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ugust 28, 2018

《幸福錦囊集》,一、明理篇:什麼是善?

《幸福錦囊集》,一、明理篇:什麼是善?

蔡禮旭老師講述
 
辨善要看存心
何謂善?打人、罵人是不是善?對人是九十度鞠躬,有時候還是一百二十度的鞠躬,如此是不是善?善有標準,《弟子規》是非常好的標準。善從哪裡判斷?從存心,可以判斷出是真善還是假善。這個人對人非常恭敬,但是他只對上司恭敬,對下屬就很不客氣,這就不是真善。他有目的,為了攀龍附鳳,為了自己的升遷,這種存心是自私自利,是惡。看人不能只看一個點,要看線、看面,看他是否對任何人都用真心。
假如看到一個人打人、罵人,一般人覺得打人、罵人是不好的,但是我們細細去觀察,他一掌打下去會把對方打醒,所謂是「善相勸,德皆建,過不規,道兩虧」。朋友、親人犯了錯,你不規勸他,不但他錯了,你也錯了,因為沒有盡到本分
我有一位好朋友,有一次被我罵了半個小時。次日,他打電話給我說:「我三十多年來,接到最好的一份生日禮物,就是昨天你罵我。」我才知道昨天是他生日。我也從這個例子中體會到,一個人的福分在哪裡?在於受諫。能接受別人的勸誡,要有大福,心量大,能寬容,所以能避開人生很多的危險,因為他能廣納諫言。我們知道這位朋友對我們很信任,這時就要一棒把他打醒,當你是為了對方而著想,這個存心就是善。
心真一切皆真
我們看任何事情都要從根本著手,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哪裡表現出來的?心。行為是心的反射,言語、動作都是心的寫照,心與行是分不開的。當我們的心是為別人著想時,所表現出來的言語、行為就是利益他人,所謂心行一如。
提升一個孩子的道德學問,從何處下手?從他的存心下手,直截了當,所謂一真一切都真。一真是什麼?心真。一切是什麼?行為。心真了,所有的行為都真了;心不真,所有行為都是假的。不要看那個孩子恭敬地向你鞠躬,可能你離開之後,他就變另一個樣子。學習要抓住根本,抓住真實的東西,就是心。一個孩子有孝心,他一切的行為都是孝順的、真心的;一個孩子有了恭敬心,他所有的行為都是恭敬的。因此,不要輕視禮儀,不要輕視孩子對長者的禮貌,這些禮儀、禮貌都是從外逐漸內化而成為孩子內心的態度,當孩子內化之後,言語、行為就不離恭敬之心。
人生面對任何一個人,任何一件事物,其實都是自己的一面鏡子。當你對他好,他反饋回來的是好資訊;當你對他不好,他反射回來的是不良信號。人生就像照鏡子一樣,當我們對鏡而照都是笑臉,就說明此心是隨時隨地對人關懷和恭敬。我們學習聖賢學問,腦海裡要想不起任何一個不順眼的人,想不起與任何人過意不去,每天所想都是大家如何對我們的關懷,我們要趕快提升自己,去回報別人。
當我們觀照人生這面鏡子時,看到有五十個人在對我們微笑,有五十個人對我們啼哭,甚至於對我們很兇,請問我們贏得的這五十個笑臉是真的還是假的?心真一切真。一個人真正能寬容別人,絕對不是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容量,仍有百分之五十不能容納,這豈不是自欺欺人?
這證明我們還沒有真正落實聖賢的教誨。為什麼有百分之五十是笑臉?因為他們聽你的話,你怎樣講,他就怎樣做,他順從你,你就對他笑臉相迎;假若他們不順著你,你就對他沒有好臉色,這就是好惡之心使然,好惡之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用好噁心對人,縱使有些人對我們是滿面笑容,長期的相處總會有些磨擦產生,立刻就從笑臉變成了惡臉。人的道德學問要時時處處提得起恭敬,提得起寬恕,才是真實學問。求學問之人,人貴自知,不可自欺欺人。
自利是惡利他是善
《了凡四訓》對於「善」的分辨,講得很透徹。其中提到:善有真、有假,有端、有曲,有陰、有陽,有是、有非,有偏、有正,有半、有滿,有大、有小,有難、有易,皆當細辨。
《了凡四訓》有一個實例,有一群讀書人去請教中峰和尚:「打人、罵人是惡。」中峰和尚回答說:「未必然也!」中峰和尚引導他們,要從存心去觀察,假如打人、罵人的目的是要把對方喚醒,那分存心就是善的,這一掌打下去會使對方醒悟,打人也是善。如果打下去不能喚醒對方,就不能打。讀書人又說:「禮敬人、恭敬人,對人很有禮是善。」中峰和尚說:「未必然也!」假如他是為了功名利祿,為了諂媚長官,這是惡。
從此事例中我們了解到,為他人是善,自私自利是惡;能一心為公即是善,念念為私即是惡。所以,從根本上去分辨真偽,就很容易斷定出來。
