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ugust 30, 2018

《做孩子一生的貴人》第二講 釋題(二)

《做孩子一生的貴人》第二講 釋題(二)

 蔡禮旭老師講述

第二講 釋題(二)
諸位領導、諸位校長、諸位教育界的同道,大家上午好!
我們剛剛提到,一個人有遠大的目標,要利益國家天下,首先下手處,還在革除自己的習性、慾望,假如我們自己脾氣大、傲慢,連家裡的人都不認同我們,我們怎麼可能再去利益社會、國家、天下的人?其家不能教,而能教人者,無之」,《大學》裡面講不可能。
但是他假如把家治理好了,「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」,因為他的夫婦相處很好,他教出來的孩子都很優秀,夫婦和樂,他的家就變成天下人的樣板。就像周文王跟他的太太,太姒,他們夫妻就是天下的樣板,他生的孩子幾個都是聖人。所以「齊家」很重要。
我記得有一個朋友,他​​跟我講:人找對象不要找小學老師。我說:為什麼?他說:小學老師在學校這個班她最大,她像國王一樣號令天下,她在班裡面是小學老師,她回到家還是小學老師。她在學校是管理孩子,「你給我站好,不要動。」結果回到家對他先生,「你給我站好,不要動。」那她先生當然受不了。所以人在每一個經驗、每一個人生的過程當中,都有可能產生執著點,產生貪著,產生傲慢。
比方,今天早餐的菜好不好吃?我們是用什麼心情吃的?感恩心不會有副作用。假如是用貪心吃會有副作用。因為貪了以後會生比較,假如明天少一道菜,就生煩惱了,「昨天的比較好,今天的比較少。」煩惱就來了,是吧?人一生貪著,就會有煩惱出現了。
我們有多少煩惱是從比較來的呢?上一屆的學生多好,這一屆的學生太差了。就開始在那裡比,煩惱來了。自己煩惱一大堆,怎麼去愛別人?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個應無所住就是格物的功夫,放下貪著,放下傲慢這些習氣,應無所住。這個「住」就是不貪著、不分別,生起仁慈的心、愛人的心。
剛剛跟大家講到小學老師,她在學校的經歷,讓她產生一種執著點,她回到家對先生還是小學老師,那她先生當然受不了。不只是老師這個身份會讓我們貪著,進而傲慢,當董事長會不會貪著、染著?
我們曾經遇到一個東北的董事長,他賺了不少錢,而且他的兄弟姐妹很多跟著他幹,但是有一年的除夕夜,他請兄弟姐妹吃飯,沒有人願意來,因為他一講話就是罵人,很傲慢,人家受不了。
那一年他開始學傳統文化,結果他擺了一餐一萬塊錢的除夕夜年夜飯,沒有人要來。他很感嘆說以前自己不知道傲慢到什麼程度。他在餐廳打電話給他的弟弟,在電話當中給他弟弟道歉,說他以前太傲慢,結果他弟弟在電話那一頭流眼淚。所以人清清白白來,不應該因為這一生經歷的這些事物產生貪著,而污染了自己的清淨心。
這個企業家學了傳統文化以後,東北人也是比較直,學了就幹,也不簡單。他就聽了要盡孝道,回到家端了一盆熱水,然後走到他媽媽面前:「媽,我給你洗腳。」他媽媽嚇得趕快轉九十度,講了一句很經典的話:「哎呀,我不敢讓董事長洗腳。」這話很有味道,請問在他面前的人是誰?不是他兒子,是董事長。他在辦公室是董事長,回到家還是董事長。
這個就有「住」了,住在自己的身份裡面,慢慢官架子就來了,就讓人家覺得很不舒服,甚至於對自己的母親沒有念恩,反而心裡還想媽媽都是吃我的用我的,這些弟弟們都是靠我,他才有今天的。人因為心裡面都覺得自己有什麼,自己付出了很多,放在心上,之後就會產生要求、產生傲慢。其實坦白講,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做的,道義。那些心都是什麼?利害。付出都是有求回報的就是利害的心,付出時心裡面連記都沒有記,才是道義的心。
請問諸位當父母的人,您有沒有算過您煮幾次飯給孩子吃?有沒有記過您幾次幫孩子蓋被子?都沒記吧?那請問您借給朋友多少錢,記不記得?記得。所以你看不一樣。
有一個爸爸,他還沒結婚以前,他們家來客人,他的朋友剛好抱個小孩來,結果不小心小孩在他們家書房拉大便,拉到地板上。朋友回去以後都擦乾淨了,他說每一次走到那個書房,就覺得好像有味道。
後來他自己生小孩了,自己的小孩在家裡哪一個角落可能都拉過,他從來沒有覺得臭。突然有一天「開悟」了,都是自己的分別心造成的,哪有臭?別人的就會臭,自己的孩子就不會臭。那把別人的全部當自己的,不就不臭了嗎?
