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基金會
第三篇 積善之方
古時有一婦人顏氏,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,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,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,她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,其子孫必然會出人頭地。
孔子也稱讚舜之大孝說:「舜必能流芳千古,子孫興旺。」上述之論,確是言之有理。
再證之以往事:福建公卿楊榮,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,每當暴雨成災,沖毀民居時,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,別的船隻總是相爭撈取貨物,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為要,貨物一概不取,鄉里的人都笑他愚笨,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,楊家便漸漸富裕。
有一天,一位道人到楊家說:「你祖積有陰德,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,某地龍穴可築祖墳。」於是就依言作今人所說「白兔墳」。後來生了楊榮,年幼就登科,位至三公,並得皇上加封祖父官號,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,盡多賢達之士。
鄞縣人楊自懲,起初當縣吏,心地忠厚為人公正。有一次縣長處罰一犯人,打得血流滿面,而猶不息怒。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,請縣長息怒寬恕。縣長說:「此人犯法反常理,怎能叫人不怒。」他叩頭說:「為政失道,百姓渙散已久,他們不懂得法律常情,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好了,這種事破了案都不能高興,怎麼可以發怒呢?」縣長因此才息怒。
自懲家境貧窮,又廉潔自持,從不收受別人財物。碰到了犯人缺糧時,也都盡力救濟,即使自己挨餓也再所不惜,至誠持善從不間斷。
後來生有二子,長子名守陳,次子名守趾,為南北吏部侍郎,長孫也作到刑部侍郎,次孫也作到四川廉憲,都是出了名的官職,其後裔也都興旺不衰,官運亨通。
明朝英宗時期,福建猖亂,百姓從賊者很多,朝廷派佈政司謝都事,搜殺東路賊黨,謝恐濫殺無辜,因此先設法取得賊黨名冊,凡沒有參加匪黨組織的人,即暗中給予白布和小旗,教他們在官兵進城時,插旗於門首,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,因此救了萬人的姓命。後來謝之子孫有中狀元、當宰相、中探花等......滿門得享富貴。
又廈門有林姓人士,母親樂善好施,常作饅頭供應窮人,凡索取者都照數施捨。有一道人,每次索取六七個,三年如一日從未間斷,他母親也照給不誤,而從未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。道人知其誠心救人,就對他說:「我吃你的饅頭三年,無以為報,特地前來告訴你,屋後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墳,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。」
後依言點葬,初九世即有九人登科,世代從此不斷出貴,福建至今還有「無林不開榜」的譬喻。
還有馮琢庵 太史之父,冬天清晨到學堂時,路上遇到了一個人,倒在雪地中已快凍僵,就即刻脫下自己的皮袍給他穿上,並扶起回家救治。當晚就在夢中得到神靈的指點說:「你救人一命,出於至誠,吾派宋朝名將韓琦作你的兒子。」而後生下了琢庵 ,就取外號為琦,以作紀念。
台州應尚書,壯年時住山中讀書,夜間常聽到有鬼怪作崇叫鬧,但他都不害怕。有一天,他聽到鬼在談話說:「某婦人因其夫外出,很久未見歸來,他翁姑以為兒子死了,逼其改嫁,明天晚上會來自縊,我從此有人代替,可以轉世投生了。」
應尚書聽到了此語,就即刻賣掉了田地,得銀四兩,並假造了一張其夫的書信,一併寄到了他家。
她母親發現了筆跡不同,有點懷疑,但繼之一想:「書信就算假,銀子總沒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吧?我想孩子一定平安無事才對。」因此也就不再逼他媳婦改嫁。後來她的夫婿總算回來團圓。