規勸別人,雙方也要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礎之上。「交淺不言深」,彼此交情深厚,我們不提醒他,是於情於理不相符,所謂「可與言,而不與之言」,就是沒有盡到做朋友的本分。我們待人只要是用真誠心,就不會偏差太多。
請問:一個人很勤勞,是善還是惡?這也要看他的存心。有一位朋友在遠地工作,回到家裡連父母都沒有去問候,就馬不停蹄的去關心客戶。很多人說:「那個人工作認真是好人!」但你要看他勤勞的方向與動機是什麼?假如他一生只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,這種勤勞也是惡,因為他只有名利,沒有父母。所以,看人要入木三分,才能分辨真假。
陰善與陽善
善有「陰陽」之別,行善不欲人知就是陰德,行善還常常炫耀就是陽善,陽善是享世名,陰德則得天報之。我們也曾聽過某個學校在募款,要幫助一些貧窮的同學。此募款有個規定,若學生捐了五百元,在舉辦晚會時,就可以戴一朵小紅花,還可以點蠟燭。請問:孩子捐款的動機何在?在掛小紅花、點蠟燭。因此,行善的風氣是為名,將會給下一代做出不良的示範。縱使學校的做法是為了將此善行加以宣揚,但為人父母也要私下告誡孩子,這些事都是我們應當做的,不需要大肆宣揚。
辨善要看流弊
善中也有是有非,有偏有正,有半有滿,有大小,有難易,《了凡四訓》中解釋的很詳盡。我舉「是非」跟大家說明。在春秋時代,孔子有兩位學生,一位是子貢,一位是子路。子貢是大商人,常在其他國家做生意。魯國有一條法律規定,只要在其他國家見到自己的國人被賣去當奴隸,就可以把他贖回來,而這個贖金國家會還給你。這樣的法律非常好,喚醒每位國人去愛護、解救同胞。當子貢贖回國人,官府要把贖金回送給他時,子貢沒有接受,一般人覺得子貢很高尚,不接受贖金。
但是孔子批評他說:「子貢,你這樣做錯了。」為什麼錯了?會讓其他人在贖人時有所顧慮,因為他拿了贖金就好像沒有子貢那麼高尚,可是不拿贖金,他的經濟又不充裕,生活會有困難。他在救人時產生遲疑,就可能沒有把自己的國人贖回來。這個人可能又是一家之主,一人沒有得救,很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的命運。所以,孔子才說,子貢的做法會產生不好的流弊。
而有一天子路走在路上,遇到一個人溺水,子路非常有正義感,立刻跳下去把他救起來。救起來以後,溺水的人內心非常感謝,就把家裡的牛送給子路,子路也很高興把牛牽回去。孔子就稱讚子路說:「往後魯國人就會有很多人勇於幫助別人,解救別人的生命。」因為子路的表現,讓人感受到善有善報。
但一般人會覺得子貢不接受贖金是正確的,而子路受牛就不如子貢高尚。孔子觀察事物不是只看現前,還要看往後的流弊,所謂是不看一時而要看久遠,不看一身而要看天下的影響。所以,我們在善的是與非當中,也要謹慎地去分辨。
從此處,我們能理解到所謂的非慈之慈、非禮之禮的分辨方法。非慈之慈,就是看起來長輩對孩子很仁慈,可是那種仁慈既沒有理智又沒有智慧,是溺愛的行為,所以那個慈心對孩子而言,就是行了惡事,所謂「愛之足以害之」。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看以後會產生的影響,來斷定是善、是非善。當我們懂得如何判斷善惡以後,就要積極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
愛敬存心
存心正,行為一定正。有個小朋友某天中午睡醒,另外一個當值日生的小朋友,就把他睡覺用的墊子抽出來,他還沒有站穩,這一抽造成小孩傾倒一邊,頭撞到了牆,看似不嚴重但是也很痛,老師也訓誡了收床墊的小朋友。
當天晚上他的母親打了一通電話到幼兒園來說:「孩子喊頭痛,不知道今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」?老師才警覺到孩子撞得還是有點嚴重,於是請她母親即刻帶去檢查,還好無礙。隔天老師對這個小朋友說:「你撞了以後感覺頭痛,一定要告訴老師,不然可能很嚴重而沒有及時醫治,身體就會受到傷害。」這位小朋友對老師說:「老師,那個小朋友害我被撞到,已經被訓誡了,假如我又告訴你們我頭痛,這個小朋友又要再被訓誡一次,可能回家後又要被他媽媽罵,所以我才不願意講。」一個孩子才五、六歲,他可以做到替人著想,當場我們這些老師聽了也非常感動。
愛與敬是一種內化,孩子有恭敬心,就會做出恭敬的行為,甚至還未教導,他都會自然地做出來。有個小朋友從老師眼前經過,見老師正在看講座影片,於是就把身體低下來,低到不會影響老師視線的姿勢走過去。我們看了覺得很安慰,孩子這分存心就是凡聖之間的差別。
