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November 9, 2018
淨空法師談養老問題【綜合整理版】
淨空法師談養老問題【綜合整理版】
【淨土法門:我們看到這個社會,老人自殺的太多了,天天都有】
我們今天非常可憐,全世界非常可憐,在世間,世間法裡面,從前的人有依靠,家是他的依靠,一生最靠得住的靠山,無論你是輝煌騰達還是沒落,家人都照顧你,你有後盾;老的時候就有家人養老,無憂無慮,所以他心很清淨。一生所修積的功德、福德,我們佛家講回向,都回向給家,今天講都奉獻給家,榮宗耀祖,光大門楣。
家是社會組織裡最原始的一個細胞,一個點,家家都好,社會國家太平,社會安定,天下太平。出家了,人出家了,出家有依靠,依靠什麼?你的道場,你出家這個寺廟那就是你出家的家。一切的榮耀都歸道場,也是光大法門。你出家的修學,道場栽培你、照顧你,你將來老的時候,道場養老,他人有依歸,他心是定的。無論到什麼地方,旅游也好,觀光也好,經營事業也好,弘法利生也好,他都有個老家。
中國人有老家,現在人沒有家,他怎麼不憂慮?一生憂慮。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,老了,兒女不養你,你怎麼辦?國家養,國家要遇到金融風暴,要遇到經濟上的災難,那你怎麼辦,心怎麼能夠安定下來?
尤其今天的社會,從小教你,家庭也這麼教你,學校也這樣教你,社會也是這樣教你,媒體更不必說了,教你什麼?教你競爭。你要曉得,競爭頭一個禍害就是你跟人結怨。每個人都有這個念頭,損人利己,這社會還得了!你能夠永遠站在強勢?不可能,你老了,你競爭力量就沒有了,別人就報復你,你以前怎麼損人,現在人家怎麼樣損你。
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社會,老人自殺的太多了,天天都有。誰不願意活著?實在活不下去才找這個路。今天社會這個壓力非常大,為什麼?一個人一生可以說從生下來就沒有保障,父母不愛你。我們說這個話世間人很反對,哪個父母不愛兒女?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愛,他搞錯了!真正的愛是要好好教他,教他正法,這才是真正愛他。
你要教他競爭,你害他,你不是愛他。競爭到最後是什麼?他對父母競爭,他長大他就跟你競爭,你是他的競爭對象,兄弟競爭、朋友競爭,這還得了!所以教錯了,這不是愛他。這種教育最終的結果是他墮三惡道去了,你這算是愛他?你把他送到三惡道,這不是愛他。你送他到三惡道,你自己也墮三惡道,往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這原因是什麼?原因就是統統失掉聖賢的教誨,造成這個現象,我們要知道。
我們今天可以說非常幸運,在這個時代裡還能遇到正法,遇到傳統教育,遇到佛法,這確確實實像開經偈上所說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遇到了。遇到如果不了解,了解不夠透徹,我們這一生不容易成就自己。所以遇到很幸運,遇到之後要能去了解它。
現在傳統文化的教學沒有了,古時候到處都有,雖然沒有學校,這種說唱藝術在市井處處你都會看見。特別是茶館,我小時候在福建讀書,念小學,三、四年級,放了學之後到哪裡去?到茶館。到茶館干什麼?聽說書,講故事,講的都是倫理,倫常大道,講道德、講因果,講善因善果、惡因惡報。
古時候,那比我們更早,大概要比我早十年,那時候私塾,私塾裡面老師講;我這個年齡讀私塾大概讀了不到一年就改成學校,改成學校,老師就不講這個,古時候這些東西不講了,像《三字經》都沒有了,改成現代教科書,什麼小狗叫、小貓跳,念這個東西。但是茶館裡面還有說唱藝術,那是我們很容易接觸到的。特別是年歲大的,退休沒什麼工作的,找些老朋友去喝茶,聽說書,這是社會教育。
我覺得比電影、電視殊勝很多,為什麼?邀幾個好朋友,泡一壺茶,聽說書,朋友在一起他就有人情味在裡頭。現在電視播的時候,家人天天見面,你沒有這種情趣。所以古社會樂趣多,人生樂趣多!好朋友邀集起來,他不是像現在打牌、跳舞,他不是這個;品茗,聽說書,看畫展、書法展,那不一樣,這是過去舊社會你常常在街頭上都能看到。