禪宗有一個故事很好:一群人在那裡論道,突然風吹幡動。第一個人說,幡動了。第二個人說,不是幡動,風動了。第三個人六祖大師說,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仁者自己的心動了。所以境緣沒有好醜,好醜在哪?自己的心。因為有了分別、有了執著、有了喜歡不喜歡,痛苦就來了。「煩惱起於愛憎」,格物就要從去除愛憎的心下手。
而且這個愛憎,真的他去愛了,也叫貪愛,因為愛了而有求,求不到的時候就變憎、就變恨。我們心裡想想,人的一生,會恨的人,都是曾經愛過的人。有沒有道理?對呀,今天一個陌生人,你走在路旁,他罵你兩句話,你心裡想,算了算了,可能他今天股票輸了不少,心情不好,算了,不要跟他計較,沒事。
回到家裡,另外一半罵你兩句話,「我這一輩子跟你沒完!」明明都是兩句話,怎麼差這麼多?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,起了分別、執著、愛憎。所以痛苦都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自己造成的
老祖宗在成語當中,就要讓我們洞徹人生的道理。「自討苦吃、自作自受、自掘墳墓、自甘墮落、自暴自棄」,好了,接下來大家自己想。都講了這麼多了,都是要從自身開始轉念,人生命運才會轉,這麼多成語我們還不清醒,不是糟蹋了老祖宗一片苦心嗎?列了這麼多讓我們醒悟了。一轉念,「自求多福、自強不息」,不都是一念之間嗎?
那我們今天來思考這些道理,就是要把我們真正煩惱痛苦的根要找到,心產生貪著、產生傲慢了,才會痛苦。「愛憎起於分別」。「至道無難」,要契入聖賢之道不是很複雜,「唯嫌揀擇」,最難的在常常起了揀擇,就是喜歡不喜歡,這個好,那個不好,對人對事都起了這個愛憎的心。「但莫憎愛,洞然明白」。
《大學》有一句話,對這個詮釋很好。「好而知其惡」,喜歡他,卻很冷靜看到他的不足;「惡而知其美」,很討厭他,卻能平心靜氣客觀的去看一個人,而能看到他的長處優點。「天下鮮矣」,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。而且人的心,比方你對他有貪愛,會越來越嚴重;你對他討厭,也會發生作用,一討厭他,慢慢越來越討厭,慢慢覺得沒有任何優點,一無是處,就會變這樣。所以人心一偏,心不正,越看越不清楚。
比方一個母親溺愛孩子,「好而知其惡」,溺愛孩子,小學、幼兒園老師提醒,媽媽都不在乎,覺得我的孩子最好,看不到他的問題,最後孩子出大錯,很多父母是到了孩子犯法了,警察局通知了,「不可能是我的孩子」,她都不覺得這麼嚴重。「好而知其惡」。
而討厭,也會發展到越來越嚴重。比方,我曾經在珠海,剛好當時談到夫妻相處之道,說:「只看對方的優點,不看對方的缺點,是夫妻白頭偕老的一句真言。」這句真言大家要記住,好不好?只看對方的優點,不看對方的缺點,保證你夫妻白頭偕老。
還有,孔子說舉一要什麼?反三。所以這句話不是夫妻相處之道而已,所有五倫關係的相處,都要守這個原則。父子之間,看他的優點,鼓勵他;朋友之間也是這樣;當領導的人,看他的優點鼓勵他,包容他的缺點,這樣相處就非常融洽。
古人這些做人的教誨,放諸四海皆準。為什麼?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學聖賢教誨跟學知識不一樣。知識是你記一個才能寫一個,聖賢教育是你可以觸類旁通,所以強調悟性。「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」,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人師矣」。他溫故,以前讀過的經典,因為他心境提升了,他悟得更深,悟得更廣。這個就是他的智慧、悟性不斷在提升。
所以聖人教我們的目標是怎麼樣成為高度智慧的人,不是成為會考試的人。這個我們都要慢慢去能了解。當然有智慧了,考試一定會考得更好,但我們所著眼的是孩子一生都受用的做人做事的態度,這會伴隨他一輩子。
當時在珠海,我分享了這句真言,突然底下有一個太太很激動,站起來,回答我說:「沒有優點!」我說只看對方優點,她說沒有優點。結果我就走到她的面前,對這位女士肅然起敬,告訴她,我說:「這位女士,你先生沒有優點,你還敢嫁給他,你真是革命烈士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。」
所以不可能沒有優點嫁給他的啦。當時在談感情的時候,都是情人眼裡出西施。為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,最後變沒有優點?有沒有看到,人產生討厭的時候,會不會起化學作用?會,一直擴展一直擴展,到最後什麼都不好。那不是別人有問題,誰有問題?自己有問題。
後來一次講座,我也講到這句真言,有一個大連的女士,她聽我這一句真言講完,她內心裡面也冒出了:「沒有優點。」接著我又講了那個珠海的例子,她自己也笑了,她當天回去拿了一張紙,優點、缺點,開始列她先生的優點跟缺點。結果她靜下來以後優點列了不少,缺點主要列了一條,哪一條?錢賺得太少。這個不算缺點。所以你看人那個攀比虛榮的心,反而變得都是挑先生的毛病,都看不到他的好。
所以「惡而知其美」,人能真正很心平氣和去看人事物才好,不然就被整個憎愛給障礙住了。都把憎愛放下了,很多事情你都越看越清楚。而且首先你是先自知,你就能夠知人。有一個老師,他教學也遇到很大的瓶頸,他自己真的看著一個學生實在教不下去了,愛心提不起來,真的想放棄了。
