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們《楞嚴經》卷五,大勢至菩薩就是第二十四位圓通,念佛的法門,特別注意,我們上次提了一點,為了慎重所以我們從頭開始。他說念佛法門。
怎麼樣叫做念佛?我們重複一下,念是心念,心念。嘴念,嘴為什麼會念佛?心要念所以嘴裡念出來了。嘴念是心念的一種表達,等於我們人怎麼樣會講話?思想會講 話。思想在裡頭沒有表達出來是內在的語言,我們講話、動作表達出來是外面的思想,把思想表達出來變成語言、變成動作。所謂真正念佛是心念,不是完全靠嘴念,當然心念嘴也念出來這是很對的。
可是我們平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,以為念佛一定是嘴念出來才對,或者唸經嘴念出來,這個觀念是錯誤了,要心念。那麼啞巴也可以念佛,啞巴如果懂得了這個意思,不要嘴念心裡默念就行了。
譬如我們有一個現實的事情,我們嘴裡講話,腦子裡心裡頭還在另外想別一件事情,對不對?大家應該有這個經驗。話儘管講,心裡還想別的,那個是念,念佛要那個來念,不是靠嘴念,這是第一個觀念,我們搞清楚。
第二我們常常碰到有些朋友,像我們年紀大了,一生幾十年經過許多的朋友,學佛學了幾十年,臨死到醫院上氧氣以前,或者這個時候,常常我告訴他你現在念佛。有些就擺擺手,我說怎麼了?「念不出來了」。「我說念不出來了,你怎麼會講話」?「我還會講話」,「我說念佛呢」?「念不出。」會講話就念得出來,他怎麼念不出來?他觀念搞錯了,快要斷氣了沒有氣力嘴裡念不出來,他不曉得這個念在心中,你都能夠思想、能夠講話怎麼念不出來?
許多人,所以啊學佛修道一輩子到臨 死的時候手忙腳亂,一點辦法沒有。我看得多了,有好幾位朋友,等於說是我把他最後扶到頭靠在我肩膀這裡,就過世了。一方面我這個人對於這個生死經驗太多 了,兩夫妻都是我好朋友。我就給她太太講,好在他是男的,假使你先走,我這樣抱著你不曉得人家怎麼樣罵我了。一邊還跟她說笑,那個太太眼淚鼻涕流著,聽了這個話,還在笑,老師你這個時候還說笑。
我說這個時候不說笑,光哭有什麼用啊!你們好好念佛啊,我的意思逗你笑是叫你念佛,都還曉得笑,為什麼念不出來? 就是觀念搞錯了,以為嘴裡念出來叫念佛。所以念佛是特別要注意,這個道理不懂啊,學佛是白學了,只講念佛這個法門。
同這個道理同樣,你說密宗唸咒子也好什麼也好也是一樣,心念。所以現在我們看大勢至菩薩,大勢至到了,大勢到了你不能不走了,到了醫院最後快要進太平間那一道,大勢至菩薩來了,大勢至到了,你非走不可,趕快念佛。你看他告訴我們念佛三昧,怎麼說,
「譬如有人。一專為憶。一人專忘。如是二人。若逢不逢。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。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生至生。同於形影。不相乖異」。
這是一段,他做了一個比方,先告訴我們什麼叫念佛。譬如有兩個人,一個人專門想一個人,當然我們上次比方過父母想兒女,尤其是媽媽母愛想兒女那個心,這就是念,兒女不管在哪裡,好的兒女壞的兒女,總是我生的,還是會憶念,隨時會想到,這是念。嘴巴沒有說,心裡頭在念著,這個是憶念的念。當然再其次等於人談情說愛的,專想這個人,憶念,別人還不知道他原來心裡在想她,所以一日思親十二時。
我經常引用黃山谷兩句名詩,尤其我們像外省的朋友啊,在此地幾十年,看 這兩句詩是無限的感慨。「五更歸夢三千里,一日思親十二時,」這真是名詩,句子文句情感沒有哪一點不好,名家的詩。吾今歸夢,所以夢到家鄉,路隔三千里。 一日思親十二時,黃山谷原詩是如此,想家鄉想父母。到了明朝有人啊把它改了,改了一個字,就是戀愛的詩,五更歸夢三千里,一日思卿十二時。
不管如何,什麼叫念?就是這個道理。五更歸夢三千里,一日思親十二時,隨時想念這個叫念。
http://www.book853.com/wap.aspx?nid=2563&p=51&cid=79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