——老法師,《妄盡還源觀(第七十四集)》
【淨土法門:如果老人院跟幼兒園合在一起,精神方面的教育也特別關照】
「老厭龍鐘,是老苦」。年輕人不知道老苦,你看胡小林,五十多歲,不知道父親的苦處。他告訴我,他帶他的妻子兒女到舊金山,不是舊金山,是新加坡,到新加坡去觀光旅游。參觀老人博物館,裡面有很多道具,把老人的苦處顯示出來。他參觀之後他才感受到原來老人有這麼苦,走路行動不方便,就像身上帶了三十斤的沙一樣。
你腿上綁上三十斤的沙,你走路我看看,八十以上的人走路就像那樣的。完全不知道!以後了解之後,學了傳統文化,回去盡孝,很難得。父親在臨終之前四個月,他真正盡到孝道,感動了全家。父親是老革命,母親也是的,看到學傳統文化的好處,小孩子真的回頭了,懂得盡孝道,對老父親照顧無微不至。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,良心發現了,他才知道父母生育之恩。人到老了,眼花了,耳也聾了,牙齒、器官功能都衰退,活在這個世間真辛苦。
二次大戰之後,有許多國家,富強的國家,興起老人福利事業,美國人帶頭的,對老人物質生活方面照顧得很周到。退休之後,國家每個月把你的生活費用寄給你,國家養老,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這個制度。我在國際弘法,我對這個事情很關心,每到一個地區,我都會去看這個地方老人福利事業。而是以澳洲做得最好,澳洲是得力於地大人少,澳洲的老人公寓做得最好,老人居住的環境就像在公園裡面,真難得,我看了生歡喜心。
政府對老人的照顧,每天澳幣一百元,所以物質生活比其他的國家都好,但是缺乏精神生活。比不上中國古時候傳統的家庭,老了家族養你,養老育幼是家裡面最大的兩大任務,這是外國永遠沒有辦法想象到的。中國老人老了之後退休,享天倫之樂,這天倫之樂你要跟外國人講他不懂,什麼叫天倫他不知道。兒孫滿堂,一個大家族,這一家小孩至少有五、六十個,大大小小圍著老人,那真樂,真有樂趣。
所以像澳洲這種老人院,如果老人院跟幼兒園合在一起,老人天天看到小朋友,小朋友天天看到老人,把老人看作是自己祖父祖母。老人會愛護小孩,小孩學到尊敬老人,這是個很好補救的辦法,讓老年人永遠不離開年輕人,不離開小孩,他生活得快樂。精神方面的教育要特別關照。
宗教教育,晚年那是他最喜歡的一門功課,讓老人真正幸福美滿度過他的晚年,晚年他歡喜,他快樂,這個功德不得了,沒人知道。學佛的人明了,老人臨終的時候心裡面平安,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掛、沒有怨恨,一定生到好地方,人天兩道。如果他臨走的時候滿腹的怨恨,他一生對社會付出很多,到晚年的時候沒人照顧,只要他有怨恨,多半都是墮畜生道、地獄道。
你想想看,晚年能夠幫助老人心情愉快,等於說把他從惡道裡頭送到天道,這個功德多大!我參觀老人院,他們請我講話,我都贊歎裡面服務人員,他們是天使,他們不是凡人。盡心盡力把老人當作自己父母一樣孝順,他就把這個老人從惡道送到天道,這功德大。念佛的人幫助他往生,從凡夫把他送到佛道,成佛了,這功德多大,沒有能夠跟這個功德相比的。這些事,這些道理,只有佛懂得。
家裡最重要的養老、育幼,人倫大事無過於這兩樁,這兩樁事情做好了,中國的前途是一片光明,全世界找不到。
再回憶中國老人養老,我這個年齡記憶很清楚,我們小時候上小學,年齡大概七、八歲的時候,看到鄉下的老人,他們每天上茶館去消遣,泡一杯茶,老年人老黏在一起,聊天,有說有笑,而且茶館裡面都有說唱藝術,有表演,有唱歌的,有講大鼓書的,很快樂,有說有笑。
中國古時候養老是這種方式。老人有活動中心,那個時候,這些中心多半在祠堂。祠堂因為它除了春秋祭祀之外,平常都沒有人在那邊辦活動,所以老人的俱樂部、老人的茶館就放在祠堂裡。還有小朋友念書的地方私塾,私塾也在祠堂裡面。所以小朋友常常跟老人在一起,聽老人講故事,聽老人教誨,快樂!小朋友增長知識。