突然他轉了個念頭,他說假如前面這個學生,就是我的兒子,我還教不教?這麼一想,他教育的使命愛心又回來了,又繼續很有耐心的教孩子。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,慢慢那個孩子就轉過來了。本來要放棄的,好像是學生的問題,事實上還是自己的心的問題。所以人能沒有這些憎愛,都是真誠,至誠就能感通,慢慢的整個你的人事環境就開始轉變,正己就能感化身邊的人。
剛剛跟大家談到傲慢,怎麼調伏傲慢?首先學習的態度,「述而不作」,學習孔子。從今天開始,很誠敬的向古聖先賢學習,以前錯誤的思想觀念要放下,隨順聖賢教誨,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了。要放得下才提得起,不然那些錯誤的思想觀念,還繼續在障礙我們的人生。能這樣,就不傲慢,會謙虛了。
可能這麼一講,很多人會覺得,為什麼我要聽聖賢人的?聖賢人的教誨幾千年了,它為什麼能傳幾千年?它是真理,而你自己去做了以後才知道,那是我們本有的性德,而不是聖賢人牽著我們的鼻子走。真正去做了就很清楚了。「為善最樂,助人為樂」,你真正去做了,自己就明白了,就體悟到了。
包含孟子說的,「人生有三樂,父母俱存、兄弟無故」,那種天倫之樂比世間任何慾望的刺激快樂太多了。包含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,二樂也;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」,這個也是人生的快樂,這三樂。俯仰無愧,良心很安,躺下去一兩分鐘就睡著了。
我有一個朋友功力真的很厲害,他大我5歲,我們兩個大男人,有一天躺在床上談心裡話,結果講啊講,他說「禮旭呀,我要睡了」,我說「好」,我這麼一回答,差不多十秒之內,他就鼾聲大作,就睡著了。哇,心裡都沒事,真好。
有福報的人是什麼?不是很有錢的人,現在人錢越多煩惱越多,因為不知道要放哪一間銀行利息比較高,還要選哪一支股票,累都累死了。他很放得下,又好睡,又好吃,吃什麼都香。人心事很多,吃那個最好的菜還在那裡想,根本就嘗不到那個味道。
還有一次跟他打電話,講啊講,他突然在電話那一頭睡著了,鼾聲都傳過來了。結果我隔天跟他說,你昨天睡著了。他說有嗎?都忘了。所以心上無事是人間的樂事。好像有一首歌說,「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」,是吧?
我們能夠隨順聖賢教誨,就能夠很受益,馬上就能明白個中的喜悅,原來就是順著自己本有的良知良能在經營人生。一開始是聖賢人帶著我們走,慢慢你契入了,就是自己的真心、性德在帶著自己走。而現在的人都比較傲慢,他不見得願意接受這些真理,而很多的人現在的想法都跟經典不相應,但是卻還編在教科書裡面。所以現在人的浩劫,就是聖人的教誨沒有人聽,愚昧的思想反而很多人都接受,天下之不吉祥。
孔子有一次跟他的君王在一起,他的君王就問他說:「我聽說房子往東邊蓋,是不是會不吉祥?」孔子告訴國君:「房子往東邊蓋不會不吉祥,但是有五件事情是真的不吉祥。」夫子的忠心,對人民的這種仁愛心,在每一個機緣當中體現出來。國君是問他蓋房子,他馬上從蓋房子拉到怎麼樣治國、怎麼樣愛民。所以我們在聽每一個故事,要能體會到古聖先賢的存心,「慕賢當慕其心」。
這不只是孔子是這樣,也包含春秋的晏子,有一天他的國君上山,看到老虎,然後到水澤一帶看到蛇,回去心情很不好,我今天又看到虎,又看到大蛇,今天真是衰,真是不吉祥。晏子馬上抓這個機會,國君啊,國家有三個不吉祥,看到老虎、看到蛇不算。
為什麼你看到老虎?因為它家在那裡,哪有什麼不吉祥的?你為什麼看到蛇?因為它的家也在那裡嘛。但國有三不吉祥。有賢而不知,一不祥;知而不能任,二不祥;任而不能信,三不祥一個國家之所以能興盛,最關鍵的就是得到棟樑的聖賢之才,「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」。
以學校而言,學校有幾個聖賢老師,這個學校就好像房子四支柱子都立住了,非常的穩固。但是千軍易得,一將難求。將怎麼求?《易經》告訴我們「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」。「有德此有人」,要用德行自然感召好的人來,這個磁場會相互呼應
所以呂傑校長就遇到了王琦老師;張發廳長就遇到了他那一些全部都是孝子的幹部,真的非常妙。我們有一次跟他們坐在一起,一聊,都是孝子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,您看這些事情都能印證老祖宗講的話。
孔子抓住了這個機會,給予國君最重要的治國智慧,告訴他五個不吉祥:第一個不吉祥,「損人自益,身之不祥」;「棄老而取幼,家之不祥;釋賢而任不肖,國之不祥;老者不教,幼者不學,俗之不祥;聖人伏匿,愚者擅權,天下不祥」。夫子一句話把所有的問題全部談完了,從自身到家國天下。所以有智慧很好,一句話都把所有的問題講透了。
從自身來講,一個人是去損害別人,想要利益自己,這個人福報就沒有了。因為福田靠心耕。他每天都想害人,他就折福折完了。所以老祖先說「打人就是打自己,罵人就是罵自己」,「出乎爾者,反乎爾者」,今天你打他,他記在心上,「君子報仇,十年不晚」,這遲早人家要報回來。
