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恭錄自蔡禮旭老師講座)
三、改過遷善只在當下
改過是讓你所修的德行不會漏失,但是德行想要繼續積累,就要遷善、行善。我們既知善如此重要,就要趕快起而行之,絕非明天才開始做,何時開始?當下。
未論行善先須改過
「遷善改過」,未講遷善之前,首先論改過。假如人的過失不改,縱使行善,也好比一個桶子破了兩個洞,再怎麼加滿水還是漏光了。孔夫子說:「知恥近乎勇。」首先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,再進而勇敢的改正錯誤。
我們腦子裡每天在想什麼?所重視的是什麼?我們與聖賢人比一比,看他們每天在想什麼,我們每天在想什麼,知道了差距才能跟上。現代人不是去了解聖賢人想什麼,而是覺得聖賢人要與我想的一樣,這種錯誤的想法真的很嚴重,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。我看很多人寫《論語》新解,把《論語》重新解釋,硬是把孔夫子拉下來與他一般高,讓人看了著實難受。
現代人每天所想的,都離不開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每天想著誰沒有重視我,哪一家餐廳開張了,一定要去吃個痛快,哪裡剪頭髮特別貴又特別好看,現在影星穿哪個牌子的衣服,都是聊這些主題。而聊這些能開智慧嗎?聊這些,孩子的教育能成功嗎?所以,現在我們要換心、要換腦,要徹底改正過來,好好運用這個難得的人身。
孔夫子說他每天擔心四件事,一是「德之不修」,道德不能每天修養;二是「學之不講」,一天不能好好講學利益眾人、利益學生;三是「聞義不能徙」,聞到正義、聞到善的東西不能馬上去做;四是「不善不能改」,自己有缺點、有過失時,沒有及時改正。
所以,夫子每天想著提升自己,造福於人,想著每天行善改過,確實令我們汗顏,也令我們想要趕快見賢思齊。唯有像夫子這樣的態度,才能讓我們「德日進,過日少」,這樣功夫就能得力,時時活在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的喜悅之中。
而改過要發三種心。所謂「君子立志長,小人常立志」,君子一旦立定志向,終生不改,所以夫子「十有五而志於學」,志於學之後就堅持到底,所以夫子「三十而立」。夫子花十五年成就學問的根基,我們要花多少年?一定要勇猛改過。
改過要發恥心
改過首先要發羞恥心,「恥心」。孟子鼓勵我們:「人皆可以為堯舜。」顏淵曰:「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為者亦若是!」真正下定決心成聖成賢的人都可以做到,因為聖賢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,而是人人本有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既然有,就無須求人。
人生有兩難,登天難,求人難。而道德學問是自己本有的智慧,不是登天也不是求人,只要有羞恥心,痛改前非,聖賢人行,我也行。時時念《弟子規》提醒自己「勿自暴,勿自棄,聖與賢,可馴致」,這就是有羞恥之心。
我們絕對不願意一生過了幾十年,化成黃土之後,沒有人再想起我們,甚至連子孫都想不起我們的教誨,這一生就白過了。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,世間人很懷念我們,很多人為我們掉眼淚,這一生就沒有白過。假如離開世間,有許多人站起來拍手,這樣的人生是錯誤的,要趁著年輕時趕快檢討、調整。我們要有志氣,聖賢人可以百世為師,我們絕對不能讓自己的一生付諸黃土,而要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」。
當我們的德行不好,會讓誰蒙羞?父母。所以,不只自己要有羞恥心,還要不辱父母、不辱祖宗,要有這種羞恥的態度。我們有沒有侮辱祖宗?很多人都說外國人很尊重中國人,這句話要聽清楚,外國人所尊重的是什麼時候的中國人?應該是兩百年以前的中國人。所以,現在外國人尊重的不是我們,我們現在是在大樹底下好乘涼,因為老祖宗的德行還庇蔭著我們,否則外國人看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習慣,對我們是很鄙視的。
外國人說我們亂丟紙屑,大小便後也不沖,走到哪裡都是大聲喧嘩,連在巴黎的聖母殿也不例外。有一次我在一家五星級飯店講了這個比喻,後來飯店的總經理告訴我說:「對!我們到澳洲參觀人家的博物館,隔離線劃得很明顯,但是我們都超越了規定的界線,而且講話聲音很大,旁邊的外國人看到了,搖搖頭就走了。」當外國人在搖頭的時候,我們已經在侮辱祖宗了。所以,要有羞恥心,中國的「八德」當中,「恥」是很重要的,成就德行不能沒有羞恥心。
戰國時代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,叫「負荊請罪」。趙國有兩位大臣,一是藺相如,一是廉頗,藺相如是宰相,廉頗是大將軍。因為藺相如很有智慧,化解了國君的一次危難,完璧歸趙,所以回國之後,趙王就封他為上卿,官位在廉頗之上。廉頗想:「因為我是大將軍,秦國才不敢來犯。我這麼大的功勞,怎麼還官居藺相如之下?」廉頗很不服氣,揚言如果碰到藺相如,一定要羞辱他。藺相如知道了,每次遇到朝會,就稱病缺席,不願和廉頗會面。
有一次藺相如外出,在路上遇到了廉頗的車子,就叫車夫躲到路旁的巷道,等廉頗的車子走了才出來。他家裡的門客頗有微詞,對藺相如說:「你怎麼如此膽小怕事,看到大將軍就躲開?」他的門客覺得很失望,請求離去。
藺相如就對他們說:「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,哪一個比較厲害?」門客們說:「當然是秦王厲害些。」藺相如說:「對啊!秦王我都不怕,我怎麼會怕廉將軍呢?秦王不敢來侵犯趙國,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頗將軍的緣故。如果我和廉將軍兩虎相鬥,秦國就有機可乘了。
我今天之所以每每退讓,是為國家社稷著想啊!」後來這些話傳到廉頗將軍那裡,當他得知藺相如的想法後深感慚愧,馬上脫掉上衣,打赤膊背負著荊條,親自到藺相如的府中道歉謝罪。廉頗大將軍也是很不容易的,能做到大將軍,一定有他的德行,知錯馬上能改,進而成就對國家的效忠。後來藺相如與廉頗成了刎頸之交,也就是生死之交。而廉頗與藺相如的羞恥心,是從祖宗、國家方面來思考的。
我們不只要為自己、為自己的家庭,更要為中華民族、為炎黃子孫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假如中國文化斷送在我們的手上,那將是幾千年來最大的羞恥,上愧對祖宗,下愧對子孫。我們這一年來接觸一些老師,我們都以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為志向,人只要有志向、有羞恥心,何愁學問不成就?何愁道業不成就?所以,改過第一要發恥心,要發長久心,不能「小人常立志」,三心二意,三天兩頭又重立一次志向,如此絕對不行。
改過要發畏心
其次,要發敬畏之心,「畏心」。俗話說: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。」這個「神明」也可當作良心。當你錯事做得愈多,心裡就愈不踏實,時常會做惡夢驚醒過來。每天活在深怕露出馬腳、東窗事發的恐懼中,這樣的人生遲早身心俱疲。常做壞事又不敢改過的人,是癌症的高危險群,很容易得癌症。
所謂「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」,我們一定要有敬畏之心,不要認為沒人知道,做任何事都是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。人要活得坦蕩,就要對萬事萬物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敬畏之心,不能再犯錯,有這樣的態度就不容易重蹈覆轍。
改過要發勇心
最後,要發勇猛之心,「勇心」。面對自己的錯誤就像盧叔叔講的那句話,「對自己要趕盡殺絕」。《了凡四訓》做了一個比喻,發現自己的過失要像毒蛇嚙指,如同百步毒蛇咬了你的手指,這時你會不會說:「唉呀!好痛、好痛!」恐怕你連想都不想,立刻把指頭切斷,絲毫不遲疑,有這種決心。所以,當面對自己的缺點時,也要當機立斷,馬上剔除。當然,馬上剔除絕對不是一次就成功,關鍵是你要有這種決心,愈挫愈勇,倒了之後再爬起來,總有一天克服壞習慣,把它的慣性連根拔起,這時好習慣就會慢慢形成。
我看《三國演義》時,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最深,就是趙子龍救阿斗。趙子龍救阿斗的時候,念頭只有一個,殺出一條血路來保住阿斗。所以,我們現在要提升自己的學問,也要有趙子龍的氣魄。
