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September 21, 2017

黃柏霖:魯國的木匠梓慶的故事


 黃柏霖:魯國的木匠梓慶的故事


發布:心願

  我就舉一個故事,就是在中國的老莊思想裡面,莊子讓我們是非常贊歎的一位,可以講說聖賢。莊子在他的《達聲》篇裡面,有提到一個魯國的木匠,叫做梓慶的故事。這個梓慶他當時,人家叫他做一個樂器。他把它削木為鑲,「鑲」就是要把它插進去的一個卡榫,削木為鑲,這個鑲他上面把它雕老虎的樣子。大家看到這個鑲,後來插進去那個卡榫裡面,插得幾乎是天衣無縫,剛剛好,不會太緊,也不會太松。這個做木工的人大概都知道,那是憑功夫的,就是那一念心,很專注的那一念心。文殊師利菩薩講的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世間法都要這樣,何況是修行?

  結果這個梓慶,他就在做卡榫的時候,做到幾乎是天衣無縫。怎麼樣可以做到天衣無縫呢?因為他到後來,他也做到忘我,民眾非常地贊歎,驚為鬼斧神工。我們一般贊歎說,這個工程做得很好叫鬼斧神工。梓慶後來這樣做木工卡榫,做得成功以後,做這個鑲做成功以後,魯國的國君非常贊歎他,魯國的國君就召見他了。他就問梓慶了,他說,诶,梓慶,梓慶啊,你這個什麼方法?你怎麼可以做到這樣一個天衣無縫,插進去不太緊,也不太松呢?梓慶就很謙虛的跟魯國的國王講,他說,我准備要在做這個鑲的時候,我不敢損耗自己的絲毫力氣,我就用心去齋戒。你看他都懂得去齋戒。

  他說,我用心去齋戒。我為什麼要齋戒呢?因為我齋戒是為了靜心。它這個靜就是安靜的靜,他說,我要齋戒的時候,我在齋戒的時候,我很用心的去做。齋戒到第三天的時候,我就忘記了慶功跟封官,我這個鑲做起來以後,人家會給我什麼酬勞啦,會給我封什麼官啦。他先忘記這個名利。所以他說,我忘記慶賞爵祿,「慶賞爵祿」,就是忘記名利,他先把五欲六塵的名聞利養放下來。第三天,他齋戒的第三天,他先把名聞利養放下來,慶功跟封官,這個就是放下名利。他說,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,所有人對我的是非的非議、褒貶,我全部忘掉了,不管他們贊歎我也好、或是毀謗我、或者說我這個鑲做得不好,我全部把這些毀譽全部放下來,叫做「非譽巧拙」,它原文叫「非譽巧拙」,他說,我就把這個東西忘掉了。

  第一個,三天忘記名聞利養。五天忘記這個身,這個身見,他不計一切非議、是非、褒貶。到第七天的時候,我就全部忘記,連我自己都忘記了,他入忘我之境。然後他到第七天的時候,做好齋戒完了以後,他到忘我之境以後,他就到山林裡面去,把最適合的木材砍下來,觀察這個樹木的質地,就是它的質材。我精心選取自然形態合乎制鐻,這個鑲,就是它的原文叫制鐻,金字旁再一個,右邊是一個收據的據右邊那個字,制鐻的材料,直到一個很完整的鐻已經成竹在胸了。我大概用判斷的,用智慧判斷說,這樣這塊木材,這樣可以做鐻剛剛好。這時候我開始動手加工制作,我順手一加工,就完成現在這個鑲的樣子了。他最後告訴魯國的國君說,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人合天,就是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。所以我的鐻制成以後,被人家譽為鬼斧神工。

  這只是一個木匠的小故事而已,他就到忘我的境界,他就可以做出鬼斧神工的鐻,就是那個卡榫,那個鑲出來。所以如果你修行修到無我,像阿羅漢一樣,你不就出三界了嗎?你做到無住而生其心,不就成佛了?世間法都要忘我,何況修行要出三界、了生死?所以首先,你先「須識所生之本」,那怎麼去直下會取呢?因為無上菩提是要直下會取,也就是說,「欲求不死,當明不死之人」,這個「當明不死之人」就是直下會取,也就是要去悟這一念真心。禅宗裡面講,你需要直下識自本心,因為這個不是用想的。老法師說,要離心意識參。禅宗裡面講說,離心意識參,你不能用第六意識,不能用第七識末那執著,不能用第八識阿賴耶。你不能說,想到無上菩提,說喔,原來無上菩提是這樣,那是心意識。因為無上菩提是離心意識的真心妙用,這個叫做古代禅家講的識自本心,他們叫做直下會取。

  摘自《太上感應篇匯編》(第一百三十三集) 黃柏霖警官主講

  文字稿來源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】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