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禮旭老師講述
誇孩子是一門學問
有個孩子的拖鞋壞了一點點,父母就給他換了一雙新的。《弟子規》說「勿厭故,勿喜新」,他捨不得丟棄舊拖鞋,就把它放在自己的床下。他同學的鞋子壞了,不能穿了,老師就跟他說:「你去把你那一雙舊拖鞋拿來給同學穿。」他很高興的答應了老師的要求,可是後來老師發現那一雙舊拖鞋是穿在他自己的腳上,而新拖鞋是送給同學穿,這個孩子的品德給大人上了很好的一課,因為他真正做到「財物輕,怨何生」。
我們見此舉,就立即鼓勵這個孩子:「你確實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,在這些同學中,你是大哥哥,你為同學們做了一個好榜樣。」要及時肯定孩子的好品德,所以誇獎孩子也是一門學問。我們誇獎孩子是要誇獎他的品德,而不能誇獎才能。
縱使你要稱讚孩子的才華,也要引導他回到有才華的目的。譬如孩子的古箏彈得很好,目的在於表演給人看,如果你誇他很厲害就不對了,這個孩子的古箏技法肯定會有瓶頸。若我們的引導是告訴他「移風易俗,莫善於樂」,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,可以改善社會風氣,學古箏、學古琴一定要用真誠心去學,就能彈出利益社會大眾的曲子。當他有了這種目標,整個心態就會截然不同,品德會跟自性相應,會愈做愈起勁,這樣就無副作用。所以,稱讚要順著孩子的品德,品德的標準就在《弟子規》!
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原因在哪裡
我們時常聽到有人說:「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在小時候很聰明,智力超群,但是長大了卻不一定有出息。為什麼會這樣?我們要找到原因才能解決問題。
有一位父親說:「我兒子兩歲的時候,我覺得他可以當國家領導人;上初中的時候,我覺得他能考上大學就不錯了;上高中的時候,覺得他以後出來有工作就好了。」為何差距如此之大?父親對孩子的期許愈來愈低,孩子會不會有出息?不會!當長者沒有給他樹立好榜樣,他就沒什麼志向,慢慢就會終日悠悠放任。
「讀書志在聖賢」,現在人讀書志在賺錢,因為父母的目標錯了,孩子的人生目標就跟著錯,這當然會「大未必佳」,所以父母對孩子一開始就要用正確的觀念去引導。 有些孩子從小學了英文,學了一些才藝能力,長輩就帶著他到處表演,這在孩子小小的心靈會覺得自己怎麼樣?「大人都給我拍手,大人還說要跟我學習,我好厲害!」好話聽多了,建議的言語就聽不進去,當然越大越退步。這樣的體會,我也是從自己和他人的身上看到的,然後再翻開經典印證。所以,稱讚人要用理智,要用智慧。
傲不可長
《禮記.曲禮上》開篇就寫道:「傲不可長,欲不可縱,志不可滿,樂不可極」,這四句聖賢之教,現在人有沒有犯?「傲不可長」,人只要傲慢心一起,就沒有辦法受教,很難再成長,而孩子從小就傲慢,這一生很難有大作為。驕傲使人落後,謙虛使人進步,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學問,重點在他是否有謙卑的態度。
「欲不可縱」,玩物喪志,現在有很多孩子都被電視、網路遊戲害苦了,鐵證擺在眼前,但是父母、老師、社會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。「志不可滿」,現在的孩子沒有志向,常常遊手好閒,覺得好無聊。
「志當存高遠」,一個人應該有高遠的志向,有了志向的人生才會過得很充實,才會時時覺得要提升自己,才有服務社會、服務他人的品德。「樂不可極」,樂極生悲,一個孩子從小不懂得掌握做人做事的分寸,常常玩興一起就忘乎所有,這時他身體的危險性就增高了,現在社會上這種樂極生悲的事情不勝枚舉。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把這些教誨寫在經文中,老祖宗很對得起我們,我們可不能對不起老祖宗!