這種情形在外國看不到。中國民間的藝術唱戲,這個戲劇每個地方不一樣,多彩多姿。再有表演的。怎麼樣把這些民間藝術再找回來?有沒有辦法辦個學校?要培養繼起的人才,不能讓這些老人過世,就沒有了,要讓他們教,教一批年輕人,他們能從事這個行業,這個行業專門來幫助老年人的娛樂,老年人喜歡什麼,給他表演。
將來的果報,他到老了就有很多小朋友跟他天天玩耍。如是因,如是果。你要遠離小朋友的時候,小朋友就遠離你了。老人跟小孩在一起,就變成老小人。很重要,決定這是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。老人院變成老人樂園,兒童有樂園,老人也要有樂園,這個社會祥和,人生活著他有意義。不至於像現在許多國外的老人公寓,我們看到很難過,但是也無能為力,沒法子幫助。
【淨土法門:“養老院”是最有希望的工程】
現前由於科技醫藥發達,人的壽命延長了,佛說這是過去生中他們所修的福報。長壽者多,人口老化,這是當前社會嚴重問題。每個國家地區政府都非常關心這件事,所以普遍建設老人公寓和安老院。我們在澳洲所看到的退休村,也都是老人福利的設施。
佛法最重視“養老”,這是“淨業三福”的落實。第一條就教我們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所以辦老人院就是實踐落實佛陀的教訓。這個教訓是整個佛法的根基,如果不在這件事上真正用功夫,念佛也不能往生,修學任何法門都得不到結果,所以養老是佛法裡的中心課題,比什麼都重要。
可是社會上有些人,認為養老院是無希望工程,老了之後就會死,不如辦孤兒院、辦學校。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有沒有希望在人,不在事。新加坡政府鼓勵每個宗教社團辦養老院和孤兒院,收容社會上沒有親人照顧的這些老人與兒童。我們對這件事非常關心,我們是推動再生的教育、來生的教育,所以老人就變成有希望,而且是真實的希望。佛在楞嚴會上說明了生死的真相,那只是因果的轉變和相續現相,生命是永恆的,凡人的色身是隨自己所造業力轉變出現的。所以老人在這個轉變中生起極大的希望。
一九八三年,我在舊金山見到一所老人公寓,這裡住有四百多位老人,而且還附設一個幼稚園,這是一位猶太人主辦的,辦得很成功。於是我就聯想到,二十一世紀的佛教道場一定是這樣的形式,啟示我對“彌陀村”的想法,住進彌陀村的就是退休的老人。他們一生當中,應當做的事都做了;現在退休了,還有多余的時間,應當協助他們做來生轉變的大事,這是更有意義的工程。
因此我們對老人要有“宗教教育”,每天讓他有機會聽經,幫助他覺悟,每天帶領他念佛。他就會意識到,晚年的修學生活,才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。中國人常講“童少年時要培福,奠定一生福德的基礎;少壯時要為社會、為人民服務,這是造福;晚年才是享福。”所以享福決定是在晚年,我們要把這個理念落實。人在晚年,漸漸老化了,如果沒有事做會打妄想,會生煩惱,這就是外國人所說的“老年是人生的墳墓”,跟中國人的想法不一樣。
所以“宗教教育”非常重要,要向他們講解六道輪回的狀況,向他們說明十法界諸佛剎土的殊勝莊嚴,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,阿彌陀佛因地的修學,果地上的成就,諸佛的贊歎,往生的殊勝,使他們充滿了希望,充滿了活力,幫助他們真正看破世間,放下一切,得大自在。他只要脫離六道輪回、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。我們的道場只要有一人念佛往生成佛,所有的投資、建設就沒有白費,所以這是一個最有希望的工程!世間什麼樣的希望也沒有這個希望殊勝。
這種“老人院”是成就諸佛菩薩的第一道場,也是二十一世紀的主要修學道場。我們帶頭做,也把這個理念、做法、成果,介紹給其他宗教。我們期望所有宗教都能著重養老,都能幫助老人往生作佛,或者是生天享天福。
【淨土法門:如果希望晚年不受苦,現在要修福】
我父親一個朋友,在大陸做過總司令,家裡面用的人十幾個,傭人真是一呼百應。到台灣之後,他做過中部防守區副司令官。退休之後,夫妻兩個孤家寡人,一個傭人都沒有,七十多歲還要自己拿個菜籃上街買菜,我看到真是可憐!