孟子提到:「君子所以異於人者,以其存心也」,聖凡之間的差距就在一念存心。孟子還說:「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」,時時為人著想,恭敬待人,而「仁者愛人,有禮者敬人。愛人者,人恆愛之;敬人者,人恆敬之」。仁慈跟恭敬是能感,所感的境界是什麼?得到眾人的愛敬。我們要跟聖賢人學,就要從根本的存心與用心來下手,其修學的速度會很快。
敬重尊長
對於父母、長輩要恭敬,不可冒犯;家如是,企業、團體亦復如是。老闆、上司有任何過失,我們不可以冒犯的態度來諫言,如此會令他很難下台。我們首先應該多付出,建立足夠的信任,再給予一些諫言、勸導。等這些諫言、勸導確實讓他感受到很大的利益,也感受到你很有智慧,自然而然對你的建議就會重視,所以凡事要能水到渠成才好。
對國家領導人,我們也要尊敬,絕對不可以毀謗。《梵網經》教導我們:「不作國賊,不謗國主。」我們要講領導人好的方面,讓他更了解到哪些事應該做;而他不好的地方,我們不能大肆批評,因為批評到最後會造成整個社會時局的不安,所以要謹慎言語。很多朋友提到,假如他像紂王一樣怎麼辦?假如他真的像紂王一樣暴虐無道,遲早有一天會被人民所推翻,「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」。
我們要了解,古代商湯革命是革命史中最早的。他討伐夏桀前,其實他對夏桀也非常恭敬,他屢屢勸告夏桀,而夏桀未從。湯王還去找很有賢德的伊尹,他去找伊尹時,帶了很多金銀財寶,伊尹如如不動。之後又多次去勸請,他的真誠感動了伊尹,伊尹才隨他出來。
伊尹為什麼出來?只是為了湯王對他的賞識嗎?絕非如此,是為了能利益天下百姓。湯王找來伊尹不是去推翻夏桀,而是把伊尹這樣賢德的人介紹給夏桀,共介紹了九次。九次之後,夏桀依然是荒淫無道,湯王為了救民於水火才革命。
革命的時候還對天做了一個隆重的祭祀,向天說道:「絕對是要為民伐罪」。當他擊敗夏桀之後,並沒有大肆殺戮,還給夏桀的後人御賜了一個封地,讓他們居住在那裡。這些聖王之所以會革命,其動機完全都是為了天下人民,後人是否學到了這一部分?很多人只是為了權力,一旦得到天下就大肆殺戮,那都不是好的做法。所以,對於國家領導人,我們不應該批判、毀謗,要多肯定,希望他愈做愈好。
與人為善
「與人為善」,人與人一起行善,一個人行善跟一群人行善,那種感受不同,行善的人多就能把善的氣氛帶動起來。記得我考上師範院校後,因為離家較遠,我就坐火車上學,平時我到學校時,同學都還沒到。
當天是暑假結束後的第一天上課,這兩個多月都沒有人來上課,每個書桌上都有厚厚的一層灰塵。我就想到,假如這些女同學走到座位前面,看到厚厚的一層灰塵,她們會用面紙一邊擦一邊皺起眉頭說:「太髒了!」這是一個修無畏布施的好機會,為了讓她們免除煩惱,我找了一塊抹布,把所有的桌子、板凳擦拭乾淨。而且要快點擦,因為怕同學看到會產生誤會,好像我刻意做給他們看。
擦完之後,我很安心的坐下來。雖然同學們都沒有看到,請問彼此是否有交流?有!當人一念善心對他人,其實彼此的關係已經建立了。所以,那一年我們班上所有的同學和我都相處得很好,因為我的態度已經決定了彼此之間的一種感受。
每天我都是最早到教室,就會把教室後面的垃圾收拾乾淨。差不多做了一段時間,有一天我要丟垃圾時,同學跑過來說:「這件事讓我們做就好了。」當我們在做的過程中,其實也會讓所有同學生起服務他人的心,如此就可以與人為善。
勸人為善
「一時勸人以口,百世勸人以書」,許多聖哲先賢將他人生的智慧記錄下來留給後人學習。成人要以言語規勸並不容易,我記得在大學時曾聽過一句話:「人們不會聽你說什麼,只會看你做什麼」。我為什麼要選擇教小學?因為小學生會聽你說什麼,大人不會;大人必須用行為、用身體力行去勸導。
晉朝有一位大臣管寧,有一天在其轄區遇見一隻耕牛撒野,跑到別人的田地亂踩,管寧將此牛牽到樹蔭下等待牛的主人,當牛的主人來時,看到長官牽著自己的牛,心想這條牛又亂踏別人的莊稼了,於是牛的主人便生起慚愧之心,這種處罰比罰他的錢還難受,管寧無需責罰他。這就是用德行感化。
管寧還發覺轄區內的水井很少,人民總是為了水的問題爭執,甚至還經常打起來。他處理時不是用制止的方法,而是非常善巧方便,他自己去買了很多水桶,然後清晨就與部下把這些新水桶全部打滿水,擺放在井旁邊等待人民來挑,等這些人民快步跑來要搶著打水的時候,忽然看到他們的長官都已經幫自己打好了水,這時人民想到:
自己以前爭水搶水的行為太不應該了,因此個個都生起慚愧之心,從此人民爭水打架的事情就消失了。
管寧勸人不用責罵,而是以身作則讓人民生起深切的慚愧,所以我們用身勸也能喚醒他人的覺悟。有位女士的先生吃到不喜歡的東西,就會吐出來或者放在一邊。她沒有說話,自己就把先生吐出來的東西再吃下去;做久了,她的先生就不再吐了。這也是以身勸導,以道德來感化親人。