過去的煩惱習氣就像幾十萬大軍排山倒海而來,這時你不能退縮,要像趙子龍一心一意只想著把幼主救出去。誰是阿斗?阿斗就是你的良知,阿斗就是你的性德,你要幫它殺出一條血路,不能遲疑,在現前社會不進則退。當你真正能堅持改過三年,保證你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,後面的路就好走了。所以,修行最難的就是前三年,這時不能有絲毫鬆懈,假如你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不僅沒有進步,反而會退轉。
我有一個學生,他換了好幾所學校。才讀小學,為什麼就經常轉學?因為他不守規矩,學校將他開除了。他轉到我們學校時,已經是第四所學校。後來,他又偷了一位職員的錢。不過我想他並非有意要偷那麼多,因為那時剛好是有一疊錢,他想抽一張,情急之下,就全拿走了。
當時我們這位職員本來要去上廁所,途中看到這個學生進入辦公室,突然覺得不對,就趕快返回來,一回來正好把這個學生抓住了,隔天就請警察過來做筆錄。因為他還小不算犯法,但我們為了讓他記住這次教訓,故意假戲真作,嚇嚇他。
警察審問完之後,他也很落寞,就坐在階梯上。那時我剛好沒課,走過去看到他的背影,雖然沒見到他的臉,但也可以感受到他很絕望,所以我就過去坐在他旁邊。這時我們要不要講話?此時無聲勝有聲。所以,講話還要看氣氛,這時要讓他冷靜一下。
我陪他坐一會兒,差不多有一分鐘左右,他開口說:「老師,我很想死。」現在想死的孩子多不多?一個人之所以想死是因為他覺得生命失去了意義,他覺得沒有人愛護他的時候,才會走上絕路。這時你不能很緊張,當老師的有時候要演得很鎮定,我就問他:「你為什麼很想死?」時時引導孩子把原因找出來,他才不會自怨自艾。
他說:「沒有人喜歡我。」因為這時他的情緒很不好,要安慰他一下。其實全校有兩位老師對他很照顧,我就問他:「輔育老師很討厭你嗎?」他馬上低下頭來不說話。我接著又問:「蔡老師會討厭你嗎?」他搖搖頭。講話的順序是學問,我們不能先說自己,這樣太驕慢了,要先舉別人,後舉自己。這樣平和了他的情緒,人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,是無法接受別人的話的。
等他平和下來,我接著就問:「人家為什麼不喜歡你?」因果的思考才會讓他形成理智。他說:「老師,因為我都打人,我都罵人。」其實那些行為不好的孩子,對於善惡有時分辨得很清楚。我對他說:「你從明天起就不要打人、不要罵人,人家就喜歡你了。」他回答說:「老師,我很想改,可是我改不了。」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當習氣已經根深蒂固了,一生就完全被壞習性牽著鼻子走,那種人生真的非常痛苦。
一個孩子想改卻改不了,原因何在?從小失去了教育。後來我調查了他們家的情況,確實很複雜,母親早就不知去向,父親又娶了一個外國老婆。我們愈了解孩子成長的背景,就愈不可能對他生氣,反而會生起對孩子的憐憫之心。所以,可惡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,我們要寬恕,轉怒為恕。改過,自己改過,讓孩子改過,甚至讓親友改過,我們都要用自己的德行與耐性陪伴。
那天我就拿了一個小本子給這個學生,我說:「打開本子,右邊是優點,左邊是缺點,你每天來跟老師報到,看看今天做了什麼好事,做了什麼壞事。我們不求多,只要下星期比這星期的缺點少、優點多。」就這樣開始與他互動起來。
人生總在遇緣不同。一個孩子能遇到好的父母,他一生的根基就紮穩了。一個孩子能遇到好老師、好長輩,也能助他人生一臂之力。我們也要期許自己有好的德行,能為這些晚輩助一臂之力,成為他們一生很重要的緣分。所以,除了有恥心、有畏心,還要有勇心,而這分勇心還有賴長輩、朋友的支持鼓勵才行。
而要成就道德學問,不要渴望別人來給你鼓勵拍手。為什麼?現代的文化已經到了谷底,若要振興,這是最艱苦的時候,所謂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」,第一批人最辛苦,但第一批人成長的也最快。
我們現前做,身旁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支持你,很多人還會笑你:「怎麼那麼笨,對人家這麼好,人家會對你好嗎?」太多的質疑可能會像潮水一般湧過來,這時你一定要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」,人家都不理解我們,我們還是循著正確的人生方向走。當你能有這樣的勇氣與決心,三個月、六個月之後,他們看到你在德行、家庭生活、工作情況都能有很大的改變時,就會起而效法,所以帶頭的人總是更要有勇氣。
在大人的世界裡,別人不會聽你說什麼,別人只會看你做什麼,既然我們有這分羞恥心,希望能繼承往聖的絕學,就必須要忍受這些過程。當我們真正演出來了,就是我們說話的時機,所謂「為人演說」,順序不能顛倒。如果一開始講得很多,到時人家看你都沒有做到,你就無法使人信服,所以先演好再說。
古人說: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俗話說: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。」一個人真正徹底悔改,就會讓人非常感動、佩服。我們曾在上海辦了五天的課程,其中有一位朋友,後來我們都稱他「金不換」。為什麼稱他「金不換」?因為這位朋友的姊姊在安徽廬江聽了五天的課之後,她打了電話給她弟弟,她弟弟是一個工廠的老闆。她對弟弟說:「不管你這幾天可以賺多少錢,你一定要到上海去聽課。」
她弟弟聽完之後,馬上把所有的工作放下,第一天晚上就趕到我們上課的地點。為什麼他這麼聽他姊姊的話?他說:「我姊姊從來沒有用這麼堅定的語氣來命令我,平常都是很客氣的跟我商量,只有這次是用這種命令的口氣,我想姊姊一定是有她的用心,所以馬上就答應了。」
這位朋友對於姊姊有恭敬之心,也能了解到姊姊的用心。 他來聽課聽了兩天,表情都沒有變化,眼睛直盯著講課的老師,嘴巴是張開的;我們每位上台講課的老師都會注意到他,真是目不轉睛。
上了兩、三天課之後的一個晚上,他說一定要見我,我們就在辦公室裡見面。一開始他就說:「蔡老師,你在課程裡講的道理,我不只是知道,我是悟到了,我是用人生體會到了。」
因為我們在上課時有寫了一行字,「知道、悟到、做到,才能得到」。一般人聽到聖賢教誨,聽了之後只是知道,還沒有體悟到它是真實不虛,還沒有體悟到它完全與我們的生活是一不是二。
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」,這是事實。他父親從事於電訊業,他記得小時候,不論颳風下雨,只要有人需要,他父親馬上就會出去工作,所以在鄉里得到很好的名聲。由於他父親對鄉里人的支持,所以他有好幾次剛要犯重大錯誤的時候,都是靠他父親的德行解救了他。
他第一次拿著刀要去殺人,走到半路時,他父親的好朋友看到他氣沖沖拿著刀,心裡想:「這麼好的人的孩子,不能讓他鑄成大錯!」所以,他是被父親的朋友硬拉回來。他父親的朋友還真有勇氣,所謂「刀槍無眼」,盛怒之下,很有可能挨他一刀,非常危險。
他小時候書讀得很好,十九歲左右去做生意,賺了很多錢。回到家裡,鄰里鄉黨都說:「你好厲害,賺這麼多錢!」這句話好不好?所有的人都說他這麼厲害,這麼年輕就可以賺這麼多錢,這八風一吹過來,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,馬上飄飄然。
他十九歲就有大哥大,每天拿在手裡很神氣。因為他有錢,愈來愈洋洋得意,自視甚高,所以很多壞習慣也跟著來了,開始吃喝嫖賭,到最後還染上毒癮,整個人生垮了下來。後來到戒毒所也是很辛苦,相信大家都無法感受到戒毒者的痛苦。
他說每次想放棄,就有一股很強的力量支持著他,他想著:「我已經不能孝順父親了,但我不能再讓母親繼續痛苦下去。」是這份孝心支持他終於把毒癮戒掉。所以,這位朋友能化解人生危難的兩個重要態度:一是孝心,一是對姊姊「悌」的態度,這才讓他趕上了薰習中國聖賢教誨的這班列車。
這位朋友說:「『子欲養而親不待』是人生最大的痛苦,我的父親已經不在了。」他講的時候,一個大男人眼淚當場就掉下來。從這位朋友「金不換」的身上,我們可以體會到行孝要及時。他對我說:「蔡老師,你不要只跟這些人講,他們是好人。我們都是壞人,我們更需要,你們一定要來跟我們講。」後來我們到溫州講課,他是溫州人,就帶一些朋友來聽課。真的,更需要幫忙的是已經走在社會黑暗處的人。
我到廈門監獄做了一場演講,也是希望聖賢的光明能照耀到社會的各個角落。這位「金不換」跟我告別的時候說:「蔡老師,等我把公司安頓好,再來跟你學一陣子。」我說:「好!」他假如去戒毒所演講,一定比我精彩。他說:「我們這種人最傻,只為了一時的享樂,拿自己的生命、自己的腦袋開玩笑,所以是屬於投資最多,回報最少的。」假如他知過能改,用這份愛心去幫助社會邊緣的人,真是浪子回頭金不換,功德無量,我相信他是真心的。所以,一定要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。
