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在《論語》中,子路曾向孔子詢問關於生死的看法,孔子拒絕回答。你卻總是爭辯不休,難道不是過於怪僻偏激嗎?
答:孔子回答說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這是他在婉轉地開導啟發,不是全然拒絕回答。孔子說:「死生亦大矣。」(見《莊子》)難道也是怪僻偏激嗎?
問:佛教所說的心性,是認為無善無不善嗎?
答:若是無善無不善,就成了虛無的頑空和斷滅。世人不是執著於有,就是執著於無。不是執著於亦有亦無,就是執著於非有非無。所以《觀佛三昧經》中將其比喻為盲人摸象。這個故事說,有一些生來就失明的盲人,從不知道大象的樣子。
有一個國王便召集這些盲人,對他們說:「你們想知道大象的樣子嗎?」盲人們都回答說想知道。國王就讓象夫把大象牽到院子裡,讓盲人們用手去摸。然後國王問他們:「你們已經知道了大象的樣子嗎?」盲人們都回答說知道了。摸到象耳的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畚箕。」摸到象鼻的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琴。」摸到象牙的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木橛。」摸到象背的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屋子。」摸到大腿的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牆壁。」摸到像尾的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掃帚。」摸到小腿的說:「大象的樣子像柱子。」
眾盲人各執己見,爭論不休,互相打了起來。國王笑道:「你們中間沒有一個人知道大象的樣子。其實像畚箕的是大象的耳朵,像琴的是大象的鼻子,像木橛的是大象的長牙,像屋子的是大象的後背,像牆壁的是大象的大腿,像掃帚的是大象的尾巴,像柱子的是大象的小腿。」眾盲人聽國王說過之後,不敢再作爭辯,但各自的心中還是認為自己所摸到的才是大象的樣子。世人談論心性,也就像盲人摸象一樣。
問:萬物都是有生成,必然就有毀壞。有起始,必然就有結束。心性也有生滅嗎?
答:凡是有形的東西,就一定有生成、有毀壞,有起始、有結束。心性既然無形,怎麼會有生滅?
問:那麼心性像虛空一樣嗎?
答:不對。像虛空一樣的空,稱為頑空。性空之空,超越了空、有的對立,稱為真空。
問:耳朵和眼睛屬於形骸,能見能聽屬於神識。神識若是不滅,能見能聽的心性就應該少壯如一。可是到了年老的時候,視力漸差,聽力漸弱。則能見能聽的心性也有衰老和死亡,由此可知神識也有生滅。
答:耳朵和眼睛的視聽能力衰退,是由於形骸的衰老所引起,與能見能聽的心性無關。眼睛能見到物體,不是它自己能見到,而是依賴能見的心性才見到。耳朵能聽到聲音,不是它自己能聽到,而是依賴能聽的心性才聽到。
如果說眼睛能自己見到物體,那麼死人瞪著的眼睛也應當能看見。而在作夢時眼睛閉上,就不應再見到種種形象。如果說耳朵能自己聽到聲音,那麼提著死人的耳朵也應當能聽到。而作夢時自己的耳朵既在床上,就不應再聽到別處的聲音。由此可知,神識是沒有生滅去來的。
問:心性沒有生滅,已經略知梗概。心性沒有去來,還是不太明白。
答:有去有來、有起有滅的是妄想心,而不是真實的心性。真性廣大無際,包含虛空。大千世界在我的心性之中,不過像是滄海中的一個水泡而已。
問: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的報應,以及投生到人間,有人從事相上認為是由閻王所判定,有人從心性上認為是由自己的業緣所招,究竟誰說的對呢?
答:若不固執一端,兩種說法都對。若是彼此固執不能融通,那麼兩種說法都錯。譬如由夫妻倆所生的孩子,如果兩人無意排斥對方,無論誰說這個孩子是自己所生,都沒什麼問題。倘若夫妻二人爭得面紅耳赤,都認為這個孩子是我所生,不是你所生,那就錯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