成人之美
在這個時代要把一件事情做好,確實不容易。我在大陸走過不少地方,有沒有一帆風順的事?你們在我的笑容背後有沒有看到艱苦的過程?那時是一個人舉目無親,每天都是披星戴月。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披星戴月,就是早上很早出門,晚上騎著腳踏車回來,已經十點多了,等梳洗完畢都已經十二點了,然後躺下去很好睡。通過這樣的經歷和體會,我發現那些失眠睡不著的人,就用我的方法拼命做事,就不會失眠了,這是良藥。
在那段過程中,常常有人到我們中心來,左看右看說:「現在哪有這檔子事?講課不收錢,書也不要錢,一定是有什麼目的。」他們不相信,因為從沒遇過。所以,常常遇到很多人對我們質疑,但是我們還是很歡迎他們來看,他們看了就能接觸了解。所以,在這個時代要把好事做好,確實不易。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善行,一定要盡力幫助他。縱使是一句讚歎的言語,相信對他也是一種鼓舞。因此,不要吝嗇我們的讚嘆,這就是成人之美。
救人危急
俗話說:「惠不在大,在乎當厄。」只要他人在急難之中,我們能適時給予幫忙,他會終身受益、感謝。我們也要常常看到身旁、周圍親友的需要,當然這也要用我們真誠與關懷的心,才能處處發覺他們的需要。我也常提到假如我們的家人得了癌症,我們要檢討,因為癌症真正的原因,在於人的心理跟情緒。家人得了癌症,很有可能是十年、十五年這種長期情緒的壓抑才會造成。如此長久的時間,我們卻沒有發覺,都沒有適時去疏通、疏導,所以我們要非常敏銳的去感受別人的需要。
1、逢凶化吉要靠智慧
說實在的,現前這個時代,不僅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而且人人都有一本難唸的經。假如每個人內心都非常焦慮煩躁,可能就自顧不暇,所謂「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」。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開智慧,不斷成長,才能自利利人。當家庭中出現危急的狀況,才能穩下心來用智慧去處理,這樣才會解決事情,甚至於會贏得家人對你的信服與更高的信任。我們有了智慧,臨事不慌張,因為我們了解凡事都是有因有果的,只要我們能如理如法去從事情的因地找原因,就一定能逢凶化吉。
2、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
我爺爺在半夜中風時就立即送到醫院檢查治療,他的中風是整個面部的血管都塞住了。我的長輩們都很孝順,也因為孝順才令家風保持不衰,但是運勢還是會有起伏。我爺爺在前一段時間常常頭痛,大家以為是感冒,因為爺爺幾十年來檢查心臟都正常,因此就忽略了。
當爺爺突然中風了,所有的叔叔、姑姑長者們就慌了。他們慌,我們不能慌。我跟父親講:「您要立刻給我五萬元台幣,我要去做幫爺爺修福的事,但是這五萬元一定要是爺爺自己的錢,不可以用你們的錢,而且還要經過爺爺的同意,我再去捐。」
那幾天我走進加護病房不是去掉眼淚,而是趕快趁爺爺清醒的時候告訴他說:「爺爺,世界上窮困人很多、可憐人很多,我們現在有能力應該多多幫助他們。」爺爺點點頭,我經由他的同意,就拿了這筆錢去放生,去做了一些國際性的賑災活動。結果做完後的第五天,我爺爺就離開加護病房,醫生本來說沒有救了,隨時要等著處理後事。這是我們第一次如理如法的求到。
後來醫生又說:「八十幾歲的人中風,絕對不可能會起來走路。」我要去澳洲前,爺爺還在病床上,我就跟他相約說:「我下次回來,你要走給我看,要好好多做復健。」我到了澳洲學院以後,就拿了一筆錢以爺爺的名義布施。那天布施完,晚上打電話回家,我母親跟我說:「你爺爺今天會走路了。」
當然不單是這一筆錢布施出去就會走路,不能這樣想,因為眾緣和合,可能是眾多因素成就的,但是只要我們用善心、真心去做,感應絕對是真實不虛的。所以,當我們的親友遇到危難的時候絕對不能慌,而是要用如理如法的方法將其化解,而如理如法的方法就是我們要好好學習正法、深入正法。
3、彰顯孝道才能救人危急
當朋友希望你幫助他的時候,大多數都會很急躁、很著急。這時你絕對不能被他的情緒所牽動,你要穩定下來,也讓他把心靜下來,讓他把問題分析清楚。其實當他把問題分析清楚以後,就會明白第一步應該如何走。第一步絕對是自我反省,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唯有在因上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,才有可能扭轉未來的命運。所以,我們能時時心情穩定,才能時刻提醒他人的覺悟與覺醒。