改過要從哪裡下手
改過要從哪裡下手?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,這樣才有力道。我們要想想自己的毛病習氣,哪一條最嚴重?就從那裡開刀,保證你會覺得自己進步特別快。假如你的脾氣最大,你卻說要修布施,你這一生對於布施本來就修得不錯了,並不需要再特別對治,所以一定要對症下藥,才能「德日進,過日少」。對治自己的過失,可以從三方面來做,可以從事上改,可以從理上改,也可以直接從起心動念上改。
哪一個方法最好?起心動念。
從事上,「怎麼又發脾氣了!」自己很懊悔。下次又發了,繼續檢討一次。當我們每次檢討,跟人家數落自己哪裡又犯過錯的時候,又讓自己心裡落了一次印象,等於又犯了一次。所以,真正改過不是向別人發露懺悔,而是後不再造,那才是改過的精髓。因此,犯錯了,要時時刻刻督促自己下次不能再犯,那才重要。不是說跟許多人講了,過失就沒有了,那是自我安慰。所以,從事上改,往往效果不彰。
從理上改,理得心安,明白了很多的道理,慢慢的將錯誤改正過來。最快的方法,就是從心上改。聖賢的道理無非「主敬存誠」,當我們的念頭不真誠、不恭敬,馬上把念頭轉回來,這樣行為就不會有錯誤。一個人修正的功夫,只要能在起心動念上修,改過的速度就會很快。既然要學,就要學最快的方法,要會判斷、抉擇。當然,也可以三方面一起做,從事上、從理上、從心上都改,觀照自己的念頭真不真誠?平不平等?清不清淨?恭不恭敬?不要自己欺騙自己,那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。
改過就好比砍一棵毒樹一樣,從心上改,是直斷其根,直接從根部切斷,根拔掉了,枝葉自然就枯萎了,這是最究竟的方法。從事上改,好比從樹葉上下手,把它的毒葉摘下來,摘了半天,好不容易右邊才摘完,左邊又長出來了,這很麻煩。從理上改,就好像是從樹幹上下手,這邊的枝幹砍掉,那邊的枝幹又長出來了,也不究竟。所以,還是要從根本修正自己,從起心動念處下功夫,這是改過的方法。事在人為,有決心,絕對可以對治壞習慣。對治壞習慣,可不能跟自己比,要跟聖賢比,要有希聖希賢之心。
辨善
什麼是善?我們想要積德修善,首先要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,否則會善惡不分。當我們善惡不分,境界一現前,就很可能誤入歧途。現在許多家長很煩惱,怕孩子被帶壞,其實煩惱不僅沒有好處,還有壞處。如果每天都煩惱,細胞受影響而病變,身體狀況就變差。所以,必須趕快幫助孩子建立善惡分明的判斷能力,才能保證他一生走得順暢,不至於被人誤導。
對於善,中國有一本著名的家訓《了凡四訓》,講得很清楚、很完整。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寫的家訓,不只利益了他的家庭,還利益了千千萬萬的家庭,大家可以用心去看。
(注:了凡四訓,把「善」分析的很清楚,你以為是善,結果竟是惡;你以為是惡,結果竟是善!建議請一本書來好好研讀。同時,此書把改變命運之法,寫得非常詳細,若能一一學習掌握,定能改變自己的命運,愈來愈好。了凡四訓免費結緣:華藏淨宗學會、佛陀教育基金會)
一個人學問能否成就,絕對不是說講課的老師講得好,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主動學習,立身行道,解行相應,學問才能提升起來。所謂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勉強不來,強扭之瓜不甜。聖賢已領我們進門,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已經拿在手上,接下來的修行要靠自己主動。
什麼是善?了凡先生說:「善,有真有假,有端有曲,有陰有陽,有是有非,有偏有正,有半有滿,有大有小,有難有易。」
辨善看存心
打人、罵人是不是善?對人都是九十度鞠躬,有時候還一百二十度,這樣是不是善?善有標準,《弟子規》是非常好的標準。另外,看他做這件事的存心是什麼?這是對善最根本的判斷,從存心可以判斷是真善還是假善。
假如一個人對人是畢恭畢敬的鞠躬,但他只是對上司恭敬,對下屬就很不客氣,可見他那個鞠躬是有目的,是為了攀龍附鳳,是為了自己的升遷,這個存心是利益自己、是自私自利,所以縱使鞠躬也是假的,也是惡。看人不能只看一個點,要看線、看面,看他對任何人是否都是真心的。
打人、罵人,一般人都認為是不好的。但是我們仔細觀察,若是這一巴掌打下去有把握將對方打醒,這時不打也是不對,「善相勸,德皆建,過不規,道兩虧」。朋友、親人犯錯的時候,你如果不規勸他,不僅他錯了,你也錯了,因為你沒盡到本分。
所以,在「朋友」一倫中,我曾經舉過一個好朋友的例子,他三十多年來,過生日首次被人罵了半個小時。被罵完的隔天,他居然打電話給我說:「我三十多年來接到最好的禮物,就是昨天你罵我。」
而我們也從這個例子體會到,一個人的福分在哪裡?「福在受諫」;能接受別人的勸誡,這個人有大福。心量大,能寬容,就能避開人生許多的危險,原因就在於他能廣納諫言。我知道這位朋友對我很信任,這時就要一棒把他打醒。所以,當你是為了對方著想的時候,這個存心就是善。
我們看事情要從根本看,而根本就在你的存心。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哪裡出來?心。行為就是心的反射,我們的言語動作都是心的延伸,心與行是分不開的。當我們的心是為別人著想,表現出來的言語行為就是利益他人,心行一如。
提升一個孩子的道德學問,從哪裡下手?從他的存心下手,直截了當。你不要看孩子畢恭畢敬跟你鞠躬,可能你走了之後,他就變一個臉給你看。所以,要抓住根本,要抓住真實的東西,心是根本。一個孩子有了孝心的時候,他的一切行為都是那樣的孝順,那樣真心。一個孩子有了恭敬心之後,他所有的行為都會很恭敬。所以,不要小看那些禮儀,不要小看孩子對長者的禮貌,這都是從外點點滴滴內化成為他內心的態度。當他的行為內化之後,言語舉止皆不離恭敬之心。
一真一切真。一真是什麼?心真。一切是什麼?行為。心真了,所有的行為都真了;心不真,所有行為都是假的。當你的心真誠,所有的朋友對你都是真誠。人生所面對的任何人事物,都是你的一面鏡子。當你對他好,他反射回來對你也好;當你對他不好,他反射回來對你也不好。人生就像照鏡子一樣,當我們一照,隨時都是笑臉,代表你的心是隨時隨地對人關懷、對人恭敬。學習聖賢學問的人,腦子裡想不起來看哪一個人不順眼、跟哪一個人過不去,每天都是想著大家對我們的關懷,如何要趕快提升自己,回報別人對我們的肯定。
當我們人生的鏡子,這一邊照過來五十個人對我們笑,那一邊照過來五十個人對我們哭、對我們很兇,請問這一邊的五十個笑臉是真的還是假的?一真一切真,一個人真正能寬容別人,絕對不是百分之五十寬容、百分之五十不寬容,那是自欺欺人,是我們的學問還沒真正達到聖賢的教誨。
為什麼這百分之五十是笑臉?因為他們順著你,你怎麼講,他們就怎麼做;如果他們不順你,你就對他們沒有好臉色,所以用的還是好惡心。好惡心是假的不是真的,用好惡心待人處世,縱使現在這些人對我們是笑臉,改天相處過程有些磨擦,馬上就變臉了。
所以,人的道德學問是時時處處提得起恭敬、寬恕,那才是真實學問。人貴自知,求學問的人不可自欺欺人。我們既然有因緣聞到聖教,今生就要成就自己的道業,否則就太可惜了。當你有決心求學問,你的家人、親人絕對會被你的真誠所感動。我們周遭親朋好友變化的快與慢是誰決定的?是我們自己決定的。
善要從根本看,從動機、存心了解善的真假,如此才不會判斷錯誤,所以觀人的能力一定要學好。看錯一個人,對人生有很大的影響。許多人因為看錯一個人,幾十年的努力都毀於一旦。而這些毀於一旦的人,他怨天尤人,自怨自艾,有沒有幫助?沒有。看錯人沒關係,要了解看錯的原因,重新再站起來。
人生只要有開始就不怕太晚,只怕一生走得糊裡糊塗,不明不白。當我們的人生已經處於逆勢、處於不好的狀態,這時要告訴自己: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。自己的狀態有沒有像大舜那麼慘?大舜是連父母都要害死他。
請問你人生的這一盤棋有沒有比大舜更難走?大舜的孝道排名第一,「親憎我,孝方賢」,大舜用他的真誠心感動了父母,讓家庭得到幸福快樂。大舜也感動了所有的臣民,佩服他的德行,進而提升自己的德行,孝順父母。我們不要怕人生的棋不好下,只怕自己沒有真誠、沒有道德學問的根基。聖人學問是時時刻刻能讓你的人生從不好的狀態到達圓滿,只要有學問、有智慧,你的人生一定可以走得有聲有色。
我們要問問,孩子每天努力讀書的動機是什麼?假如孩子每天努力的動機是「我父母這麼辛勞,我一定要讓他們放心」,那你這一輩子就高枕無憂了。但孩子的存心若是「我考得好,我爸爸就要給我五十塊、就要給我一百塊」,你就要擔心了。不要看孩子很努力就非常高興,存心錯了,就錯到底,這個道理幾個人懂?
