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September 24, 2018

《了凡四訓語解精編》第四篇 謙德之效 & 袁了凡居士傳

《了凡四訓語解精編》第四篇 謙德之效 & 袁了凡居士傳

佛陀教育基金會

第四篇 謙德之效
易經說:「上天對於驕傲自滿的萬事萬物,總是虧損他,以幫助謙虛之事物。地的道理也一樣,高處之山水,總要往下流,以添補低陷的地方。鬼神對於驕傲自滿的總要折損他,而庇護謙虛之人。人心也一樣,驕傲自滿者,必為人所憎恨,惟有謙虛之人,才受人敬重。
易經一書,掛著六十四條大原則,分述三百八十四條小道理,戒慎警惕之詞佔三分之二,只有謙卦之六條道理,全部是讚頌之詞,難怪俗語常說:「謙受益,滿招損。」
試看清寒之士,將發達成名之前,必都有一段謙容可掬之時光。
辛末年,有同鄉十多人,上京赴考,其中以丁賓的年紀最小,但卻也最謙虛。
我告訴朋友說:「此人今年必中考。」
朋友說:「何以是得。」
我說:「惟有謙虛者必獲福。看他們一班人之中,只有他信實厚重,沒有輕浮的樣子;只有他恭敬溫馴,虛懷若谷,不跟人爭面子,也只有他受辱而能忍耐,聽到了毀謗而不辯;人的修養到了此種地步,天地鬼神都將保佑他,那有不發不中的道理。」到了發榜時,果然被料中。
還有浙江秀才憑開、山東冠縣趙光遠,以及夏建所......等人,都於連考不中之後,大改初年驕傲自負的壞脾氣,而變成謙謙君子,然後考中的例子。
因為上天若擬賞賜其人,未發福之前,必先打開他的智慧,慧根一開,則虛華自實,淫威自斂,其福自至。
江陰有張晨嚴,其人博學多才,頗有盛名,甲午年參加考試,結果名落孫山惱羞成怒,竟然大罵考官有眼無珠,當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,張君卻又牽怒此人。
道人就開口說:「必是你的文章不好吧!」
張盛怒說:「你又沒見我的文章,怎知不好?」
道人說:「聽人家說,寫文章必須心平氣和,現在看你破口大罵的樣子,心極不平,氣極不和,怎麼可能寫出工巧的文章呢?」
張君不知不覺就屈服,轉而請教道人。
道人說:「考試也靠命運,命不該中,花再多的時間也無用處,必先改變自己。」
張問:「既然是命,又將如何改變?」
道人說:「造命在天,立命在人,本立而後道生。力行善事,廣積陰德,則人生沒有什麼求不到的事。」
張問:「我是貧窮之人,如何行善積德?」
道人說:「善事積德,都由心造,常存善心侍人接物,則功德無量。譬如謙虛的修養風度,並不用花錢,你為何不反省,責備自己不夠程度,不夠謙虛,而只責怪考官呢?」
張君從此猛然醒悟,即刻日日行善,時時積德,到了丁酉年,有一次夢見了自己走到一棟高樓裡,撿到了一本開榜的名錄,但榜上卻有許多擦掉的空格,他好奇的問身邊的人說:
「這是什麼名冊?」
旁人答:「是今科錄取的名冊啊!」
又問:「為何又刷掉了那麼多人呢?」
旁人答:「陰間三年就校正一次,須積德與無惡之人,才能榜上留名,空白處被擦掉之人,都是本來榜上有名,因為剛做了刻薄的惡行,而被刷掉的。」又說:「你三年來謹慎修身,可能會補得此缺,應該自愛。」此年張君果然考取了第一○五名。
由此看來,俗語說:「為人莫作虧心事,舉頭三寸有神明。」是有原因的。
人生在世,吉凶禍福,如何趨避,確是繫於一念,人若能緊守一念之善,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,謙虛的抑制自己,則天地鬼神必能時時照顧維護,以蔭我人福祉
若自驕自滿,持才傲物,持強逞能,不但沒有光明的前途,也成不了大器,就是有小小的福氣,也享受不了的。因此有智慧的人,明理的人,絕對不會自毀前程,自拒其福才對,何況也只有謙虛之人,才能容納別人的教導,也才有人願意給他福慧,而受益無窮,這是一般人為了生活所應俱備的觀念。