那時我已經學佛,我勸他學佛,他說:“佛法是好,我現在沒時間,過幾年再學。”過幾年他死掉了!我們記取這個教訓,在自己福報現前的時候,千萬不要享盡,要留一點給後面。
所以,年輕時候種種享受不是福,晚年有福才是真正有福。晚年體力衰,一切都退化,那時候有人照顧,那才是真正有福。年輕的時候有體力,吃一點苦頭算什麼?
所以,如果希望晚年不受苦,你就要記住,現在要修福;現在不修福,到晚年後悔就莫及!
【淨土法門:年輕有福報,那不是福報】
我們在順境、善緣裡面,最重要的是,要能夠覺悟到生死無常!我們中國人講“好景不常”,我們要珍惜這個時節因緣,認真求道;如果把大好光陰去享受世間五欲六塵之樂,把你過去生中修的那點福報享盡了,那你就錯了!
人在一生當中要修福,不要享福,不要把你所修的那點福報都享盡,享盡了,到了晚年就沒福了。
我過去看過不少富貴人家,少年得志、中年得志,盡情享受,一呼百應的,到晚年就衰了。晚年的時候,我們看他連一個伺候他的人都沒有了,洗衣服、燒飯都要自己動手,可憐得不得了!
我們記取這個教訓,在自己得志的時候,在自己福報現前的時候,千萬不要享盡,留一點給後面。所以,晚年有福報,那是真正有福報;年輕有福報,那不是福報!
年輕的時候自己有體力,吃一點苦頭不在乎;晚年體力衰,一切都退化,那時候有人來照顧,那是真正有福。如果我們希望晚年有福,晚年不受苦,你就要記住,現在要修福;現在不修福,到晚年後悔就莫及!
修福一定要把握機緣,“人生苦短,生死無常”,今天你有財富,說不定明天就沒有了。你要不知道修福,你的福報享盡了,你阿賴耶識裡面還有許多不善的業,你死了之後隨業流轉,你就到三惡道去了。
你不能說你不造業,哪一個人不造業?不說別的,你吃眾生肉,你以為是在享福,你不知道厲害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“人死為羊,羊死為人”,你吃它半斤,將來要還它八兩。“殺人要償命,欠債要還錢”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不麻煩?
諺語常講“好景不常”,無論你有多大的福報,你有多大的財富,你保不住,它會離開你。離開你的時候,苦就現前了,所以一定要覺悟。年輕時候種種享受不是福,晚年有福才是真正的福報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
【淨土法門:養兒,兒不一定會養老】
1 在從前,中國諺語說“養兒防老”,現在大家都知道養兒,兒不一定會養老,你老的時候怎麼辦?你生病怎麼辦?
2 你不要指望養兒防老,你這個念頭過時,不合時代了。現在是養兒養女,不養老了!你老了,他就討厭你、嫌棄你,你沒有利用價值,他把你送到老人院,已經算是很客氣,對你很不錯了。
3 我們一定會老,那怎麼辦?只有一個方法,我們以真誠的愛心照顧老人、照顧病苦的人,到將來自己老了、生病了,就有人來照顧、來侍候,因果報應嘛!