有一本書叫《窮爸爸富爸爸》,讓所有的父母趨之若鶩,為什麼?因為它是暢銷書。現代人看書、聽歌,也不知道這本書、這首歌內容好不好,只要大家都唱、都看,他就唯恐人家覺得他孤陋寡聞,所以趕快去購買。
其實現在最暢銷的書,可能就是污染最嚴重的書,因為它大部分都是談論人家的是非恩怨,挖別人的隱私,看了都會被污染。現在電視節目、新聞報導都拍些什麼?很少拍行善五十年如一日的善人,反而是訪問殺人放火的通緝犯,真是誤導孩子把惡人當作英雄看。
我曾經看到一篇報導,內心非常擔憂,整張報紙百分之七十都在報導一個槍擊要犯,還把他殺人的過程寫得一清二楚。結果在報紙的邊角,有一塊這樣寫著,「有一位老者,五、六十年造橋鋪路,不為人知」。
這麼大的善人,只佔了全部報紙的百分之幾?而一個罪大惡極的人,百分之七十都是他的篇幅,真是顛倒了!到底誰是英雄?不忠不孝、不仁不義的人被當作英雄,忠孝仁義的人還被人家恥笑:「現在還有人幹這種事!現在還有人拾金不昧?真傻!不會佔為己有。」這個時代非常可悲!不能再繼續下去了,我們要力挽狂瀾,要有使命再現聖賢風範。
所以,選擇書籍非常重要,要會判斷。人求學問不要用虛榮心求,不要比暢銷書,要比幾千年不墜的經典有沒有讀過。你能落實、實踐經典裡的兩、三句,保證你終身受用。而這些暢銷書看完之後,只會讓你的心波濤洶湧,甚至於擔心先生怎麼了,孩子又怎麼了,看了很多書看到最後神經兮兮。
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,坐電梯時,看到有人拿了一本書叫做《男人這東西》。雖然沒看到內容,光看書名是什麼感覺?對男人來講,覺得自己被看成東西,已經是不被尊重了。女人看了這本書,保證每天提心吊膽。現在的書是唯恐天下不亂,是在提起人的情緒,而不是建立人的理智。
所以,要會選擇書,要有判斷力,要能分辨好壞。這一本《窮爸爸富爸爸》教人什麼?讓孩子從小懂得管理錢財。這個出發點沒有錯,但是如何管理錢財就很重要。書裡面教導父母:孩子做家事,你就給他錢,讓他來管理財務。聽起來好像沒錯,但是這件事做下去之後,孩子的存心是什麼?往後的流弊是什麼?
有一位媽媽買了這本書之後,心裡想:「我女兒是最懶惰的,用這個方法應該會讓她變得很勤勞。」回去之後,她就鄭重宣布:「女兒,妳幫我洗一次碗兩塊錢,幫我洗一次衣服三塊錢。」女兒一聽,眼睛發亮,心裡想的不是幫媽媽,而是可以去買什麼東西,於是開始拼命的幹活。她媽媽想:「太好了,我女兒馬上變勤勞了。」
是否真的變勤勞了?現在一般人都沒有看到事實真相,所看到的都是很表面的東西,都是用症狀解決問題,而不是根本解決問題。人不開智慧,表面上看似解決問題,事實上是製造更多的矛盾。
這位母親後來跑來找我,說:「麻煩了!我叫我女兒做事,她一個星期之內馬上變得很勤勞,還賺了我不少錢。結果一個禮拜之後,有一天我實在累得不行,我就對她說:『媽媽這麼累了,妳就幫我把衣服洗了曬起來,媽媽給你兩塊錢。』結果我女兒看看我說:『我今天也很累,我不賺了。』我才突然警覺到,這個方法錯了。」
家庭是不是談利害的地方?不是,家庭是談付出、談本分、談用心、談關懷的地方。連家庭這麼溫暖的地方都談利害了,這個社會真是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?連孩子幫父母的忙,父母還要跟孩子說:「來,兩塊錢給你。」真是不可想像!
我們在教學中曾經做了一個活動,就是演一場戲。一個孩子幫母親做了一些工作,就拿了一張單子跟母親要錢,洗了幾次碗幾塊錢,掛了幾次衣服幾塊錢。後來他媽媽也拿一張單子給他,她說:「我懷胎十月,不用錢。我生產的時候被割了一刀,不用錢。我煮了幾百頓、幾千頓的飯,不用錢。我替你操了多少心,洗了多少衣服,統統不用錢。幫你買了多少件衣服,不用錢。」這個孩子一聽完,自己很慚愧。
所以,家庭是每個人用心付出的地方,是培養一個人懂得盡職盡責,懂得感恩、念恩的地方。 所以,可不能亂學,很多書不能隨便照做,還是要遵循聖賢教誨,否則吃的虧就大了,等到你發現錯誤的時候,再想挽回,為時已晚。
有一句話很實在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。誰是老人?能稱為「老」的,都不是普通人,「老」是尊稱,很有智慧的聖哲。「老人」是指真正有智慧的聖賢人,我們要領受他的教誨。
我每到一個地方,就會去拜訪當地留名青史的聖哲,而他們往往會留下非常精闢的人生教誨。所以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就可以看得更遠。中國古人教導: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」每到一個地方,人文也好,自然也好,都可以讓你開拓視野,增廣見聞,有非常多的提醒,非常多人生的啟迪。只要你有好學之心,人是老師,天地萬物也是老師。
我第一次到泰山的時候,終於了解了什麼叫「穩若泰山」。泰山不是很高,但是一看泰山的底座,就覺得動它不得,好穩,心都靜下來了。泰山能有這麼穩,我們的人生穩不穩?假如你有德行、有智慧,你也會穩如泰山,一生立於不敗之地。你有沒有立?我們的孩子有沒有立?如何讓孩子的人生穩若泰山,這就重要了。
公園裡有很多參天大樹,這些大樹為什麼能立得那麼高?它們的根盤根錯節,紮得非常牢固,一看就讓人肅然起敬。所以,要讓孩子的人生有高度的發展,根本在哪裡?在於根基紮的淺深。因此,教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德行,要讓他人生的根基紮穩。 所以,很多書你要會明辨,不可以拿來就用。現在的孩子是標準的實驗品,引進義大利的、蘇聯的、德國的教育方法來教學生,請問哪一個國家的歷史曾經超過幾千年?中國人真的要靜下心來想一想,不要再幹這種傻事、荒唐的事。其實現在許多外國的志士仁人,也開始在東方尋求解決家庭社會問題的方法了。
任何一個言語行為,縱使是善心想做,也要謹慎考慮它往後會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。我們稱讚別人也要看情況,你要確定他真正是個好人,才能稱讚他,你已經確定這個人言行一致了,才可以稱讚他。為什麼?假如你還沒有認識清楚就稱讚他,其他的朋友因為信任你所說的話,也以為他是好人,結果被他騙了,怎麼辦?
我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中,很多的團體找我們去參加,我從來都不參加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不確定他的目的是不是真正為了弘揚中國文化。我發現很多的推展者,名義上說中國文化好,但是所說的沒有一句是中國文化,很多都是西方心理學,掛著羊頭賣狗肉。
假如我們沒有避嫌,跟他拍照,他很可能拿著照片到處宣傳:「你看,連蔡老師都跟我們很熟,他也很支持我們。」很多事確實要看深遠一點,否則有時雖然是善意,大家都是好朋友,照照相無所謂,但是流弊可就大了。這不是說我們不願意接受他,而是考慮到會對往後的人群造成不好的影響,這樣我們就對不起大家。
很多朋友接觸我們之後就說:「蔡老師,我要辭掉工作跟著你。」要不要接受?假使看他這麼真誠,立刻就接受了,就太衝動了。要考慮到他的家庭狀況是否允許?再者,他是一時衝動?還是真的?這有待觀察。
這不是不仁慈,如果你心軟,可能到最後更麻煩的是他自己,對你也有很大的障礙。凡事要冷靜應對,保持距離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,而是便於讓他冷靜,也便於給你觀察。假如保持距離三個月之後,他就不想幹了,這代表他發的心是假的,真心絕對能通過時間、空間的考驗。真正想做事的人,絕對不需要你去請託:「太好了!拜託再做一點。」
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,哪裡需要楊老師常常來鼓勵:「你再撐一下,再好好做。」那不就把老師累壞了嗎?要找的是真正有心的人,而真正有心的人絕對能禁得起時空、挫折的考驗。
辨善看流弊
我們從此地了解到,學習一定要聽老人言,要聽智慧的言語,才會懂得分辨真假,我們要看這個行為做了之後,對於往後是否有嚴重的流弊。中國古人判斷事情看得非常深遠,假如一件事情做了對當時的人們有利益,可是對往後的人們有害處,他就不會去做。可見得中國古人是多麼的厚道,他們所考慮的是這個行為以後所產生的流弊問題。所謂流弊就是影響性,這個行為對往後的影響有多大,他可以看到幾百年,甚至幾千年,孔夫子就看到了幾千年。
依孔夫子的道德學問,以及他的三千弟子、七十二賢人的能力,把當時一個最亂的國家政權掌握在手中有沒有問題?絕對沒問題的。而且拿到政權之後,是否可以把它經營好?絕對可以。但是那個影響就只是當時的那個國家,而不是世世代代的中國人。假如夫子搞政變,奪取政權,往後的人都會說連夫子都可以推翻人家的政權,這種行為對往後就會產生很大的流弊。所以,夫子看得很遠,絕對不逞一時眼前的好處。讀書人看善不能只看存心,還要分辨往後流弊的大小。
所以,我們對孩子很慈愛,凡事順著他,看起來他比較不會跟我們過不去,但是若錯誤的行為也順著他,到最後就害了他。佛家說: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。」為什麼慈悲和方便會出問題?若沒有智慧的判斷,孩子會憑藉著你的寬恕做掩護,給你製造麻煩。