所以明理的人就清楚,打人最後是什麼?還是打回來自己。「言悖而出者」,你講不好的話出去了,「亦悖而入」,《大學》提醒我們這個事實真相。而我們想一想,利人首先利益自己:你的心是善心,你的身心就非常健康;再來,你做了善事,就種了善因,善有善報,你之後福報一定會現前。所以「損人自益」是非常錯誤的價值觀。可是我們今天這些道理都不明白,我們很可能在教孩子自私自利。
有一個父親在學校,他也是做教育的人,但是他的人生思想觀念不見得是正確的,只有學經典,跟經典相應,才能有保證。他的孩子念小學一年級,剛好同一個學校。孩子知道父親是行政人員,都比較晚下班,所以他就主動幫助老師、同學,每一次都是他最後離開教室,關好門窗。那孩子很單純,能夠去服務大眾,他也很歡喜。每一天都是把教室都檢查好了,他就邊走邊蹦蹦跳跳、歡歡喜喜的去找他爸爸,再跟他爸爸回家。
有一天他也是如此,但是進了辦公室,見到他父親,他父親跟他講:「你怎麼這麼傻,每一次都是你做,那你多吃虧?」哇,這個孩子愣住了。他爸爸這麼跟他講,他也覺得父親是他尊重的人,他就接受了,從那一天開始就不做了。所以父母、老師思想觀念影響孩子一輩子。他小時候一兩歲是「我爸爸說」、「媽媽說」,上了小學一年級,開頭就是「我們老師說」,所以父母、老師對他一輩子的影響很大。
他從那一天不只不會主動服務別人,開始非常計較,慢慢的變成刻薄。小學四年級的時候,他的同學父親去世了,他不只沒有憐憫,他還笑話人家是沒有父親的孩子,同學就哭得很傷心。
他罵完同學沒幾年,他們家遭小偷,他的父親脾氣也大,看到小偷就窮追不捨,把那個小偷追到死巷子,最後這個小偷情急之下,抽出一把刀就回過頭來刺他,剛好刺到心臟,當場就死了。兩年前他的孩子還笑人家沒有父親,結果沒多久他變成自己沒有父親了。
所以刻薄,「薄」就無福。一個孩子本來這麼歡喜去幫助別人,他是有福氣的人,就因為父親錯誤的引導,他開始變得很計較,心量很小,最後沒有福報,又損人,那「身之不祥」,他的家也沒有福報了。
而這個故事,是他上了初中以後,主動回來講給老師聽的,那也是他的善良,希望這些錯誤後面的人不要再犯。一個學生假如從小就念念為人想,這個孩子一生不可能沒有福報,你不用擔心他,走到哪,「愛人者人恆愛之,敬人者人恆敬之」。
「棄老而取幼」,不管老人只在意小孩子,「家之不祥」。現在全世界都不強調孝道,老人很可憐,都在養老院,然後小孩子越來越囂張,變小皇帝了。這個家沒有孝道承傳,鐵定要敗掉,所以家不吉祥。而很可貴,我們中國通過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》強調子女要盡孝道。
這個在全世界沒有這樣立法的。從這些徵兆可以看得出來,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。只要不強調孝道,全人類沒有前途。為什麼?因為孝是愛的原點。人都不懂得愛人的話,他的人生怎麼可能會幸福?人類怎麼可能會有未來?愛的原點是孝,孝是根,德行的根本。百善孝為先,沒有孝道,這個家就要敗喪下來了。
「釋賢而任不肖」,放棄有德行的人,用的都是奉承、熘須拍馬的人,這個團體、國家不吉祥,「國之不祥」。其實也是一個領導者喜歡聽好聽的,不喜歡聽忠言,就會釋賢任不肖。所以《弟子規》每一句跟這個人這一生能不能事業有所成就,是息息相關。
《弟子規》說,「聞譽恐」,聽到稱讚,誠惶誠恐,「這是大家的功勞,不是我的功勞」;「聞過欣」,別人提醒我們的過失很高興,「感謝你,你是我的貴人,不然我當校長,這個決策錯了,就害了很多學生,感激你,感激你的提醒。」
「忠言逆耳利於行,良藥苦口利於病」,自古至今幾千年來的聖賢人,都是有旁邊的大臣,甚至他最親近的家人給他提醒,他才能成就道業、成就他的功業。比方說唐太宗很偉大,但是他身邊有誰?除了魏徵以外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人,長孫皇后。沒有長孫皇后,三個、五個魏徵可能也不夠殺。
有一次唐太宗實在氣得不行了,結果長孫皇后很厲害、很敏銳,察到這個現象,趕緊去換上國家最高慶典穿的衣服,穿得很高貴,走到他面前。唐太宗在那裡氣得半死,突然看她穿盛裝有點搞不清楚狀況,「你幹什麼?」皇后講:「恭喜皇上、賀喜皇上,有這樣直言不諱的忠臣,就是因為有明主出世才有這種忠臣。」
唐太宗一聽,啊,我是明主,氣就沒有了。所以大家要了解,成就一個功業,有多少看不到的關鍵的人在其中提醒。成就一件事很難。現在這個時代做好事,人家懷疑你;做壞事人家覺得很正常。所以我們有了這種體會,我們在團體當中要忍辱負重,大局為重,絕不為重要的教育事業添亂,所以不能發脾氣,甚至於別人跟我們發脾氣,我們都包容。
「任難任之事,要有力而無氣;處難處之人,要有知而無言」。既然這個事情不容易成就,但是很重要,我們當然,「有力」就是主動去承擔,帶動風氣,但是不能有脾氣,甚至你付出多了,不能發飆,「我都做了那麼多了,你們還不理解我!」哇,前功盡棄,火燒功德林,「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火燒功德林。而且發脾氣真的有前功盡棄的危險。
所以忍辱,一切法得成於忍,要忍耐,要忍辱負重。「處難處之人」,剛好這些重要的人,個性脾氣都不好,這個時候你能夠有智慧,善巧方便提醒他。你看這些聖賢人面對國君,很有權勢甚至脾氣很大的人,他們都要善巧方便的提醒,這都是有智慧。