現代人最大的危急就是人與人的衝突,人與自然的衝突,人與天地鬼神的衝突。這三種衝突的根源,還是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。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,當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解決了,則人與自然、人與天地鬼神之間的衝突也就化解了。在書中看到過去的長者都很孝順,孝順的人會不會奢侈?他們早上洗臉的水還要放到晚上下班回來再洗腳,這些長者對自然資源都是非常愛護,因為他們很清楚,資源不是屬於自己的,應該屬於世世代代的人類,甚至於是屬於地球所有的萬物。
我們今天要化解整個危難,必然要從人與人的關係開始;而五倫關係又必須從「孝道」著手,孝是一個人仁慈之心的原點。當我讀到《孝經》的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」這句夫子的教誨時,內心非常喜悅快樂,也非常感恩。因為我們生怕有助人之心,無助人之法,那就只能在旁邊看著人家痛苦,自己也很難受。我們找到了德行之本,就是孝道而已。君子務本,本立道就生,當孝道能彰顯,自然而然人與人的關係就會逐漸改善,人與自然、人與天地鬼神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。如何讓孝道彰顯,就是我們刻不容緩要去做的工作,如此才能救人於危急之中。
4、救人危急刻不容緩
我們中心有些老師常常告訴我說:「蔡老師,您好像沒有什麼疲憊,沒有什麼挫折感。您在做這些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,有沒有這樣的感覺」?我告訴這些老師:「今天你看到有個小孩爬上了古井,瞬間就要掉下去了,你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」趕快把他解救下來。當我們真正看明白,大多數的人就好像在這口井邊玩耍,瞬間都要墮到三惡道去,而這一墮可能萬劫不復。我們明白此真相,就不能視而不見,應該要竭盡全力來幫忙、引導。「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」,當我們真正肩負起這樣的使命與態度,就能自利利他。當我們念念為大眾服務的時候,我執雖然沒有刻意去斷,也會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點點滴滴放下了,所以任何的疲憊與挫折感等煩惱也就看破、放下了。
當我們聽到一些長者說到他的孩子不孝時,都會聲淚俱下,當下我們也感受到他的痛苦,甚至於也陪著他一起落淚。當我們把執著放下,就會逐漸體會到,人與人之間確實是同體相生,否則怎麼會為他人而落淚!「力行近乎仁」,當你真正去幫助別人,感同身受的時候,那顆本有的慈悲心就一點一滴的透露出來。有位同修寫一封信給我,提到化解現階段的災難,一定要從《弟子規》開始推展,我們同修的心境都是從天下世界而著眼,當這樣的人愈來愈多的時候,就絕對可以扭轉世界的劫難。
捨財作福
我們看到別人在經濟上有危難,應隨分隨力去幫忙,這個財也通工作能力、也通智慧,我們處處能多做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就會得到財富、智慧、健康的果報,所以捨財自然就能得福。
五福臨門福禍相依
古代常常講到「五福臨門」,這五福也都是從這三種布施中得來,所謂有「壽命」、有「財富」、有「健康」。雖然長壽,但沒有健康,好不好?那根本就是受苦!我們也看到很多病人,躺在那裡只剩一口氣,一躺就是二十年、三十年,這就是活受罪。
第四個福是「好德」,自己有福分,也能看到別人的需要,懂得樂善好施。好德是五福中最重要的,假如無好德之心,可能又會因為福分而造作罪業。自有人類幾千年曆史以來,從未有人福報如此之大。皇帝吃得好嗎?很不錯!我們現在相差皇帝很多嗎?你看上餐館吃飯,一餐飯多少錢?那個福報跟皇帝可能也不會差太遠,皇帝也沒有坐過汽車,也沒有坐過飛機。現在人享這樣大的福,其實是禍福相倚,所以要懂得惜福。
我常跟父親講:「你的命好,我的命不好」,一般人都覺得:「自己命不好,別人命好」,但是我們細心去觀察,我父親那一代因為困苦所迫而勞動,所以身體健壯,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身體強壯,心中自然快樂。再者,由於困苦的原因,所以念念都會想著要報答父母之恩,要孝養父母,要友愛兄弟、朋友,念念都是善心,所以中晚年果報殊勝。