應尚書後來又聽到鬼說:「本來有人來代替,卻被那位秀才破壞了此事。」另鬼說:「那你就找他算帳啊!」鬼說:「不行,天帝以此人心地善良,早已命他為將來陰間尚書,吾怎麼能害得了他。」
應公從此更加努力,日日行善,積德甚多,碰到了饑荒時,必捐獻糧食救災。遇到了旁人有急難,都盡力給予協助。碰到了不如意事,也只逆來順受,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。至今其子孫為官享福者,比比皆是。
還有常熟縣人徐鳳竹,其父頗為富有,凡是碰到了饑荒,總是捐獻糧食以賑災救貧。有一次就聽到了鬼唱歌說:「千不騙,萬不騙,徐家秀才作到了舉人郎。」連續幾天唱個不停。
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。他父親因此也就更努力積德行善,從不弛怠,舉凡修橋補路,照顧過路的旅客僧人,凡有益大眾之事,無不盡心盡力。
後來又聽鬼神唱歌說:「千不騙,萬不騙,徐家舉人直作到都堂。」後來徐鳳竹果然作到了兩浙巡撫。
嘉興屠康僖,初為刑部主事,常往獄中探查案情,遇有無辜枉獄之人,即簽報案情給主審官,待開庭時,主審官依此案情審問,無辜之犯人都表心服,因而無罪釋放者有十幾人。一時百姓都說尚書廉明公正,而屠公卻從不居功。
屠公又再上書陳情曰:「轄治之下,四海之廣,百姓眾多,必有許多枉獄之民,應該每五年派一減刑官,詳加調查以平枉獄。」皇上準其所奏,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員。有一天晚上,屠公夢見了神靈指點說:「你命中本應無子,今減刑之事,正合天心,天帝特賜你三子,並都享高官厚祿。」
過了不久,夫人就懷孕了,後來接續生了三個兒子,名叫應塤、應坤、應竣,都是當了大官。
嘉興人包憑,他的父親是池陽太守,生有七個兒子,包憑是最小的一個,入贅平湖袁氏為婿,雖然博學多才,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。
有一天到太湖附近遊覽,行至一村中,見一寺院破漏,觀音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污,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,給主持人作為修築廟宇之用,僧人說:「工事太大,所費必鉅,恐怕難予完成你交待的心願。」
於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旅,貴重值錢的衣物,交予僧人,雖經隨行僕人再三勸阻,他還是誠心樂意的捐出,並說:「只要佛像不被損壞,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係!」
僧人說:「施捨錢財衣物並非難事,但你虔誠心意,確實難得。」寺院修好之後,有一天他又來遊此寺,夜宿寺中,即夢見護法神前來道謝說:「你子當享世代俸祿。」後來他的子孫,汴與聖芳,都真的作了大官。
嘉善人支立的父親,當刑房吏的時候,有無辜之重犯為了求生,告訴他的妻子說:「支先生待人很好,也很同情我的遭遇,願意代為洗雪冤情,我們已沒有什麼可以報答,明天你請他到鄉下,詳述案情過節,並親身侍奉他,他若肯接納,則我就可能平反獲釋。」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。
隔天,支先生到他家裡,她即親切招呼,並告訴他丈夫的意思,願意過給他作女婢。支先生斷然拒絕,只答應她轉呈案情,盡力而為。
後來案情大白,犯者無罪獲釋,登門道謝說:「先生大德,世所罕見,吾有小女,就送來當丫頭,幫忙料理家務,此禮可通還請笑納。」支先生只好按規矩收納。
後來他的兒子支立,廿歲就登科,官至翰林,孫支高以及子孫世代也都官運亨通。
以上各段所述,雖然情節、作法不同,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實例。
積善之事詳細來說,有真善假善,有端正之善與歪曲之善,有陰善陽善,有是善非善,有偏善正善,有半善滿善,有大小之善,難易之善等之分別,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,不然為善而不明理,往往就會產生自認為行善,而其實是造孽的行為,而枉費苦心。
譬如一般人常說:「某人行善而子孫不興,某人為惡而家門卻昌盛。」而誤解俗語所說:「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」是無稽之談。
其實這都是一般人不明事理,顛倒是非善惡準則的錯誤觀念所造成。不可認為善惡報應是騙人的說法。
就以真善與假善來說:
打人罵人、貪財妄取,一般人都認為是惡;敬人禮人、廉潔有守,一般人都認為是善。其實這些行為,都不一定就是惡或者善。我們必須進一步,了解他行為的動機與目的,才能了解何者是善?何者是惡?
