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March 8, 2019
淨空法師2019年3月最新開示:清明節祭祀文化的意義是什麼?
淨空法師2019年3月最新開示:清明節祭祀文化的意義是什麼?
尊敬的主法和尚、諸位法師、黃警官、諸位嘉賓、諸位同學們:大家好!今天,我們提前在台灣舉辦清明祭祖,也是我們第五次在這里共同祭祀中華民族萬姓先祖,緬懷祖宗恩德,一起祈禱天下和順、日月清明、文化復興、世界和平。
對傳統的中國人和中國家庭而言,一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就是祭祖,正所謂“祖宗雖遠,祭祀不可不誠”。我們這些年在全球各地推廣祭祖,用古禮行祭祀,場面很感人。幾千人一起行禮,鴉雀無聲,莊嚴肅穆;禮成之後,人人都歡喜,個個受感動。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“文而化之”,只有文化有這麼大的力量,它超越語言、跨越時空。這個偉大的文化,啟發我們的愛心,喚醒我們的感恩,引導我們心懷慈悲、柔和質直,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,和諧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。
美國哈佛大學完成了一項科學史上最長的研究,七十五年來,大學的臨床醫學專家一共追踪了七百二十四位人士的一生,結果發現,美好的人生來自於和諧的關係。這個研究,從科學的角度證實了傳統中國教學的智慧真實不虛。傳統文化的教育,幫助每一個人處理好三個關係:人與人的關係、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,以及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我們能夠把這三樣關係處理好了,就能實現個人生活幸福、社會安定祥和、國家長治久安。這恐怕就是中國五千年來歷史的真實經驗,也是美國七十五年科學研究的重要結論。
今天的世界和七十五年前大不一樣了,我們生活在互聯網的世界裡,信息聯網把世界連成了一體;我們生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裡,各國經貿互相依存,一榮俱榮、一損俱損。接下來的科技發展,將通過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實現物聯網,把世界萬物聯繫在一起。
我們會發現,個人的言談舉止、生活變化影響全球;一架車、一棵樹、一座建築物的動向,也直接影響著一個城市、一個國家……這些新的發展都提醒我們:世界是一體,地球是一家,整個人類的確是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。所以,我們祭祀中華民族的萬姓先祖、整個人類的萬姓先祖,不僅具有現實意義,而且還是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。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,學習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,繼承、發揚全球各個族群的優良傳統,真的是時不我待!
孝是中華文化根,敬是中國文化本,落實在孝親尊師。我們學習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,內學釋迦牟尼佛,放下貪瞋痴慢疑;外學孔老夫子,溫良恭儉讓。這些品德如何學?如何養成?祭祖可以說是第一步。百善孝為先,性德的核心就是孝敬,孝順父母、奉事師長。我們真學,做出好榜樣,人家看了感動,他會自自然然跟我們學習。
“一家仁,一國興仁;一家讓,一國興讓。”我們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帶給地球至少一千年的長治久安,此中教育是關鍵。教育之中,特別要注意啟發本具的愛心,長養恭敬心,因為誠意、正心才能帶來關係的和諧、美好。祭祖就是這樣的教化,它不僅僅是一場大型的活動,更是一個機會教育、一個社會教育,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了解到一體的愛,確實是文化的核心;它啟發無數人的愛心、恭敬心,幫助大家真切的體會到一體,這就改變了人生、也改變了世界,這是祭祀文化的意義。
古人祭祀有一個重要的環節,就是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,緬懷祖宗的德行,這是昭述祖德。為什麼?每一個中國家庭都有家譜,記載了一個家族四、五千年的歷史,後世子孫知道自己的家世、了解家族的歷史,他會愛護自己的家庭、關心自己的家族。一個人能夠愛家,就能夠愛國;懂得愛國,就能善待世界上其他的國家,世界和平的根基就從這裡奠定。
一個人如果能夠愛護、尊重自己的家族,他就會善待自己,他會上進,會把自私自利放下,願意付出。他念念想著自己對家庭的責任,想要光耀門楣,他做人做事會盡心盡力。現代的學校教育非常重視素質教育,希望能夠培養學生的正面態度,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,祭祀活動正是現代教育迫切需要的素質教育、養成教育。祭祖所具備的重要教育意義,我們希望全社會都能認識到。
佛教以孝為本,今天在座的許多同學是佛弟子,祭祖喚醒我們的孝心、恭敬心,這是入道的門徑,也是證道的通途。“孝”這個字是會意字,表示老一輩和子一輩是一體。祭祖時,將我們與無量無邊的祖先、千秋萬代的子孫聯繫為一體,這是什麼含義?這是提醒我們萬法一體。一切萬法,不是一家,而是一體,這個關係多麼親切!我們和無量無邊的眾生是一體,我們和阿彌陀佛也是一體。
中峰國師在《三時繫念》中說:“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”,這是一個道理。我們今天參加祭祖,參加三時繫念法會,加深我們對於阿彌陀佛的信心,加深對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。果然能夠這樣祭祖,那真的是暢佛本懷、功德無量!
恭祝本次祭祖圓滿成功!祈願台灣風調雨順、人民安樂、教化大興、社會進步!世界各族人民傳統復興、安定和平、盛世再臨!阿彌陀佛!
孝敬為基,眾生一體,寰宇和諧——二O一九年台灣清明祭祖大典暨護世息災念佛法會開示(共一集) 2019/3/7 台北和平籃球館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