因此,寬恕別人要有智慧,你的眼神要告訴他:你做什麼事,我都清清楚楚,千萬不要亂來!這就是你在寬容之外,同時也傳遞出嚴厲的警告讓他知道:你做得好,我鼓勵你;你做得不好,我不說你;但是假如你不知悔改,我一定會使出霹靂手段。為什麼?霹靂手段是慈悲。
以公司為例,表面上看,霹靂手段是辭掉某個人的工作,事實上是為了大局著想。可否因為一個人搞是非而把整個公司給毀了?你原諒他,就是毀了整個團體,那是不理智的行為。所以,不可因為一粒老鼠屎,壞了一鍋粥。但在開除他之前,一定先給他改過的機會,當他不知悔改,我們才使出霹靂手段。使用這個手段對他是不是害?不是,對他是慈悲的。
世間人總覺得,對我好就對他不好,其實只要你的存心是正的,對誰都好,就事事無礙。我們對於道理的理解不圓融,做事就會產生諸多煩惱。比如剛才的例子,你把他開除了,是避免他造成更大的錯誤,那是對他的慈悲。如果不開除他,就害了整個公司,他所折損的福報就更大,他的人生也會因此毀掉。
當你把他開除後,私底下你們還可以做朋友,偶爾提一些水果去看看他。其實犯錯的人知不知道自己錯了?還是知道的。只要你的行事是大公無私,等他情緒平和下來,他會理解誰是真正為他好。所以,被盧叔叔辭掉的職員,對盧叔叔還是很尊敬,因為在辭掉他們之前,盧叔叔已經給他們很多寬恕和關懷。總之,不能平常看人不順眼,然後假公濟私把他辭掉,對方絕對會記恨在心。所以,「人情練達皆文章」,我們必須考慮到流弊的問題。
孔夫子非常有智慧,他能洞徹一切事物的影響性。有一次,子貢到其他的國家去做生意,魯國有一則法律,只要在其他的國土看到魯國人被賣去當奴婢、做苦力,可以用錢把他贖回來,國家會發獎金給你,這是鼓勵大眾愛護自己的國人,主動解救國人。
這個做法好不好?非常好,讓人時時處處能想到自己的國人。子貢經過他國之後,贖人回來,因為他是大商人並不缺錢,所以他就跟官府說:「我不要獎金。」旁邊的人民一聽:「這個人好清高,連獎金都不拿。」一般人都讚歎子貢。可是夫子對子貢的看法跟一般人不一樣,夫子對子貢說:「你錯了!」
是不是多數人認為對的看法就是對的?現在是民主時代,採取舉手表決,人多就是對的,其實非常危險。因為當人不理智時,政客利用意識形態讓你感情用事。人民會因為這些政客的設計,挑起了很多錯誤的思想,結果國家許多重要的權力都被這些有目的的人掌控。
所以,實行民主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,就是人民的水準要達到某種程度,判斷是非的能力要達到一定的水平,而有水準的人要超過一半以上,如此才能提倡民主。所以,制度沒有好壞,要看當下人民的整體素質如何,否則雖是好意,卻把社會給毀了,這需要有智慧去判斷。
夫子跟子貢說:「聖賢人的行事可以移風易俗,成為大眾的規範,怎麼可以隨自己的愛好而任意去做?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,貧窮的人多,你的行為讓大家認為贖人接受獎金是貪財的行為,哪還有人願意去贖人?以後魯國贖人回國的風氣將會消失了。」
子貢贖人回來不拿獎金,好像很清高,在金錢上可以放得下。但是魯國大部分是窮人,當他出去遇到自己的國人當奴隸,心裡很想救他,可是想到子貢不拿獎金,如果自己拿了好像不廉潔。但是不拿獎金,下一個月的生活就成問題。如此一猶豫,他救人的心就會受到干擾。
不要說多,假如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人受到干擾,就有一個國人沒被救回來。而一個國人沒被救回來,可能就是一個父親沒回來,這將會影響一個家庭的命運。所以,做事不是你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,要能洞察整個層面,深謀遠慮。
夫子的另一位學生子路,他看到有人落水快淹死了,二話不說,趕緊跳到水裡把人救起來。但我們要知道,救溺水的人不能馬上救,要等到他差不多昏過去再救。有人說這樣太殘忍了,但因為溺水的人力氣已經失控,他抓到任何東西都會拼命往下拉,如果你在這時救他,會被他拉下去。所以,救人也要用理智判斷,等他快昏過去了,他的身體鬆軟了,這時你很容易就可以把他救起來。
這個人很感謝子路救他一命,就送了一頭牛給子路做為謝禮。子路看他很真誠,就把牛牽回去。世俗人看子路接受別人報答,好像不如子貢清廉,但是消息傳到夫子那裡,夫子就稱讚子路:「從此以後,我們魯國人勇於救人的事蹟就會愈來愈多。」接受別人至誠的感謝,會帶動整個社會救人助人的風氣。
聖賢人所考慮的是:一個動作所帶來的長遠性影響。我們現在對於任何事情也要學會觀察,做了之後究竟對自己、對家人有什麼影響?甚至對社會有什麼影響?有人可能會說:「哪有這麼嚴重!」社會是大眾所組成的,當一個人丟垃圾,所有看到的人都會覺得丟垃圾是正常;當一個人撿垃圾,就會喚醒大家不要糟蹋大環境。
佛門有一則公案,表面看來好像是給予人方便,結果卻令佛門受到很不好的影響,所以要會分辨流弊。清朝的順治皇帝覺得學佛很好,就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出家,他這個用心很好,但這是善心行了大惡事。
為什麼?過去想出家的人都要先經過嚴格的考試,考試最後一關是皇帝親自面試,皇帝看這個人的學問、德行有無資格做他的老師,教化百姓。所以,及格的文憑是皇帝發的,稱為「度牒」。皇帝同意之後,如果你要出家,師父一定先看你有沒有度牒。
所以,那時出家人的素質很高,帝王恭敬。帝王恭敬供養,下面的文武百官誰敢怠慢?上行下效,全國老百姓當然尊重出家人。所以,從前的縣令、太守,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,都上佛寺請教出家人。所謂「無事不登三寶殿」,因為爬山往返需要兩天時間,一定是有要事才會去請教出家人。
順治皇帝廢除度牒之後,什麼人都可以自由出家。有的本來要照顧妻兒的,為了逃避責任跑去出家。有的根本沒有學識,又好吃懶做,一想到出家有人供養,也跑去出家。確實也有許多有心的出家人想要弘揚佛法,但是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,雖然是少數人不好,但佛門的整個形象都受到了影響,這個流弊是順治皇帝當時所沒有想到的。所以,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,一定要瞻前顧後,考慮流弊。
大善小善
善,除了考慮真假、流弊,還要考慮很多層面,一般人最重視的是大善與小善。何謂大善?何謂小善?一個企業家資產幾百億,他捐了十萬塊。一個農夫辛勤耕作了一輩子,因為看到家鄉蓋了一所醫院,覺得醫院可以救治很多人,所以他用一生的積蓄十萬元買了一台救護車捐給醫院。同樣是十萬,善的大小是否一樣?相差很多!所積的福也相差很多。這個企業家的存心很可能是為了個人的名利,而這位老者把一生的積蓄捐了出來,念念都是為了救人,所以他的福分無法計量。
宋朝的衛仲達有一個因緣,作夢的時候到了陰間地府。閻羅王命小鬼把衛仲達的善惡簿呈上來。結果,惡的簿子擺滿一地,善的簿子只有一個像筷子那麼細的小卷軸。閻羅王就叫小鬼拿秤來量輕重,結果記錄惡的簿子輕,記錄善的簿子反而重。
衛仲達便問:「閻羅王,我還未滿四十歲,怎麼會有那麼多過惡?」閻羅王說:「惡不等你去犯,只要一起心動念,我們這裡就有記錄了。」衛仲達又問:「善的那一個卷軸裡,所記載的是什麼事情?」閻羅王就說:「朝廷想興建一個大工程,在福州城三山修建一座石橋。你上疏建議皇帝不要修建三山石橋,因為這個工程是不必要的,勞民傷財,這就是你的疏稿。」
衛仲達就說:「我是有這麼一個諫言,但於事無補,皇帝並沒有採納我的意見,還是修建三山石橋。我這篇奏稿有這麼大的力量嗎?」閻羅王說:「朝廷雖然沒有採納你的諫言,但因你這一念是為國為民,所以善的力量很大。如果朝廷採納你的諫言,善的力量就更大了。」
因此,當我們念念為家庭、為社會,我們念念都是在培自己的福田。所謂「福田心耕」,「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,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」,吉凶禍福都是從你的心念變現出來的,只要你有善心,有廣大的愛心,關懷、幫助別人,你的福分一定能感應得到。所以,善的大小是從心量來看。
非信之信 非慈之慈 非禮之禮
是非的事情太多了,我們要會明辨,行善才會做得正確,否則很可能以善心行了惡事。
「非信之信」。你答應別人,好像是守信,但是那件事是欺騙別人的,就是非信之信。信與義配合才是真正的信。若非真正的信義,你還遵守,就是助紂為虐,就是非信之信,一定要會判斷。
「非慈之慈」。看起來很慈悲,對人和和氣氣,這是《論語》說的「鄉愿,德之賊也。」「鄉愿」是指所有的人看他都很順眼,連壞人看他都很順眼,實際上他是個不能明辨是非的人。孔夫子說這樣不好,看到每個人都不得罪,看到壞的行為也視若無睹,把社會的是非善惡都混淆了,這樣的人是「德之賊」。