你看晏子那個提醒就很有智慧,甚至還要搬一些歷史故事來提醒,是吧?所以我們肚子裡面要多放一點東西。遇到事情,春秋時代有哪個故事;宋朝時代有哪個人度量很大。都給他講故事,人家聽起來就挺有興趣的。有智慧,循序漸進的提醒他、幫助他。但是不要講氣話,不要講批評的話。假如,「我都對他這麼好了,他還是這麼不受教。」這個話一講,傳到他耳裡面,以後就有隔閡了。要「無言」,要耐得住,不要抱怨。
所以團體的人、家庭的人要記住,「不言家醜」。大家冷靜去想一想,為什麼要冷靜?因為人容易情緒化,做很多事情都是後悔,後面才來悔,但天底下沒有後悔藥可以吃。冷靜去感受,很多事理就明白了。
今天一個人把家醜講出來,他得什麼好處?就逞一時之氣,最後講出來讓人家瞧不起。哪有一個人批評自己的父親還被人家尊重的?哪有一個人批評自己另一半,然後被人家尊重的?被人家看笑話,這不是自取其辱?所以哪一個人講自己團體不是,然後還被人家肯定讚歎,也不可能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失了本。我們對家庭團體有我們要盡的道義,家人有不對,「善相勸,德皆建;過不規,道兩虧」,他錯了我也失了本分。
假如一個人講了他另一半不好,家醜外揚,最後這個不好聽的話又回到了另一半的耳裡,那兩個人隔閡不就更深了嗎?就失和了。所以不言家醜,反而要講什麼?講對方的優點,他的不好不講,好的,讚歎。
結果你的先生聽到你讚歎他的話,從別人的耳裡又回來他自己的耳朵,他說,我有這麼多缺點,我太太都包容不講,我才那麼一點點優點,她還到處給我肯定。那先生會很感動,「我不能辜負了太太的欣賞跟信任」,他就慢慢有一種動力,提升改過自己。這是夫妻之間不言家醜還鼓勵對方,這就往好的去改變。
人不冷靜,一講氣話都往壞處墮落下去。婆媳之間也是這樣,婆婆都講媳婦的好,這個話傳回媳婦那裡,媳婦也會很感動;媳婦都講婆婆的好,婆婆聽了也很歡喜。那互相讚歎、互相親愛,婆婆不就多了一個女兒?媳婦不就多了一個媽媽?這不是天底下的好事嗎?
但是假如婆婆去講媳婦不好,有一句俗話講:「婆婆背著鼓,到處說媳婦;媳婦背著鑼,到處說婆婆」。那不是變本加厲,這個家不就沒完沒了嗎?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,這些句子都在提醒我們怎麼讓人與人更加的包容、更加的團結,這是團體能不能成就功業的關鍵。
今天我們講到「釋賢任不肖」的問題,我們領導者就要懂得用正直的人,不是用聽話的人。當然他聽話也得都是做對的。假如聽你話,你錯了他也聽話那不對的。正直的人他沒有慾望,他都是為你好、為團體好,但是有時候講話衝了一點,你要包容得了。這個時候要學唐玄宗,唐玄宗還沒有遇到楊貴妃以前,也是不簡單,開創了「開元之治」。當時有大臣韓休、張九齡這些忠臣。所以身邊有沒有忠臣太重要了。
唐玄宗當時遇到韓休,韓休特別給他進忠言。有一次他在玩樂,突然警覺到:「哎呀,我在這裡玩,韓休知不知道?」他話講完沒多久,報,韓休的奏章來了,他看了有點發抖,又被他批評。結果這種情況好幾次,旁邊的臣子就開始進讒言:「皇上你看都是這個韓休害的,害你瘦了一圈。」
結果唐玄宗怎麼講?他說:「每一次韓休跟我講話或者看他的奏摺,我都很難受,可是自己慢慢靜下來一想,雖然很難受,但是對天下人有利,所以瘦了我一人,肥了天下人,可貴。你們都講這些好聽話,我當下覺得飄飄然很歡喜,但事後想想,不對,對老百姓沒有利益。」所以他還很清醒。
但是後來遇到楊貴妃,這個誘惑讓他抵不過,「從此君王不早朝了」。所以人的修養要趕快提升,提升到如如不動,任何誘惑你都能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,要趕快調到這個境界,不然一失足成千古恨。你看遇到楊貴妃就毀掉了,差點把唐朝的天下都毀掉,幸好還有忠臣郭子儀這些人,把它挽救回來。
所以格物的功夫重不重要?重要,財、色、名、食這些誘惑要抵得過。我想楊貴妃假如遇到堯帝、遇到舜帝、大禹這些人,鐵定被派去掃廁所。這些聖王很敏銳的,像大禹他喝到夷狄送給他的酒,他一喝,「這種酒馬上毀掉,以後一定有人因為喝這個酒亡國。」他那種見微知著的能力非常非常強。一個校長、一個領導者越敏銳,他越能防微杜漸,他的學生就受大利益,他都能「禁於未發」。現在的教育都是已經染著了再來調整,亡羊補牢,很累人。
「老者不教,幼者不學,俗之不祥」,上一代沒有把教育下一代放在心上,下一代又不學習,整個風俗快速墮落。我們看現在青少年的男女關係亂成一團,可是我曾聽到有長者講一句話:「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,我們管不了了。」
我聽了之後馬上提醒他:「這句話不要再跟下一個人講,不然要承擔嚴重的後果責任。你在誤導所有身為長者的人,忘了他的責任。」身為父母長輩要怎樣?一言一行都要給孩子好榜樣,要有這種責任心;而且要教導他越早越好,從胎教開始教,從小開始教,大了要教比較辛苦,但是畢竟有開始,就不會嫌太晚。其實孩子是可以教好的。
我之前到大學,2005年,前後應該快一年的時間在大學講傳統文化,讓我非常震驚,我在地質大學講過十二個小時的課,八九百個學生全神貫注聽。他們不是不願意學,是我們沒有教給他們?當時孩子那種專注,震撼我的心靈,都覺得一句話跟另一句話那個空檔,不到一秒鐘的時間,他們炯炯有神看著台上,我想當時有一根針掉下去都聽得到。他們那種渴讓我們又感動又遺憾。遺憾什麼?怎麼到了大學才把這些東西教給他們?