正確來說:「有益於人群,則打人罵人皆算善。若為了自己私利,則尊敬別人、禮讓別人也算惡。」
為人處世,利人之善才是真善,利己之善則是假善。
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,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。
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,有所謀而為之善是假善。
那麼什麼是端正之善,與歪曲之善呢?
一般人都認為謹慎,隨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,但聖人卻認為敢作敢當豪爽之狂狷之士,才是善人。因為謹慎軟弱沒有個性之人,雖然全鄉人都說他好,而成好好先生,卻是隨波逐浪,沒有志氣,沒有道德精神,沒有道義勇氣之人。依此類推衡量,則社會上荒謬顛倒的現象,還有很多。
總之,天地神鬼對於善惡之觀念,都與聖人的觀念相同,而與世俗的眼光相反。因此說:若想積德行善,決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,討好世人掩人耳目,必須從內心深處潛移默化,一心只為濟世,不為媚世,純為愛人助人,才是端正之善。
若有一絲媚世之心,一點憤事玩世之心,則就是虛偽歪曲之善。
善又有陽善與陰德之分。
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,行善而不為人所知,就是陰德。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福報。陰德天必賜以厚福。
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,必有奇禍。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,而有名望之人,大都只是浪得虛名,缺少實際功德,因此名望之家,橫逆之事也特別多。
因此古人勸人:「勿使名過實,守愚聖所讚。」
人若毫無過失,而被橫加惡名,又能逆來順受,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,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。因此俗眼所看為惡昌盛之說,值得探討。
總之,陽善與陰德,就只差別於明暗之分罷了。
既然行善,何以又有是善、非善之說呢?
舉例來講:魯國法律規定,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,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,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賞金,作為獎勵。
孔子的學生子貢,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,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:「你錯了,君子作事何以移風易俗,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,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,為了博得虛榮,就隨意去做呢?現在魯國富人少,大都是窮人,你這樣創下了惡例,則大家認為贖人接受償金是丟臉的事,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,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,將慢慢消失了!」
還有一例:子路救起溺水之人,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,子路收了起來。孔子聽到了說:「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了。」因為一個肯救,一個肯謝,則會釀成風氣。
以上二例,以一般人的觀念說,子貢不領償金是廉潔的好事,子路接受贈牛,是一大敗筆,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。
因此說:凡人行事,不可只看行為,必須看他的流弊;不可只看現在,必看事情的結果;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,需看對大眾的影響。
若現行似善,而其結果足以害人,則似善而實非善。若現行雖然不善,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,則雖非善而實是善。舉此一例可以旁通,例如:不應寬貸,過份稱讚別人而迷人神智,為守小信而誤大事,寵愛小孩而養大患......等,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。
而這些正是一般凡眼俗見所言:「好心被雷親」的原因。
至於善有偏正,又當何講?
舉例說: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,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,看重他如泰山,有一天,一個鄉民醉後前去大罵他一頓,呂公不為所動,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較。過了年,此人愈變愈壞,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,呂公才後悔說:「當初若稍為跟他計較,送官懲罰,小懲足以為戒,也許今日不會促成此種大惡,都是吾當初心過於忠厚,怕被人誤為仗勢欺人,以致害了他!」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。
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:某地有次饑荒,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,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,官府卻一概不理,於是暴民愈為放肆,變本加厲,逼不得已,只好私自懲治暴徒,鄉里才為之平靜,而免大亂。
因此說:人人皆知善是正,惡是偏。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,則是偏。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,則是正,這是為人處世應有的認識。
還有半善滿善,又作何解?
