,把它做好,所以 我們在「君親師」的角色一定會遇到狀況,下屬不夠服從、小孩不 夠聽話、學生不夠受教。一遇到了,一定要想到老祖宗的一句話, 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我們教的小朋友不聽話,他那個不聽話 我有沒有?大家不要看,心不聽話都有能量,那個不聽話的心念一 出去,就會造成影響。
之前有跟大家舉例子,有一個母親學傳統文化,突然有一陣子遇到「韓流」,看韓劇。沒日沒夜的看,不讀經、不聽經了。她女兒本來很乖,結果她在看韓劇那段時間,孩子在學校不聽課、看小說,馬上感應。
所以當領導、當父母、當老師看底下有問題,馬上 回光返照,調自己,叫天人合一。人是我們自己的心,天是什麼? 自然的軌跡,我們所呈現的所有的現象,都是我們的心反射出去的 。心境一調,境界就轉了。所以傳統文化教什麼?心能轉境。心把 持不住了,就被境轉了,功夫就在能轉境界守住自己的真心,守住 自己不斷的自我觀照,然後自己以身作則去做。
接著我們跟大家提到,人臣的本分第二個重點要「務本」。務 本,「服從為負責之本,禮節為治事之本,勤儉為服務之本」,上 次有跟大家提過。我們有務本,我們孩子就學到了,這個都是利益 他的一生。
接著跟大家談,人臣本分第三,要能「立節、盡忠、規 勸、舉賢」。我們透過《群書360》的複習,來體會人臣應有的 德風。三十八頁六十一句,立節操。首先我們身為公務員、教育人 員,一定要不貪。尤其都是國家的公帑,「爾俸爾祿,民脂民膏」 ,都是人民的血汗。當然這個「立節」,除了不貪之外,包含很多 重要的美德都應該帶頭來做,比方工作的盡忠、勤奮,都可以帶頭 來做。
這是講到,「楊震字伯起,弘農人也。遷東萊太守」,剛好要到東萊去擔任太守。「道經昌邑,故所舉茂才王密為昌邑令」,這 「故」就是曾經舉薦過的秀才王密,他剛好做昌邑的縣令,「謁見 」,去拜見他。「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」,晚上拿了黃金十斤要去 送給楊震。
「曰」,楊震說,「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」 我是因為了解你有才幹,才推薦你出來服務人民,你怎麼這麼不了解我,還拿黃金來?這是為什麼?人與人之間貴在相知,怎麼可以這樣?送黃金有點變侮辱他了。
接著王密曰:「暮夜無知者」,現在已經天黑了,沒有人知道。楊震說,「天知神知,我知子知,何謂無知?」天知道,神知道,我知道,你也知道,怎麼會沒有人知道?所以楊家後來堂號叫「四知堂」,就是楊震立節影響了他一、 二千年的後代。這也是讀書人、公務員的好榜樣,我們要立節。尤其剛剛講到,四個主動當中,主動參與也是主動做好榜樣。
第二,「盡忠」。我們看四十頁六十四句,「君子之事上也」 ,君子在事奉國君、事奉他的領導,「進思盡忠」,上朝為官的時 候想著盡忠職守,認真負責,「退思補過」。當然他盡忠職守都是 為了天下人謀福利,就像我們在學校服務,就是為了教育好下一代 ,成為社會的棟梁。
「退思補過」,退朝居家的時候總想著補救自 己的過失,增進自己的德行學問,以便利益大眾。為人臣德行不高 ,領導人聽我們的話會打折扣;你德行非常高,他打從內心尊重你 ,你的話他聽得重。
同樣的,我們當老師在帶孩子的過程,尤其自身也是失教的一代,傳統文化斷了二、三代了,我們自己也沒有深 入,雖然現在在教孩子學《弟子規》、學傳統文化的經典,我們也 在學,甚至很可能,我們的習氣某些部分還比學生重。那要不要退思補過?要反思,我今天的態度、言行有沒有給學生做反面教材? 這個要懺悔,退思補過。
「將順其美」,如果國君有美善的德行、善行,要順勢去促進 。這個在學校裡面,校長、領導,甚至於年級組長或者是同仁,有 非常好的理念要在學校推展,都要「將順其美」,要盡力去支持。 好事多磨,學校的好事真的辦成了,多少學生受益?尤其是推展聖 教,正確的思想觀念就入了孩子的心靈了,再難都要極力支持,「 將順其美」。「匡救其惡」,幫助領導匡正補救他的過失。「故上 下能相親」,你的領導就可以感覺到你的真心,互相之間就愈來愈 親愛。甚至於你的校長、你的領導常常有重要的事都會找你商量。 一定的,這個是盡忠。