佛家有言:「求富貴得富貴,求功名得功名。」人能立志,像樹立根,立定志向須念念不忘謙虛,處處與人方便,自然就能感動天地。因為造化惟心,成敗在己。
孟子也說過:人若能擴充自己的德性,將各人祈求功名富貴的希望,推及於眾人,與人共享,與人同樂,則人生自必無憂無慮,和平安祥。
可惜一般人為人處世,追求功名富貴,都只是一時高興,一廂情願而已,興之所至則行,意興闌珊則止,缺乏恒心,缺乏眼光。
因此說:凡人修身之命,必須有恒,立定志向,廣積陰德,加被十方,則命運也就拘束不了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袁了凡居士傳
彭紹升撰
袁了凡先生,名黃,字坤儀,江南吳江人。了凡之先祖,贅嘉善殳氏,遂補嘉善縣學生。隆慶四年,舉於鄉。萬歷十四年,成進士,授寶址抵縣。後七年擢兵部職方司主事。會朝鮮被倭難,來乞師;經略(官名,掌一路兵民之事,權任甚重,在總督之上。)宋應昌奏了凡軍前贊畫(猶今之參謀也。)兼督朝鮮兵。
提督(舊官制官名。清代於重要省分設提督,統轄全省水陸各軍,為武職最高之官。)李如松以封貢紿倭,倭信之,不設備;如松遂襲破倭於平壤。(平壤,朝鮮安南道首邑,面江背山,形勢險要。)了凡面折如松,不應行詭道,虧損國體;而如松麾下又殺平民為首功,了凡爭之強。
如松怒,獨引兵而東。倭襲了凡,了凡擊卻之,而如松軍果敗。思脫罪,更以十罪劾了凡。而了凡旋以拾遺被議,(被忌者誣陷也。)罷職歸。居常善行益切,年七十四終。
熹宗(天啟廟號。)朝,追敘征倭功,贈尚寶司少卿。了凡自為諸生,好學問,通古今之務,象緯律算兵政河渠之說,靡不曉練。(先生博學尚奇,凡河洛理數,律呂,水利,兵備,旁及勾股,堪輿,星命之學,無不精密研求,富有心得,有兩行齋集歷法新書皇都水利評注八代文宗群書備考手批綱鑑行世。)
其在寶坻,孜孜求利民。縣被潦,了凡乃濬三岔河,築隄以禦之。(寶坻屬於直隸之京兆,南臨渤海,西近白河,為北方易受水患之地。)又令民居海岸植柳,海水狹沙上,遇柳而淤,久之成隄。
治溝塍,(界水之田塍也。)課耕種,曠土日闢。省諸徭役(省徭役,不使民從事義務工作也。)以便民。家不富而好施。居常誦持經咒,習禪觀,日有課程。公私遽冗,未嘗暫輟。
著戒子文四篇行於世。夫人賢,常助之施,亦自記功行。不能書,以鵝翎莖潰硃逐日標曆本。或見了凡立功少,輒顰蹙。嘗為子製冬襖,將買花絮。了凡曰:「絲綿輕煖,家中自有,何必買絮!」夫人曰:「絲貴花賤,我欲以貴易賤,多製絮衣,以衣凍者耳。」了凡喜曰:「若如是,不患此子無祿矣!」子儼,後亦成進士,終高要知縣。 
袁了凡先生誡子文四篇,乃奉行感應篇功過格之骨髓,其首曰「立命之學」。蓋數雖前定,命可轉移。勉人奮發,毋甘暴棄。故首之以立命,先開其端緒。凡人之不肯遷善者,皆自以為無過也。夫不止惡而行善,如注水於漏器,但見其損,不見其增;遂以為無效者,乃自誤也。
故先曰諸惡莫作,次曰眾善奉行。若諸惡仍作,眾善奉行,則剛剛扯直。若諸惡仍作,數善略行,則自然見禍不見福矣!故其二曰「改過之法」。夫改過乃立命之下手第一著工夫也。
世人未嘗無起信行善者,而往往局於常見,不合古人者多,故其三曰「積善之方」。積善一篇,論行善有真假、端曲、陰陽、是非、偏正、半滿、大小、難易之辨,可謂推闡盡致矣。
故積善篇乃立命之正軌也。夫初學行善,如貧子驟穿華服,不免有驕矜之意。貢高我慢,薄視一切,錙銖天下。滿招損,謙受益,故終之以謙德之效。
夫謙虛則為善惟曰不足,故謙德篇乃立命之克保有終也。文雖四大段,其實一篇也。此文如精金美玉,為明代鉅文,非僅泛常勸世文可比。茲敬重錄付梓,並加以詳細之註釋,為閱讀者之一助焉!
尤惜陰謹撰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