易經提到:「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。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,勤而積之則滿,懈怠不積則不滿。
譬如以前有一女人,到廟裡燒香,想佈施卻又家境困難,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錢捐獻,但廟裡主持高僧還是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。後來此女貴為宮女,攜帶了數千金來廟佈施,主持僧卻只派了徒弟代辦而已,因此她就開口問道:「我以前只捐二文,你就親自替我祈福,今天捐獻千金,你為何不樂意服務?」高僧說:「以前佈施雖小,心意真切,非老僧親勞,不足於報答。今日佈施雖多,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,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。」
以此為例:「千金是半善。二文是滿善。」
還有以前神仙名鍾離,傳授呂洞賓點鐵成金之術,以利行善濟世,呂祖問說:「這種金會還原嗎?」鍾答:「五百年後,終究還要復原為鐵。」呂祖說:「這樣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?這種法術我不想學。」鍾說:「修學仙道要先積滿三千功德,就憑你這句話,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,可以學仙了。」
因此說: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,事後不牢記在心裡,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。若懷有企圖行善,施恩望報,就是終生行持,還只半善。
譬如以錢財救濟別人,若能做到布施金錢,而心裡沒有感覺。布施其人,而像沒有其人。布施了錢財,而像沒有錢財布施出的心,三輪皆空,一心清淨之境,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,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。
若施人而心不忘,施恩而望報,捨財物而心痛,則就是黃金萬兩,也只半善而已。
再論善有大小,有難易之理:
古時有位叫衛仲達的人,供職朝廷為官,有一次精神解離,被攝入陰間,閻王命人呈現善惡記錄簿給仲達看,他發現惡錄簿攤滿庭院,而善錄簿卻只幾張而已。閻王又命人取秤來稱,大疊之惡錄簿,卻比只幾張的善錄簿輕。
仲達好奇的問:「我才廿多歲,那來如此多的惡錄?」
閻王答:「思念不正就已犯罪,不一定做了才算。」
又問:「善錄何以會比惡錄重呢?」
閻王答:「朝廷常興大工,修三山石橋時,你上書的奏章稿文。」
仲達說:「我雖上書,朝廷並未採納,何以有此份量?」
閻王說:「朝廷雖未採納,但你一念之善,普達萬民之身,若被採納,則善力更大。」
由此可知,志在天下,善達萬民,則善雖小而功德大。若志在一身,善及一人,雖多也小。
至於難易之善,就像修身克己一樣,必須從很難克服的地方先克服,則小的過失也就自然不會犯。
譬如江西舒翁,以二年教書所得的薪水,代繳他人的罰款,使人夫婦團圓。
河南張翁,以十年省吃儉用的儲蓄,代別人償還債務,而救活他人妻女。
鎮江斬翁,雖年老無子,也不忍娶幼女為妻。
上述頃囊相助,體諒別人,為別人著想之善舉,都是作別人所不願作,忍別人所不能忍難能可貴之善,這種難為之善,才最可貴,而天降之福也必豐厚。
無錢無勢之人,行善助人是比較困難,但若能盡力而為,在困難之中行善,其價值也更為可貴,獲福也大。
有錢有勢之人,行善積德是太容易了,容易行善而不為,即為自暴自棄,正如俗語所言:「富而不仁如肥豬。」
行善的道理跟原則,上面已經說得很詳細。
下面來談隨緣濟眾,行善積德的方法。
1、與人為善。2、敬愛存心。3、成人之美。4、勸人為善。5、救人危急。6、興建大利。7、捨財作福。8、護持正法。9、敬重尊長。10、愛惜物命,等十法。
1、何謂與人為善?
先帝舜年輕的時候,在山東看漁人捕魚,看到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,都被年輕力壯者爭相佔取,而老弱漁人,反被排斥於急流淺灘之處,而深感傷心,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,凡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,他就故意讓人,而不抱怨。逢到有人把魚讓給他捕捉,就當面稱讚並道謝。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,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。
試想,以舜之才智,那有不能用語言教人的道理?而他卻不用言教,寧取身教,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,真是用心良苦。
因此說:為人應儘量不拿自己的長處,去彰顯別人的弱點。不要故意表現自己的善心,去顯示別人的惡意。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,去捉弄別人,折騰別人。應該儘量謙虛處世,見人有過,儘量寬恕。見人小善,也要表揚,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,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,使惡人不敢放縱,也有改過的機會。
總之,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,維護真理原則,即是與人為善。
2、何謂敬愛存心?