所以,面對惡人要能正直的指責規勸,才是讀書人的氣概。如果你對每個人都很仁慈,讓惡人甚至於孩子,因為你的慈反而做了很多壞事,而你都沒有制止,就是「慈悲多禍害,方便出下流」,你的寬容已經讓人家有機可乘,是沒有智慧的寬容,所以是非慈之慈。
「非禮之禮」。我們要能判斷,對人恭敬的動機是什麼?假如是為了一己的私利,這就不是真正的禮貌,而是另有目的。所以,善要會分辨、洞徹,分辨清楚之後,善要積極去做。
如何行善
「善」可以從十個角度去觀察,這是了凡先生整理的十個行善標準。我把它分成對人、對事、對物如何行善。
愛敬存心
第一、「愛敬存心」。
改過要從心改,行善也要從心行,心就是行,因為有這個心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。一個人能時常保持著愛人、敬人的態度,他所感得的就是「愛人者人恆愛之,敬人者人恆敬之」。所以,心上時時存愛心、存恭敬心的人,一定處處都在做善事。
愛心與恭敬心除了對我們身旁的人之外,還要對古聖先賢、對我們的老祖宗,所謂「事死者,如事生」,我們不能忘記孔夫子的教誨,不能忘記孟夫子的教誨,不能忘記聖賢人的教誨。對於往後的子子孫孫也要愛敬存心,這一點現代人做得太差了。
因為物欲橫流,只想到自己要怎麼享受,至於享受的過程破壞了環境,造成了多少惡果都不管。現代人這種態度真的很可悲,我們不能讓這種態度繼續延續,要從自己開始,往後對人都要有愛敬之心。
道家八仙之一呂洞賓,他的老師漢鍾離也是八仙之一。漢鍾離要教呂洞賓一個法術,叫「點鐵成金」,漢鍾離說:「你學會這個法術之後,可以用來濟助窮苦之人。」呂洞賓就問:「我把這個鐵變成金,以後這個金會不會再還原成鐵?」漢鍾離就說:「五百年之後,這個金又會還原成鐵。」呂洞賓說:「那我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嗎?這種事我不幹!」
老師就說:「成仙要積三千功行,你這一念善心,三千功行都圓滿了。」呂洞賓不僅想到當下的人,連五百年後的人他都能愛護,可見他的存心非常的仁慈寬厚。所以,時時提醒自己愛敬存心,你的愛心與恭敬心一定會表現在你的言語行為態度之中。
敬重尊長
第二、「敬重尊長」。
中國人講「忠孝傳家」,我們的德行表現在哪裡?敬重尊長。尊敬長輩,也要尊敬賢能之人,古代的禮儀是對有道德學問的人特別尊敬。這樣是否不平等?我們要理解,西方人所說的平等,是指人人都有一張選票可以投,但這不代表大家對社會的貢獻是一樣的。所以,恭敬之心所體現的禮儀,要從他對社會的貢獻來定,這樣才有次第,才是真平等,不然整個社會誰也不服誰,就會亂成一團。
當我們見到一位愛護人民,而且時時擬定對國家有利的政策、很有德行的好官時,難道我們連個禮都不主動跟他行嗎?當我們對賢德之人有禮的時候,同時也是給我們的子孫、學生做一個好榜樣,教導他們見賢思齊。
所以,中國人有很多禮貌的態度,都有著深遠的影響,只是現在的子孫沒有深入去理解。尊賢重要,尊重老人更重要,因為老人為社會貢獻的時間比我們長,沒有上一代哪來的下一代?所謂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」,誠心追念祖先前賢的恩德,如此人民才能淳樸厚道。
我們在廈門演講時,福建龍巖來了幾位老師,其中有一位老師上台來分享心得,非常有意義。他說他來上課之後,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道。夫子在《孝經》說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」
孝是德行的根本,這位老師的明白不是文字上的明白,而是印證了這句話真實不虛。他們鄉裡全都是姓吳的,整個村落分成十幾個單位,他是其中一個單位。他們那個單位有四十幾戶人家,出了一百零八個大學畢業生,只有一個人沒有大學畢業,而且這個人還是考上之後讀到一半因故休學的,所以是沒有一個人沒考上大學。
為什麼這四十幾戶人家的素質這麼好?
因為從小長者就告訴他們,清明節、春節這些重要的節日,一定要回來探望父母,這是念恩,不忘本。每年的大年初一,所有的孩子不是去玩,而是陪母親去上香禮佛。禮完佛,上完香,把母親送回家之後,再去給鄉裡的長者拜年。拜完年之後,所有同輩的親朋好友聚集在鄉裡的一所小學,討論、互相交流這一年來讀書的心得、工作的經驗。
有這樣的風氣,難怪他們的素質都這麼好。所以,任何事都沒有偶然的,這個鄉鎮抓到了學問的根本,根本就是孝與悌。每年跟長者拜年,是對尊長的恭敬,也是落實「出則弟」、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」,所以自然而然長養他們處處替人著想的心。我們從此地也體會到,德行好的孩子成績一定好,而且他們的好不是逼出來的,是自動自發的。所以,長養孩子孝悌的態度,對他一生成就至關重要。
與人為善
第三、「與人為善」。
我們現在一起學習中國聖賢教誨,大家在這裡聽課就是在行善,就是演一齣與人為善的戲。假如諸位不來聽,我就失去了信心,講不下去了,戲就唱不成了。所以,唱戲的跟看戲的合作,才能把這場戲演好,這叫功德平等。
有一部電視連續劇「孔子傳」,拍得非常好,我每次看了都會感動得哭,那種哭會清澈心靈。其中有一幕是許多學生來到孔夫子的家裡接受教誨,有一位幕後的大功臣無怨無悔的幫忙孔夫子招待學生的衣食住行。
哪一位?就是孔夫子的太太。她在幫夫子的學生盛食物的時候,總是笑臉迎人。我說夫子的太太與夫子是功德平等,因為她心心念念都是希望學生能夠成就學問。所以,別人在做好事,我們同樣歡喜,行有餘力就去幫忙,跟他一起做,功德是無二無別的。假如真的不行,時間又不允許,這時你發自內心讚歎、隨喜,那也是行善,也是在與人為善。
在這個時代,「善事常易敗,而善人常得謗」。你想做一件好事,好事多磨,人家都想盡方法障礙、阻止你,所以好事不容易成就,好人常會被批評。假如你見到一位老師教學非常認真,結果卻得不到眾人的掌聲,這時我們要適時的給予他們精神鼓勵。我們可以主動拍拍他的肩膀說:「教育就是有你們這樣的老師,所以還能夠屹立不搖。」他本來已經很疲勞了,突然聽到鼓勵,更鼓舞了他的勇氣。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鼓勵與關懷,所以你去鼓勵、讚歎,這也是與人為善。
勸人為善
第四、「勸人為善」。
要用什麼勸?古人說:「一時勸人以口,百世勸人以書。」當面勸人,這是以言詞;千年萬世勸導眾生,那就要用書籍。你能寫下很好的教誨,就可以像袁了凡先生一樣流傳到後世。勸人以口,要審時度勢,首先有足夠的信任與付出再勸。在勸勉他人的時候還要觀察時機,要「規過於私室」,私底下勸比較好。
勸人以書,一個人要真正能有書傳世,不是會寫字就可以了,根本問題還在立德、立功,用自己的德行利益社會,人家才會覺得你是真才實學,你所留下來的文章,人家才會信服,才得受益,所以要留書首先要立身行道。
勸人也要了解現實狀況。我們之前提到,大人的世界裡,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,人們只會看你做什麼。學習《弟子規》,不是叫人家去做《弟子規》,而是自己一定要先做到。當你做到「兄道友,弟道恭」,你的兄弟就開始感動了。當你做到「冬則溫,夏則凊」,你的父母就開始感動了。當你做到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接觸你的人都如沐春風,你勸他的時機就成熟了。所以,要「為人演說」,演在前面,演好了再來說,知所先後則近勸人之道矣。
勸人為善,可以用言語勸人,也可以用書本勸人,而現在這個時代,最重要的是用行為、德行來感化人,才能勸導他人。古代的聖賢人很懂得勸人之法。東漢末年有一位賢者管寧,有一次和同窗好友華歆一起鋤菜,看到地上有一片小金子,管寧繼續揮動鋤頭,對待金子像瓦礫石塊一樣,華歆則馬上把金子撿起來,丟下鋤頭就離開了。
又有一次他們同席讀書,正好有達官貴人的車馬經過門口,管寧繼續看書,華歆則是扔下書出去觀看。現在這樣的孩子多不多?一有風吹草動,馬上就不專心了。當華歆回來之後,管寧拿了一把刀子把席子割開,和華歆分開來坐,並說:「從現在起,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。」
管寧觀察朋友的存心、習氣,可以想見朋友往後若是進入官場,一定會很危險。譬如,擺一百萬元在面前,見之不動心;擺一千萬元在面前,仍舊不動心;擺一億元上去,就會考慮看看。所以,人沒有真正明白財的道理,很有可能會禁不起誘惑,所以學問之根還是要紮得很深才行。
管寧後來做官非常認真,也很清廉,他時時觀察人民的狀況,有哪些必須教化。他發現在自己管轄地區的人民,因為井很少,為了打水爭來爭去,甚至會動手打起來。他也沒有當面制止,而是去買了很多新的水桶,趁著天還沒亮時,跟下屬先去把水打好,放在井邊。
很多人本來打算一清早去佔位置,可是到了井邊,看到水都打好了,回想起自己每天與人爭來爭去的場面,都生起了慚愧之心。由於管寧懂得用善巧喚醒人民的慚愧心,整個鄉里互相幫助的風氣就慢慢形成,所以勸人確實要有高度智慧。
我在與盧叔叔的相處中,看到他很多勸人的智慧。記得在澳洲學習的時候,我們是八、九個人一起住。八、九個男人住在一起會如何?環境較為髒亂。每次大家聊天,嗑瓜子,吃很多東西,結果桌上一攤,地下一攤,洗手台也一攤。怎麼辦?
