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September 21, 2017

人間天:如何獲得《普門品》的真實利益?


人間天:如何獲得《普門品》的真實利益?


發布:定臻

  我們都知道,禮拜、恭敬、贊歎、供養、皈依地藏王菩薩,最基礎的利益是百返生於三十三天,在忉利天可以生一百次,死完又生到忉利天。這樣簡單的行為就可以收獲如此不可思議的福報,於是我們就去做了,那麼這個贊歎、禮拜、供養、皈依等等的手段,我們是否真的用對了心呢?是否心態是對的呢?《普門品》字數不多,但多次強調了恭敬。

  當我們想去落實如上種種的手段了,心裡是否真正的升起了恭敬心、虔誠心?可能大家都會認為自己虔誠,那麼如果求的事情不被圓滿,是說明被求的佛菩薩沒能力圓滿我們?還是說這裡面哪裡出了錯?思維到此我們就要理解這個恭敬就很深了。

  1.菩薩之心,捨己為眾

  佛以什麼為心?菩薩又以什麼為心?這個問題看上去沒什麼異議,因為佛教講觀心無常,隨後次第衍生就形成了:觀心不淨、觀心是苦、觀心無我了。所以沒有一個真實的心可得,而是以心來大略的說一下情況而已,沒有一個真實的心可得,那麼佛菩薩自然無心,也就不需要拿什麼當心;但是這不會幫助我們理解佛菩薩的境界狀態。佛是以眾生心為心,所以佛念念都是利益眾生、擁護眾生、加被眾生、慈悲眾生、救度眾生、解脫眾生、圓滿眾生。在很多經文裡佛對大菩薩常常叮囑是——擁護眾生!這個詞就很奇怪,不是救度,而是擁護。

  菩薩是把捨己為眾當心。菩薩是捨棄自己為了利益眾生,這和佛是一致的,只是還有一個要捨的我相在;而佛無相,所以也就沒有捨相可得。

  2.眾生之心,分別執著

  而我們有相啊,有各種各樣的相,執著了假我、虛榮的、傲慢的、卑劣的、卑微的、畏難的、貪婪的、吝啬的、狹小的、愚癡的!我們執著了太多的所謂我,這和佛菩薩的無我很難契合。靠什麼彌合我們同佛菩薩間的距離啊?實修是靠清淨自我為手段,從而趨近佛菩薩的清淨;發現自己內心裡有各種各樣不清淨的心念行為,就努力的解決掉,除去這個影響,這就是修行。

  而《普門品》我們說是三根普被的,是鈍利兼收的。如果要靠我們自我清淨了,趨近於佛菩薩的清淨,從而獲得受用,這個門檻就不是一般的高了。這就肯定不能做為《普門品》的利益門檻了,因為太高了,普通大眾不能圓滿,自然就不是三根普被。

  3.恭敬心可與菩薩感應道交

  所以恭敬的心態其實就是代替了自我清淨的那個修行境界,當我們對菩薩升起恭敬心了,保持這個恭敬心,此一刻諸般雜亂的想法念頭都被這個恭敬壓制了;雖然我們沒有靠修行戰勝雜念妄想,但是我們借助對菩薩的恭敬壓制了其他的想法念頭,也就受用於趨近於佛菩薩的清淨了。

  這個恭敬就等同於走了一個捷徑,跨越了實修要辛苦很久才能達到的標准。所以恭敬心是真正實現三根普被的最低門檻,最下線的標准就是恭敬,《普門品》的所有的利益,我們如果達到恭敬就都可得。

  4.怎麼才能升起恭敬心來?

  怎麼才能升起恭敬心來?這就又要學習了。你不學習,不知道觀音菩薩是何等威武!我們怎麼恭敬他?只是看到了木雕泥塑的像了,覺得很好就恭敬嗎?這個看到像升起的恭敬很脆弱,不能長久受用,開啟的條件也不夠好。

  《普門品》裡舉了眾多的案例,那麼多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案例,能幫助激發促成我們對菩薩的恭敬心。於是前面解除種種的惡難危急,我們理解了,只當成一個備用工具了,以後遇到什麼水火災難再去呼喊菩薩救援,這裡有恭敬嗎?所以那樣理解也可以,但是沒能激發促成恭敬心的產生。

  真的了解菩薩的偉大和不可思議了,就能升起恭敬了。如《地藏經》前面就提到分身集會,所有有地獄的世界都有地藏菩薩在工作,而且每個地藏菩薩都帶領了眾多的從輪回裡被救度出的眾生,這是一個強大的信號——在救度眾生上是了不得的成就;經文隨處可見的卻是他的低調謙虛、溫和不爭,越是這樣謙和,就越難思議每個分身怎麼救度了那麼多的眾生?這一對比,必然產生對地藏菩薩的恭敬和贊歎來,也就是我們的恭敬是有料的,贊歎是有內容的;不是張口胡說,為了求利益瞎咧咧,裝模作樣的打妄語。

  在這裡也是如此,世尊數次贊歎觀音菩薩的不可思議神力了,幾乎每段經文的結尾部分都是贊歎觀世音菩薩;我們是否能理解為什麼佛要贊歎他?那麼我們如果贊歎菩薩,恭敬菩薩,我們是否有料可說呢?說不出東西來,贊歎也好,恭敬也好,禮拜皈依也好,都沒有內在的東西,就是說明我們對他不了解。

  就像你遇到一個人,他說你誇我兩句,說我兩個優點!瞬間就木了,我也不認識你,我上哪去知道你有什麼優點,有什麼可誇的?同理,我們想點贊菩薩,有料嗎?

  5.要得《普門品》提到的所有的利益,首先需有恭敬心

  到這《普門品》大概一半的內容就算過去了,這大段以後還有二大塊內容,我們是否了解了點觀世音菩薩呢?是否還是世間的認知水平:觀世音是位大菩薩!但是多大的菩薩,我們能說出來嗎?所以想得到《普門品》提到的所有的利益,提到的所有的案例都想真實受用,就要跨越這個恭敬心的門檻;如果恭敬心起不來,《普門品》的所有的利益一分一毫少不少?也很難得到!

  這就和福不唐捐有矛盾了,也正是因為福不唐捐做了最低的基礎保障,讓我們忽略了對觀世音菩薩恭敬的這個基礎要求。

  在這句經文裡看著是順風順水的一句話:如此這樣做,就能獲得如此的利益!這是很典型的佛經常用結構,可是逆著來看就發現好多坑啊,如果恭敬做不到,利益怎麼得?如果恭敬對象不對,利益怎麼得?如果恭敬也有了,對象也對,但是手段沒有,利益還是得不到!這就是“學佛者眾,得大利益者少”的原因所在了,就是描述的門檻,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,可我們就是不當回事。

 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《普門品析》

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