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May 25, 2017

南懷瑾:每一個人都有缺點被人家挑剔


南懷瑾:每一個人都有缺點被人家挑剔


發布:妙音居士  

  年齡越增加,經驗越多,講話就只好保留一點,這也是一種修養的工夫。如果年齡增加,人情經過多了,把人事看透了,而轉來對自己的朋友,非常厚道,寧可你不對,我不挖苦你,不刻薄你,仍誠懇對你,這是道德,這是學問。

  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
  “侗而不願”,看起來笨笨的,好像是很厚道的樣子,但一個人貌似忠厚,而心裡鬼主意蠻多,並不是真正的厚道。“悾悾而不信”,有許多人自己是空空洞洞的,卻不相信人家,也不相信自己,只是空空洞洞,莫名其妙地做一輩子人。“吾不知之矣”,孔子說有這三種人,我不知道這個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。這三句話,也就是孔子當時看時代在變亂中,多半是這一類的人:狂而不能直,老實相而內心並不厚道,再加上非常淺薄,淺薄到沒有內容,還不相信別人,也不相信自己,又不好好求學。因此孔子很感歎。事實上一個亂離的社會,這都是必然的現象。我們今天處於這個時代,看到一些人物,也有孔子同樣的感歎:“吾不知之矣!”這句話很幽默,意思是說實在不知道這部歷史將變成什麼樣子。

  ——《論語別裁》

  人的心理很妙,沒有人是無怨的。我經常引用古文辭的話——“花落水流紅,閒愁萬種,無語怨東風”,一個人無事可怨時,還怨東風呢!當然,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,這是人的心理,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。所以,世間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是善人,善人到了“無怨亦無恨”的境界,那就是聖人、佛的境界了。

  人要做到樣樣好是不可能的,因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,那些小怨又會變成大怨了。“安可以為善,是以聖人執左契,而不責於人”,所以說,聖人並不要求達到天下的至善,那是辦不到的。因為是非好壞,在哲學上來說,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;是非善惡好壞,都是時間空間的變化,以及人為的因素而定的。今天我們這件衣服漂亮,幾年後就覺得不漂亮了,這都是時空環境人為的心理變化而決定的。所以上古的聖人不要求達到天下無怨,人人無怨。“左契”是指大的原則,守住大原則就可以了,不必去責備他人。孟子也說過“有求全之毀,不虞之譽”,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聖人的標准去批評對方,要求別人十分嚴格,但絕不那樣嚴格要求自己,這都屬於“求全之毀”。

  ——《老子他說(續集)》

  人生境界常有求全之毀,誰也不是一個完人,每一個人都有缺點被人家挑剔。攻擊人批評人的文章,都是求全之毀。誹謗人家容易,要求人家都是聖人,自己卻是混蛋。寫文章的人當然絕不是聖人,可是他要求人家都是聖人。所以我們人隨時都有求全之毀。不虞之譽呢?有時候人家恭維我們,我們自己還沒有想到有這個長處,甚至被人過度地恭維了,會使自己得意忘形。恭維來了,就是不虞之譽。所以我說孟子到底還是聖人。

  ——《易經系傳別講》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