只見盧叔叔一言不發,開始動手把所有的地方擦得一塵不染。他整理好洗手台之後,連一滴水都沒有,乾乾淨淨。第二天還是一樣,盧叔叔又不動聲色,全部從頭做到尾。就這樣做到了第五天,大家又在那裡吃東西的時候,有人就說了:「人家每天搞得這樣乾乾淨淨的,你們這是什麼態度?還搞成這樣!」
結果所有的人都低下頭來,從此以後就沒有這種情形了。盧叔叔有沒有講?沒有,他以身作則,以從自己做起的態度,喚醒了別人的羞恥心,然後還借別人之口,達到了勸大家的效果,所以我們還是要用德行去感化他人。
我看到盧叔叔對每個人都很關懷,我們幾個年輕人去見他,他都很提拔,但是我得到的利益最大。為什麼?別人要幫你,還要你肯接受才行,否則縱使孔子站在你面前也沒用,因此我很感念他給我的教誨。盧叔叔每天帶我去散步的時候,一邊散步一邊把他很多人生的智慧點點滴滴告訴我。他也會關懷、勸勉其他的年輕人,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有一個弊病:還沒本事就傲慢。這是致命傷。所以,很多機緣當面錯過,我很替他們惋惜。所以,要用善巧、智慧的方法,勸人為善。
春秋時代,鄭莊公與他的母親武姜發生很大的衝突,於是就對母親說:「不到黃泉不相見!」這種狠話一講,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。雖然莊公事後確實後悔了,但因為他是國君,君無戲言,面子最貴,不肯認錯。他的大臣潁考叔是個有名的孝子,他用了善巧方便讓國君母子言歸於好。潁考叔很有智慧,他藉著進獻貢物去見莊公。古代的禮儀,大臣送國君禮物,國君禮尚往來,一定要回禮。所以,當莊公請潁考叔吃飯的時候,潁考叔就把肉放到旁邊不吃,這就是製造機會給鄭莊公。
莊公見到潁考叔這樣做,十分好奇,便問道:「你為什麼不吃這道菜?」潁考叔很真誠的回答莊公:「我們家有好吃的食物,一定請母親先吃。而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嘗過國君您賜的肉羹,請您讓我帶回去給母親吃。」
這麼真誠的孝心講出來,莊公聽了很感動,突然回光返照:「你有母親奉養,偏偏我卻沒有!」當國君有心悔改的時候,臣民給他建議的機會點就出來了,所以潁考叔就告訴鄭莊公:「君王有什麼可憂慮的?如果掘地見泉,在地道中相見,有誰敢說不對?」於是莊公就照著他的話做了。
我相信潁考叔這個做法絕對不只是為了讓國君母子相見,讀書人的視野非常寬廣,他了解到一個國君做錯事會影響一個國家的風氣,所以這件事他是責無旁貸,一定要把他的國君勸通,否則鄭國的人民就會說:「連國君都不孝了,我為什麼要孝?」那還得了!所以,趕快勸諫國君,讓國君迎請母親回來奉養,整個國家的風氣就會改變。
確實勸人為善要有善巧方便,而這個善巧方便絕對不是說你一定要刻意去學,這個善巧方便還要看你是不是真心想幫助人,只要你有真心,方法一定可以找得到。所謂「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,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」,你有百折不撓要幫助別人的心,就會有很多好的靈感出來。
我們教學的人就很有這種經驗,很想幫學生,可是自己的教學資歷還很淺,但因為我們把這件事放在心上,想去成就學生,所以可能在做其他事時,突然想到一個好方法,因此根本還在於我們的真心。
成人之美
第五、「成人之美」。
這不只幫助了別人,還成就了自己的德行。當我們懂得欣賞別人,也就把我們內心裡不好的習氣一點一滴的剷除。哪個習氣?嫉妒,見不得人好,心裡不舒服。嫉妒是很複雜的,這當中可能含有傲慢,所謂「文人相輕」。道德學問以及我們的心量,應該是愈來愈寬廣,絕對不是愈來愈自以為是。當我們處處與人為善,就是在成就學問,就在讓自己的心愈來愈寬。所謂「量大福大」,你的福有多大,是你心量的大小所決定的。所以,看到別人有小善,我們要竭盡全力幫忙成就,你也跟所有藉由這件事而得到幫助的人廣結了善緣。
所以,面對同事、同學,我都格外恭敬,因為他們都是老師,以後他們要教幾百個學生。我供養他,送給他一本好書,我都很高興,因為將有好幾百個人因為這一本書而得到幫助。當你真正有心對人好,他有沒有收到?人與人的互動絕對不是要言語、要見過面才有互動。我們常常覺得,這個人怎麼第一次見面就這麼親切?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當我們心裡的念頭就是希望大家都好,你的人緣就特別好,因為你的心念已經傳遞出去了,你的腦電波已經發射出去了。
所謂母子同心,假如你很在乎你的母親,母親的腦電波你能不能收到?一定可以收到。這一年多來,我的心非常平靜。我離家四個多月後第一次回家,一進門,第一句話就對母親說:「媽,妳的修行不錯。」我母親就愣住了,兒子回家第一句話就這麼講,讓她摸不著頭緒。
我說:「媽,這四個多月以來,妳兒子全心全意工作,心裡都不會雜亂、不會煩惱,我想這四個多月妳都沒有擔心我,所以我的心才能這樣安穩。」母親笑一笑,沒講話。
我的母親只要有煩惱,我就不舒服。有一天我睡覺時,心臟突然感覺不太舒服,我本身沒有心臟病。那時已經半夜十二點,我只好隔天一早打電話回家。母親說:「昨天半夜吃錯藥。」真的是母子連心。當你用真心關懷別人,對於別人的需要,你都可以感覺得到。
這些也會發生在你和好朋友的身上,你突然想到他,他的電話就打過來了,就像電視頻率一樣收到了。為什麼很多人收不到?煩惱叢生,全部障住了,所以不清楚別人需要什麼。當人的心量愈大,就愈能感受到別人的需要,人家也愈能收到你對他的關懷。這些你都可以去做實驗,人生要去印證真理。
我很歡喜能跟同學一起讀書。記得在師範院校第一天上課,我去得特別早。那時同學們還相互不認識。我一進教室,看到桌椅都很髒,因為暑假剛過完,積了兩個月的灰塵。師範院校女同學比較多,我突然想到,女同學等一下來了一定會說:「怎麼這麼髒!」然後會皺著眉頭從書包裡拿出紙巾,一邊擦一邊生煩惱。
我想到這一點,就趕快到廁所找到了一塊抹布,把所有的桌椅全部擦好,這時同學們都還沒有到。因為師範院校離我們家比較遠,我都是搭最早班的火車去上學。後來同學們來了之後,都很舒服的坐下去,結果每個同學與我都相處得很好。我念念確實都很尊敬、關懷他們,所以自然而然那種無形的交流就在進行當中。
當你看到他們往後都要教書育人,這時你點點滴滴去幫助、成就他的教書生涯,不但以後他的學生受益,你也會覺得很快樂,這是成人之美。
救人危急
第六、「救人危急」。
人生都有起伏,人在危難的時候,他的內心是最恐懼的,這時你若能伸出援手,他會非常感謝你。什麼時候是危急?受傷的時候,生病的時候,這時內心比較脆弱,我們應該及時給予關懷。「朋友有義」,朋友之間除了關懷之外,還要有通財之義。他可能在經濟上有困難,臨時周轉不過來,而他的父母或者家人又急需這一筆錢,這時我們應該要給予幫忙。往後你的人生有危急之時,自然就有很多人來協助你。
記得我大學畢業兩、三年之後,有一次需要一筆錢,我就去跟一位初中同學借了一筆不小數目的錢。他帶我去領錢,之後我們一起走回來,我就說:「你為什麼不問我為什麼跟你借錢?」他說:「借你就借你,問那麼多幹什麼!」這是朋友的信任達到某種程度。當你有危難的時候,有很多朋友來協助,甚至不想跟你問清楚,或者根本不會跟你要回來,那是你做人很有道義,平時也是盡力在幫助朋友,才能得到這麼多朋友的支持。
人活在世上要懂得防微杜漸,假如人生常常出現許多急難,就會疲於奔命。所以救人最好的方法,就是把聖賢教誨介紹給他,一個人從思想開始改變,才不會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危機四伏。我們能解朋友一時的危難,能不能救他長久的危難?不可能,所謂救急不救貧。貧一定貧在思想觀念,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聖賢做人做事的道理告訴他,要告訴他「勿畏難」,告訴他要懂得提升自己的能力,要懂得去挑戰自己。當自己有工作能力,有應對事情的智慧,才能減少很多危難的發生,所以救人危難的根本,還在給予他正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。
興建大利
第七、「興建大利」。
以上六點主要都是對人,興建大利是對事。有哪些方面也是需要我們去行善、去付出的?古時候樂善好施的員外常常都是造橋鋪路,鋪一條路能讓多少人得利益,像中國還有幾千年的橋,利益了多少人,數之不盡。這是興建大利,與人方便。還有一些員外找來很好的老師,教育他們鄉黨的小孩,這個大利長長久久,因為這些孩子明白聖賢道理之後,可以造福社會,可以傳承聖賢教誨給未來的子子孫孫,所以辦教育是長遠的大利。
宋朝范仲淹先生家裡有一塊寶地,所謂的龍穴。如果是一般人,會拿來做什麼?大概會趕緊把祖墳葬在這裡,看以後能否出一些大官。范仲淹沒有這樣想,他把這塊地捐出來辦學。這塊地在蘇州,現在是一所高中的校址。近一千年來,這裡出了大約四百位進士,八十幾個狀元。