而且我在他們學校兼了一個學期的課,當時有一個老師跑過來跟我說到:「給大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,給他們傳統文化的教育,真是刻不容緩。」因為前不久,他們找來一個成功人士(這個成功人士賺不少錢),請他來講課給學生聽。
結果這個人士上台跟學生講:「諸位同學,今天你想要成功,首先要把道德兩個字放下,只要不殺人、不放火、不犯法,什麼事都可以幹。」這個女老師坐在底下冷汗直流,這個人就站在台上講話。更讓她吃驚的是,這個人講完這段話,底下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。你說那個掌聲背後孩子有沒有被誤導?我聽了都心痛,所以我走到哪裡都鼓勵學習傳統文化的人,有機會趕快到大學,去給孩子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引導。
每一個人都有責任,以前不只是父母長輩有這個責任,以前的社會風氣是什麼?看到路邊的小孩做的事情錯誤,這以後是我們社會的主人翁,都要主動的去提醒、去教導。
我小時候有經驗,剛好爸爸媽媽、長輩沒有在身邊,但是做錯事情,路遇長者,「小朋友你不可以這樣。」自己很不好意思。「怎麼那麼沒家教?」就收斂了。被不認識的長者教導,回到家去父母一知道,去感謝那個長者。
現在沒有這個觀念了,陌生人提醒自己的孩子,自己看到了,「我們家的事不要你管。」就沒這個好的態度了。所以現在實實在在講,不是孩子難教,更難教的是誰?成人。學校倫理道德、德行教育要推得好,要常常辦家長的課程,不然家長的觀念跟老師、跟經典教的不一樣,那就唱反調,效果就不彰,所以現在教育界的責任重大。
因為我們懂教育,一般的人不懂。好人要做到底才行,真的想把孩子教好,鐵定也要常常對他的父母進行德行教育的課程。像松花江中學他們這些都積極在做。
「聖人伏匿,愚者擅權」,聖賢的教誨沒人相信了,愚昧的人反而掌握了權力,甚至於他們的思想都編進大學課本里面,「天下不祥」。
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,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的人,他講了一句話,「企業唯一目的:賺取利潤」。這句話還編進教科書,愚者擅權,居然還得諾貝爾獎,那些評他得諾貝爾獎的人,全部要負責任,是吧?真的。
我們老祖先很明白,做任何事都會產生影響力,要謹慎對待。古代如果父母培養了一個中央級幹部,國家每一年祭祀他的父母,都用中央級大夫之禮祭祀,因為念念想著他的父母為國家培養了一個棟樑。不忘本,我們老祖宗就是這麼樣厚道,飲水思源。這是做好事。
做壞事,那個後果都要負責任,誰被這個錯誤的思想誤導,當事人就要負這個責任,更何況他編進了大學的課本,他這個罪太重了。所以老祖先說要「謹言慎行」,話不可以亂講。
而他這句話,假如在古代中國社會鐵定被人家吐口水,「唯一目的賺取利潤」,小人啊!孔子告訴我們,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」。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。像古代我們幾個地區非常成功的商團,山西晉商、安徽徽商、浙江浙商,他們都什麼?利從義生。利從哪裡來?從服務盡道義而來。
「利自義生,財自道生」。財一定要跟道義相應,那才是正確的錢財;不跟道義相應叫橫財,取橫財必感橫禍
哪有「唯一目的」,那不是唯利是圖嗎?那不是小人嗎?那誤導了多少人?而您看這句話在大學殿堂傳了這麼久,整個企業界對大自然的破壞空前嚴重。現在要把大自然恢復到本來的樣子,把所有賺到的錢,全部拿來整治都不見得整治得回來。真的都是短視近利,造成對自己跟後代子孫的危害。所以你看愚昧的人掌握權力的時候很慘。
我們現在很多志士仁人希望改善環境,留給下一代一個好的生活空間,他們去了解土壤的污染情況,現在想做好事,很有挑戰性。他去了解土壤,是想土壤被農藥化肥污染了,怎麼改善土壤?一接觸才知道,水也污染,空氣也污染,不是單一的問題了,全面都污染,所以這個工程很大。
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有責任。那一天看到一句話,一個老人家寫了一句墨寶,「河川若斷流,我輩何以對子孫?」河川若斷流了,下一代沒有辦法生存了,我輩何以對子孫?「文化若失傳」,中華文化斷在我們手上,「我輩何以見祖宗?」五千年就斷在我們這裡,我們就沒有臉面見我們的祖先了。所以我們這一代要擔負承先啟後、繼往開來的責任。
有經教一對照就知道邪正,君子是想著我的本分、我的道義在哪裡,小人只想著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已。剛好有一年我見到一位馬來西亞的博士,阿里芬博士,我在廬江見到他,他坐在我的正對面,坐下來還沒吃飯,他問我的第一句話是:「你知不知道孔子陳蔡絕糧?」我當時後背流冷汗,為什麼?
