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y 27, 2018

為何古今中外推崇《金剛經》


為何古今中外推崇《金剛經》

發布:仁澤

  佛教傳入中國已1700多年了,當佛教在它的發源地印度衰落的時候,在中華大地上卻得到了蓬勃的發展。自東漢以後的帝王,很多就非常崇奉佛教,甚至將其定為國教。和儒、道一起,佛教在中華文化史上打上深深烙印。千百年來,中國人的言行舉止和日常生活,無不潛移默化地受到佛法的影響。佛教智慧已成為中華智慧寶庫中天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  就像提起儒家想到《論語》,提起道家想起《老子》一樣,提起佛家,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部經典,包含了大乘佛法的最高智慧,被奉為“諸佛之智母,菩薩之慧父,眾聖之所依”。

  在傳介到中土的大量佛經中,《金剛經》是譯介最早、流傳最廣、影響最大的經典之一。千百年來,從僧眾到俗眾,從皇室貴族到平常百姓,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在研究《金剛經》、念誦《金剛經》,因《金剛經》而得感應,因《金剛經》而開悟成道。最典型的,就是禪宗六祖慧能,因聽聞《金剛經》而頓悟成道。

  《金剛經》的最偉大之處,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,但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。經文句句乃寶中之寶,妙意盡藏。句句說理說修,句句都可貫通全經,隨拈一句體悟,皆可由此悟道。一般人喜其哲理豐富,禪修者視其為修心的指針、開悟的鑰匙。

  佛教般若思想典籍的彙編就是《大般若經》,共600卷,包括十六部經典,稱十六會。學術界和佛教界都共同認為,十六會600卷之多的《大般若經》之核心,即是第九會《金剛般若》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。所以,作為一個中國人,你可以不信佛教,但不可不讀《金剛經》。因為《金剛經》會賦予你一柄無堅不摧的智慧利劍,啟發你徹悟世事人生的真諦和實相!

  《金剛經》雖然出自古印度,但它的中文譯本在中國卻影響極為巨大,從古到今,從佛教界到世俗社會,從皇室到尋常百姓家,都非常推崇這部人類最偉大的智慧經典。

  一、歷代注疏《金剛經》

  《金剛經》傳入中國後,深受佛界歡迎,歷代研習不衰,流通甚盛。各類註、釋、論、頌、疏、記、解、述多不勝舉。除了早期鳩摩羅什、僧肇等人的註釋外,後來較為著名的有隋代智顗的《金剛般若經疏》,吉藏的《金剛般若經義疏》,唐代智儼的《金剛般若經略疏》,窺基的《金剛般若論會釋》、《金剛般若經贊述》,義淨的《略明般若末後一頌讚述》,宗密的《金剛經疏論纂要》、慧能的《金剛經解意》(亦名《金剛經六祖口訣》)。據慧能說,唐初時已有800餘家注疏。

  宋代又出現了數十家注疏,著名的有子璿《金剛經纂要刊定記》,柏庭善月的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會解》等。

  明清又有50餘家注,著名的有宗泐、如玘同註的《金剛經註解》、元賢的《金剛經略疏》、智旭的《金剛經破空論》、《金剛經觀心釋》,德清的《金剛經決疑》、曾鳳儀的《金剛經宗通》、清代通理的《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》等。

  近現代以來,最少又出現了20多家註釋,其中著名的有印光法師的《金剛經研究》、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、王恩洋居士的《金剛經釋論》、太虛法師的《金剛經講錄》、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釋》、圓英法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等。

  總之,在長達1500多年的歷史中,各代所出《金剛經》註釋總數近千家,成為所有佛經註釋之冠。

  二、各宗奉習《金剛經》

  《金剛經》在中國的盛行不僅表現在歷代高僧的競相翻譯註釋上,而且表現在各大宗派的普遍尊奉習誦上。

  三論宗專弘般若學,故而特別推崇《金剛經》。該宗創始人隋代吉藏曾稱揚此經曰:“非云非雨德潤四生,非日非月照明三界。統萬行若滄海之納眾流,盪紛異若冬霜之凋百草。 ”吉藏的三論學說體係與《金剛經》的般若思想有明顯的理論淵源關係。他所著的《金剛經義疏》六卷為諸多註釋中最詳明懇切的一種。

  天台宗重《金剛經》在於該宗的義理多以般若為基礎。天台創始人隋代智顗著有《金剛經疏》,文雖簡略,但天台與《金剛經》之瓜葛於中昭然若揭。明代天台宗僧人智旭曾撰《金剛經破空論》、《金剛經觀心釋》,直接以天台宗義解釋《金剛經》。

  華嚴宗也非常重視《金剛經》。華嚴二祖智儼在所著《金剛經略疏》中說: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,蓋是實智之美稱,真德之通號。宗本衝寂,神疑湛一,獨曜幽原,圓明等覺。含暉至郎而泯於分別;冥津玄曠而隱於緣數。斯乃真可謂眾生之本際,涅槃之圓旨,因緣之實性,法界之說府。”華嚴五祖宗密從諸多《金剛經》註釋中“撮掇精英,黜逐浮偽”,著成《金剛經疏論纂要》3卷。另外,屬華嚴一系的還有宋代的子璿、明代的德清、清代的通理等人的《金剛經》釋義著作。

