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anuary 17, 2022

《念佛感應錄》(五)壹、念佛往生:三四、我到人間只此回

《念佛感應錄》(五)壹、念佛往生三四、我到人間只此回

編者:慧淨法師

 

——民國第一奇女子呂碧城念佛往生

中國近代是一個風雲變幻、俊傑輩出的時代,在佛教界出現了弘揚淨土的印光大師、重樹律幢的弘一大師,以及致力於改革的太虛大師等。而現代很少有人提起、深受印光大師影響的呂碧城,亦是當時的一位風雲人物,名震一時。

呂碧城,原名賢錫,字聖因,一字蘭清,法號寶蓮,安徽旌德人,生於一八八三年。少有奇慧,五歲能詩,七歲能畫。二十歲時,曾撰一函,至《大公報》,為該報創始人英斂之賞識,聘為《大公報》編輯,成為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、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女編輯。一九○五年,她被舉薦籌辦北洋女子公學,辛亥革命後改為天津女子師範學校,她出任校長,當時年僅二十三歲,是為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。

碧城於師範學校停辦時離職,袁世凱聘她為秘書,視她為國士。至袁欲以帝制自為時,碧城卓有遠見,毅然辭職。

此時,才華橫溢的碧城已名聲鵲起,引起中外名流及文壇矚目,內廷秘史繆珊如有詩讚說:「飛將詞壇冠眾英,天生宿慧啟文明。絳帷獨擁人爭羨,到處咸推呂碧城。」

碧城美艷非常,一時傾慕她的人如過江之鯽,但是她終身未婚。碧城自有她的理想追求。之後碧城奉母在上海安居,一住數年,她一方面閉門讀書,進修英文,一方面投資於西商的貿易公司,獲利甚豐。

碧城接受西方生活方式,擅長舞蹈,開海上摩登風氣之先。她倡導女權,呼喚女子要有獨立自主的自由人格。二十世紀初本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年代,呂碧城有大量的詩作來回應這一時代,如「流俗待看除舊弊,深閨有願作新民」「待看廿紀爭存日,便是蛾眉獨立時」。

碧城著有《信芳集》《曉珠集》《雪繪詞》《香光小錄》等十幾本詩詞集,有人評其詩為「拔天斫地,不可一世」。文學名家潘伯鷹形容其詞「足與易安俯仰千秋,相視而笑」。其代表作被近代詞學理論家龍榆生收入所編《近三百年名家詞選》,被譽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,其詞堪與李清照、朱淑貞的詞比美。

如此一位冠蓋群芳、風華絕代的開明女性,她是怎樣開始信佛皈依,又如何能甘於老實念一句佛號,最終預知時至,往生西方?

其實早在一八九五年,十三歲的碧城偶然得到一卷《觀音白衣咒》,說是持誦百日即能消災得福,於是她便每日焚香虔誦,可見碧城宿善甚深。

一九一九年,碧城在出國前至京津訪友,當時諦閑法師在北京講經,碧城聞訊前往謁見,並請求諦閑法師開示。法師說:「欠債當還,還了便沒事了;既知道還債辛苦,以後切不可再欠了。」凡夫如何能在此世不再欠債還債?此番話令碧城若有所悟。

碧城對淨土的信仰,從她的文章中可以推知,早在一九二九年左右便已成熟堅定。她的《蓮邦之路》一文中記曰:

「約十載前,予寓英京倫敦,常往使署,與其秘書孫君夫婦等作樗蒲之戲(俗名噪麻雀)。某日,孫夫人撿得印光法師之傳單,及聶雲台君之佛小冊,作鄙夷之色曰:『當這時代,誰還要這東西!』予立應聲曰:『我要。』遂取而藏之,遵印光法師之教,每晨持誦彌尊聖號十聲,即所謂十念法。」

呂碧城的這一學佛因緣頗為奇特,連她自己也感嘆道:「遇佛法於海外,已屬難事,況此種華文刊品,何得流入英倫,迄今猶以為異。然倘不遇者,恐終身不皈大法,險哉!」

像呂碧城這樣的皈依佛法,恐怕是獨特的。她自己說:「此種機遇,似有定數存焉。」

她的信仰趨向堅定,是源於一個奇妙的夢。文中又說:

「顧予雖習淨諦,尚未能深信不疑。其年(一九二九年),值十一月十七日,俗所謂彌陀聖誕,予購菊三朵,供於聖像而祝曰:『若我得生淨土者,懇佛賜予微兆。』是夜睡時,初亦亂夢紛紜,但於雜亂夢中,忽似影片之展。清景現前,為平闊之水,水面茸茸有物,趨進諦視,則皆蓮芽,極為繁密。