一個外國人,一問就是孔子的陳蔡絕糧你知不知道,所以我覺得很有挑戰性。幸好我知道,假如是不知道,我這個臉都不知道擺哪裡去了。我就想到以前曾經聽人家講,說我們中國人到了美國、英國去,人家問:你讀過《論語》嗎?沒有。你讀過《老子》嗎?沒有。你讀過《易經》嗎?沒有。
人家問到最後,走了走了,問不下去了。他們很詫異,怎麼你們中國人不讀自己老祖宗最重要的經典?臉都丟到國外去了。所以他這麼一問,我說我假如不知道,臉就丟大了。就跟他探討「陳蔡絕糧」的情況。
結果這位博士,我們到了馬來西亞去,他講了一堂課,「孔子的思想與伊斯蘭教的關係」,很有學問。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寄了一本學校的教材,提供給馬來西亞用,然後馬來西亞政府把這本書給了阿里芬博士,「你幫我審核一下,這一本書適不適合在學校推展。」結果他審了以後,他把它退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。人家問他,你為什麼把它退回去?他說,「這本書連孔子的思想都沒有,不合格,退回去。」你看一個馬來的博士,他都知道要跟孔子的思想去對應,才知道這本書符不符合真理,符不符合標準。
所以我們今天要調伏傲慢,剛剛跟大家講到的,述而不作的態度,然後能夠隨順聖賢教誨,就像這位博士一樣。而我們聽課的態度,或者讀經典的態度,每一句都是講自己,而不是講別人。假如這個態度沒有建立起來,這個傲慢會壓不住,因為「人皆好為人師」。
有一些學習傳統文化的人,他就講到,他一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人群,他覺得這些人不好相處。為什麼會覺得不好相處?就發現因為大家都在學,又不是學三天、五天就變孔子,可是學的過程,理有頓悟,事還要漸漸去修正。
可是理已經了解了以後,他不往自己內心去下功夫,先冒起來的心態是看別人的過,所以他傲慢就起來了。一跟人接觸,反而人家覺得學傳統文化的人給人家壓力,還沒有利益到傳統文化,首先就已經給人反效果了,負面的影響。所以這個傲慢要調伏,但這個不高度警覺,很難不犯。
我記得有一個老人家,他把四十集「幸福人生講座」的文稿,不知道看了多少遍,他那本書都翻得很多頁都爛了,我一看那本書,很佩服他這麼用功。結果那本書一打開,每一段道理講完,他都在上面有批註:兒子要看;下一段,太太要看、弟弟要看。整本書看完,所有的人都應該看、應該學,就一個人不需要,他自己。
他就變成帶著經典的眼鏡,看身邊每一個人的不是,所以變得大家都不能接受他。聖賢教育教我們的是「正己而不求於人」,這是孔子在《論語》中的教誨,不貪求、不指責別人,「則無怨」。而假如跟親人朋友之間相處,還是有一些不愉快呢?不只不能夠指責要求,還要什麼?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就對了。
我們學傳統文化心態不能學反了,應該是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。嚴以律己就是「忠」,反求諸己;寬以待人就是「恕」。這話當中都是忠恕之道。而且人都把精神看別人了,就沒時間看自己了,「工於論人者」,都是評論別人,「察己必疏」,精神、氣力就很少用在自己的身上。
再來,今天我們假如是一個領導者,或一個站在講台上分享傳統文化的傳播者,甚至是在台下人與人之間,把傳統文化介紹給別人,其實應該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因緣跟角色。這個時候,講給別人的時候,不能覺得自己高,自己是老師,應該講的時候都是勸誰?勸自己。
講學的時候,態度都是勸自己。所有的人都是老師,我是學生,我匯報我的心得給他們聽;或者是你要發表博士論文、碩士論文,他們是來聽的、來評分的。這樣我們就不會起傲慢心。
不然人在講台上或者是給人家分享,慢慢就覺得自己比人家高、比人家厲害,就不好了。俗話說「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」。我也見過一些教育界的前輩,動不動說:「哎呀,我都教了二十多年了,我教書的時候,你還不知道在哪裡呢。」那這個傲慢心就容易增長。所以講學是勸自己,就不容易傲慢。
而且我們從事教育工作,有一個很大的好處,比方我給六年級的孩子,我講的這些經典的道理,我自己要先做到。比方說,我說「凡出言,信為先」,假如沒過幾天,我答應學生的事情做不到,那他就對我沒信心了,他就不相信經典了。
所以變成我們今天所講的道理,自己要比學生先早做到,對我就有很大的鞭策力量,所以我就沒有後路可以走了。因為已經講了很多了,自己不做到,就不能給人家起信心,那我就給老祖宗抹黑了。所以破釜沉舟,沒有後路可以走,往前走。
再來,就是只有自己是學生,所有的人、所有的事情都是老師,提醒我們,我在面對這個人,我還有沒有情緒?我還有沒有染著、貪求?是他提醒了我內在還有這些習氣,我要趕緊把它放下,他們都是來成就我的老師,那人就不會傲慢了。
還有,常常「德比於上」就不會傲慢。德行都跟聖人比,就知羞恥,「則知恥」,不會傲慢。
我們今天學一學,就跟張三李四比就傲慢了。人家勸我們,「我比他們好多了,你還嫌我?」比下,就不承認錯還傲慢。但是「德比於上」,「學儒就要學孔子」,我的師長這個教誨非常受用,從今天開始一言一行、起心動念,以誰為標準?孔子,他是我們教育界最好的榜,至聖先師。