警惕在掌聲中會迷失自己
我是長孫,我在家庭中得到的掌聲特別多。小時候我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麼?掌聲!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在做?我從小就活在掌聲之中。我在大學四年級有一次上台講課,一位長輩聽我講完課,他很高興地跟我說:「你真是活在掌聲中的人!」他是在肯定我,可是我聽了這句話,突然想到:「人生非常重要的事都是沒有掌聲的」。一個人假如只活在掌聲中,得失心必然很重,這樣的人生絕對不會自在快樂。
我開始修正自己,因為以前好話聽太多了,當聽到一句批評的話,內心就覺得很不是滋味,於是我就常常念「聞譽恐,聞過欣,直諒士,漸相親」這句經文。我們只有一雙眼睛、兩個耳朵,能看多少?能聽多少?當我們時時能有一顆謙卑的心,就等於是多了許多雙眼睛幫我們看路,多了許多雙耳朵幫我們聽訊息。所以,孩子要長養的是謙卑,而不是自滿。
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
我們聽到自己的過失就很生氣,聽到別人稱讚就洋洋得意,如果是這種態度,能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?很困難,也會造成「損友來,益友卻」。為什麼損友要來?因為他很清楚只要幾句美言,你就會神魂顛倒,到時候他就有機可乘,所以損友來。
益友為什麼會退?有德行的人,他很清楚做朋友的本分,一定要直言不諱,你有缺點,他一定會很正直的幫你提出來,當你不能接受時,他只好先避開。他不避開,你看到他會生煩惱,所以他為了不讓你生煩惱,只好先避開你,等你真正肯接納他的忠言、規勸,他才會再回到你的身邊來。
當我們身邊有非常多的朋友主動給我們一些規勸時,人生就如同多了好多雙明亮的眼睛幫我們看路。當你有接納別人諫言的這種虛心,自然就有眾人來幫助你。古人稱讚梅蘭竹菊為四君子,表的是君子的德行。竹子為什麼表君子的德行?因為竹子的心是空的,虛懷納忠言。「見人善,即思齊」,這是見物善,即思齊。我們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學習,還跟萬物學習,看到萬物之德也能觸景生情,提起正念來修正自己。
人喜歡聽好話,還是喜歡聽正直的話?聽好話。所以,「聞譽恐,聞過欣」的態度必須要從小紮根。我們中心的老師在教這一句經文的時候,都會提醒小朋友:你的缺點就好像是臉上黏一個黑黑的東西,今天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,就是等於把你臉上的這個汙點去掉了,你是否應該感謝他?當然應該!
所以,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間,只要同學幫他指出缺點,他首先就會給同學鞠一個躬,然後很高興的跟同學說:「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」。「過能改,歸於無」,他就會更加歡喜把缺點修正過來。一個人從小紮下了「聞譽恐,聞過欣」的根,對他終身的事業都有很大的益處。
莫要一屁打過江
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蘇東坡,他跟佛印禪師是好朋友,兩個人常常互相切磋學問。有一天,蘇東坡寫了一首詩,詩上寫到:「稽首天外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」。他覺得自己現在的境界很好,連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清淨心。
何謂八風?就是人生境界的「利、衰、苦、樂、稱、譏、毀、譽」這八種考驗。
利,就是你很順勢的時候;衰,是衰敗下來;苦,受苦的時候;樂,很歡喜的時候;稱,受到稱讚;譏,別人對我們譏毀;毀,毀是詆毀,毀謗我們;譽,當我們有很好的名譽時。蘇東坡覺得這八風都不能影響他的心境,他都可以保持清淨,所以寫了這一首詩派人送給佛印禪師欣賞,其目的就是要佛印禪師來稱讚自己的境界。
佛印禪師看完之後,就在信上寫了一個「屁」字,便讓送信的人帶回去給蘇東坡。蘇東坡本以為佛印禪師一定會稱讚他,結果一看是一個「屁」字,蘇東坡非常生氣,就立刻趕到佛印禪師住的地方,蘇東坡一來到佛印禪師的門口,只見門上寫著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」十個大字,蘇東坡一看,立即生起了慚愧心,於是就離開了。我們也要時時生起慚愧心,時時從起心動念把自己不好的習性去除,才不會犯「聞過怒,聞譽樂」的錯誤。
成人要做虛心納諫的好榜樣
當一個君主的心胸非常寬宏大量,他就能接納眾臣對他的進諫,就能改正自己的缺點,而擁有忠臣、賢臣為他真心誠意的服務,也能得到人民最真實地幫助。相同的,我們為人父母、為人老師,當學生或者孩子指出我們的缺點,我們也要虛心接受。
當老師的有錯誤,就要立刻跟學生說:「老師這裡錯了,老師要改過,老師跟你們一起學習。」往往老師認錯時,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麼?對老師的尊敬。當一個人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這就是德行,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所以,當長者的能主動修正、改過,就會帶動整個團體都有勇於認錯的風氣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