4 你今天不發心照顧老人,等你老了沒人照顧你,因果報應一點都不會差錯!我們照顧老人愈周到,將來自己年老的時候,人家照顧我們也愈周到,由此可知,助人實實在在是幫助自己,利人才是真正利益自己,你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【淨土法門:不必積財養老,修善積德養老,這才是真正的福報】
人有命運,所以一般看相算命,真正高明的人算得很准。諸位讀《了凡四訓》,孔先生對袁了凡算得就非常准確,不是對一個人,對所有的人都能算得很准確,這就說明人有命運。
命運從哪裡來的?命運是心造的,是自己過去生中善惡業所造的。業力主宰著命運,命運它有個定數,凡夫逃不過這個數;逃不過這個數,就會被人家算得很准。
一切眾生都有氣數,只要你有煩惱,你會起心動念,你就逃不出這個數量。真正修行人心清淨,他沒妄念,他什麼都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算命、看相的,對他無可奈何,對他沒有辦法。
像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你有四相,“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”,你就有氣數,你就會被人算得很准。哪一天你真正做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他對你就一籌莫展。為什麼?你超越數量,你不在這個數上,你的心解脫掉了,這個時候,數對你毫無拘束。
諺語說得好,“命裡有時終須有,命裡無時莫強求”。但是命裡面有的財,譬如講發財,有少年時候發財的,有中年時候發財的,也有晚年時候發財的,你看命相書裡頭講,晚年發財的是真的財,為什麼?不容易失掉。晚年有財,才是真正的財富,真富貴!
少年時候發財的不是真正的財,往往到中年就丟掉了;中年發財的,還不見得是真的,若保不住,晚年苦!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年輕人飛黃騰達,他自己還很得意,年歲大的人看到笑笑,為什麼?年輕發達,不是真正的好事,他晚年能不能保得住?
所以年輕的時候受一點苦難無所謂,有體力能忍耐得過去;晚年老了體力衰了,再沒有人照顧,那個苦是真苦!諸位看看歷史,古今中外你去看看,有多少人少壯時發達,晚年時候潦倒,苦不堪言!
佛教給我們,財富來的時候不要享受,怎麼個不要法?來了我散掉,讓大家去享受,我不享受,我的財還在。所以不必積財養老,修善積德養老,這才是真正的福報,真實的福報!
【淨土法門:福報留在晚年享,這是最有智慧的人】
我們學佛的人,哪個不信因果?都信。雖信,深度不夠,為什麼?因為自己還不能認真去斷惡修善,這就是信的深度不夠。
譬如佛給我們講財布施得無匮乏的財富,我們今天有財,肯不肯布施?還是不肯,對佛這個話相不相信?相信,相信為什麼不做?信得不夠深!
佛說的話是真的,可惜我們不是真正相信;真正相信,你這一生的日子會過得非常幸福,非常自在。
財布施得金錢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種布施,在今天我們都有能力修。福報,諸位要記住,留在晚年享,這是最有智慧的人。
年輕不要把福報享盡,到老年受苦,那是真苦!年輕受一點苦,不在乎,有精神體力能抵抗得了;老年衰老,沒有人照顧,那的確很可憐。
我們要想晚年幸福,現在首先要修布施、要學敬老尊賢。我們對老人尊敬,這是修因,到將來我老了,年輕人就尊敬我。
我現在看到老人都討厭,等到我老了,人家看到我就討厭,什麼樣的因,得什麼樣的果報,絲毫不爽。所以看到老人很可憐,一定要盡力照顧他們、幫助他們。
“如是因”一定得“如是果”,你要是能深信因果,能認真地斷惡修善,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、非常自在!