我們這一代是從小嬌生慣養,身體都很瘦弱,因為養尊處優,很多做人做事的能力都沒掌握,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,福分都折盡了,到了中晚年時,我們則當堪憂了。所以,我們身在福中要有高度的警覺性,正所謂是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」。我們從這裡也了解到,給予孩子最大的福分絕對不是金錢,而是我們德行的榜樣,德才是萬福之根基,有德者,其福才能綿延不斷。
司馬光先生說過一段話:「遺金於子孫,子孫未必能守」,中國人造字真的是通過文字就給我們開光。何謂開光?是否人家給你摸兩下頭就開光了?光是智慧,當你見到文字,你只要一看,就能領會其中的道理,這叫做開光。中國字告訴我們,錢會有什麼危險?兩把刀重疊在一起就會爭奪起來。所以,只要是聚財,家庭就可能不會和樂,天天想著要如何分;國與國之間假如重視財富,可能就會造成爭戰。中國字非常難能可貴,我們也從中體會到老祖宗的智慧與恩澤。
護持正法
因為有正法,人才能判斷是非、善惡、好壞,才能不造作罪業,不會造成家破人亡,甚至於亡國。儒家也提到,「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長夜」。所以,我們要護持正法,請轉法輪。
1、護持正法捨我其誰
請誰住世?請自己。人身難得今已得,如此好的條件我們都同時具足,護持正法,捨我其誰。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」,我們護持正法就是要從落實《弟子規》作為開始邁進的第一步。
《大學》裡有一句非常重要的教誨,只要我們都回歸到這個點上來進行思考,很多事情就一定可以慢慢促成,這句教誨就是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。其根本就是修身,由此可知,修身乃是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、護持正法的大根大本。修身的基礎就是《弟子規》,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把《弟子規》落實,如此就能「讀誦受持,為人演說」
「演」在前面,「說」在後面,當演得不好,說會出現什麼情況?有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。我們的親人可能會說:「你自己都沒做到還說我,真是五十步笑百步」,當你的親友如此認為時,我們就要勤修忍辱,要趕快反省,萬萬不可有嗔恚心,否則就會斷人法身慧命。
2、護持正法教學為先
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要護持正法,就要先從自己、先從家庭開始落實,建立一個家庭也是要教學為先。我們從現在開始,就要把家庭的學習風氣推動起來,都要效法聖賢,如此家庭的道德風尚就會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。我們還要把家庭的學習風氣帶到公司裡,如果我們是一個公司的主管或老闆,更要以身作則。
我們了解到,現代人因為失去了聖賢的教育,所以他們的思想、觀念都比較複雜,大都是隨順煩惱,心中沒有做人的分寸與規矩。團體當中首重「見和同解」,而此知見的建立,絕對是要經過長期的薰習才行。
當我們具備了這樣的認知,在公司也一定要每天聽課,絕對不能中斷;一旦中斷,團體的思想觀念又會亂成一團。身為主管的千萬不可以說:「來,大家統統都坐好,好好聽課,我先出去了。」這樣會不會有效果?保證員工心裡不服,陽奉陰違,所以我們要帶頭做榜樣。
我們中心其他老師在講課的時候,我不但要坐在下面聽,而且還要做記錄。為什麼?因為我常常要講課,到上課的時候江郎才盡還得了!所以我要比他們更認真,與他們教學相長,也由於我具有學習態度,就會產生良性循環。我告訴我們的老師說:「師長一天講四個小時,我們不能少於四個小時」,所以這次我們講課是每天講六個小時,這也是考驗自己。說出來很丟臉,年齡只有師長的八分之三而已,結果師長常常到了晚上十點多還神采奕奕,而我們是硬撐的。但是「勿自暴,勿自棄,聖與賢,可馴致」,我們現在趕快修無畏布施,以後身體就會逐漸好轉,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,我們拿什麼去護持正法?