  《金剛經》是一部空宗經典,但屬於有宗的法相宗也很推崇《金剛經》。法相宗創始人之一的窺基著有《金剛經贊述》4卷,《金剛般若論會釋》3卷。此作直接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學者無著、世親的《金剛經》論釋,並對其作進一步的合解、融通和發揮。在法相宗內,還有唐釋知恩撰的《金剛般若經義記》2卷,唐釋曇曠撰的《金剛般若經旨贊》等。

  在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,與《金剛經》關係最密切的還要算禪宗。禪宗自北魏時代南印高僧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開創,中經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璨至唐初的四祖道信一直奉《楞伽經》為印證。四祖道信時已開始參以般若法門。至五祖弘忍則直接以《金剛經》為心印。他在黃梅雙峰山東的馮墓山傳法40多年,聚徒眾多,常勸僧俗持誦《金剛經》,並以其非相無住理論教導徒眾。禪宗六祖慧能更是因聽聞《金剛經》而一念開悟,所以禪宗在慧能時代更加推崇《金剛經》。慧能說:“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,直須修般若行,但持《金剛般若經》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。”

  近代以來,該經仍被廣為持誦。龜山白衣王恩洋居士曾說:“此經流傳世間最為遍廣,上自儒宗學士,下自走卒販夫,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乃至皇壇道士,無不持誦是經。”直到今天,《金剛經》仍為廣大佛教徒所普遍習誦奉持,各種形式的經本、經註廣泛流傳於各地寺廟和居士中間。

  三、帝王推崇《金剛經》

  《金剛經》也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。羅什首次攜此經進入內地,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前後秦皇帝的發兵邀請。第一個漢文本的誕生也是在後秦皇帝姚興的“甚見優寵”,甚至直接參與下譯出的。

  南朝梁時,昭明太子對《金剛經》進行研究,科判為三十二分,從而出現了至今仍然十分盛行的三十二分本。當時江南有大居士名傅翕,自號“善慧大士”,人稱“傅大士”,信佛極為虔誠,精通三教典籍。因其孤傲清高,群臣很是不滿,但虔信佛教的梁武帝卻力排眾議,遣使迎入宮內,請其講《金剛經》。但大士剛一升座,便揮案一拍,隨即下座,梁武帝愕然。寶誌和尚告其大士講經已畢,後來再請講,大士索板升座,歌四十九頌便去。梁武帝遂題大士此頌於荊州寺四層閣上。《金剛經頌》歷史上名氣極大,惜後世多有假託附會之處,傅大士原旨頗有湮沒。

  太宗對《金剛經》也十分欣賞。據《慈恩傳》記載,唐太宗曾專門就《金剛經》譯文的完備與否詢問過玄奘。玄奘回答說,鳩摩羅什譯本就標題看缺少“能斷”二字;就內容來看缺少“云何住、云何修行、云何攝服其心”三個問題的第二個問題;在兩個頌中缺少後一頌;在說明一切有為法性空假有的九喻中缺少三喻。針對這種情況,太宗讓玄奘根據帶回的梵本重新翻譯。玄奘譯成後,直接呈奉太宗,太宗立即將新譯本發布全國。

  唐玄宗為推行三教並重政策,在各教中選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親自註釋後頌布全國,其於儒教選的是《孝經》,於道教選的是《老子》,於佛教選的就是《金剛經》。他在註序中對《金剛經》的般若義理大加稱揚,贊其“皆眾妙門,可不美歟!”認為註釋此經即可起到“弘獎風教”之作用。該注完成後,立即受到廣大僧眾的熱烈歡迎,連連提出“表請”、“表賀”,文武百官在都城舉行隆重的接經儀式,佛寺裡也“設齋慶贊”。與此同時,又頒賜天下各館,精寫入藏,以圖永恆。現已在北京房山石經中發現了昔日的玄宗釋文。這是距京師千里之外的幽州百姓於注經後的七八年內刻就的,由此足見玄宗註釋在當時影響之大和流傳之廣。那時長安青龍寺有一高僧名道氳,深通內外經論,玄宗朝應進士科,一舉擢第。出家後奉玄宗敕撰《御注金剛經宣演》3卷,根據玄宗注義而敷宣其意,繹演其文。因假帝威,此作格外盛行,人稱“青龍疏”,前往寺內聽講者常有數千人之多,一時間風靡神州。

  明太祖洪武十年(1377),下詔令禪宗太師宗泐、如玘為《金剛經》及《楞伽》、《心經》三經作注,頒行天下。

  明成祖朱棣的《金剛經集注》更為有名,古今盛傳不衰。在書中他高度評價《金剛經》說:“是經也,發三乘之奧旨,啟萬法之玄微,論不空之空,見無相之相,指明虛妄,即夢幻泡影而可知;推極根源,與我人眾壽而可見。誠諸佛傳心之秘,大乘闡道之宗;而群生明心見性之機括也。”如來所說此經,“大開方便,俾解粘而釋縛,咸滌垢以離塵,出生死途,登菩提岸,轉痴迷為​​智慧,去昏暗即光明” 。所以,“是經之功德廣矣,大矣。”