【淨土法門:養老院就是道場,裡面有講堂,有念佛堂,播放講經光碟不中斷】
在今天這個世界上,除了一般的布施之外,要真正希望對正法久住做出具體的貢獻,就要建道場。我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次到美國,在舊金山遇到一些老朋友,過去跟李老師在一起學佛的,他們移民到美國去了,住在老人公寓,舊金山的老人公寓。它是在市區裡面,這個公寓是大樓,大概有二十多層,每個單位還不小。
它一個單位通常老夫妻兩個人可以住,一個臥室,一個客廳,一個廚房,還有貯藏室,還有個小陽台,大概合台灣十五坪。十五坪多大?一坪三十六尺,三十六英尺,平方尺,十坪就三百六十尺,是不是?十五坪四百多尺,四百多個平方英尺,所以也不算小,住得很舒服。它這一棟樓裡面有四百多個單位,所以規模相當大,有公共設施,這個大廳像大講堂一樣,大廳。
我們講經就在那個地方,在那個大廳上做活動。我在那裡講了一個星期,我就明白了,我說將來以後的佛教道場應該就像這種地方。為什麼?他已經退休,退休大概五十五歲以上的,他沒有工作,正是聽經、念佛、聞法的好時候,在今天的社會道場應該是這個。所以我就想到彌陀村,彌陀村這個想法就從那裡來的。年輕人忙著讀書、忙著工作,哪有時間聽經?沒有時間。
只有到退休下來之後,他一切都放下了,這時候好修行,他要不修行天天無聊,生活過得毫無意義。這個時候聽經,學習聖賢教育那個不一樣,他的生活就有興趣了,生機才能夠生得出來。所以辦養老院好,養老院就是道場,裡面有講堂,有念佛堂,有休閒的中心,這些是什麼?公共施設,再能有一個圖書館就更好。
講堂裡面天天講經,可以播放錄像帶、播放光碟,讓二十四小時講經不中斷,二十四小時念佛不中斷,在這個小地區之內,無論在什麼地方,你可以看到、聽到講經,聽到念佛,這個小范圍就是極樂世界,小型極樂世界。這是二十一世紀的道場,二十一世紀絕對不是寺院庵堂,是彌陀村這個形式,老人公寓這種形式。
澳洲的老人退休村,因為澳洲地方大,土地太大,土地不值錢,所以他們的居住環境像公園一樣,非常之好。裡面寬廣,樹木花草多,布置的小橋流水,確確實實是老人生活最舒適的一個環境。但是缺乏的是精神上的享受,精神上面的享受東西多,中國東西多,如果要不向這個方向發展,中國民間藝術將來慢慢也就消失掉,很可惜。所以應當培養民間藝術這些人才,他們到什麼地方去表演?專門到老人公寓、彌陀村這裡去表演。如果這個國家有幾千個彌陀村,他們要忙得不亦樂乎,到處去表演。
宗教教育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在這個裡面去設施非常理想。這得有大福報的人發心去做,先從小的做,一個點做,慢慢擴大,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就變成相當有規模、有影響的道場。一定要慢慢發展,根深蒂固才做得好,不能一下就搞大,一下搞大弊病很多,搞不好,欲速則不達,沒那麼大的福報。福報慢慢從小培養,愈培養愈大,這才是個辦法,才是個成功之道。這都是屬於此地講的修勝菩提行,修習殊勝無上佛道之行。
從文殊菩薩的大智,起普賢菩薩的大行,而普賢大士之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終極的目標一定在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。我們這個世界做再大的事業,要知道是極樂世界一個接待站,將來都送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有意思了。
所以經不能不讀,經不能不講,讀了就要去講,對哪些人講?對一個人講行,對兩個人講行,不拘形式,每天不間斷,講上十年就成功了,你就是大法師。大法師有沒有必要登台去講?沒有必要。有必要的是什麼?是這種小攝影棚加上網路,在這個小地方講,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,這就行!這種太方便了。聽眾之多至少有幾十萬人聽,一般的應該在幾百萬人,甚至於到幾千萬人在聽,先開始練,練十年就成功。
——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四三集) 2011/6/8 日本岡山淨宗學會 檔名:02-039-0443
【淨土法門:這一家整齊,社會就安定,提義彌陀養老大樓】
如果我們要幫助全世界,幫助這個國家民族,幫助這麼大的地區,東亞這個地區,那怎麼做?要做一個實驗點。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有大富長者,他有這個財力,大富長者能做這個好事。怎麼做法?建公寓,我就從這個公寓做起。這公寓是什麼?我們講彌陀村。公寓賣,但是來買的人一定是學佛的,一定是念佛的,不是念佛的不賣給他。