倏忽景片又換,則水中有籬或柵之類⋯⋯兩列並列,微露其端,如電車軌路,蓮葉已展大於此路式之中。予夢中自語曰:『此是誰種蓮於路中?』而於『路』字之語音特別高重,遂醒。

猛憶晝間所禱,此不啻佛告我曰:汝蓮邦有路,今始萌芽耳。且此夢結構巧妙,蓋蓮為水中植物,而路皆土石所築,故按理蓮不能生於路中。唯予所夢之路,乃在水中,由籬柵劃分水面而成路行,故蓮得生其中也。不唯夢境巧妙,而且意義切合,又為即日所得之答辭。予於淨土,自此遂深信不疑矣!」

白日祈禱,是否蓮邦有路(得生淨土否);當夜夢中現淨土之相——蓮
生水中,水中有路。蓮本不生於路中,而此蓮中有路,寓以念佛名號,蓮邦有路,必生淨土。彌陀以夢啟信,豈可思議哉!

碧城信佛之後,食素念佛,並且力行種種佛事。

一九二九年五月,她接受邀請,代表中國出席國際保護動物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,並登臺作了精彩絕倫的演講。她說:「要想避免人類流血,便須從餐桌上做起。」令與會代表感動、驚歎。

一九三二年,碧城將歐美各國佛教發展資料彙集成書出版,名為《歐美之光》。

一九三三年,呂碧城從瑞士回國,在上海寓居,捐款十萬元給紅十字會,倡導動物保護。

一九三七年,「七七事變」後,她再次出國,輾轉於歐美國家,致力於倡導佛教,希望用佛教的慈悲理念呼籲護生戒殺,來阻止野蠻的戰爭。她嘆神州陸沉,其詩詞悲憤哀感,如:「孔雀徘徊,杜鵑歸去,我已無家。」

一九三九年,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,呂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,潛心學佛,並對淨土三經多有深研。碧城曾對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唯除五逆之句,與《觀經》許五逆往生,提出疑問。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中對此答覆言:「《無量壽經》乃至十念咸皆攝受,『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』者,此約平時說,非約臨終說。《觀經》下下品,乃約臨終已見阿鼻地獄至極之苦相說。其人恐怖不可言宣,一聞佛名,哀求救護,了無餘念,唯有求佛救度之念,雖十念,或止一念,亦得蒙佛慈力,接引往生也。由時事不同,故攝否有異。」

一九四○年,碧城最景仰的印光大師端坐往生。在《印光大師永思集》
中,碧城緬懷大師:

猗歟大師!降祥震旦,廣度群倫,期登彼岸。蓮風獨振,麗日中天,戒行精粹,道格高騫。針砭薄俗,曰誠與敬,萬善同歸,資糧相應。茲聞滅度,發予深慨,陳子郵函,殷重乞誄。一十七載,瀛海棲遑,平生問道,竟失羹牆。不慕其名,唯欽其德,久矣心儀,豈關耳食!當茲末法,奈耶廢弛,我寄微詞,誰諳密意?靈巖蒼蒼,石湖洋洋,必有健者,繼踵香光。

之後,碧城定居香港東蓮覺苑——第一個正式為比丘尼與優婆夷設立的佛教道場。在此期間,一心念佛,並著書譯書。著有《觀無量壽佛經釋論》,收入《大正藏》中。以英文著譯的書有:《阿彌陀經》《普賢行願品》《普門品》《十善業道經》《淨土綱要》《觀音聖感錄》《人死後如何》《因果綱要》《護生雜記》等。

一九四三年一月四日,碧城於夜夢中得到啟示,作了最後一首詩寄給友人:「護首探花亦可哀,平生功績忍重埋。匆匆說法談經後,我到人間只此回。」遺言將全部財產捐獻給寺院,並言「遺體火化,把骨灰和入麵粉為小丸,拋入海中,供魚吞食。」顯然,此時她已預知時至。

二十天後,即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四日,六十一歲的呂碧城在香港東蓮覺苑安詳念佛,含笑往生。圓滿地達成了人生最大的願望——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呂碧城,這樣一位才華蓋世的奇女子,最終甘於老實念一句佛號,往生西方,可謂極智慧卻能還愚癡,還愚癡卻契出世間大智慧也。

(釋佛慈記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