  四、世俗傳誦《金剛經》

  《金剛經》亦備受世俗社會之禮待,尤其是唐宋以後,皇家屢發敕令,頒經於天下,以使萬民傳誦,永消災禍。在官方的大力提倡下,《金剛經》幾乎成為一般民眾的倫理教科書,幾乎是無家不有,無人不讀,其普及之處,家曉戶喻。

  與此同時,社會上的善男信女們廣泛宣傳《金剛經》的神奇效用,《金剛經持驗記》、《金剛經靈感錄》、《金剛證果》、《金剛靈驗》、《金剛果報》及《報應記》、《感應記》等冊子大量出現。人們相信,一些久治不癒的痼疾因受持《金剛經》而解除,貧賤之人因受持《金剛經》而升官發財,甚至因為誦經還可以死裡逃生,還陽復活,猛獸不傷,罡風不能壞,大水不能沒,山崩不能傷,久餓不得死,百矢不能擊;還可使啞者復音,盲者復明,求壽得壽,求子得子,迷途還家,為官標率,善根不滅。這些靈驗故事大多為增福延壽、排憂解難、往生薦亡等個人福慧內容,同時也有表現降敵防盜、為政清廉、和善愛人等社會生活方面良好願望的內容。

  五、海外廣宏《金剛經》

  《金剛經》是印度佛教發展變化的產物,在其產生後的三四百年間,《金剛經》的傳播主要在古代印度的範圍之內。由於該經言簡意賅地闡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內容,而這種思想正好順應了當時的社會,體現了佛教理論體系的邏輯發展並構成整個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,所以自其登上佛學舞台後便迅速流傳,影響日益擴大。早期,由於大乘佛教被正統佛教視為“非佛所說”,所以,《金剛經》只是在信奉般若經的人群中流傳。後來,隨著大乘勢的增強及其在印度佛教中統治地位的確立,《金剛經》便在廣大範圍內傳播開來。除了口耳相傳外,許多人開始為其造頌做論。現存最早的論是公元三四世紀時彌勒所作的《金剛般若經論》。到公元四五世紀時,著名的大乘學者無著、世親兄弟二人又相繼為《金剛經》作釋。無著的註釋名《金剛般若經論》,此外他還作了頌,名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》。世親註釋有北魏菩提流支漢譯的《金剛般若經論》3卷及唐代義淨異譯的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》3卷(只存漢譯本)。該書對其兄的論頌做了進一步的注疏,以“二十七疑”明經義,更具獨到之處。論釋中認為,《金剛經》共有二十七個主題,實際包括了般若的主要思想。此後,金剛仙又造《金剛仙論》,對世親的《金剛般若論》再做註釋。

  除上述瑜伽行派的注疏外,中觀系的功德施菩薩也曾造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》2卷。該論站在大乘中觀學派的立場上,用真、俗二諦理論解釋《金剛經》,正如論末之頌所言:“我今功德施,為破諸迷取,開於中觀門,略述此經義。願諸眾生類,見聞若受持,照真不壞俗,明了心無礙。”(《大正藏》卷25)公元8世紀時,印度著名的中觀瑜伽行派學者蓮花戒也為《金剛經》做過注,現只存藏文譯本。該注將《金剛經》的內容分為十八點加以論述,竭力調和無著的修行階段論和中觀派的解釋。

  印度大乘佛教分為中觀學派和瑜伽行派兩大體系。上述《金剛經》註釋中屬兩大派者皆有,其中多數為非常著名的大乘學者,這充分說明了該經在印度佛教中的顯要地位及流傳普及的廣泛性。

  《金剛經》梵文本在中國、巴基斯坦、中亞等地都有發現,中國吐魯番等地並有和闐、粟特等文字的譯本出土。

  《金剛經》由印度傳入中國後,又由中國傳入日本、朝鮮、越南等地。歷史上這些地區的《金剛經》一般都是漢文譯本,尤其是羅什的譯本。日本歷史上的許多民間故事均涉及《金剛經》,還曾出現以《金剛經》命名的詩歌。近代以來,隨著佛教在歐美各國的傳播及西方佛學研究的進展,《金剛經》也傳到這些地區。

  《金剛經》傳入西方後曾被譯成多種文字,1837年修彌篤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,1881年馬克斯·繆勒將漢文、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,譯成英文,收入《東方聖書》第49卷。1957年愛德華·康芝又再次譯成英文,收入《羅馬東方叢書》第8卷。達爾杜根據梵文並對照中國滿文譯本,譯為法文。

  近年來,國際上的《金剛經》研究也較盛行,其中日本學者的研究最為著名。

 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《聽高僧大德解金剛經》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