進來之後,你說這一棟公寓住幾十戶人家,全都是念佛的,進住之後,我們一起學《弟子規》,一起學《感應篇》,認真去做,這一棟大樓、一個社區就是一個道場,無量功德!這個大樓的頂層不賣,頂層做念佛堂,公共設施,家人想念佛,到頂樓念佛堂去念佛。
最下面的一層我都想到,最下面的一層做餐廳,素食餐廳,可以經營,可以做買賣。第二層做圖書館,閱讀的,你看東西都到第二層。三層以上住家。有那麼一個大富長者頭腦要能想到,這樣一做就做出典型出來。你看這個大樓裡頭住眾,人跟人之間相親相愛,不是陌生人,一個大樓是一家人,學會了謙卑,學會了尊重,學會了關懷,學會了照顧,互助合作。
這是什麼?這你一生做了一樁大事業。現在你看住大樓公寓的,隔壁鄰居,住了幾十年不知道姓什麼,從來沒講過話,陌生人,多可憐。從念佛同學,我們都是道友,念佛同修,一家人互相照顧,會真正做到就是夜不閉戶,你家裡出去不要鎖門,都是熟人,都會給你照顧,你說你多自在。
所以我想,這個理念要在企業家裡面去勸導他們,他們如果覺悟了,他一樣賺錢,給全世界做為一個現代居住環境最好的榜樣。信仰基督教的,可以那邊一棟是基督教的,那邊一棟是天主教的,把宗教裡面的教學統統落實在生活上,做到了。如果真能夠推動,這有助於和諧社會。過去中國人講齊家治國,家齊國就治了,現在這一棟大樓,幾十戶進來這是一家人,這一家整齊,社會就安定,這住的都是好人,都做的好事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社會就安定、就和平,不是不能做。
這些年來,我勸企業家,讓企業的團體繼承中國傳統的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。現在人口集中在都市,住的是這樣的大樓公寓,我在香港也是住的大樓,一層四個單位,三十層,這一棟大樓一百二十家,住的人很復雜,還有許多外國人。我們如果是建大樓,業主,就專門選居住的住戶全是佛教徒,這個做法就好,容易做,信仰不相同不好搞。
這都是我們現在怎麼樣想幫助現前這些苦難的同修們離苦得樂。如果在鄉村,那當然更好,為什麼?土地便宜。在澳洲我就想這樣做,買一塊大的土地,將來做為一個彌陀村,大家都住在一起,互相照顧,這個彌陀村裡面有佛堂、有講堂,朝這個方向去做。
全世界,我們有共同的理想,希望大家在一起共修,土地,因為澳洲土地很便宜,我們可以免費供給,房子自己可以蓋。澳洲居住的環境,在現在這個地球上來說是很理想的環境,澳洲、紐西蘭都是非常好的環境,地大人少。我們在湯池做了三年,有這個經驗,慢慢的、自自然然的,十年、二十年,它就會形成一個小鎮,這個小鎮就是世界和平的示范小鎮。不是做不出來,真正做得出來。
我們往下看這個經文,『盡未來際心無退屈』,這底下一句非常重要,『不於眾生希望毛發報恩之心』,這句話很重要。菩薩全是付出的,決定沒有希望有回報的這個念頭,那就錯了。有回報就變成什麼?變成生意買賣,決定沒有回報。
這個社區有聖賢的教育,有佛菩薩的教育,我們把它當作一個家來經營。家有家道,家道是倫理、是道德,也就是我們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,居住在這個地區就必須要學習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這是基礎必修的課程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統統要學習。聖賢的典籍,開課,我們請專家學者來教學,落實聖賢教誨。
兒童我們要教,而且如果場地夠大,環境許可,我們還可以接受其他地方小朋友來就讀,我們這裡培養優秀人才。老人在這個地方養老,能得到很好的照顧,能享受到天倫之樂,因為這裡是個大家庭,小朋友也很多,個個都能夠受到聖賢教育。真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說的,惠以眾生最殊勝的利益,真實利益。
現在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,從前社會是封閉的,交通不方便,沒有傳媒,它自然形成封閉。現在媒體發達,交通便捷,走向什麼?走向開放。開放,我們就要接受多元文化,我們才能跟全世界的大眾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目標要促進全世界的安定和平。
所以我們做這個小社區,就是一個樣子,家的樣子。家家都能像這個樣子,每個小鎮都能像這個樣子,世界和平,衝突自然沒有了,人人都以愛心待人,人人都以誠懇待人,怎麼會害人?這是怎樣把這個社會帶到安定和平、繁榮興旺、喜樂,這是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方向目標,也是各個宗教神聖教誨的終極目標。