范仲淹興建大利不為自己,而是讓更多的人在這依山傍水的好環境中學習,所謂地靈人傑,讀書的效果就特別好。心量愈大,福就愈大,所以都已經一千年了,他的子孫、家道都還很興旺。
二00二年全球華人聚集到山東曲阜,讀誦中國的經典,邀請了范仲淹嫡傳的後代當特別來賓,上台唱了一首歌,叫做「岳陽樓記」。後代子孫感念老祖宗的教誨,把它譜成了一首曲子,當他的子孫唱到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我相信范仲淹在天之靈一定會覺得他的做法是正確的。范仲淹有這樣的心境,才能做出這麼大的利益鄉里之事,甚至利益了這麼多代的中國人。
只要是利益他人的事,舉手之勞也要盡力去做。我們不能光是著眼大利益之事,而無視身旁的小事,所謂「勿以善小而不為」,我們一定要處處替人著想,往後才能處處替眾人著想,這都要從小處著眼。
我們走在海口的街道,會發現很多大石頭擺在行人道上。因為一些民工坐在石頭上聊天,聊完之後就離開了,沒有把石頭搬回原處。太陽下山以後,路面朦朧看不清楚,假如此時有人不小心踢到了石頭,可能就會跌跤。
所以,我和許多老師遇到這種情況,一定會把石頭搬到旁邊去,這也是利益別人行走。有時工地施工用的竹子沒有紮好,尖尖的竹子都伸展到行人道上來,路過的行人假如不小心、不注意,很可能會受傷。所以,我們就趕快找一塊紅布綁上去,就能很明顯的提示他人。
我們念念都能考慮到別人,就是在利益他人。假如今天你騎著腳踏車或者摩托車,見到一塊石頭擋在路中間,你就會趕快閃躲一下,心裡覺得好險、很僥倖沒有撞到。接下來怎麼辦?很多人會罵著那塊石頭是誰丟的,然後就走了。
我們要存心仁厚,你能閃躲過去,後面來的人假如情緒很急躁,騎得特別快,他有可能會閃躲不及而有禍患上身。他若是為人父者,身體受到傷害,一個家庭就會出現危機。若是一個孩子發生了意外,他的父母就會很難受。所以,我們自己能免於這個禍患,也要想到不要讓他人遭受這個禍患,要懂得舉手之勞把它移走。
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人,名叫孫叔敖,為人很仁慈。他十歲的時候,有一天出外玩耍,看見一條兩頭蛇,他馬上把兩頭蛇打死,埋在土裡,然後就哭哭啼啼的回家了。因為當地有個傳言,只要見到兩頭蛇的人,一定活不了,孫叔敖見到後,不希望別人再看到,所以把蛇打死之後埋好,但是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對父母盡孝了,就一路哭著跑回去。他的母親也是個明理之人,聽了這件事之後很感動,就對他說:「你念念都是為別人,不會有難的,別擔心。」後來孫叔敖果然做了楚國的大臣,很得楚莊王的信任。從這裡我們看到,只要你念念想著利益他人,就是在行善積福,興建大利。
捨財作福
第八、「捨財作福」。
財有兩種,一種是財物與錢財,屬於外財;另一種是勞力與經驗,屬於內財,而外財、內財都可以積累我們的福分。其實內財比外財更難捨,今天我們叫人家捐款比較容易,要叫人家當一天義工很困難,所以難行能行,福報就大。
當我們時時處處懂得不吝嗇,懂得觀察別人的需要,就是時時在捨財作福。比如我們看到別人正在忙,我們主動去協助,就是用我們的勞力去付出。一個人付出的態度,絕對不要等到人家開口,因為現代人不好意思麻煩別人,尤其大家都是義工,人家也不好意思找你,這時你能看到別人的需要,主動去幫助,你在這個團體裡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,相處和樂融融,所以要懂得時時看到別人的需要,捨財作福。
我們都是有大福之人,人生第一福莫過於能聞聖賢教誨,我每每想到這一點,就覺得人生一切都值得了。李炳南老師(淨空法師的老師)告訴他的學生:「我這一代是跪著把聖賢學問接過來,你們往後這一代要跪著把聖賢學問送出去。」講得真是深刻!
假如我們聞到聖賢教誨,自己得利益了,也可以把這些聖賢教誨送給朋友,這也是用你的勞力為他們服務。現代人要聞到聖賢教誨太難了,因為工作繁忙,連踏出家門學習聖教的時間都沒有,這時我們就要為眾人作不請之友,主動出擊,送聖賢經典給他們。當然你演得好,你主動出擊的效果就會好,所以我們也是要處處主動為人服務。
護持正法
第九、「護持正法」。
正法是眾人的眼目,能聞正法才有正確的判斷力來明辨是非善惡、邪正好壞。我們常聽到:「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長夜。」上天假如沒有讓夫子來教化我們,我們的智慧沒有開,人生就一片黑暗。所以,有幸聞到正法,我們就有責任、有使命把它傳遞出去。
你們坐在這邊聽講就是護持正法。往後我們會有一些年輕有心的老師發願來講學,他可能會去社區給孩子講學,也可能會與家長討論家庭教育、談《弟子規》,這時我們一有空就去聽他講,用我們渴望的眼神看著他,他就會充滿信心,如果都沒人聽,他講到最後就沒有信心了。
一個人要有很好的演講能力,都是萬丈高樓平地起。假如我不是已經講了三百多場,而是第一場就到這裡來,可能諸位聽一個小時就走了,我可能就鎩羽而歸。所以,我們看人不是看他目前的能力有多少,而是看他做這件事是不是真心。真心的,要支持他。真心的,進步會很快。而你的支持,就是護持正法,功德與演講者無二無別。
愛惜物命
第十、「愛惜物命」。
對於萬物都要愛惜尊重,不能傷害。道家的經典裡提到,「舉步常看蟲蟻」,確實很仁慈。爬山的時候腳抬起來看哪裡?底下有沒有螞蟻窩,如果沒注意一腳踩下去,可能幾十條小生命都沒了,因此舉步都要常看蟲蟻。有很多喜愛爬山的人,在爬山當中也在長養他的修養,因為他覺得自己到山上是客人,山上所有的動物才是主人,所以看到蜘蛛網都會繞道而行,不去破壞牠的家園。誰都不想自己的家被毀壞,動物的家也應該受到尊重。
有時候在路旁看到賣初出生的小雞、小鳥等小動物,能不能買?有人買,小販就拚命抓,很多動物因此而骨肉分離,骨肉分離對動物來講是很痛苦的。古時有一個讀書人,射殺了一隻小鹿。突然看到母鹿飛奔到小鹿身邊低泣,並且用舌頭舔小鹿的箭傷,但小鹿依然不活,母鹿非常哀傷,就倒地不起。這位讀書人十分驚訝,於是把母鹿剖開來看,原來母鹿因過度悲傷而肝腸寸斷。這位讀書人非常感動,從此以後不再殺生了。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相同的,「物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所以我們應該愛惜生命,維護生命的尊嚴。
我曾經教過一年級的孩子,那時才教七個,他們站起來還不及我的腰,但是孩子很單純。有一次,我發現一些螞蟻死了,就把牠們埋起來,這件事被學生看到了。有一天,我看他們忙得不亦樂乎,圍在那裡不知道在幹什麼,我就說:「你們在幹什麼?」他們就說:「老師,我們在埋螞蟻。」連這麼小的螞蟻他們都會去關懷,就是長養了慈悲之心。
我跟山很有緣,後來有一年在一座山邊的學校教學,因為教室的玻璃窗是透明的,有些鳥飛得太快,沒看清楚,直接就撞上玻璃,當場就死了。看到死掉的小鳥,學生們一定會拿來給我,請我處理,我就帶著學生把牠入土為安。孩子能珍惜生命,就不會傷害生命。
對生命要尊重,對於物也要有愛心、要尊重。有一位老師拿著紙杯正要喝水,一個孩子看到了,很想要那個紙杯,這位老師就把水遞過去說:「來,這杯給你。」他的父親馬上走過來說:「老師,我們帶了茶壺來,您自己喝。」
這位老師還沒搞清楚:「沒關係,就一個紙杯讓孩子喝沒關係。」這位父親很堅持,就用他的眼神告訴那位老師:「我們真的帶了杯子,不用了。」老師直覺到是這位父親要教育孩子,就走開了。
老師一離開,這個孩子就有點鬧情緒,他的父親就說:「爸爸跟你講,這些紙杯都是砍伐樹木做成的,你多用一個紙杯,可能就是多砍一棵樹,所以我們要盡量節省紙杯,能省就要省。」
這個孩子還是有點情緒,父親馬上說:「假如你再胡鬧,爸爸下次就不帶你出來了。」所以,要讓孩子珍惜任何一件東西,你也要「慎於始」,一開始就要堅持正確的教導,如果讓他養成不良的習慣,再要把他拉回來,到時你痛苦,他也痛苦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說: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。半絲半縷,恆念物力維艱。」對於任何物品都要珍惜愛護,不能糟蹋。你看我們中國古代為人父母者,念念都想著要成就後代,才有這麼多寶貴的家訓傳下來,我們要會用,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我們教導孩子不是從零開始,這麼多的聖哲人都在助我們一臂之力,我們要善用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