我有一次到汕頭去講課,來了四百位老師聽我講課,這些老師大都是第一線的老師,他們的學習狀態非常好。我們也深深感受到老師不是不想教好學生,而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。我的課講完之後,很多老師都上台來說感想,其中有一位老師說:「我今天才知道德行的根是孝道,教育要從孝做起,要從《弟子規》做起,要從我做起。」他還把幾天的課程做了一個結論。
汕頭的學習風氣很盛,我們就派老師長期到那裡去培訓教師。我知道為什麼汕頭的學風興盛,因為汕頭人特別重視孝道。我們第一次在海口主辦了五天的培訓課程,我們入住的店家老闆跟老闆娘就是汕頭人,他們就很有孝心、善心。
3、立足本分做好榜樣
護持正法,在公司中就可以帶動正法的學習,做事能專一,一就能變成多。師長教導我們,無論在任何行業,都可以作菩薩。現前在律師界就把律師做好,讓所有的同業都來學習,這就是菩薩。我們今天在企業界,就要做企業界的模範,能處處回饋社會,處處重視員工的福利,讓更多的同業起而效法。
我們常常教導孩子從小要立大志,甚至可以在晚上孩子睡著了,站在他面前說:「你要做現代的范仲淹」,聽說這樣很有效果。因為有人做過實驗,他女兒生病了,他就在她的床頭告訴她:「身體本來就是假的,身體都是假的,病怎麼會是真的!」一直與女兒溝通,結果隔日起來,女兒居然不咳嗽了。不過這個方法不能保證對每個人都有作用,這也要看個人的誠心、意念,甚至於還包含在家庭裡是否有人在做無畏布施的功德。
4、學貴力行淨定安樂
《弟子規》的教誨貴在落實,而不是高高掛在書櫃上。我們一定要把《弟子規》的每一句經文落實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之中。
當我們起貪嗔癡慢的時候,心中會快樂嗎?非常的苦惱!這是認賊作父,認這個煩惱賊,當作父親看待。當我們有一天真正明白煩惱是賊的時候,還會繼續把煩惱當父親奉養嗎?不會!你會瞬間都不願意再見到它。就好像有個人背了一包垃圾,背了三十年,突然旁邊有位智者告訴他:「仁兄,你背了這些髒垃圾,還不趕快放下?」他一看:「果真是垃圾!」
但是他突然又想:「可是它陪了我三十年也有感情了,又捨不得放下。」所謂是知難而行易,真正明白是賊,真正明白是垃圾,沒有人願意一分一秒要保留,都希望立刻捨棄。而這樣的決心要通過時時薰習,要通過同參道友的處處提醒。
興建大利
只要是對人有利益的事,我們都要盡心盡力去做。這個時代成事不易,當我們看到有心人在付出,我們就隨喜功德,這都是在興建大利。我們看到古代很多善人,都願意造橋鋪路,這都是利益成千上萬的人民。
當我們走在路上,突然看到路中央有些石塊,我們會想到什麼?白天可以看到,晚上沒有路燈就很難察覺,很可能有個人在打行動電話,突然就撞到這塊石頭而跌倒。所以,我們要處處為人著想,處處與人方便,當我們看到了,就要趕快把石頭從路中央搬開,方便人們行走。
我有時候路過建築工地,就看到工地上有些竹竿又長又尖,都已經堆放到人行道上了。假如有人走路的時候不專心,很有可能被這些竹竿刺傷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我們就找個有顏色的布把它綁在竹竿上,提醒過往的行人注意,這樣才不至於發生危險。
我曾經在電視中看過一則公益廣告,有個人騎著腳踏車,看到路中間有一塊大石頭時,心想事不關己,就沒有把它挪開;但他經過石頭之後又想:後面若有騎高速摩托車的人,或許會撞到這塊大石頭而受傷。
這個騎腳踏車的人想到這裡,立即迴轉把石頭搬開了,這種行為就是無量功德。假如騎車的人是一家之主,他這個劫難沒有躲過,將會造成一個家庭的終生遺憾。所以,我們處處為人著想,就是在興建大利。利益他人有短暫、有長遠,真正長遠的利益,絕對都是要讓大眾有正確的思想、觀念。
愛惜物命
所有的蜎飛蠕動、所有的動物都是有知覺的,不應該去傷害。當我們有這分仁慈之心,就能做到時時尊敬動物。
1、尊重生命長養善根
「愛鼠常留飯,憐蛾不點燈」。譬如「憐蛾不點燈」,因為飛蛾在夜晚喜光,飛蛾一看到燈光就會飛過來,假如燈光的溫度太高就會傷害了它們。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提到:「舉步常看蟲蟻,禁火莫燒山林」,這都是在點點滴滴的言行舉止上,要顧慮到不要傷害弱勢的生命。
有位朋友常去登山,他有一個動作,我們看了很受感動。在爬山的過程中,有個蜘蛛已經爬到人行道上來了,他就對其他的小朋友說:「我們來爬山的是客人,這些動物是主人,這個又是蜘蛛的家,我們不應該破壞它們的家庭,所以要繞道而行。」當小朋友從小就能尊重這些弱小的生命,就會長養孩子的善根。
2、鷹知反哺物我同心
我們也要好好學習動物的孝行,如烏鴉尚且知道反哺,孝養父母。有個獵人有一天他瞄準了一隻老鷹,正要射殺時,突然發現這隻老鷹雖然獲取到一些食物,但它卻沒吃。獵人很驚訝:它為何不吃?老鷹又飛走了,獵人就在那裡等老鷹回巢。後來這隻老鷹飛回來的時候,它還帶來了一隻年紀更大的老鷹,一看就知道是它的媽媽,這隻老鷹就叼著食物,一口一口的餵牠的媽媽吃。這個獵人本來是要射殺牠,當看到這一幕時,他自己深受感動,他的獵槍從此也放下了。