聖賢也好、神聖也好、佛菩薩也好,他們的教誨需要人去完成,如果我們接受聖賢教誨的這些人不能夠一心一德的認真做到,聖賢人的願望不能實現。必須我們得有一些人,人不要多,古人講「三人同心,其利斷金」,有個六、七個,十來個,就能把事業做成功。真正發心,有眼光、有抱負,捨己為人,在佛法講,為正法久住,為普度眾生,這佛菩薩事業。現在出現十個八個這樣的佛菩薩,眾生就有救了,這個世界就會綻露一線曙光,人類就有了希望。我們要存報恩之心,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業不求別人報答我,你做得才自在,做得才心安理得。
這些年我住在澳洲,心裡常常在想著,澳洲的大環境很好,我們這些理想也曾經跟澳洲的各級領導人談過,大家都歡喜,大家都希望我們去做,還希望我們快點去做,我們也很受感動。關鍵是我們學院的同學,菩提心沒發出來,我們的三個根沒落實,雖然天天在講,天天在讀誦,沒落實。如果我們學院自己這些同學們,有二、三十個人,不少,古人說「三人同心,其利斷金」,三、四十個人同心,那還得了!佛在《遺教經》裡面講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如果我們大家都向著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來做這樁好事,決定能做成功。
只要有人帶頭,在這個世界上向往的人很多,你一號召,都來了。我們不要多,只建一個村,做出最好的榜樣,這才能成功,如果說做多了,我們的力量就分散了。最大的難處,人力,就是老師,表演的人,表演的人不多,只有三、四十個人,三、四十個人一分散,力量就薄了。所以必須做一個樣子,一生當中就是這一點,最好的示範。其他地方想做,協助他們做,讓他們到我們這兒來學,來多看、多學,然後再發展第二個點、第三個點,可以的。
我們的人永遠守在這一點,才能保證成就,永遠在這裡做帶頭作用,鼓勵別人做。這是真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一樁事情要做成就,做到圓滿,絕對不是一代,這個觀念我們要有,一定要培養底下一代,第二代、第三代、第四代,要懂得培養,這個事業才成為一個悠久的事業,世世代代相傳,它成為人間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的中心。接受這個教育,每個人都沒有自私自利,雖然我執沒破,但是都知道尊重別人,都知道為別人服務是應該的,都能夠做得到,全心全力為社會服務,為大眾服務,而不為自己。養成整體就是個人,個人就是整體,要養成這種概念,菩薩大慈大願以身為質就真正能落實。
三惡道是什麼?三惡道是貪瞋癡,我們把貪瞋癡放下,三惡道就沒有了。大乘教裡面佛說得很好,貪婪是餓鬼道,愚癡是畜生道,瞋恚、嫉妒是地獄道,這些經教典籍天天在讀誦,天天在討論,天天在學習,有這麼一個好的氛圍,自自然然他斷了;縱然斷不了,他一定也減輕,煩惱輕,智慧就增長。所以這個小鎮、這個小區的人有智慧,不迷惑,以真誠待人處世。這個地區當然也經營商業,會做到貨真價實,不會有假的貨,不會欺騙顧客。
旅游的人、學習的人到這個地方,頭一個,他安心、他歡喜、他遠離恐怖,他到這個地區來,他就能得到喜樂。古聖先賢都這樣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是人造的,天堂也是人造的,地獄還是人造的,看你怎麼造法。只有普代眾生受苦德,他才能做得圓滿,如果沒有這一條就難了。為什麼?只要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念頭,就把這個團體破壞了。
所以首先我們能把自利放下,把利他提起來,起心動念決定沒有自利的念頭,都是為了利他;利他,利益社會、利益族群、利益國家、利益世界。這一點,就像一個細胞一樣,它是整個世界,這個地球上的一個亮點、一個榜樣、一個示范。這是我們今天學到此地,想到眾生無邊誓願度,如何能夠把儒釋道的三個根,把全世界各個不同宗教裡面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都能在這個示范點裡面放光,在這個示范點裡面圓滿落實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——老法師,《忘盡還源觀講記,第69集》
http://big5.xuefo.net/nr/article57/566698.html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