就一般人的行為來看,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,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,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明白。因此說:「君子所以異於小人,僅在一念之差而已。」孟子也提到:「人所以異於禽獸幾稀?」
俗語說:「一樣米養百種人。」人雖有親疏貴賤,智拙賢愚之分,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,誰都應該互相敬重,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,能了解眾人的立場,即合聖賢之道,因為「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」人人若都能敬業樂群,安份守己,敬重別人,也珍重自己,即是代天行道,敬重存心。
3、何謂成人之美?
一般來說,社會上持善之人較少,迷糊之人較多,而一般人又有坦護自己,排擠異群的劣根性,因此善人處於俗世,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,有破斧沉舟的勇氣決心,否則也很難立足。加以有意行善之賢達人士,言行都與世俗不同,心直口快,不善心機,不善於粉飾自己,以博取虛榮,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,就常給他們不公道的指責,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。
因此說:仁人志士,長輩君子,應時加匡正輔助,以宏揚此等善士之功德,就像處理玉石之道一樣,任意拋棄丟擲,就同互礫,若懂得加以琢磨,則就是寶貝。
因此,凡發現有人行善,其志可嘉,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,以成人之美。
4、何謂勸人為善?
凡人都有良知,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盪,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,因此與人相處,須時時提醒告戒他人,以解開迷惑。
韓愈說:「一時勸人以口,百世勸人以書。」為人若能臨機應變,因材施教,做到不失人不失言,則就像解人煩惱,醒人惡夢一樣,是最好也最實惠的事。
5、何謂救人危急呢?
人生在世,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,當碰到別人遭到禍害之時,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,盡力給予協助,譬如拿話安慰,或發洩他的冤屈,或給予其他方式的接濟都可以。
古人說:「恩惠不在大,能救人緊急為貴。」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。
6、何謂興建大利?
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,譬如開渠導水,條築堤防,修建橋樑、救濟貧困......等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都算興建大利。
7、何謂施財作福?
佛門萬種行持,以佈施為第一,施就是捨,賢明之人內捨六根,外捨六塵,一切所有都可施捨,而不掛意。
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,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,因此為人若能看破人生,從最困難的施財做起,以利群生,廣積陰德,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,外能濟人之急難,則將大有助於修善行持。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,但慢慢就會感到心安理得,心曠神怡,而消除其他過失。
8、何謂護持正法?
正法即是佛法,佛法是萬物萬世的指標,沒有正法,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,難予脫離凡塵三界,難予維護蒼生,救渡眾生。
因此,凡是見到佛堂、神廟、或經書典籍,皆應敬重並加愛護整理,至於宏揚正法,以報佛恩更要認真去做。
9、何謂敬重尊長?
就是尊重父母兄姊,長官上輩,凡是年高德重、長輩、上官都要敬重。
奉侍父母應柔聲下氣,必恭必敬。服務社會國家,也不可因為天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。有刑於犯人時,不可作威作福。這些都是最關係陰德的,試看忠義之家,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,這是敬重尊長的道理。
10、何謂愛惜物命?
古人曾說:「愛鼠常留飯,憐蛾不點燈。」當然一般人很難做到此種境界。這只是提醒我們,必須維護人所俱的「有惻隱之心」。孟子所以說:「君子遠庖廚。」也是為了養成人人皆有惻隱之心。因為人生在世,求仁者盡在此心,積德者也憑此心。
因此說: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,也應當做到「自養者不食,見殺者不食,聞殺者不食,專為我而殺者不食。」的四不食之修養,以培養慈悲心腸,增長福份智慧。
再說: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,今人種田除蟲以養人,衣食之源,樣樣動人惻隱之心。因此為人一生,若不知愛惜物命,珍惜勤儉,就跟造了殺生孽的過失一樣,至於手所誤傷,足所誤踐者,更是常見,都應當隨時防範,盡量避免。
總之,積善之方太多太多,難予一一例舉暢述,但只要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,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的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