我們想到《弟子規》講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也是盡忠,「親所 好,力為具」,盡力去做。尤其我們現在整個國家在習主席的帶領 下,全面復興中華文化,學校更不用講了,學校就是辦教育的。這 個時候「親所好,力為具」,我們就盡忠帶頭,毫無保留去做。
下一句「勸諫」,在六十五句,四十一頁,勸諫也就是《弟子 規》講,「善相勸,德皆建;過不規,道兩虧」,這也是本分,不勸我們就有過失。「親有過,諫使更」,我們的領導甚至同事有過失,「諫使更」;「怡吾色,柔吾聲;諫不入,悅復諫;號泣隨, 撻無怨」。
其實我們勸領導、勸身邊的人,勸得不好,只要肯拿這 一句觀照,保證可以找出我們哪邊還有改進的空間。您假如找不到 ,我們再好好talk(談)一下,我們交流一下,切磋一下,絕對有 !你說:「我都找過了,真的沒有。」沒有你就不會來找我了,你找我代表你雖然其他都做到了,還有一點,耐性不夠。對,不然你 怎麼來找我?因為你全部都做到了,接著就是耐性,要等待對方的 成長,又急不來。不要這麼講,你就不來找我了,互相切磋可以互 相促進。
這個「勸諫」就講了,「忠有三術」,臣子盡忠有三種策略、 三種不同的方法,甚至是功夫。功夫也有高下,也有淺深。第一種 叫「防」,「二曰救,三曰戒。先其未然,謂之防也」,還沒有發生,防微杜漸,這個最高。「發而進諫,謂之救也」,剛剛出現一 些徵兆、錯誤,趕快進行提醒、勸諫,這個叫「救」,就化解掉。
「行而責之,謂之戒也」,「行」就是已經造成事實,事後檢討補 救,這個謂之戒,「戒」就是往後引以為戒。「防為上,救次之, 戒為下」,我們既然懂得這個道理了,我們再為人臣,應該以什麼 為目標?「防」,那得要下功夫,要看得很深、看得很遠。
第四點「舉賢」,這個重要。今天我們在一個崗位當中,我們不能培養出一個跟我們一樣的人才,我們離開了,這個團隊不就受很大的損害?我們哪有盡到責任?以前對官員的評審,就是看他推薦多少孝廉、推薦多少人才,這個是他考績第一項。
現在考績變成拿金牌、拿銀牌,有點不是很準確。以前的官員戴的帽子叫「進賢 帽」,前面低後面高,你們看過宋朝的戲劇,那個就是進賢帽。最近不是將岳飛拍成電視嗎?宋朝那些大官戴的就是進賢帽。後面的人超過前面,超過我們。有一句格言講,「進賢受上賞」,推薦賢 德人受最好,甚至上天最豐厚的福報;「蔽賢蒙顯戮」,你去嫉妒 人才、陷害人才,自己跟子孫要遭最大的禍患,很明顯的禍患,這個歷史當中都有例子。
我們看六十八句四十三頁,這一句就彰顯了進賢的重要性。這個故事就是子貢問孔夫子,「當今之世,誰是賢臣、忠臣?」孔子說,「齊有鮑叔牙,鄭國有子皮。」子貢聽了很驚訝,「應該是齊國的管仲、鄭國的子產,他們都是治國的良相,這樣才對?」子貢 的認知跟夫子不一樣。
接著,孔子就問子貢,我問你,經文裡面講 ,「汝聞用力為賢乎?」你覺得是賣力的人賢明?「進賢為賢乎? 」還是推薦很多賢才的人才是賢明?子貢自己想一想,所以很多真理,自己冷靜了也會想通,他說應該是「進賢賢哉」,應該推薦賢才的人才是賢明。孔子提醒他,你有沒有聽說管仲推薦誰?你有沒有聽說子產推薦誰?他們當然比不上鮑叔牙跟子皮的賢德。「不孝 有三,無後為大」,當父母這樣,當一個人臣亦如是,當一個老師 亦如是,一定要以舉賢跟栽培人才為重要的要務。
人臣的本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。我們下一節課最後一堂,我 們談的是第三個重點,「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帶領好我們的學生跟 下一代」。這節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