面對動物我們要尊敬,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地球都是休戚與共,不應該互相傷害,應該共存共榮。我們早上起來,看到很多的小鳥在那裡啄食,在那裡歌唱,我們的內心也覺得非常的愉悅。
3、愛惜物品珍惜資源
除了愛惜生命,也要愛惜物品。暴殄天物,對東西浪費,與殺生的罪沒有兩樣。因為我們浪費資源,將會給未來人類造成長期的損害,這就間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,甚至於他們的生命。當我們把水源污染了,請問這個罪業有多重?太重了!有些工廠趁人不注意,把污水排放到江海,水一旦受到污染再要讓它恢復清澈,不知道要花幾十倍、幾百倍的時間和財物。工廠主人可能都受過小學教育,如果我們在小學的教育中能把這些做人的分寸、做人的道德告訴他們,以後他們在福報現前的時候,就不會造作這種行為。
4、慈悲心行首在教育
我常跟很多老師分享說:「我們要為晚年打算,假如我們不認真教學,未來的天下就是交給現在的這些學生,他們對人毫無仁慈之心,一旦掌握大權之後,他一定會說,不要理這群老頭子,讓他們自生自滅。」所以,我們做老師的、做長輩的,一定要把孩子的仁慈之心從小培養好,我們的晚年才會幸福。
其實,整個人類真的是牽一發而動全身,人類是休戚與共的,在這個時代中,任何一個地方不安,我們都有責任盡力去幫助,這種態度相當重要,因為地球已經變成一個村莊,我們要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。對於物品的珍惜,也要從小教導孩子。
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教導:「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恆念物力維艱」。我們問小孩說:「米從哪裡來的?」他說:「從廚房來的。」接著又問他:「廚房的米又從哪裡來的?」「爸爸、媽媽買的。」「爸爸、媽媽又從哪裡買來的?」「從超市買來的。」「超市的米又從哪裡來的?」
首先要感謝農民辛勤的耕作,還有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的幫助、運輸,然後父母辛勤勞作賺錢,才能買到這些米。如此尋根追底,他才知道一粒米吃到嘴裡,是多少人的付出,多少人的心血,才有可能成熟結果。我們向孩子們啟發這個問題,就是要讓孩子們感受到這個社會確實是一個互助之體。
如果父母懂得教育,就會尋找一些帶孩子外出的機會,讓他去體驗農民勞動的辛苦,面朝黃土背朝天,不但汗流浹背,還要等好幾個月才能收成。當孩子能有這樣的環境去親身感受,他才能體會到李白的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」這首不朽詩篇的真正意義。
當孩子能具備這樣的態度,在每日用餐時,他就能從內心感謝農民的辛勤勞動及所有付出勞動的人。他用這種感恩之心來吃飯,愛惜食物,相信他就能達到人與物的資訊交流,這碗飯的結晶就會變得非常美好,當然吃下去也會對身體有利。
5、節卦的警示
「勤是致富根,儉是持家本」。一個家庭要維繫得好,一定要節儉,當然致富就一定要辛勤勞動,絕對沒有白得的午餐。《易經》裡有一卦叫做「節卦」,「節卦」的爻辭說:「甘節,吉;安節,亨;苦節,貞凶,悔亡」。節儉的態度還有境界之不同,雖然我們的生活非常節儉,但感受是甘之如飴,那就是大吉。
當我們在節儉的同時,還要想到給孩子做出榜樣,想到我們節省下來,就能讓更多的人不至於餓死,我們用這樣的心境去節約,就會感覺到非常愉快。當我們輕物質,重精神生活,你對物質的需求自然就會逐漸下降。我們也不要立刻要求親友將食物的享受降到最低,如此他會生煩惱,道法自然就好,等到他充滿法喜,自然慾望就會慢慢放下。
在春秋時代,孔夫子非常讚賞他的學生顏淵,說顏淵能「一簞食,一瓢飲,居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,這個境界唯有契入方能感受,顏淵能甘節,所以他能體會其中的樂趣。
「安節」,在過節儉的生活時,也能理得心安,不會覺得很勉強,能保持如此的態度就「亨」,「亨」則人生、家庭會美滿順利。假如在節儉時覺得很痛苦,不能承受,那他就會去揮霍享受,所以「苦節,貞凶」。假如你看到一對夫婦很奢侈花錢的時候,就可以斷定他家庭以後的結局,有智慧的人是能看得出來的。古人非常有智慧,他看到人的一舉一動,就可以斷言他一生的吉凶,這確實是真實不虛的。
當我們在節約、節儉的同時,也是在斷自己的貪心。我們在做善事的時候,不僅僅只是利益他人,更直接的是利益自己,成就自己的道業,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。當我們能處處愛惜物命,就不會加以傷害,就不會嗔恨;當我們能捨財作福,真正肯「捨」就能捨掉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慳貪,利人一定利己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