「學道就學老子,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」,這是我們儒釋道三教的聖人,就要跟這些三教的聖人比,人就常常察自己的不足了,怎麼會傲慢?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,來調伏這些習氣,這個就是格物的功夫。
今天我們一起探討,也是一起立志,做孩子一生的貴人。我們共同發這樣的心,二人同心,其利可以斷金,更何況我們現在有這麼多的教育界同道,這個力量不得了。而且知識分子的精神要活起來。
呂傑校長在2008年,元旦的時候,剛好在廬江有課程,很多企業界的商主上台去:「我們一定要盡力弘揚中華文化!」結果呂傑校長上去很感嘆,說:「做事業、做生意的商人、企業家,都有這種民族的使命,我自己是教育界的校長,我覺得非常的慚愧,假如我還不能像他們這種心,那我們是給知識分子丟臉。」
而我們要「 做孩子一生的貴人」,什麼時候開始做?現在就開始。當下就做,如何做呢?從根本開始做,什麼是根本?身教是根本,格物是根本,改習性是根本,從孝道做是根本,從德行下手是根本,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,從回到當一個學生歸零開始做起,從念著祖先聖賢的恩開始做起。
那要做到什麼程度,才是孩子一生的貴人?事實上,真心去做就是圓滿的,而不是一定要做到什麼程度,才是真正有做到。因為每一份真心,都會打動老師跟孩子的心。我記得我的校長,初中的校長,他非常愛學校,我周日到學校運動,看著他繞著校園撿垃圾。校長那一份心,我非常感佩,所以從此以後我們看到垃圾都主動去撿,也去愛我們自己的學校。所以當下真心的流露,就圓滿了。
白方禮老先生,等於是我們義工的精神表率,而且他完全是為了下一代的教育。他蹬三輪車賺錢的路能繞赤道十八圈,賺了三十幾萬,全部捐給孩子,光是受到他幫助的大學生就有幾百人。
而我們冷靜想一想,他的條件如何?他沒有地位,他沒有財富,他七十多歲看到孩子,自己故鄉的孩子沒辦法讀書,他就把一生五千元的積蓄全部捐出去了。他沒有錢,他每一天賺幾十塊,積累起來,又捐出去。
他比我們任何的人都窮,他的體力也不如我們大部分的人,可是他卻傾其所有的為下一代、為民族做出貢獻。多少人看到他都被他感動,連他這樣的條件,都能做到如此的犧牲奉獻,我們怎麼可以袖手旁觀?
國家提倡道德模範,這都符合整個孔子的教誨。「舉善而教不能」,把這些善行統統都把它表揚出來,讓大家看了感動去效法。像2011年杭州有一位女士,吳菊萍女士,剛好看到自己社區的一個孩子,從十樓掉下來,一個小女孩,她奮不顧身過去,用手把她接起來,她的手也斷成好幾節。她的手抱著一個孩子的雕像,就樹在杭州人民的廣場上,變成杭州人的精神模範。她在網絡上發表「我們拒絕袖手旁觀」。
白方禮老先生、吳女士他們看到社會的需要,他們覺得這是我應該盡的道義,拒絕袖手旁觀。有這一份心,一定可以讓身邊的人感動。其實我從事教育工作就感受到,很多的老師,最懷念他的學生,是什麼時候教的學生?第一年、第二年、第三年。奇怪了,第一年、第二年、第三年應該教學的能力跟經驗最少,可是為什麼最讓他們懷念?因為他最用心。所以用心當下就是圓滿,而不一定要給自己很高的標準,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行。我們一切都從真實心去做,就對了。
那「做孩子一生的貴人」,這個「孩子」是我們的小孩,這個「孩子」是我們學校的學生,這個「孩子」是我們民族的下一代,我們學校做好了,再向各地推展寶貴的經驗,那就利益了整個中國的孩子。再來,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,中國人恢復了倫理道德,恢復了孝道,全世界就效法,也救了下一代的孩子。全天下的孩子的未來,跟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。「做孩子一生的貴人」,這個「孩子」也是指天下的孩子。
「一生的貴人」,人為什麼會尊貴?因為他的存心,念念為學生一生的幸福著想,人因為存心而尊貴,人因為行為而尊貴,而不是因為他的地位而尊貴。他的地位再高,沒有為人想,沒有為人民謀福祉,反而讓人家瞧不起。所以每一個地位的背後,都有著一群人對他的信任。
那我們由於這份信任,信義,我們有一份道義,好好的為孩子的一生幸福來著想,有這一念心就是尊貴的人。而因為是為孩子的一生,所以考慮的都是他一生學、事業、家業能夠成就,應該有的人生態度,做人做事地態度。我們在小學、在初中就把這些影響他一生最重要地做人做事態度,深深扎在他的心中,他這一生就是幸福的人。
至於哪些思想觀念會讓人一生幸福,我們往後的課程再跟大家來討論。比方,知恩報恩的態度就幸福,忘恩負義的態度就痛苦,就沒福。比方,勤勞、節儉,持家、修身都是關鍵,但是假如懶惰、奢侈,這個人生就毀掉了。比方,知足就常樂,貪婪就痛苦。謙虛,謙就受益,傲慢、自滿就招損,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。其實這些態度,他縱使有高的學歷、高的財富,假如他不明這些做人的道理,他終究還是一個痛苦的人
今天這堂課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。好,謝謝大家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